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记叙中的说明

合集下载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解析版)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解析版)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解析版)考点分析一、主要考点:在中考记叙文阅读中,总会考到有关记叙文顺序方面的题目。

我们知道,一篇记叙文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应该按怎样的次序来安排文中的材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叙顺序。

阅读记叙文就要注意分析作者安排顺序的意图,从而去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一般常考插叙和倒叙,尤其常考插叙,主要以考查辨识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方式出现,此类题比较简单,只要掌握记叙的顺序就易拿分。

常考形式一、此类题主要出现的形式:(一般题目简单明了,易审题准确)(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作的?(2)按这样的顺序写有何好处?(3)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4)本篇文章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并说说这种记叙顺序的作用。

(5)文中第三段是插叙,此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6)文章开头即是全文结局,这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7)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吗?若不是,是什么记叙顺序呢?二、根据此类题常考形式,找到这类题的重点是辨识记叙文为何种记叙顺序,并掌握其作用【有关记叙顺序的知识点】(一)顺叙及其作用顺叙也称正叙,叙事的手法之一。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常用的叙述方式。

【作用】1.按事件发展(时间)叙述,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及其作用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写,然后从头来记叙。

【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三)插叙及其作用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東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第十五讲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线索-解读中考现代文阅读密码

第十五讲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线索-解读中考现代文阅读密码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记叙文阅读密码第十五讲记叙文阅读之记叙线索【考点概述】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

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

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设问方式】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3、本文中“×××”事物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4、文章选材众多,但不觉凌乱,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5、请补充文中“我”对“×××”的感情变化。

6、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技巧点拨】一、线索形式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散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以人物为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叙事,以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贯穿全文。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事情为线索以中心事件贯穿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全过程,那么这个事件就是文章的线索,如《社戏》描写鲁迅盼社戏,看社戏,怀念社戏。

3、以物品为线索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

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如《皇帝的新装》是以皇帝新装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中考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知识小结1、记叙文是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4、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使文章更亲切或更真实,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亲切,如同面对面说话,真诚)、第三人称(客观、实际、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5、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事线、物线、情线、地点为线、时间为线。

一般只有一条线索,特殊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通常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复杂的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7、描写的表达方式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以此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或心理活动)。

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此外,还可以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常叫作细节描写。

有的则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

8、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9、记叙文阅读的一些具体技巧(1)先从原文找现存语句(有特别规定除外),再做适当调整、提炼。

(2)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更有文采,更突出某事物……的特征。

反问、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增强表达的语气和语势。

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的作用:通过两类事物的鲜明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某事物……的特征(3)记叙中的议论语句一般是点明中心,画龙点睛。

①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②文章的结尾: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修订)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修订)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的概念及分类(一)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分类:1、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等;2、按记叙的内容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

二、记叙文的特点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写人物或事件,及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三、记叙文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记叙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亲切、自然、真实的感觉,便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第二人称:拉近感情距离,便于情感交流。

3、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顺序指记叙文材料的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风筝》《背影》《永久的悔》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跌宕起伏,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等。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囚绿记》《孔乙己》作用:a补充交代……情节,丰富文章内容;b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c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分辨方法:一般情况下,倒叙看开头,插叙看中间,补叙看结尾。

(四)记叙线索及作用:1、线索类型(1)以时间变换为线索;《森林和草原》(2)以地点变换为线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3)以人物的行踪(见闻)为线索;《孔乙己》(4)以事件为线索;《山中避雨》(5)以物品为线索;《风筝》(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中考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全)

中考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全)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①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①把握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⑧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答题技巧: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①把握象征意义;②语意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技巧: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

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中考记叙文阅读表达方式讲解

中考记叙文阅读表达方式讲解

中考记叙文阅读表达方式讲解专题:记叙文阅读——表达方式、线索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记叙文表达方式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适当运用议论,说明和抒情。

一、叙述:交代人物活动,事件发展情况。

明确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解。

使读者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来龙去脉。

点、怎么样地做了什么事情。

具体叙述:对什么事情再具体化。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叙述。

学习叙述方法,主要应研究以下三个问题:①叙述的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双方的距离;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②叙述的方式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倒叙一般有必要的文字过渡。

采用倒叙手法,或者是顺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诸如为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二、描写:它常常与叙述结合在一起,用生动的语言,对人、事和景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1、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

那么,人物描写有哪些手法呢?常用的有两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尤其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语言。

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中考阅读专题】记叙文阅读之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中考阅读专题】记叙文阅读之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记叙的顺序及作用课前小测悠悠寸草心(1)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

(2)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3)“从来没有过。

”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4)“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5)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我10块钱。

”(6)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7)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

能做到吗?”(8)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9)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

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

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

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

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10)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

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为她洗脚。

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

”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

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

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11)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多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12)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4.青年在替母亲洗脚时发现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这说明了什么?(4分)15.大公司选聘职员,社长为什么希望大学生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3分)16.第⑼段运用哪一种记叙顺序?请说说它的作用。

【精选】中考阅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精选】中考阅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精选】中考阅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二、议论文阅读技巧 (5)三、议论文的常见题型 (7)一、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概括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中的说明
【阅读目标】
说明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极其常见。

