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四编 现代文阅读篇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三)小说1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技巧1、抓住外貌描写,五官、体态、穿戴,揭示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记忆。

2、品味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情感、性格。

3、留意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灵轨迹。

4、紧扣动作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5、揣摩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幻觉式(画面)“联想回顾”自言自语“紧迫、紧张时间”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常见题型】①标题的含义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②标题的作用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③标题的好处、妙处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⑤为啥以此为标题。

【答题思路】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普通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父亲的花儿降了”,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

标题假如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别是环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这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如此我们就能够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

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哪些,教材的几篇课文:《羚羊木雕》——贯通全文线索;《顶碗青年》——表明写作对象;《在埃及数骆驼》——关联要紧情节;《生命的舞蹈》——象征或比喻;《秋天的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归纳起来,作用有以下几类:(1)作为全文的线索;(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要紧情节;(6)一语双关。

3.分析标题的好处与妙处。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上面两种题型的综合式。

从两个方面答题:1、标题的含义;(普通答深层含义)2、标题的作用。

4.怎么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要给文章取一具合适的标题,别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1)用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作题目:《为人发服务》《走向日子》;(2)用能概括文章要紧内容的一具短语作题目:《草船借箭》《鲁滨漂流记》;(3)用贯通全文的线索作题目:《灯光》;(4)用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特定时刻、地方作题目:《在仙台》《景阳冈》;(5)用文章所写的要紧人物、情况、物品、地点的名字作题目:《詹天佑》《卖火柴的小少女》《桂林山水》;此外,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主要扣文本,要言简意赅。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文题理解与拓展运用)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文题理解与拓展运用)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文题理解与拓展运用一、文题理解1.解题方法(1)把握文题的象征、双关义:一般从表层(字面义)和深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文题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形象。

(2)把握作者的感情:有的文题是对作者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或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准确理解其含义。

如《枣核》无疑是宣泄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感情出发点,亦即标题的含义。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的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4)寻找文章线索:即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或梳理的线索深层次地理解文章。

如《背影》就以标题“背影”充当线索表现父子深情。

2.文题的作用(1)散文文题的作用: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文章主旨;③交待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

(2)小说文题的作用:①突出主题;②设置悬念;③贯穿全章的线索;④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拓展运用1.感受启示题: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谈。

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点,写出自己的创意。

例1:(同第2讲例文《一把芳香的泥土》)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标题中“芳香”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路点拨】理解文题一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来分析。

文中“芳香”表面指土壤的香,实则象征泥土无私、伟大、宽容的精神。

【参考答案】“芳香”本指故乡“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闻起来是芳香的。

实际上在这里象征泥土的精神。

泥土是无私、伟大、宽容的。

它一声不吭地奉献着。

专题1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清单

专题1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清单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一、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或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文类别:(一)按写作内容分:1、简单记叙文:事件较简单,线索和记叙方法比较单一,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2、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支较多,采用综合的表达方法,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按写作对象分:(1)写人类记叙文(2)叙事类记叙文(3)写景类记叙文(4)状物类记叙文四、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包括:(1)引申义;(2)比喻义(3)象征义2、标题的作用(好处):(1)是文章的写作对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如:《回忆我的母亲》、《昆明的雨》(2)贯穿全文的线索。

如:《社戏》、《背影》(3)概括文章内容。

如:《散步》、《阿长与山海经》(4)文眼,揭示文章主旨。

如:《再塑生命的人》、《白杨礼赞》(5)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如:《紫藤萝瀑布》、《美丽的颜色》(6)一语双关(比喻义、象征义)如:《驿路梨花》、《变色龙》【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五、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一)开头段的作用内容上:1、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3、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揭示主题。

4、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内容。

5、交代故事起因(或六要素),为下文作铺垫。

6、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

7、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欲扬先抑)。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备考复习整理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备考复习整理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备考复习整理记叙文阅读备考复习一、中考关于“记叙文阅读”的要求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二、“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语2、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3、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4、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5、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7、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三、记叙文基础知识(一)记叙文的特点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分类: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

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的人称: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

“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

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中考语文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考点一至考点七复习课件

中考语文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考点一至考点七复习课件
12/12/2021
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
◎考点突破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jù zi)内容。
句子要表达的内容离不开文章,某一个重点句子往往和具体的语言环境——这个句子 所在的上下文内容有关。因此,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体会出句子字里行间所蕴 含的意思。
4.思考言外之意,理解句子含义。
有些句子我们要透过表面来探究它的言外之意,往往这种“弦外之音” 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答案】 D
12/12/2021
第九页,共二十九页。
◎考点,寻找照应点。 照应现象在句子词语填空中出现得很频繁,只要(zhǐyào)能注意到一段话或一 个句子中的前后照应,很多选词填空的答案就可以迅速锁定。
2.分析语境,寻找色彩生成点。 在做选词填空时,考虑各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对考生解题来说很有帮助,但有时候 需要把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境结合起来,分析整个语境的褒贬色彩,针对整段句子选 择适合大语境感情色彩的词语。 3.分析语境,展开合理想象。
出的示例,答案应为“认为奶奶不疼爱自己,要换奶奶”。第二个空对应第⑤段,同理可得答案。
【答案】 五岁时:认为奶奶(nǎi nai)不疼爱自己,想要换掉奶奶(nǎi nai);九岁时:在奶奶
(nǎi nai)被欺负时,挺身而出护着奶奶(nǎi nai)。
12/12/2021
第六页,共二十九页。

