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温病的辨证理论

合集下载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示意图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温病的辨证理论

温病的辨证理论

一、三焦的证候与病理
(一) 邪在上焦
1、邪袭肺卫(卫分证)
❖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 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 病理:邪郁卫分,肺气失宣。 ❖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一) 邪在上焦
2、邪热壅肺(气分证)
❖ 证候:身热,汗出,咳喘,口渴,苔黄, 脉数。
病案举例
❖ 张×叶,女,62岁。040707初诊。 ❖ 发热,咳嗽2周,痰多色黄,无恶寒。 ❖ PE:双肺呼吸音粗。 ❖ 血液分析:异常。 ❖ 舌淡红暗,舌苔黄,脉细。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 清·叶天士创立 ❖ 卫气营血 ----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
物质基础 ❖ 卫气营血表里层次和化生的先后不同
临床意义和临床运用规律。 ❖ 3. 掌握“卫气营血”与“三焦”各
阶段的病理特点和主要证候。
温病辨证的两大体系
❖ 1. 症状 ----- 证候 ---- 病理 ---- 治法。 ❖ 2. 证候:病症---- 组成部分
病程 ---- 先后阶段 病位 ---- 表里浅深 病情 ---- 轻重缓急 ❖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判断病变的部位、层 次、性质,证候类型,邪正消长,以及病程阶段、 发展趋热,传变规律。
❖ 证候特点:证情危重凶 险。
血分证病例尿血、便血
模拟病例(一)
❖ 患者发热2天,微恶寒,头痛,出汗多,咳嗽, 口渴,舌红,舌苔薄黄,脉数。
模拟病例(二)
❖ 患者发热4天, 头痛,汗多,咳嗽,口渴不欲饮, 心烦不寐,大便带血,舌深绛,舌苔黄厚,脉 细数。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 卫气营血证各证的相互关系:
温病的辨证理论
主要内容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温邪入侵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伤,并产生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基础。

以卫气营血学说及三焦理论为指导,也就是说以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作为辨证纲领,对患者全部病情进行分析研究,辨析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其病变层次、部位、性质,证候类型,邪正消长,以及病程阶段,病变发展趋势,传变规律等。

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具有特定生理功能,它们在温邪作用下而失调,产生特有临东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依据,只有牢固掌握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产生的特异证候,洗能对學病考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4.1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大师叶桂首创。

叶桂依据温病病机演变具有规律性变化,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营卫气血理论引申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在于阐明温病病变浅深层次,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确立正确的治疗原则等。

4.1.1卫气营血辨证源流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前,古医籍中已有关于卫气营血的论述,旨在阐明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仅有少许内容是论述病理变化的。

《内经》最早认为营卫气血是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如《素问•痹论》说荣(按:荣与营同)者,水谷之精气也0并在《灵枢•营卫生会》篇进一步指明营—的区分^云其“清者为营,油者为玉。

”《内经》其他篇章论述了气血有关内容,《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V1变化而赤,是谓血,营卫气血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难经.•三十二难》.U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卫为气,:相随上下谓之荣卫域可见,血为心主,气由肺主,血与营同属,旬与五同类,故举气可以核丑,举荣可以骇血。

以上为《内.经 1.从生理方面论述营卫气血的有关内容,而《伤寒杂病论》则从病理角度阐述了营卫气血的变化*如《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53条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02
养阴:补充体内阴液,平衡阴阳
03
生津:促进唾液分泌,缓解口渴、咽干等症状
04
养阴生津方剂:如麦冬、石斛、玉竹等
05
养阴生津食疗:如银耳、百合、梨等
06
养阴生津注意事项: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
07
温病的预防与调护
5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饮食均衡等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06
谢谢
2.
1.
温病的分类
风温:以发热、恶风、头痛、咳嗽为主要症状
春温:以发热、口渴、咳嗽、胸闷为主要症状
暑温:以发热、口渴、头痛、身重为主要症状
湿温:以发热、胸闷、腹胀、腹泻为主要症状
秋温:以发热、口渴、咳嗽、咽痛为主要症状
冬温: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为主要症状
温病的病因
2
外感六淫
风邪:风为百病之长,易侵袭人体,引起疾病
03
忧伤肺:过度忧伤,导致肺气郁滞,气机不畅
04
恐伤肾:过度恐惧,导致肾气不固,精气耗损
0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惊伤胆:过度惊吓,导致胆气不舒,心神不宁
06
悲伤胃:过度悲伤,导致胃气郁滞,食欲不振
07
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劳倦过度:过度劳累,熬夜,缺乏休息
02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焦虑,抑郁
寒邪:寒为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
暑邪:暑为阳邪,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疾病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人体气机,导致疾病
燥邪:燥为阳邪,易损伤人体津液,导致疾病
火邪:火为阳邪,易耗伤人体阴液,导致疾病
内伤七情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温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下面是温病学的重点知识点总结:一、温病概述1.温病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温病的特点,如多见于秋冬季节、传染性强、发热等。