但在记叙文中,分析说明性文段却往往是一个难点。

因为同学们总是很难把握好说明性文字的特点及作用。

而记叙文中的说明,一般简明扼要,主要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补充交代。

在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中,适当地穿插几句或几段文字来简要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会使所叙的人、事、物更加清晰。

分析记叙文中的说明性语句,有利于同学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更好地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另外,记叙文中的说明语段的特征是言简意赅,因此,在通讯类或人物传记类的文章中运用较多,从内容上来看,往往是一些概括性的内容;而从语言特点上来看,则以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为主。

【即学即练】
取名在出生前
□杨俊生
在河北省西南部,涞源、易县、徐水、满城等地的交界处,太行山余脉延伸到这里,耸起五座直刺云天的山峰——狼牙山!在那百丈悬崖之下,绿荫中立着一座白色石碑,石碑下排着三座汉白玉石墓,三个英雄亡灵永远地躺在这里……中国人民永远忘不掉的那场民族战争,在进入第4个年头——1941年时,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最残酷、最困难的时期。

日军集结六七万兵力,对晋察冀进行了“铁壁合围”的秋季大扫荡。

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率部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

9月25日,日军第一一○师团三千五百余人扫荡狼牙山区,误以为包围了杨成武的老一团主力,穷追不舍。

老一团第七连在完成掩护部队主力和数万名地方干部群众转移任务后,留下第六班掩护全连撤退。

六班边打边撤,把日军引向三面绝壁的棋盘峰,激战五小时,击退敌人四次冲锋,毙伤敌人五十多名,全班只剩下五名战士!在弹尽粮绝、敌人再次冲上山顶的危急关头,他们砸毁枪支,一齐纵身跳下百丈悬崖……其中,有两名战士(葛振林、宋学义)落挂在绝壁上的乱树枝上侥幸存活,另外三名勇士(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于是,在中国抗日军民中流传起一个英勇悲壮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1943年12月26日,漆黑寒冷的夜,狼牙山南麓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易县东西水村)。

村东北一个破烂的茅草房,堂屋透出昏黄的灯光。

地委妇委副书记赵志珍,一手撑着怀孕7个月的肚子,一手往热气腾腾的灶锅里添水。

八路军一支敌后武工队刚在隔墙院裹住下,她想烧些热水送过去。

房东李大姐一边往窗棂上拴绳,一边念叨:“听说寨头那边,鬼子把房子全烧了,还杀了不少百姓……”“大姐,地委指示给寨头筹粮的事,你替我转告村长了?”志珍突然问。

“放心吧,”李大姐下了炕,又咕哝着,“不知杨司令在哪个山上。

”赵书记——杨成武的妻子,已习惯了战争时期一年半载见不上一次面的夫妻生活。

几个月来,赵志珍一直忙着秋季反“扫荡”,这几天觉得肚子不对劲儿,似要早产,赶紧在这个村的老据点住下来。

这时,她想起最近在狼牙山与丈夫的那次偶然相遇。

一个月前,反“扫荡”战事正酣,身怀六甲的志珍带着4岁的女儿易生,被地委安排到狼牙山里一个老据点——不老庵暂住。

一天清晨,门外山头那边猛然响起枪炮声,不知哪支部队与鬼子接上了火。

正午时分,门口突然停下一伙身着灰色军服的八路军。

赵志珍定睛一看,竟是丈夫身边的警卫和卢医生等人!
警卫员从骡子上抬下了昏迷的杨成武。

“司令员!”志珍边唤边跟着跑进屋里。

半年多没见,丈夫瘦多了,青黄色的脸上长满胡子碴,额头上虚汗津津,前胸衣服上沾满黄土……
在不老庵,杨成武高烧昏迷不醒,他时不时地惊叫着,似在阵地上发布命令。

志珍挺着肚子,陪在丈夫身边,在那个年代,像志珍这种“媳妇”,既要履行好做妻子的责任,还要承受着时刻牵挂丈夫生命安危的精神压力,这就是战将妻子的“荣幸”。

第三天,杨成武终于苏醒过来,志珍一边招呼给丈夫做饭,一边向丈夫轻声叙说这些日子的事,还把大女儿易生叫过来见父亲。

看着女儿漂亮的小脸蛋,杨成武蜡黄的脸上荡出笑容。

志珍靠在丈夫头边,说:“下次见面还不知到什么时候,你给肚子里的小东西取个名儿吧。

”杨成武转过头,欣喜地看着妻子隆起的腹部,用幽默的口吻说:“漂亮的母亲生的孩子……名字就叫‘俊生’吧!”
(选自《武警女将军》,有删节)
1.请你在文中画出第一段中的说明性文字,并简要概括其作用。

(解题思路: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而这篇文章开头在写人物之前,会先用说明和概括叙述的文字,交代背景,烘托气氛,给人清晰明快的印象。


2.仔细分析第二段中的画线语句,简要说明列数字在文中起到的主要作用。

(解题思路: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能够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3.文章在叙述时为什么要穿插“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解题思路:在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应理清文章主旨,在前后文的具体语境中揣摩文段的内涵及作用。


参考答案
《1.从开头到“躺在这里”。

作用:概括说明,交代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2.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六班掩护全连撤退的情况,体现出战争的惨烈和战士的英勇顽强的特征。

3.好处: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得文章在语言表述上更显具体真切。

同时,也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战况的惨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