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名词解释(4)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

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图案写实,简明生动。

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

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

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文字等。

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

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

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

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

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150个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建筑古建名词解释

建筑古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都料: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是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

,22,无梁殿:是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

3,椽: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4,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殿本:武英殿原是召见大臣议事之处,但实际应用很少,到清康熙时,在此刻印书籍,使用铜版活字印刷,称为“殿本5,平身科:在有斗拱的建筑中,置于柱间额枋上部的斗拱,宋代称为‘补间铺作”。

6,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

7,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填空选择:1,唐长安大明宫外朝三殿:含元殿,宜政殿,紫宸殿。

2,北京天坛是三重檐的圆攒尖顶。

3,知鱼槛在江苏无锡寄畅园。

4,清代称斗栱为平身科。

5,宋代称平板枋为普拍枋。

6,第一次在城市建设中使用南北中轴线的是曹魏邺城。

7,北京的都城是汴梁,现又称为开封。

8,唐朝的陪都是洛阳。

9,唐代的宫殿格局为三朝五门。

10,颐和园的一个景点是苏州街。

11,古代园林中的一个造景手法叫借景。

12,斗拱是宋代的一个基本模数单位。

13,庑殿顶又称为四阿顶。

14,开间又称面阔。

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

15,中国在唐代有两个著名的塔:大雁塔,小雁塔。

16,李渔写了一本书叫《家言》。

17,左祖右社:宫城前面的左侧为祖庙,右侧为社稷坛。

18,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山门中的柱子采用分心槽形式。

19,坛庙属于礼制建筑。

20,天坛祈年殿是三重檐的圆攒尖顶。

21,三清殿为单檐四阿顶22,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属于楼阁式塔。

天花的做法:平闇,平棋。

23,山墙的立面可分为裙肩,上身,山尖三部。

24,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面阔七间。

25,琼华岛位于北京北海中。

26,唐乾陵是惟一一座2个皇帝(李治与武则天)共用的墓,位于乾县以北,依梁山而建。

27,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即清代模数制.简答题:1,造园六法:立意构思——形体布局泽山理水——骨骼血脉亭台楼阁——五官眉目植花栽木——服饰毛发提名点景——美容化妆诗情画意——精灵神采,2,明建筑的特点: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二;玻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了三;木结构定型化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五;私家园林兴盛六;装饰定型化3,天坛的环境艺术设计:4,文华殿的作用:在明代是太子读书,举行经筵讲学典礼和召见学士的地方,清代在此增建文渊阁,庋藏四库全书。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门窗雕饰:门窗雕饰是美和实用的统一,显示主人的财力和审美修养。

雕花窗在木板墙中起着显著的装饰作用,使民居建筑在简朴中显露出几分华丽,虽没有宫殿建筑的壮丽与浓重,但却蕴含特有的乡土之美。

门窗雕饰,多见于门之锁腰板,窗之裙板,天头,门窗格扇之花心,还有漏窗上。

隔扇广泛用于厅堂两侧的壁面,图案有六角、八角、一根藤、卍字、十字、水纹、长方格、格中起堂等几十种拼花。

格扇心、花板雕刻有民间传说、戏曲人物、山水风景、花鸟禽兽、十二生肖等纹样。

各地建筑上也不少用龙纹作装饰,不过这里的龙纹并不象征帝王,只是借此以求神佑。

很多龙被简化了,仅龙头保持原形,龙身、龙尾都变为植物草叶纹或者拐子纹了。

1、格扇:原称隔扇,是指带木格门扇的一种门。

隔扇的基本形状是用木材制成木框,木框内分作三部分,上部分为格心,下部分为裙板,二者之间为绦环板。

三部分的中心以格心为主,如果格扇要加高,在格心之上和裙板之下还可以加设绦环板,成为上、中、下三块绦环板的格扇。

格扇既可是门,也可是窗——格扇门、隔扇窗。

格心是格扇门窗装饰的中心部位,有透空木格网加小块的雕花,也有用透空的回纹、冰纹等图案环绕构成2、扎牵:是两柱之间辅助构件,有的呈龙形,有的呈凤形,有的饰以花草,是梁柱之间体积较大的装饰性很强的雕刻件。

3、瓜柱:是位于梁上的一段矮的立柱。

形状矮胖如瓜果,故称为瓜柱。

有的柱脚跨立于梁上,下端雕刻有花瓣、叶片,或制成瓜果状,也有以一对狮子左右相拥。

(长大于宽的柁墩。

)4、斗拱:是由块木和曲木组成,是立柱与屋檐之间的过渡,也是形象上的“关节”。

5、牛腿:是为了支撑外挑的檐口而设置的一种承重构件,起到斜撑的作用,呈三角形块状。

6、挑头:是位于牛腿之上的方木,为牛腿上部收头7、雀替:分上下两部分,上段是一条替木,下段为从柱中外挑出的装饰斗拱构件承托着替木。

8、阳文: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9、浅浮雕:浮雕中凸出部分跟周围平面差距不大,并无挖空部分10、浮雕:一种雕塑式样,其形象(以软材料塑成、以薄展延性材料敲成或在硬材料表面雕刻而成)突出于周围平坦的表面。