3.温病的分类,如外感温病、内伤温病等。

二、温病的病因病机1.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如六淫之邪入侵、风暴热化等。

2.内伤温病的病因病机,如情志内伤、五脏功能失调等。

3.温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

三、温病的症状和体征1.温病的表现特点,如高热、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等。

2.温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

3.温病的辨证要点,如热证、寒证、实证、虚证等。

四、温病的诊断1.温病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发热史、咳嗽史、鼻塞流涕等。

2.温病的辨证要点和辩证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3.温病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X射线检查等。

五、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温病的治疗原则,如扶正祛邪、解郁利气等。

2.温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中药汤剂等。

3.温病的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如艾灸、拔罐等。

六、温病的预防和护理1.温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

2.温病患者的护理原则,如保持休息、饮食调理等。

3.温病的合理用药和药物副作用的监测。

七、常见的温病及其治疗1.温病的常见类型,如流感、急性咽炎、急性胃肠炎等。

2.温病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如药物选择、剂量计算等。

3.温病的预后评估和康复指导。

八、温病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1.温病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向。

2.温病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温病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出现和应用。

九、温病学的局限性和争议性问题1.温病学的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温病学中的争议性问题,如温病的定义和分类等。

总结:温病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括温病的概述、病因病机、症状体征、诊断、治疗、预防护理等方面。

熟悉温病学的重点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对温病的认识和理解,并能更好地进行温病的辨证和治疗。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

3.邪在下焦(温病后期)
脏腑定位:肾、肝为主 临床表现:
1)肾精耗损: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 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 干枯而萎,脉虚。 2)虚风内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 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疹密布,舌深绛。
辨证要点:身灼热,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深绛
转归:⑴ 邪退,病情缓解
⑵ 内闭外脱,甚或死亡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1.何谓传变?温邪在体内的传播、发展变化。 2.传变的方式:顺传、逆传、迅速、缓慢 顺传:卫 气 营 血 次序传变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新感温病的逆传是指温邪自肺卫内陷心营的过程。 3影响传变因素: 1)病邪性质 2)体质3)感邪的轻重4)治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例讨论
病例一 发热(39℃)伴微恶寒,汗多,头身疼痛,心 烦,口渴喜饮,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 浮数
病例二 发热,伴微恶风寒,咳嗽,胸闷,心烦不寐, 身发红疹,舌质红绛,苔薄白,脉数。
病例三 发热(40℃),面赤,烦躁不安,时有谵语, 抽搐,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数。
病例四 壮热,烦渴,谵妄,吐衄,肌肤发斑,舌深 绛,苔黄燥,脉数。
三焦证候相互传变
刘河间:首曰上焦,尾曰下焦 喻嘉言:从口从鼻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 吴鞠通: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 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 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王孟英:夫温热究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中下也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
关于发热恶寒的几点说明 A:寒热的同时性。 B:恶寒的主观性。
【转归】
2、气分证
【含义】 【临床表现】
壮热不恶寒——正邪抗争;邪热入里 大汗——里热蒸迫 大渴——里热津伤 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气分之象。
【基本病理】
邪正剧争,热炽津伤
【辨证要点】
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孤腑——独一无二。
《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腑也, 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4、辨证三焦:吴瑭的上中下三焦内容。
(二)证候
温 热 犯 肺
湿热阻肺 肺失清肃
卫气受郁 肺气失宣 邪热壅肺 肺气闭郁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 咳嗽
身热、咳喘 苔黄

