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之记叙文
记叙散文的知识点总结

记叙散文的知识点总结
一、叙述的基本要素
1. 事件:记叙文的叙述围绕事件展开,事件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要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2. 环境:环境描写是记叙文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可以为事件增添氛围和情感色彩。
3. 人物:人物是记叙文中的主要承载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塑造,可以使事件更具代入感和感染力。
二、叙述的结构
1. 开头:开头要吸引读者眼球,可以写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引发读者的兴趣。
2. 发展:发展部分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要围绕事件展开,注重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3. 结尾:结尾要有回味性,可以通过总结、反思或点题的方式,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叙述的技巧
1. 描写:要注重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让读者对事件、环境和人物有清晰的认知。
2. 对比:通过对比的手法,可以使记叙文更加丰富多彩,增加文章的张力和吸引力。
3. 对话:适当加入人物的对话,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趣,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4. 笔法:要注重用词的精准和语言的生动,使记叙文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写作技巧
1. 真实性:即使是虚构的事件,也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能够让读者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 生动性: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产生共鸣。
3. 连贯性:要注重叙述的连贯性和结构的完整性,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4. 多角度: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叙述事件,让文章更加丰富多彩,给读者不同的感受。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记叙文是一种通过叙述事情发展过程的文章形式。
它以叙述的方式,通过描述人物、事物、环境等来展现故事情节,旨在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下面将介绍一些初中记叙文的知识点。
一、记叙文的基本结构记叙文一般由开头、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高潮、事件结局等部分构成。
开头部分主要引入故事的背景和人物,事件起因部分介绍事件的起因和背景,事件发展部分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事件高潮部分突出事件的悬念和紧张情节,事件结局部分解决事件的发展和给读者以启示。
二、记叙文的语言特点记叙文以叙述为主,语言应力求准确、生动、形象。
可以使用描写手法来表达人物形象、情感和环境等。
同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三、记叙文的描写手法1.描写人物: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语言表达等方式来展现人物形象。
同时,也可以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体验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2.描写环境:可以通过描写环境的气氛、景色、气味等,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情绪。
3.描写细节:可以通过描写细节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和真实感。
细节描写可以使故事更加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记叙文的写作技巧1.选题要有个性:选取独特、有趣的题材,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书籍、电影等中寻找素材。
2.抓住故事的核心:确定好故事的核心,围绕核心展开叙述,避免内容过于冗长或离题。
3.注意情节的递进:故事情节应有起承转合的过程,保持紧凑、有逻辑的叙述。
4.语言简练、生动:注意使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避免长句、长段落的堆砌。
五、记叙文的写作步骤1.确定主题和选题:明确写作的主题和选取合适的题材。
2.构思故事情节:根据主题和选题,构思故事的起承转合,确定故事的基本框架。
3.写作提纲:根据构思的故事情节,列出写作提纲,确定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
4.展开叙述:根据提纲,逐步展开叙述,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归纳记叙文是中考语文科目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以叙述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为主,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中考记叙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一、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通过叙述人物的行动、事件的发展来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
记叙文的特点包括:- 真实性:基于真实事件或人物经历。
- 叙述性: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 情感性:通过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记叙文的分类记叙文可以根据叙述的内容和目的分为以下几类:- 人物记叙文:主要叙述人物的生平、性格、事迹等。
- 事件记叙文:主要叙述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等。
- 景物记叙文:主要叙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特点和变化。
- 抒情记叙文:在叙述中融入作者的感慨和抒情。
三、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通常具有以下结构:- 开头:引出主题,设置背景。
- 发展:叙述事件或人物经历的详细过程。
- 高潮:事件或情感达到最紧张或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感悟或观点。
四、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和事件特点。
-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时空转换:灵活运用时间、空间的变化,增加文章的层次感。
- 视角变换: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事件,增加文章的立体感。
五、记叙文的语言表达- 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晦涩。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 注意语言的音韵美,适当使用排比、对偶等句式。
六、记叙文的审题与立意-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写作要求。
-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 立意要新颖,避免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
结束语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和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在中考中更好地完成作文题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写出高质量的记叙文。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

文体:文章的体裁。
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章:篇幅不很长的作品。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
可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第一部分记叙文一、常见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之记叙文文体知识素材

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记叙文的分类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
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记叙的顺序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5、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记叙的人称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
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知识1.记叙文主要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
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文章,包括小说、散文、随笔、回忆录、游记等文学作品,也包括史传、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和故事等,还应包括新闻报道(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等。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3.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孔乙己》。
采用第一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与读者没有距离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如《皇帝的新装》。
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容自由能从更多的方面来叙述。
4.记叙文的线索以某个人物为线索的叫人线;以某一事物为线索的叫物线;以某一事件为线索的叫事线;以某个景物为线索的叫景线;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叫情线。
5.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三种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如《背影》;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爸爸的花落了》。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
专题11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4.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来叙述。
②倒叙:先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
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1、记叙文的特点: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其中核心要素是:人物和事件。
3、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1)顺叙的作用:(按事情的发展的先后顺序)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的作用:(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的作用:(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①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丰富人物形象或烘托相关人物的品质,突出文章中心或表达作者的美好情感③照应上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④交代景物得名的由来;⑤引用传说或故事,丰富文章的主要内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或增强文章古老传奇的色彩。
(4)补叙的作用:起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使叙述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作用。
5、记叙的详略安排:详略得当,能够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①详写:能够具体生动地表达中心的材料;②略写:与表达中心有一定关系的内容;③不写:与中心的表达没有关系的内容。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内容)为什么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内容)与文章……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地表达……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中心人物),所以详写”或“(内容)与文章……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1)记叙文中的叙述: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需注意记叙的人称以及其作用:①第一人称(我、我们):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之记叙文
本文是关于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之记叙文,感谢您的阅读!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
7、前后照应
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
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
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
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