《温病学》温病的辨证理论

合集下载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1/5/2014 11:03 PM
12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注释】
1.作俑:指创始,但具贬义。
2.朗若列眉:所见真切,如人的眉毛那样
明朗,显而易见。
【提要】 温病的种类及其病因。
1/5/2014 11:03 PM
13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3. 感传途径、治法、预后及与伤寒的区别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一、吴瑭生平
吴鞠通早年习儒。19岁时父亲病亡,悲痛欲绝, 认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于是 买来医书细读,当读至张仲景《伤寒论· 序》“外 逐荣辱,内忘身命”之论时,慨然弃举子业,专 攻方术。1783年秋赴京师,当时“四库”馆开放, 得以读秘阁所藏医家各书,医道大进。读吴又可 《温疫论》,佩服其学说,于是认真研究此书。
3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外感内伤治则的区别及三焦的治疗大法。
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
治上焦之药物如羽毛那样轻。 治中焦如秤杆那样保持平衡,不平衡不平安。
治疗下焦则如秤铊一样,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 直达在下之病所。吴氏用“羽”、“衡”、“权”三 字,突出了三焦治疗上的主要特点。
1/5/2014 11:03 PM
3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七)名词术语解释
1.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的区别和主治 辛凉轻剂指桑菊饮方,是治风热侵犯肺卫,邪浅病 轻之方. 5(上焦篇6)214: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
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1/5/2014 11:03 PM
3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辛凉平剂指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
1/5/2014 11:03 PM

(完整)温病学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温病学》学习心得(3篇)

《温病学》学习心得(3篇)

《温病学》学习心得《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对温病的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在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学的独到之处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我对《温病学》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首先了解到了温病的基本概念和诊断方法。

温病是一种由温邪引起的疾病,主要特点是高热、热毒炽盛和热势壮烈。

而对于温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体温的变化、舌苔、脉象等因素,以及病因、病机和病情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判断。

随后,我学习了温病的病机病机主要有温邪、正气、邪气、正邪交争和脏腑经络等。

其中,温邪是引起温病的根本原因,正气是人体抵抗邪气的力量,邪气是引起疾病的外因,正邪交争是温病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脏腑经络是温病的发病部位和传导通道。

二、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中医诊断的特点和方法。

中医诊断重视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在温病诊断中,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闻诊主要通过闻气、闻声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问诊主要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切诊主要通过按摩患者的腧穴、经络等,来判断体内的病变情况。

三、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是根据温病的病程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在温病早期,应以疏散邪气、解表散寒的方法治疗,如辛凉解表法,以达到驱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

在温病中期,应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消除病邪。

在温病晚期,应以温通腑气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温经通络、调和脏腑功能的方法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四、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温病的常用药物和处方。

温病中常用的药物有石膏、阿胶、生石膏、麻黄、柴胡、黄芩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散邪开表、清热利湿等药理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温病患者。

同时,在温病的治疗中,常用的处方有麻黄汤、五苓散、桂枝汤等。

温病学温病的辨证

温病学温病的辨证
2、邪从里达表 伏邪 透热转气 3、不按次第传变 同病
顺传:温邪→卫→气→营→血 逆传:邪从肺卫→营分心包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模拟病例(一)
• 患者发热2天,微恶寒,头痛,出汗多,咳 嗽,口渴,舌红,舌苔薄黄,脉数.
• 卫气同病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模拟病例(二)
• 患者发热4天, 头痛,汗多,咳嗽,口渴不 欲饮,心烦不寐,大便带血,舌深绛,舌 苔黄厚,脉细数.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清代喻嘉言提出三焦治疗原则“上焦如雾, 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 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 以解毒。”
• 后来叶天士亦多次提到三焦论治温病的观 点“温邪触自口鼻,上焦先受。”“上焦 不解,漫延中下”“上焦药用辛凉,中焦 药用苦寒,下焦药用咸寒”
• 吴鞠通则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完善了三焦 辨证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三) 营分证
• 定义: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 的证候类型。
• 形成:1. 气分邪热未清,或气分湿热化燥 化火,传入营分;2. 肺卫之邪径陷心营。
3. 伏邪自营分发出。4. 温邪直犯心营。
证候: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 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 细数。
热盛的表现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 证候特点:病变广泛,类型较多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微恶风寒——卫阳受遏,失却温养 微恶风寒——卫阳受遏,失却温养
邪在气分所涉及病位及其表现: 他揭示温病发生和发展规律,把温病变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2024年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温病学》学习体会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

