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俗:壮族文化简介教学精品课件 (一)

合集下载

壮族介绍PPT精选文档

壮族介绍PPT精选文档

25
服装
26
头 饰
•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少女佩戴。未婚女子
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
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
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
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
、俚人、溪峒蛮、乌浒等。宋代始称为“撞”、
“僮”、“仲”,明清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作“獞”,
1949年后改为单人旁的僮字,统称“僮族”(“僮
”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
“僮”为“壮”。
2
壮 代壮文两种文字。古
代壮文和古南诏国通
族 行的僰文一致,是在
24
服装
•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
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
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
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
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
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
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
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
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
23
服饰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 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 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 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 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 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 莨可染成棕色布。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 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 各具特色。
了清代,壮锦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民族风情
壮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如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前来体验。
05
壮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壮族文化的保护现状与挑战
要点一
保护现状
要点二
挑战
壮族文化在国家政府和当地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较 好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出台了一励壮族人民传承 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特色。
历史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可追溯至古代百越族群,秦汉时期逐渐形成独立 的部落。隋唐时期,壮族先民建立了以“僚”为名的部落联盟政权,宋代以后 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壮族。
壮族的民族语言与文字
民族语言
壮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是该语族中最大的语 言。壮语有南北两大方言,每个 方言有多个土语。
歌舞乐器
壮族的歌舞表演艺术中使用的乐器主要有铜鼓、皮鼓、葫芦琴、月琴等。这些乐器在歌舞 表演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使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壮族的民间音乐与戏剧
音乐特点
壮族的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曲调高亢激昂,富有感染力。音乐表现形式多样,有独唱、 合唱、对唱等,其中合唱最为常见。
戏剧种类
壮族的戏剧种类繁多,包括师公戏、壮剧、布依戏等。这些戏剧多以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为题材,表 现形式多样,有说有唱有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婚姻习俗
壮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婚前有提亲 、送大礼、吃酒等仪式,婚期多在春 节期间。婚礼中有一项重要的仪式是 唱山歌,用来表达爱意和祝福。
壮族的节庆与祭祀习俗
节庆习俗
壮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三月三、端午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活 动,如春节期间要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三月三节庆期间会举行盛大的 歌会和各种传统游戏活动。端午节则会举行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习俗。

壮族简介PPT课件

壮族简介PPT课件
• 饮食方面的世界之最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遗址中, 发现了15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尽管它还只具备了人工 驯化的一些痕迹,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 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农作物品种,是全世界耕作 农业的萌芽。而陶器的出现,又是人类告别“茹毛饮血” 的野蛮时代,进入“熟食烹饪”的文明时代的第一个标志。
都延聘师傅传授武艺。这种习俗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
而今壮乡的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 六、猜码

猜码(就是划拳)在广西各地都比较流行。一般都在朋友聚
会、新人结婚、过年过节的酒桌上候进行,一般情况按桌上的人
数平分成两队(大多为男人)进行比赛,输的一方要喝酒,其特
点就是声音特别大,一般用桂柳话来猜,也有用壮语猜。在有新
.
6
•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 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 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 辣血旺( 童子鸡 、鸡蛋清 、木耳(水发) 、淀粉 (蚕豆))、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 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 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加歌会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 三、铜鼓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迄今,
在壮族地区的绝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同时期的铜鼓。
铜鼓的类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底,
装饰着各种图案花纹。在历史上,铜鼓既是乐器,也是
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从冶炼技术和造型技术来看,在广
西田东县锅盖岭出土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铜鼓,在广西贵
•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 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 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 “公公”,女的则称“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负重者, 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11处。