上 焦
辨证要点
身热不扬、胸闷、 咳嗽、苔白腻
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 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或瘛疭, 虚风内动 脉虚弱。
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痿,脉虚。
(三)传变规律
《温病条辨·中焦篇·一》
“溫病由口鼻而入, 鼻氣通於 肺, 口氣通於胃, 肺病逆傳, 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 中焦, 胃與脾也, 中焦病不 治, 即傳下焦, 肝與腎也。 始上焦,終下焦。 ”
一、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
1.《内经》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 《素问· 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灵枢· 本藏》篇: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 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清者为营,浊者为 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素问· 生气通论》: “阳气者,……卫外者也。” 《灵枢· 决气》篇: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 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 血。”《灵枢· 邪客》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 脉,化以为血……,内注五脏六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苔黄燥,脉洪大等,即一般所说的“四大”见症。
热壅于肺: 身热喘咳;热扰胸膈,可见身热心烦不眠;热
结肠腑,可见日晡潮热,腹胀便秘;热郁胆腑,可 见身热口苦,干呕心烦等。
ppt课件
12
(3)病机分析: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后,与人体卫气相争所出现的
一系列表现。如风热或燥热等温邪通过呼吸而犯于肺经, 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而卫气主卫外,所以卫气首先与 温邪相争,引发了以体表见证为主的证候表现。
ppt课件
13
温邪与卫气相争的病机变化:
一方面是温邪对人体的影响,表现在卫受邪郁, 肌肤失于温养,而见恶寒。邪留肌表,卫气受阻, 郁而不伸,腠理开合失职,则无汗或少汗。同时, 温邪袭于头部,经气不通,加之阳热上扰清空而头 痛。如邪犯肺经,导致清肃失司则咳嗽。温邪易伤 津,所以可见口渴。
鼻燥,口渴,舌红苔白欠润,脉浮数等。其中咳嗽
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pp为t课件辨证要点。
15
如湿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脾胃
证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少汗,头重如裹, 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缓等。其 中以恶寒,身热不扬,头身重着,苔白腻为辨证 要点。
但单纯的湿热卫分证少见,因为在出现卫分 证的同时,同时已有湿热内郁脾胃,中焦气机失 调等气分的病机变化,所以多表现为邪遏卫气、 卫气同病。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在温邪侵袭人体后,会导致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 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伤,从而产生复杂多样的临床症 状。以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对这些临 床表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温病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及 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出病变深浅部位及性质,归纳证 候类型,了解邪正消长,掌握病变的发生、发展、传变 规律等,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是正气具有御外功能,邪气入侵,导 致邪正相争,卫阳亢奋而发热。虽然温邪抑郁卫阳 而致恶寒,但因温邪属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 暂。如湿热病邪犯于中焦脾胃,除了影响脾胃的功 能外,也可因卫气被邪郁遏,邪正相争而引起发热, 微恶寒等卫表症状。综上所述,卫分证的病理特点 是: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ppt课件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温病的辨证理论
ppt课件
1
概述
温病辨证除了要有中医学八纲、脏腑、气血津液 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还有独特的辨证理论,即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并以此构成了温病辨证理论体系的核心。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ppt课件
16
(4)发展趋势: 卫分证的进一步发展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温邪犯于卫分,病情较轻,正气未衰,能够驱
邪外出,或加上及时恰当的治疗,温邪从表而解,疾病 得愈。
二是感邪较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正气不能 祛邪外出,温邪可从卫入气;如患者正气极虚,温邪可 由卫分而直接传入营分甚至血分,此时病情较为重险。
ppt课件
5
临床上意义:
作为分析温病病机的理论基础、作为辨别温病各种 证候类型的基本纲领、作为判断温病过程中病位病情的 标准、作为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
ppt课件
6
一、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在《内经》及历代医家有关营 卫气血生理与病理等方面论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临床 上对温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观察和总结,把卫气营血的概念 用于对温病病机的演变规律、病程发展阶段性的分析,从 而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14
不同类型的温邪侵犯卫分,症状各具特点,其 病理也各有所不同。
风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肺卫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痛,扁桃 体红肿,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 薄白,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 涕,头痛等为辨证要点。
燥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肺卫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或无痰,咽干
ppt课件
7
(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温邪入侵人体
激发体内防御机能,出现一 系列由邪正相争所引起的反 应
导致了卫气营血及有关脏器功 能失调及实质损害。
ppt课件
8
卫气分 营血分
功能失调为主 实质损害为主
ppt课件
9
卫分证 属表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属里
气分证较浅 营分证较深 血分证更深
ppt课件
ppt课件
17
2、气分证
(1)概念: 气分证是温邪在里,引起人体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
失常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里证的范畴,同时还包括 了半表半里证在内。 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传入营 (血)分,都可属气分证范围,涉及的病变部位主要有 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等。
பைடு நூலகம்
ppt课件
18
10
1、卫分证
(1)概念: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
表现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ppt课件
11
(2)主要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或有咳嗽,口微 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与恶寒并 见,口微渴为辨证要点。
确定病邪在卫分的主要依据,是发热与恶寒并见,一般 是发热重恶寒轻。是否出现口渴则是判断病证寒热属性的重 要症状之一,如见口渴,则提示所感之邪为温邪。因此通常 将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作为卫分证的辨证要点。
气分证的形成途径
一是在卫分的温邪传入气分;
二是温邪直接犯于气分,例如暑热病邪可以直犯阳明, 湿热病邪则直犯于脾胃等;
三是气分伏热外发,如伏寒化温病邪伏于气分而内发;
四是由营分邪热转出气分等。
ppt课件
19
(2)主要证候: 气分证的临床表现可因病邪性质及病变部位不同而各异。
其共同的特点: 热势壮盛,不恶寒,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质红,
苔黄,脉数有力等,其中以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 辨证要点。
ppt课件
20
各种气分证的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虽大体相似,但因 病变部位不同和病邪性质各异,各种气分证的临床表现不 完全相同,除上述典型的共有症状外,还可见邪热盛于某 一脏腑部位的症状表现。
ppt课件
21
热盛阳明证: 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口渴饮冷,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