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

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____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

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

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

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

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

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②病理:湿热积滞搏结肠腑。(指肠腑湿热与糟粕积滞相搏,肠道传导失职。)
③辨证要点: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
中焦温病的转归:邪盛,若正气未大伤,可祛邪外解;腑实津伤,真阴耗竭殆尽,或湿热秽浊偏盛,困阻中焦,弥漫上下,阻塞机窍,可威胁患者生命。吴鞠通指出,中焦温病死证有二:“一为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为秽浊塞窍者死”。
(1)邪犯肺卫证
①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卫气受郁,肺气失宣。
③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2)肺热壅盛证
①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
②病理: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③辨证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3)湿热阻肺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四、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与三焦脏腑的病机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也是相互关连,但又有所不同。卫分的病变关系着上焦手太阴肺;气分病变的范围不仅涉及太阴肺,尚包括中焦阳明胃肠、足太阴脾等;营分病变与上焦厥阴心包相联系;血分病变也与上焦厥阴心包相关连,与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也有一定关系。
三焦病机及证候的传变,一般是从上焦传中焦,中焦传下焦。病邪始于上焦手太阴肺,传至中焦阳明胃腑的过程,称为顺传。特点是:病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好。温邪自手太阴肺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称为逆传。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重笃凶险,预后差。临床表现是:初病有短暂恶寒发热,甚或寒战高热,旋即热势骤降,神昏肢厥,濒于死亡。
②病理:湿热阻肺,肺失肃降。
③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63学时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上意义: 作为分析温病病机的理论基础、作为 辨别温病各种证候类型的基本纲领、作为 判断温病过程中病位病情的标准、作为确 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
一、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在《内经》及 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生理与病理等方面 论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临床上对温病 发生发展规律的观察和总结,把卫气营血 的概念用于对温病病机的演变规律、病程 发展阶段性的分析,从而形成了卫气营血 辨证理论。
(3)病机分析: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后,与人体卫气
相争所出现的一系列表现。如风热或燥热等
温邪通过呼吸而犯于肺经,肺合皮毛,主一
身之表,而卫气主卫外,所以卫气首先与温 邪相争,引发了以体表见证为主的证候表现。
温邪与卫气相争的病机变化: 一方面是温邪对人体的影响,表现在卫受邪郁, 肌肤失于温养,而见恶寒。邪留肌表,卫气受阻, 郁而不伸,腠理开合失职,则无汗或少汗。同时, 温邪袭于头部,经气不通,加之阳热上扰清空而头 痛。如邪犯肺经,导致清肃失司则咳嗽。温邪易伤 津,所以可见口渴。 另一方面是正气具有御外功能,邪气入侵,导 致邪正相争,卫阳亢奋而发热。虽然温邪抑郁卫阳 而致恶寒,但因温邪属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 暂。如湿热病邪犯于中焦脾胃,除了影响脾胃的功 能外,也可因卫气被邪郁遏,邪正相争而引起发热, 微恶寒等卫表症状。综上所述,卫分证的病理特点 是: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热盛阳明证: 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口渴饮冷,舌 苔黄燥,脉洪大等,即一般所说的“四大”见症。 热壅于肺: 身热喘咳;热扰胸膈,可见身热心烦不眠;热 结肠腑,可见日晡潮热,腹胀便秘;热郁胆腑,可 见身热口苦,干呕心烦等。
湿热性质的病邪所引起的气分证,临床症 状表现较特殊。 其共有的症状: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其发热的类型随湿热偏盛程度而异: 湿偏盛者:热为湿遏而多表现为身热不扬; 热偏盛者:因湿热交蒸,身热较盛而不为 汗衰。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温病的辨证理论
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
概述