广西壮族风情文化课件

广西壮族风情文化课件

男女’走坡"定情
壮族青年男女自古便有对歌求 爱的习俗,在每年农历正月、 三月、四月、十月定期举行山 歌对唱,以农历三月三最为隆 重,对唱的时间短则三四天长 则一个月,这种形式被称为 “歌圩”。
姐妹十人送新娘
弄场
因平地较少, 地势较陡,坡 度大,为了扩 大住宅面积, 在房屋一侧临 空发展,在下 安装数根柱子 支撑,形成干 栏式建筑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儿童鞋
布鞋
四、风俗禁忌
新娘有子才回家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 婚前恋爱是自由的。实行一夫一妻 制,早婚较多,婚恋较为开放。盛 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的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 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 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 长住婆家。
五、民族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 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 “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 农具节、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节日。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4
三月三歌节
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 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 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 五谷丰登的意思,内容有请歌、 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 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 歌、送歌等。
三月三歌圩传统活动——“千人竹竿舞"
壮乡儿女迎歌圩
农具节:农历二月二十九
பைடு நூலகம்各家各 户把自 家加工 制作的 各种农 业生产 工具, 挑到圩 上,人 们纷纷 选购以 备春耕。
吃立节:农历正月三十 “吃立”壮 语意为“欢庆” 或“补过春 节”。节日期 间,人们舞狮 子、耍龙灯, 唱歌跳舞。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壮ppt课件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壮ppt课件

用壮族最古老的文字书写的坡芽歌书_
பைடு நூலகம் 壮族文化——壮医药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 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 薰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 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 。
• 壮族文化——壮锦
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 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 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 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 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 术风格。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
• 壮族文化——民歌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 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 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 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 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 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 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 仙”、“歌王”的着名歌手
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 、花卉、动物等20多种,近年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 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其式样和演奏方法与朝鲜族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 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着名歌手 明初已在广西西部流行,至今已有600年历史。 蜂鼓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因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 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 物厚度。 与酬神有关的舞蹈还有其他,如铜鼓舞、春牛舞、贺新年舞等。 子收割后的颗粒归仓、稻谷不发生霉烂和不被可恶的老鼠偷吃,是农家丰收后最担心的事情。 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爱。 巫舞一直流传到1949年前,分为师公舞和巫觋舞,是迷信活动的一部分。 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近年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 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近年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 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壮族文化——语言文字 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包括布依语、岱-侬语)。 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 宋代桂林及桂北民间有傩队,戴假面具跳酬神舞。 二百年前已在壮族支系偏人中流传。 用壮族最古老的文字书写的坡芽歌书_ 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

壮族的ppt课件模板免费

壮族的ppt课件模板免费
影视作品
近年来,以壮族题材为主的影视作品逐渐增多, 如《花千骨》、《刘三姐》等,这些作品通过影 视媒体传播了壮族文化。
壮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与汉族的关系
壮族与汉族有着长期的历史交往和融 合,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影 响和借鉴。
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壮族地区还居住着其他多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共同发展。
04
壮族当代历史
在当代时期,壮族地区经济发 展和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更加
显著的成就。
壮族当代历史
在全球化背景下,壮族的国际 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不断增强

壮族当代历史
在现代化进程中,壮族的传统 文化和民族特色得到了更好的
保护和传承。
壮族当代历史
在未来的发展中,壮族将继续 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为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在20世纪50年代,壮族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 了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壮族近现代历史
在改革开放时期,壮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
壮族近现代历史
在现代化建设中,壮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壮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得到了弘扬和发展。
壮族当代历史
01
02
03
壮族古代历史
壮族古代历史
唐宋时期,壮族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元明清时期,壮族地区先后遭受了多次 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打击,但壮族的反抗斗 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壮族近现代历史
壮族近现代历史
在近代时期,壮族人民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反抗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壮族近现代历史
壮族的民间艺术
01

