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4清热剂

合集下载

清热剂4

清热剂4
银花、连翘、竹叶 透热转气
佐 黄连:清心解毒
清营汤
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配伍特点】 以清热解毒为主,配伍养阴生津和
“透热转气”之品。
清营汤
【证治要点 】 本方为治疗热邪初入营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 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
清营汤
【加减应用】
清营汤
寸脉大,舌干较甚者 - 黄连,以免苦燥伤阴


寒外
、 温

病热
、 暑



(热势已减)
余热未尽 津气已伤
方解 竹叶石膏汤

竹叶:清心利水除烦 石膏:清热生津除烦

人参 麦冬
补气养阴生津
配麦冬,去性存用
佐 半夏:
使参、麦补而不滞
降逆和胃止呕 使石膏清而不寒
使 粳米、甘草:和胃养脾
竹叶石膏汤
配伍特点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 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益胃生津,顾护脾胃
甘草
白虎汤
用法
➢ 煮米熟汤成。 ➢ 温服。
➢ 关于石膏用量--30~60g
白虎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的 基础方。
临证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 渴、脉洪大(“四大症”)为辨证 要点。
白虎汤
现代运用
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 牙龈炎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 湿性关节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一、适应证:
热入营血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 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等;热 入血分则见出血,发斑,昏狂,谵语,舌绛 起刺,脉数等。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以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为标题,本文将介绍清热剂的定义、功效以及适用范围。

清热剂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凉血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热病、感染等疾病。

清热剂是指能够清除体内热邪,降低体温,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药物。

其主要功效包括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解表散风等。

清热剂通常具有苦寒性质,能够清热降火、解毒散结,对于一些因外感热邪引起的病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清热剂适用范围广泛,一般适用于以下几类疾病:1. 外感热病:清热剂常用于治疗因感染引起的外感热病,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解表散风的作用,帮助身体排除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疾病的病程。

2. 内热病:清热剂还适用于治疗内热病,如痢疾、疮疡等。

内热病多由于体内热邪蓄积所致,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帮助清除体内热邪,缓解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3. 热性疾病:一些热性疾病,如痈疽、疮疖、牙龈肿痛等,也可以使用清热剂进行治疗。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帮助清除体内的热邪,减轻疾病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4. 炎症性疾病:清热剂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炎症性疾病,如皮炎、湿疹等。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红肿等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5. 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水痘等,也可以使用清热剂进行治疗。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帮助清除体内的病毒,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疾病的病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清热剂,因此在使用清热剂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疾病类型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进行用药。

清热剂作为一类常用的中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凉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热病、感染等疾病。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广泛,包括外感热病、内热病、热性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

然而,在使用清热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疾病类型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进行用药,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4.清热剂

4.清热剂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白虎汤中用石膏,石膏粳米四般熬,津伤口渴与烦热,气弱加参力更饶。

石膏50-100g,知母20-30g,甘草10-15g,粳米15-20g。

君:生石膏。

臣:知母。

佐:粳米。

佐使:炙甘草白虎加人参汤热渴汗出兼气虚,白虎加参最相宜。

石膏50g,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9g,人参10g白虎加桂枝汤身热欲呕骨节痛,加入桂枝疏经脉。

白虎加苍术汤湿温身重汗出多,方加苍术湿热减。

石膏50g,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9g,苍术9g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竹叶6-10g,石膏50-100g,半夏10-15g,麦冬20-30g,人参6-10g,甘草6-10g,粳米10-15g白虎加甘草汤:石膏50g,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6g,桂枝5-9g。

清营凉血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水牛角30-50g,生地黄15-25g,玄参10-15g,竹叶心3-5g,麦冬10-15g,丹参6-10g,黄连5-8g,银花10-15g,连翘6-10g 君:水牛角。

臣:生地、麦冬、玄参。

佐:银花、连翘、竹叶心、黄连、丹参清宫汤减去丹参银连地,清宫更加莲子心。

玄参9g,莲子芯2g,竹叶卷心6g,连翘心6g,水牛角30g,麦冬9g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可治,热入营血服之安。

水牛角30-50g,生地黄25-40g,芍药10-15g,牡丹皮6-10g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黄连9-15g,黄芩6-10g,黄柏6-10g,栀子9-15g。

君:黄连。

臣:黄芩。

佐:黄柏、栀子泻心汤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大黄6g,,黄连3g,黄芩3g栀子金花汤:黄连解毒汤加大黄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干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燥实服之消。

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4清热剂

4清热剂

仙方活命饮
用法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或加酒30 克)
方歌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 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甲刺酒煎佳, 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勿差。
仙方活命饮
主治
【病证】热毒壅滞,痈疡肿毒初起
局部红肿焮痛
热毒 搏结气血 (成脓) 化热聚而成毒
白虎汤
功用
清热生津
方解
君:石膏—辛甘寒,清热泻火,除烦生津 臣:知母—苦寒质润,清热除烦。一助石膏 清肺胃之热,一滋阴润燥以生津。 ﹡石膏、知母相须为用,加强清热除烦,生 津止渴的作用。 佐、使:粳米 和中益胃 生津止渴 炙甘草 调和药物
白虎汤
配伍特点
1.辛甘大寒之石膏与苦寒质润之知母,君 臣相须而用,清热之力倍增; 2.寒凉的石膏、知母配伍益胃护津的粳米 和甘草,防寒凉伤胃,祛邪不伤正。
山甲、皂角刺—通络溃坚决痈。可使脓成即溃 天花粉、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排脓。使脓未 成即消 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仙方活命饮
其药物配伍体现了外科阳证疮疡内治消 法的配伍特点,为外科消法的代表方。 《医宗金鉴》:“此方治一切痈疽,未成 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 肿,乃疮痈之圣药,诚外科之首方也。”
疮 痈 肿 毒 初 起
身热凛寒
外邪
邪正相争
舌苔白或黄,脉数而有力
仙方活命饮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仙方活命饮
方解
君:金银花—甘寒清轻,清热解毒,消散痈疮。 臣:当归尾、赤芍—活血通滞和营 活血散瘀 没药、乳香—散瘀消肿止痛 行气通络 陈皮—理气通滞,消痈散结 消肿止痛
仙方活命饮

