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古诗三首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之作,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人知道自己死后,一切都将成为空无,但他悲伤的是看不到国家的统一。
他希望当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时,家祭时不要忘记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析:这首诗通过对临安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诗中的青山、楼阁和歌舞,都是南宋统治者沉迷于享乐、不顾国家安危的写照。
而“暖风”则象征着南宋朝廷的腐败和软弱,“游人醉”则是指百姓对国家命运的漠视和麻木。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和对人才的渴望。
诗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表现了诗人对社会进步的呼唤,而“万马齐喑究可哀”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沉闷、人才匮乏的忧虑。
最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则是诗人对上天的祈求,希望上天能够不拘一格地降下各种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古诗,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全解

《古诗三首》知识全解【字词积累】会认的字乃(nǎi)熏(xūn)亥(hài)恃(shì)擞(sǒu)会写的字【层次结构】结构梳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主题归纳《示儿》《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时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以及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
《题临安邸》此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针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己亥杂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要改变这种沉闷和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廷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全诗气势磅礴,寓意深刻。
【作者作品】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创作的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
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代表诗作有《示儿》《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等。
林升:字友云,又名梦屏,南宋诗人,其生平事迹不详。
据说,他是宋孝宗淳熙时代的读书人,曾在临安活动,擅长诗文。
代表诗作有《题临安邸》《长相思》等。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代表诗作有组诗《己亥杂诗》,共315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6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语文S版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点、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流露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督预示标:1、导入:师: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诗歌就更是诗人心中流淌出的最动人的旋律。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寄情山水的诗了。
(课件出示王安石、柳宗元的诗歌)这样的诗歌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仙李白的脚步,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指导读课题。
理解“天门山”。
2、示标:(课件5)二、自学梳理:1、出示自学提示:自由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2、再次探究:3、交流诗意①、师:先说说有哪些不理解的词,一起沟通。
②、师:字词解决了,来说说诗意。
③、指导朗读。
师:齐读,感悟诗歌凝练的美。
三、小组答疑过渡: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
1、默读古诗,找出每一句诗中的景物?2、哪些词让你感受到诗中画面的流动呢?画出关键字、关键词后,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习。
)四、展示评价(一)感悟诗是画1、找出景物。
师:《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我们看看都有什么景呢?(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书:景)2、感悟诗是画。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山”“水”“帆”“日”组成的图画。
这连绵巍峨的青山,这碧绿如玉的楚江,这远远驶来的白帆,这大放异彩的红日,真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呀!谁来读读这幅画。
3、感悟画的流动。
你能从诗中的哪些词感受到画在流动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课件)(“中断”“开”“东流”“回”“相对出”“日边来”)。
(二)品读第一、二句。
过渡:让我们好好品味这些动词,深入体会天门山的美。
1、(品析“断”)师:展开你的想象,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楚江撞开、劈开)师:明明就是夹江对峙两座静止的山,是大自然形成的,李白却大胆地想象成被楚江水撞开的、劈开的,山断水开,这样的力量谁来读?(指名读,男生读,齐读)2、(品析“回)师:回的意思是?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山阻水回,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3、指导朗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有:《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诗意如下:
《山居秋暝》诗意: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枫桥夜泊》诗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长相思》诗意: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扩展资料:诗意是一种超越语言表达力的情感、气概和境界。
绝非是任何人都可拥有这份诗人气质,这份丰富的感受力。
诗意内涵的分量也有区别,这取决于诗人的人格境界和诗情魅力。
诗词是诗人更真实内心的袒露,诗意容不下任何娇柔和造作。
我们对诗词(境界)的欣赏本质一定是对诗人的某种接受。
诗经的大象无形、楚辞的袒真壮烈与清俊幽婉、唐诗的优美自爱。
人教版五年级上第六课 古诗三首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阳光的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碧绿色,一半 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第三首 暮江吟
“铺”字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 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 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 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出现“半江瑟瑟 半江红”的原因:受光多的部分,呈现 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部分, 呈现出江水本身的碧绿色。 白居易
第六课 古诗三首
第一首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 隔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
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 天像春天一样充满生命力。诗人 并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 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 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了豪 爽向上的精神。
第三首 暮江吟
白居易
yí n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sè
