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

合集下载

初中阶段语文文体知识、答题格式、公式总汇

初中阶段语文文体知识、答题格式、公式总汇

初中阶段语文文体知识、答题格式、公式总汇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文体常识知识点汇总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常见的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见的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寄情于事等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它们的作用:1. 比喻将喻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2.拟人将拟人化,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3. 夸张将夸张来写,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予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使用排比增强文章语势和气势,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弦,语句整齐,互相映衬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富有感染力,强化什么内容7. 设问引人注意引发思考8. 反问加强语势强烈抒情记叙文知识点概念: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它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时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记叙文常见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及人或物名)记叙的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或肖像记叙文的分类:1.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2.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3.写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4.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必要时外加补叙)顺叙:1、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

2、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

顺叙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

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

作用: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

记叙文中人物的描写作用:对人、事、物、景作具体的形象刻画作用。

初中语文必背常识

初中语文必背常识

初中语文必背常识一文体知识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

古文:古文大致可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

韵是一种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碑文。

散文,包括历史传记、议论文、杂文、应用文等。

骈文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下面重点讲解一下。

1、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辞即楚辞,属诗歌。

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起源于战国末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一般用韵工整,散文句混杂。

代表人物是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

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剧,杂剧是表演。

散曲可分为诗和套曲两大类,其中诗由一首歌组成,套曲又叫套曲,由多首歌组成。

杂剧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由主语(人物动作和舞台效果的描写)、宾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等)组成。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

第一部分文知1、常用修辞方法:比;人;夸;排比;偶;引用;;反;借代;比;屡次;反。

(1)比:形象生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得详尽,使高妙的道理得浅易懂。

例 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房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人 (使事物拥有人的神、作、言、心理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例 1:桃、杏、梨、你不我,我不你,都开了花赶趟儿。

(3)夸:揭穿事物的××本,烘托××气氛,加衬着力,引起者的烈共。

例1:白三千丈,愁似个。

例2:她没有端酒,就醉了。

(4)排比:可增言的气。

用来理,可把道理述得更密、更透;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得舒畅淋漓。

例1:漫漫路,有朝夕相的人,多少叮,多少呵,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构相同、意称的一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或周边意思的修辞方式。

使言工整。

形式上音整平均、奏感,拥有音律美;内容上凝集中,概括力。

例 1:皆秋景,山山唯落。

——王《野望》例2:晴川阳,芳草萋萋洲。

——崔《黄楼》(6)引用:明文、叙文:既增了服力,又使文章充情画意,兴趣盎然。

在文中,作据能够增言服力,使更加充足。

例 1:唐代人李白曾写道“ 家玉笛暗声,散入春洛城。

”(7) :作用:,引起人注意,启人思虑。

用在一段的开或尾,除引起思虑外,有承上启下的渡作用;用在文中,能使深入,脉清楚。

例 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起作用,增必定( 否定 )气。

例 1:毛主席都是这样,我有什么能够傲的呢?例2:“ 道不是我公众造了人世界?”(9)借代:以代繁,以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详尽、生的收效。