04清热剂

04清热剂

04清热剂总论一、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1。

属“清”法。

二、分类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六大类。

三、应用原则1、一般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而且是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2、若邪热在表,应当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又宜表里双解。

3、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入里;热在血而治气,则热必难平。

四、使用注意1、要辨别热证所在的部位;2、辨别热证的真假,如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3、辨别热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不退者,乃阴虚火旺,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此时切忌再用苦寒,以免化燥伤阴,当以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4、清热剂在遣放用药方面,对于邪热炽盛,服凉药入口即吐者,可凉药热服,或加用少量热药。

此反佐之法,意在消除寒热格拒之象;5、要注意寒凉药久服易败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应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以使祛病而不伤阳碍胃。

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2组成:石膏50g3知母418g 甘草6g 粳米59g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6。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

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故见烦渴引饮;热蒸外越,故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

因其病变为里热实证,邪既离表,故不可发汗;里热炽盛,尚未致脏腑实便秘,又不宜攻下;热盛伤津,又不能苦寒直折,以免伤津化燥,愈伤其阴。

当以清热生津为法。

方中君药石膏甘寒,能清热以治阳明气分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

知母为臣,为苦而性寒质润,寒助石治疗阳明经热证的药物。

佐以本方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

亦可用治无名高热。

附方:1、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人参10g。

4 清热剂

4 清热剂

清热剂的使用注意: • 1、辨别里热之部位:区分热在气、营、血分及脏腑
偏盛不同选用方剂。。 • 2、辨别里热证之真假。 • 3、辨别里热证之虚实。(甘寒、苦寒) • 4、权衡热势之轻重。 • 5、热邪炽盛而拒药时,可用反佐药物或服法。 • 6、注意保津、护胃。
第一节
清气分热
四 大 证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竹叶石膏汤
气、营、血
外感末期
伤阳;
伤阴
伤寒六经辨证看:原治阳明经证的主方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治气分热盛的代表方
脏腑辨证:清肺胃之热
病邪特点:无形之热,未与实邪互结,充盛于内外



壮热 40℃。大烦、面赤
身大热 汗大出 口大渴 脉洪大 有力


清热生津
“土燥火炎,非苦寒之味所能治矣” ——《伤寒来苏集》
病 机
余热未清——身热多汗,心胸烦闷 气津两伤——短气神疲,口干喜饮 胃气不和——气逆欲呕
舌红苔少,脉虚数
治 法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方 义 分 析
区 别
热势稍减 气津两伤 胃气上逆
“以大寒之剂, 易为清补之方”
《医宗金鉴》
白虎汤基础上加减
易知母为竹叶,合石膏清阳明余热 人参、麦冬
2:1
半夏
去性存用
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
分标题一
白虎汤
《伤寒论》
太阳
阳明
经证(白虎汤) 腑证(承气汤)
少阳(小柴胡汤)
两汉时期
明清时期
张仲景
《伤寒论》六经辨证

外感病初期
太阳伤寒
温病学家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辨证
பைடு நூலகம்热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4清热剂

4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目的要求】1.熟悉清热剂的概念、分类及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凉膈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方意义与配伍特点。

3.熟悉竹叶石膏汤、导赤散、左金丸、清胃散、泻黄散、玉女煎、当归六黄汤、秦艽鳖甲散的组成、功用、主治及组方意义。

4.了解黄连解毒汤、清骨散的组成、功用及主治的一般内容。

【概述】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

使用清热剂时应注意:①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及真假;②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③酌情配伍“反佐”药。

4.1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有力(“四大”)[方解]石膏——清热泻火。

(君)知母——助石膏清热,滋阴生津。

(臣)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

(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组成]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竹叶、石膏——清热除烦。

(君)人参——益气;(臣)麦冬——养阴生津。

半夏——降逆止呕。

(佐)甘草、粳米——和中调药(佐使)[方剂比较]本方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

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

4 清热剂

4 清热剂

翘、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泻火药物为主组成 。
黄连解毒汤 ▲
〖组成〗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 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 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 苔黄,脉数有力。 〖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
第十章 清热剂
目的要求
说 代表方剂 复习思考题

目的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 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 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芍药 汤、仙方活命饮。 3.熟悉:竹叶石膏汤、清营汤、普济消毒饮、导赤 散、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清暑益气 汤、青蒿鳖甲汤。 4.了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左金丸、白头翁汤、 六一散、葛根芩连汤、当归六黄汤。
┌ 一助石膏,清肺胃之热
白虎汤 ▲▲▲
辛寒清透配苦寒质润,
清透里热而不伤阴, 少佐滋养护中之品。
白虎汤 ▲▲▲
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 2.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 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等具 有气分热盛者,均可加味用之。
1.本方清热力强,应以身大热、汗大出、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 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 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结, 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并治 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 〖功用〗 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第二节 清营凉血
〖主治〗热在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
少寐,时有谵语,或外布隐隐斑疹等。 热在血分证。症见出血、发斑、如 狂、谵语、舌绛起刺等 〖常用药物配伍〗


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