温病辨证除了要有中医学八纲、脏腑、 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还有独特 的辨证理论,即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并以此构成了温病辨证理论体系的核心。
在温邪侵袭人体后,会导致卫气营血 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伤,从 而产生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以卫气营血 辨证及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对这些临床 表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温病各种症状产 生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出病变 深浅部位及性质,归纳证候类型,了解邪 正消长,掌握病变的发生、发展、传变规 律等,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2)主要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 或有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 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与恶寒并见,口微渴 为辨证要点。 确定病邪在卫分的主要依据,是发热与 恶寒并见,一般是发热重恶寒轻。是否出现 口渴则是判断病证寒热属性的重要症状之一, 如见口渴,则提示所感之邪为温邪。因此通 常将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作为卫分证的 辨证要点。
不同类型的温邪侵犯卫分,症状各具特点,其 病理也各有所不同。 风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肺卫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痛,扁桃 体红肿,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 薄白,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 涕,头痛等为辨证要点。 燥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肺卫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或无痰,咽干 鼻燥,口渴,舌红苔白欠润,脉浮数等。其中咳嗽 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为辨证要点。
(2)主要证候: 气分证的临床表现可因病邪性质及病变 部位不同而各异。 其共同的特点: 热势壮盛,不恶寒,汗多,渴喜饮凉, 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其中以 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
各种气分证的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虽 大体相似,但因病变部位不同和病邪性质 各异,各种气分证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 除上述典型的共有症状外,还可见邪热盛 于某一脏腑部位的症状表现。
脘腹痞满为湿热郁阻气机的表现,苔腻 为湿热征象。 湿热初入气分,湿邪偏盛者多为白腻苔; 湿邪化热,热重湿轻或湿热俱盛时则变 为黄腻苔或黄浊苔。
在论述气分证时每把热盛阳明证作为 代表,而其他病变部位的气分证临床表现, 将在三焦辨证中叙述。 温病邪在半表半里者也归属于气分证 范围,但其往往发热恶寒交替出现,或表 现为寒热起伏,与一般的气分证不恶寒者 有别。
(4)发展趋势: 卫分证的进一步发展大致有以下两种 情况: 一是温邪犯于卫分,病情较轻,正气 未衰,能够驱邪外出,或加上及时恰当的 治疗,温邪从表而解,疾病得愈。 二是感邪较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 当,正气不能祛邪外出,温邪可从卫入气; 如患者正气极虚,温邪可由卫分而直接传 入营分甚至血分,此时病情较为重险。
2、气分证
(1)概念: 气分证是温邪在里,引起人体脏腑或 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 病里证的范畴,同时还包括了半表半里证 在内。 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 又未传入营(血)分,都可属气分证范围, 涉及的病变部位主要有肺、胃、脾、肠、 胆、膜原、胸膈等。
气分证的形成途径
一是在卫分的温邪传入气分; 二是温邪直接犯于气分,例如暑热病邪可 以直犯阳明,湿热病邪则直犯于脾胃等; 三是气分伏热外发,如伏寒化温病邪伏于 气分而内发; 四是由营分邪热转出气分等。
(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激发体内防御机能,出现一 系列由邪正相争所引起的反 应
温邪入侵人体
导致了卫气营血及有关脏器功 能失调及实质损害。
卫气分 营血分
功能失调为主 实质损害为主
卫分证
属表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属里
气分证较浅 营分证较深 血分证更深
1、卫分证
(1)概念: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 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属于外 感病表证的范畴。
如湿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脾胃 证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少汗,头重如裹, 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缓等。其 中以恶寒,身热不扬,头身重着,苔白腻为辨证 要点。 但单纯的湿热卫分证少见,因为在出现卫分 证的同时,同时已有湿热内郁脾胃,中焦气机失 调等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