例 1:大胡子凶神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公众一一。

例3:黄垂髫(借指老人和少儿),并怡然自。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体部分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体部分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体部分一,文体知识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2,辞,赋,骈文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中调,小令.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加一个楔子,其构成有科宾白,唱词,角色有旦,末,净,外,丑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4,史传文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断代体,通史体.5,论说文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6,杂记文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均包括在内.7,应用文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现代文体: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所写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根据需要,记叙文可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一般的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3,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须明确,集中.4,材料是的骨肉,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5,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写得具体些,详细些;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一定作用次要材料要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可以使主次分明,中心突出.6,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7,线索,指贯穿全部材料的脉络.8,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9,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10,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六种: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原因到结果.1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配图表.12,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更加鲜明突出,或者使更生动,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说明中适当的描写和叙述.13,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14,直接提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或在开头,或在中间,或在结尾,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15,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要让别人赞同自己论点,作者就得拿事实和道理作为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16,用来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17,用作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辟理论,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事理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18,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19,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20,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21,小说的三要素是指人物,故事情节,环境.22,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23,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24,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25,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服务的.26,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中千字以下的叫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一分钟小说.27,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是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他比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28,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和内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性散文.29,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字里行间洋溢感情,我们学过的叙事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枣核》,《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小橘灯》,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着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学过的抒情散文有《春》,《荔枝蜜》,《白杨礼赞》,《听潮》.30,诗歌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性,精炼性,音乐性.31,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我们学过的叙事诗有《卖炭翁》《木兰诗》《石壕吏》32,词是旧体诗歌的一种,原是一种按照乐曲节拍创造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诗歌体.词牌是曲调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33,民歌体诗是仿照民歌样式所写的新诗.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是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的经过不断加工而成的诗歌.如《敕勒歌》.34,散文诗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我们学过的散文诗是高尔基写的《海燕》.35,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二,初中名著阅读导引一览表篇目作者主要人物形象或主要内容主要艺术特色精彩片段西游记吴承恩(明)①孙悟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动,顽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妖如仇.②猪八戒:憨厚纯朴,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战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③唐僧:是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超凡,夸张神奇,变形荒诞.①孙悟空大闹天宫②真假美猴王③孙悟空三调芭蕉扇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⑤猪八戒高老庄招亲水浒施耐庵(元末明初)①宋江:人民理想的忠义之士,起义军中最有威望的领袖.能团结兄弟,网罗人才;多谋善段,有军事,组织才能;性格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②鲁智深:正直无畏,见义勇为的豪侠.③林冲: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凶狠泼辣.④武松:力,勇和正义的象征.勇士的典型,复仇的代表,刚正的义士.⑤李逵:淳朴,粗鲁,富有反抗性和同情心,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游民的典型.①全文结构宏伟完整,众多人物一个引一个,每个英雄故事都像一篇英雄传记,传记间一环套有环.②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形象.③叙事翔实精彩.④语言通俗生动,充满个性化特色.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②智取生辰纲③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⑤宋江题反诗⑥真假李逵朝花夕拾鲁迅《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时发生的波折,控诉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父亲的病》揭露"巫医不分"的名医敲诈勒索,封建迷信,鞭挞了复古倒退的反动;《范爱农》通过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中,后的不同遭遇,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琐记》歌颂了"不满现状"的革命青年.①语言优美,流畅,生动幽默,妙趣横生.②叙事充满奇妙艺术.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阿长与〈山海经〉》③《二十四孝图》④《藤野先生》⑤《无常》骆驼祥子老舍①祥子: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的车夫,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的黑暗社会使他堕落为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肮脏猥琐,自私麻木的行尸走兽.②虎妞:具有二重性,一是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是剥削者的意识已渗透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中的占有者,支配者.①独特的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②善于描写老北京风土习俗,民情世俗.③语言俗白凝练④独特的讽刺艺术.①怒辞杨宅②曹家遇险③晦暗的地狱④最后的绝望繁星春水冰心①以歌咏自然,赞美母爱和抒发哲理的诗为最多.②有许多诗托物言志,以鲜明的形象来比喻或暗示某种人生哲理.③有的揭露学生时代的黑暗,同情涂炭的生灵,讴歌探索前进道路的先驱者.①抒写生活真实,表现率直的个性.②诗风清新明丽,俊秀含蓄,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③抒情和哲理的完美融合.①《繁星一〇》:告诫青年人珍惜青春,勇于奉献,给人以启迪和鼓舞.②《繁星一二》:"爱的哲学",是冰心诗歌的核心和主旋律.③《春水一〇五》:将母爱,自然,童心三者和谐地织入了诗的经纬.鲁滨孙漂流记丹尼儿笛福①鲁滨孙:是一个要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追求财富的具有积极进去精神的新兴资产者的英雄形象.②星期五:鲁滨孙救起的白人俘虏,是鲁滨孙忠实的仆人和朋友.①描写具体逼真,用人物行动具体表现人物性格.②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注重表现性格的变化和发展.③常常穿插一些人物的议论来补充,突出人物性格.①挖独木桥②制作瓦罐③开导"星期五"④自封总督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英)全书共四个部分,写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旅行经历,讽刺了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君主政体,两党制以及政治,法律,财政,教育,文化,艺术等个方面,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①将虚构情节,幻想故事和对现实的揭露巧妙结合.②点面结合,对照写作,四部游记一正一反地排列.③绝妙的想象,生动的细节.①游小人国时对"高跟","低跟"党的斗争②游大人国时和国王的谈话③游飞岛国时参观"拉格多科学院"④游慧骃国时和马的对话童年高尔基(前苏联)①阿辽沙:是一个卑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②外祖父卡希林:家长制手工业者的形象,凶恶残暴,没有亲情,惟利是图,寡情薄义.③外祖母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乐观,智慧,体现了劳人民的优秀品质.①交替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描写的多视角描写方法.②语言生动活泼,描写栩栩如生.③选材独特,取材于作家的经历.①与外祖父等人联欢②雅柯夫和奇奇打架③外祖父打外祖母④报复老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①保尔: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的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党的教育下成长的共产主义战士.②冬尼娅:天真,纯朴,醉心于爱情,最后由小资产阶级小姐完全变成时代落伍者和寄生虫.①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②写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群众的英雄业绩.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如格言警句,内心独白,日记,回忆等.①苏联红军与彼得留拉匪徒开战②熔铸"钢铁"的过程③打消自杀念头名人传罗曼罗兰(法)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组成①贝多芬: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对音乐孜孜追求,在双耳失聪,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创造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②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自幼丧母,勤奋好学,有艺术创作,制作了《酒神》,《哀悼基督》等雕像.③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文学家,用6年时间完成《战争与和平》,之后又推出了《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①语言饱合深情,富有诗意.②从大处落笔.③风格多变.①贝多芬遗嘱②《米》下编第三章"孤独"③《托》第十二章"忏悔家与宗教狂乱"。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梳理汇总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梳理汇总
排比
[统编七下P40]
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叙写透彻,条分缕析。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强烈)地写出(表达)了……的特点(感情)。
夸张
[统编八上P40]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统编七上)《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表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征,描写四季的雨景和给人的感受。
4. 记叙人称
人 称
作 用
教材举例
第一人称
“我”“我们”
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②叙述亲切自然;
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统编八上)朱自清的《背影》,(统编八下)鲁迅的《社戏》等,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第二人称
“你”“你们”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统编九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第二人称“你”对话,亲切自然,情感真挚。
第三人称“他”“他们”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统编九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衬托
(正衬/反衬)
突出一方的特征。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作用: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初中阶段语文文体知识答题格式公式总汇

初中阶段语文文体知识答题格式公式总汇

初中阶段语文文体知识一、三大文体常识A、记叙文(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十二)、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语文初中知识点总结(7篇)

语文初中知识点总结(7篇)

语文初中知识点总结(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语文初中知识点总结(7篇)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体:文章的体裁。

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章:篇幅不很长的作品。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

可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第一部分记叙文一、常见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

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另外:新闻结构:完整的新闻结构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一般的只有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简称“新闻三要素”。

第二部分说明文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分类和作用: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三部分: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归纳论点的方法:1、标题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由此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四部分小说一、小说三要素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

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

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