◎考点(kǎo diǎn)突破 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在碰到无论是照应的角度,还是色彩和搭配的角度都无从选择时,不妨展开合理的想象, 利用一些常识进行简单推理,也可以对解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12/12/2021
第十页,共二十九页。
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一)知识点梳理一、体现方式:记叙、描写、抒情、阐明、议论二、体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立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烘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方、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通过、成果五、记叙次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办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办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背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阐明次序:时间次序、空间次序、逻辑次序十三、阐明办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办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方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辩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构造: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经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认、挖苦、反语二十三、破折号使用方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它:(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氛围(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立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完美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完美版

• ⑵表现方法:赋、比、兴,联想、象征,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用典、讽喻等。
• ⑶行文构思:开门见山,起承转合,卒章显志,首尾照 应,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层层深 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详略得 当,情节起伏,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 套,自出机杼,匠心独运,深然天成,结构严谨,思维严 密等。
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的文章。记叙文包括:
等。
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 传记、回忆录、速写、日记、故事、 童话、寓言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小说、 散文
阅读记叙文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 解作者寓于文章中的感情。要理清记 叙的六要素,理解记叙的顺序,理解 文章的材料的详略处理,理出记叙的 线索,理解记叙的人称。要通过记叙 的线索,理解文章的思路.正确地理 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或按时间、或按 空间、或按事情发展过程、或按作者 感情的发展,或按场面,或按文章特 有的标志(空行或小标题)分层次。
如何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呢?
(1)从文章结构来分析,如用插叙、倒叙、首尾呼应、 记叙详略、线索等。(2)从文章的表现方法来分析, 如用对托、衬托、铺垫、渲染、烘托、象征等(3)从 表达方式来分析,如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 论等。(4)从描写的方法来分析,如正面描写和侧面 描写,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概括介绍和具体描绘, 白描和细描等。(5)从语言风格来分析,如亲切自然 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等。(6) 从修辞方法来分析,如比喻、拟人、夸张用比、设问、 反问等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怎样从文章中找出中心论点呢?
中心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 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中心论点的位置有的在标题,有的在文章开 头,有的在文章结尾,有的在论述过程中, 也有的要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重点词、句、段赏析)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重点词、句、段赏析)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重点词、句、段赏析一、词语含义的理解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

注意这里的“词语”是主要指有助于揭示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现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考查内容与解题方法: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词语本义+词语语境义+切入角度(感情色彩/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写作手法)+内容+情感。

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卖弄”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文中将鸟儿在树上鸣叫拟人化,贬义褒用。

突出鸟儿顽皮、活泼、可爱的特点。

体现了作者对春天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代词往往出现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指代的内容一般须从上文由近及远地去找。

4.理解作者蕴涵在词语中的特殊感情等。

二、句子含义的理解1.考查内容理解句子的表层字面意;理解句子的语境意;理解句子的句外意,即“言外之意”。

2.解题方法(1)联系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2)准确把握文章情感。

对于句子“言外之意”可以借助感情线索,将其转化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来体会。

(3)从整体出发,对各种分析进行综合把握,并进一步审查所做的各项分析的正确性。

三、赏析句段赏析句段主要考查的是其作用,而其作用总体上可从两方面考虑:结构上,常起过渡、总领或总结作用;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等作用。

具体方法如下:1.从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起总结句、过渡句段)的角度:(1)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在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在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小说
1.小说定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它想象丰富,情节跌宕起伏,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或人物的某种品质。

2.小说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其中人物在这三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小说的鉴赏,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1)人物形象鉴赏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形象刻画——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a.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b.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其作用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刻画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交叉在一起。

d.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

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突显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刻画出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环境描写则有衬托、烘托的作用。

要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做全面观察,从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2)故事情节鉴赏。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①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②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代表性。

小说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3)环境描写鉴赏。

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渲染;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

例: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鲁迅《社戏》)作用:交代了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渲染环境气氛。

例: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作用:渲
染了低沉压抑的环境氛围。

③烘托人物心情。

例: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孙犁《芦花荡》)作用:烘托出“老头子”悲壮、视死如归的精神面貌。

④烘托人物形象。

例: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鲁迅《故乡》)作用:表现人物的质朴形象。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例: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作用:刻画了故乡深冬严寒的特点,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境。

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莫怀威《散步》)作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礼赞。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河北2011年中考现代文《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第②段画线句“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的作用是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深化作品主题。

例:鲁迅《故乡》开头“没有一些活气”的萧索荒村的描写与“我”悲凉的心境相融合,一开始,就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抒情基调。

眼前的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充分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⑥象征、暗示。

例: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被了。

(鲁迅《孔乙己》)作用: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小说主题的归纳
主题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归纳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所在,从下列两方面入手:
第一,剖析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主题。

第二,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深入地挖掘主题。

答题格式: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表现了/批判了/颂扬了/揭示了/讽刺了/……现象/性格/情感/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