中建名词解释

中建名词解释

一、大木结构:1、大木形制:大木是指建筑物一切骨干木架的总称。

大式:有斗拱的。

小式:没有斗拱的。

2、大木结构:竖的支重的部分k k柱。

横的被支的部分k k梁桁椽。

两者过渡部分k k 斗拱。

3、大木造型: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但无论如何造型都离不开檩数,檩数越多房间越大,一根檩为一架,它们有加架、五架、六架、七架、XXXXX架。

二、柱和梁的功能1、柱:有五种位置檐柱:凡是檐下最外一列的柱子都叫檐柱。

金柱:在檐柱以内的柱子,除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都是。

里外金柱:金柱有里外之列,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远的叫里金柱。

重檐金柱:重檐大殿里,在普通金柱的地位上,支着上檐的柱子叫重檐金柱。

童柱:放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而上端的功能和位置与檐柱金柱相同的柱子叫童柱。

2、柁梁:面宽进深是根据柱了的地位而定。

柱子的位置是按柁梁之长短及重量而定。

(1)额枋:柁梁:柱子的下端立在地上,上端顶着柁梁或垫着斗拱顶着柁梁。

额枋:在每个柱头与另一个柱头之间,有连贯两柱间的横木叫额枋或檐枋,其长度扫面宽。

大额枋:在较大的建筑物上,有上下两层额枋的,上叫大额枋,下叫小额枋。

垫板:大小额枋之间有立着的板叫做由额垫板。

平板枋:大额枋的上层与柱头平,其上再加上一层平板枋。

桁檩:枋上排列斗拱,斗拱上放梁,梁上放桁,大式称桁,小式称檩。

檐垫板:较小的建筑物叫小式大木,不用斗拱,梁头直接放在柱上。

梁头上放檐檩,柱头间则用檐枋连贯,檐檩与枋。

上额枋:若建筑物是重檐的,金柱须加高以支上檐。

其柱头之间也有两层的额枋和垫板,不过大额枋改叫上额枋。

承椽枋:小额术上又加许多的洞以随下檐的檐椽,叫做承椽枋。

(2)梁的功能: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转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转到柱上,然后下到地上去。

挑尖梁:这短梁并不承受上面的重量,功能是将金柱与檐柱前后勾搭住。

双步梁:在有廊子太宽时,桃尖梁上还可以再加一根瓜柱、一条梁和一条桁。

在这种情况下,下层的叫双步梁,上层的叫单步梁。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建筑的名词解释,供你参考:
1. 台基:台基又称基座,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等作用。

2. 开间:指中国古建筑中两根相邻柱子之间的距离,是衡量建筑规模的重要指标。

3.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由斗、拱、昂等部件组成,主要用于支撑屋檐和承接梁架。

4. 榫卯: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通过将榫头插入卯口中来实现连接。

5. 雀替:雀替是中国古建筑中置于梁枋与柱子之间的支撑结构,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6. 脊兽:脊兽是中国古建筑屋脊上的装饰物,通常由琉璃或陶土制成,具有辟邪、镇宅等象征意义。

7. 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性结构,多呈穹窿形,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8. 分心斗:分心斗是斗拱组合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在柱头枋上放置的斗拱,用于承托撩檐枋。

9. 重檐:重檐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屋顶形式,指的是在屋顶上重叠两层或以上的屋檐。