最新-中国民族民俗:壮族文化简介教学 精品

最新-中国民族民俗:壮族文化简介教学 精品

壮 族
民 俗
4.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1)宗教: ①信仰多神教,以自然物为崇拜对象; “牛魂节”: “四月八”,以祭祀牛神为 主要内容。
“四月糍粑节暨牛魂节”
壮 族 民 俗
壮族民谚有“四月八,吃腊萨”之 说,四月初八那天人们都要到山上去采各 种野树叶和糯米一起磨成米粉后做成糍粑, 据说吃后能防治百病。 四月初八也是“牛魂节”,“牛魂节” 是“牛王”的生日,“牛魂节”一到就人 放犁,牛脱轭,主人家还要用自酿的甜酒 和五色糯米饭喂牛。牛儿沐浴时还要敲鼓 以助兴,到午间还要举行敬牛仪式。在酒 桌边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唱敬牛歌,喂五 色饭,最后全家还要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 对牛的祝福。按习俗这天绝对不能打牛, 如果打了就会把牛魂惊跑对农事不利。
壮 族
民 俗
4.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1)宗教: (2)民族文化:
左江花山崖壁画; 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三月三歌节”:又称“歌圩”节,在壮族久负 盛名。
壮 族
民 俗
“三月三歌节”: 是壮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因以唱歌 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得名。相传为纪念 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 仙节。农历三月三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 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 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 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 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 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 多。对歌分组有男对男,女对女,男对女 三种,以第三种最吸引人。每组起码有歌 师一人,专司编歌之责;歌手2人以上,多 可达10余人,专司引吭高歌(其中也有配 音的)。若无歌师,歌手亦编亦唱,身兼 二职。各地对歌的程序大同小异,常见的 有游歌、相见歌、求歌、初交歌、深交歌、 盘答歌、离别歌。

壮族ppt

壮族ppt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 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 “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 农具节、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节日。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 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
3、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 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 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 “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 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禁忌
•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 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鸡胆酒:在米酒中配以鸡胆 鸡杂酒:在米酒中配以鸡杂
猪肝酒:在米酒中配以猪肝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 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马脚杆包属于粽子类的食品,做法和粽子差不多,只是包的时候要加入八 角粉、草果粉和腊肉条,并包成马脚的形状,故称为马脚杆包。其味芳香 四溢,吃后满口余香,别有风味。
•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 ,忌把筷子插到碗里 •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忌讳怀孕妇女参加婚礼,尤其不能看新娘,更不能进入 产妇家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六、民族节日
壮族
• 一、民族概况 • 二、民族历史 • 三、饮食习惯 • 四、服饰特点 • 五、风俗禁忌 • 六、民族节日 • 七、文化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民俗:壮族文化简介教学精品课件
(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
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其中的一个民族——壮族。

壮族是中国第七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贵州、
四川、湖南、广东等地。

壮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歌舞文化和服饰文化。

歌舞文化
壮族的歌舞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舞蹈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壮族的歌
舞表演形式多样,有舞龙、舞狮、舞象、舞鼓、打铜鼓等多种形式。

壮族的舞蹈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

其中以“女
儿红”最为有名。

女儿红是壮族妇女在生命旅程中的一个重要仪式,
是壮族妇女成年礼的一部分,很多女孩在十三岁时就要参加这个仪式。

女儿红以舞蹈为主,歌曲为辅,讲述的是一个少女成长为一个贤妻良
母的故事。

服饰文化
壮族的服饰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之一。

壮族男子喜欢穿长鞋、
打补丁、戴白巾,妇女穿着以青、黑为主色调的长襦裙和装饰有人物
图案的腰带。

在告别婚礼时,新娘会穿着代表纯洁的白鹅绒小襟褂,
以及鲜艳的红色绣花长裙。

壮族的服饰反映了他们的民族性格,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美丽
与多彩,还向外传递了强烈的文化归属感。

该教学精品课件详细介绍了壮族的歌舞文化和服饰文化。

通过这份课件,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壮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课件内容精细,细处见真功,条理分明、结构合理。

配上图文并茂的图片,更能帮助
学生们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壮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总之,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壮族文化是其
中的一份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了解壮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我们可
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