10. 垂脊:垂脊是中国古建筑屋脊的一种形式,指的是沿着山墙的屋脊,常用于硬山顶和悬山顶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j罩:用于室内,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图案,在室内起隔断作用和装饰作用。
41,L一整两破:旋子彩画中藻头部分的图案的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整圆和两个半圆,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为母题.是旋子彩画的基本形式,藻头由短至长形式为①勾丝绕(3份)②喜相逢(4份)③一整两破(6份)④一整两破加一路(7份)⑤一整两破加金道冠(7.5份)⑥一整两破加二路(8份)⑦一整两破加勾丝绕(9份)⑧一整两破加喜相逢(10份)
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
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华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栌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
泥道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
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
双层斗拱:分别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细长).(宋)
9,L>:”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26,j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
27,L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28,j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
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j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更多精品试题
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17,L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
18,j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19,L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20,j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
平棊枋:最内部令拱上的枋.(井口枋――清)
罗汉枋:在内外跳慢拱上者.(拽枋――清)宋用来表示斗拱出跳.
古建筑名词解释(4)提要: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凉亭:位于观景点的开放式建筑,位于园林或是屋顶上
更多精品试题
铺作: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
计心造:在一跳上置横拱的做法.
榭:凉亭或轩。
墩:长方形的基础;柱子或墙基部的支撑。
德:儒家的理想品行。
椁:石造外棺,通常装饰精美。
梁:如梁柱结构中的水平构件。
梁柱结构:依靠直线条的柱与梁支撑的结构。
闾里: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
壁缘:古典柱式建筑的中间构件,位于阑额之上,檐口之下。
①,L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1,L檐不过步:指从挑檐檩到檐端的距离小于一步架(22斗口).
22,j举折法:宋代建筑屋顶构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线构成.
23,L举架法: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殿.有单檐,重檐两种,单檐又称五脊殿.
25,L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
②,j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
③,L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
④,j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L: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菩萨:佛的前身,有悲悯之心的灵体。
开间:量度中国建筑内部空间的标准单位。
园:花园或庭院。
冢:古代埋葬用的土丘。
暗层:夹层,通常位于一楼与二楼之间。
殿:高大的厅堂,用于举行庆典或宗教仪式。
碑:直立石造标记,以墓碑最常见,呈柱状或板状,上有雕饰或题字。
经:佛教神圣文字。
道:自然隐藏的力量。
椽:屋顶的木件,通常由屋檐边缘斜铺而下,支撑表层屋顶。
42,j楣子:苏式彩画中,撩檐枋下部的透构件.花牙子:位于楣子下部,代替雀替的透空构件.
43,L礓嚓(应为足字旁):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挂侧砌,可以防滑,用于室外,66,j雀替:位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连接体之间的短木,减少梁枋净跨.作用:增加挤压面,减小净距,艺术上的过渡.
44,L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
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
凉亭:位于观景点的开放式建筑,位于园林或是屋顶上。
清真寺:回教寺院,为回教意识型态的具体呈现。
喇嘛:藏传佛教的宗师或僧侣。
喇嘛寺:藏传佛教寺院的俗称。
喇嘛塔:藏传佛教墓塔.通常为瓶状。
棋盘花纹:以小块个体镶嵌成的棋盘状表面,如马赛克。
并计心――用计心作法,每一跳都有横拱.偷心作法――每出一跳缺少横拱.清代每一轴线为一"跴",例宋代出两跳的,清代为五跴<跴即踩,足践也>)
37,L双杪双下昂:双杪即出两个华拱,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丧失殆尽).
38,j平水:是指未进行建筑施工之前,先决定一个高度标准,然后根据这个高度标准决定所有建筑物的标高.这样一个高度标准就是古建施工中的"平水".平水不但决定整个建筑群的高度,也决定着台基的实际高度.
10,j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
11,L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12,j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柱身:柱子圆柱状,从柱础到柱头间的部分。
柱廊:建筑有列柱的门廊。
柱头:柱子顶端部分,支撑古典柱式结构比柱身宽,通常会刻意加以修饰或装饰。
相轮:伞状穹顶或亭,有时作为佛塔顶端的塔刹。
祗:天意,自然的精灵。
风水:与自然的调和,进而有让建筑趋于调和的体系。
浮雕:有凹凸的雕刻,依凿除部分多寡,分深刻与浅刻。
39,L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③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⑤抗震,纯靠榫(音损sun)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⑥装饰作用。⑦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⑧模数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
粉饰灰泥:灰泥的一种,专用于施加装饰处。
脊饰:装饰用的尖顶饰,通常位于墩、三角墙顶端或侧面。
轩:消暑的小屋,或是作为书房用的凉亭。
问廊:半圆形或多边形的拱廊或走道。
马赛克:以小片彩色瓦片或玻璃镶嵌成的装饰。
栱:雕刻成的突出横梁,通常为木质,位于斗之上,支撑主梁。
密教:与神秘仪式有关的佛教宗派。
密道:地下通道,通常位于柱廊下方。
13,L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14,j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15,L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
16,j象眼石:清
古建筑名词解释(4)提要: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凉亭:位于观景点的开放式建筑,位于园林或是屋顶上
古建筑名词解释(4)
古建筑名词解释(4)提要: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凉亭:位于观景点的开放式建筑,位于园林或是屋顶上
更多精品试题
古建筑名词解释(4)
拱廊:一连串由柱子支撑的拱形结构,有时成对,上有遮盖,形成走道。
柱:梁柱结构中的垂直构件。
柱子:建筑垂直构件,通常横切面为圆形,功能为结构支撑或装饰,或兼而有之,包括柱础、柱身和柱头。
交互斗:为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拱.
齐心斗:在华拱或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一般有两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