第三首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 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中的时间,变换是由描绘一江暮 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 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 与“露”、“月”相连,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歌颂热爱之情枫林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6 古诗三首:暮江吟|语文S版 (共25张PPT)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
中心思想
《暮江吟》这首诗描写了深 秋时节,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时江 上的奇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 自然美景,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 的喜爱之情 。
拓展延伸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 “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 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 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 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八、板书设计:
•
•
傍晚—
•
• 暮江吟—
•
•
夜晚—
•
夕阳—斜照江面 —江上美景
江水—半红半绿
露水—犹如珍珠 —景色迷人
月亮—好似弯弓
—喜爱秋色之情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再见
向你的美好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榕树因为扎根于 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进取乾用汗水谱烈军属着奋斗和希望之歌。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以显出非常的 角度来看它。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 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只存在於蠢人的字典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 。志当存高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 上下而求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也,而不可夺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有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合抱之木 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故能成其私。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与之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一个实现梦想的人,就是一个成 己完全投入于权力和仇恨中,你怎么能期望他还有梦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落叶——树叶撒 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 气和行动。一个人如果已经把自己完全投入于权力和仇恨中,你怎么能期望他还有梦?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最初的梦想紧 由让一切都曾失去过。谁不曾迷茫?谁有不曾坠落呢?安逸的日子谁不想有呢?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懂得要多努 执著的人拥有隐形翅膀?现在的一切都是为将来的梦想编织翅膀,让梦想在现实中展翅高飞。很多时候,我们富了口袋,但穷了脑袋;我们有梦想,但缺少了思想。、 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一天,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乐理知识和乐器为我的音乐梦想插上了一双希望的翅膀。长大以后,我要站在 的风采,为大家带来欢乐。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想要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完成。青年时准备好材料,想造一座通向月亮的 庙宇。活到中年,终于决定搭一个棚。一个人有钱没钱不一定,但如果这个人没有了梦想,这个人穷定了。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 为事实。如果失去梦想,人类将会怎样?不要怀有渺小的梦想,它们无法打动人心。最初所拥有的只是梦想,以及毫无根据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就从这里出 幸福,有时梦想破灭也是一种幸福。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在每一个想你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 古诗三首(暮江吟)

K12课件
5
全诗理解
K12课件
6
“天门中断楚江开”
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 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 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 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 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 而成为东西两山。
K12课件
7
“碧水东流至此回”
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 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 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 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 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 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 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shuānɡ yè hónɡ yú èr yuè huā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K12课件
12
xié fēng shuāng
Xiá ×
K12课件
13
K12课件
14
K12课件
15
K12课件
16
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 伸向远方。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这里有弯弯曲曲的意思。
K12课件
8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 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 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 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 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 帆”。
K12课件
9
K12课件
10
作者简介: 杜牧, 字牧之。
古诗三首
K12课件
1
望天门山
K12课件
2
望天门山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第一篇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
先来说说《示儿》这首诗哈。
陆游老爷子在临终前写下了它,那感情可深啦!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国家还没统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他知道人一死啥都没了,可就难过看不到祖国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盼着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还让子孙到时候别忘了告诉他。
这种爱国情怀,是不是特别让人感动?再看《题临安邸》。
这首诗可有意思啦!那些在临安的达官贵人啊,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边的歌舞啥时候才能停啊?他们根本不管国家的安危。
诗人林升可生气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温暖的风把这些人都吹迷糊了,竟然把杭州当成了汴州,简直荒唐!还有《己亥杂诗》,龚自珍写的。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他觉得当时的社会死气沉沉,太悲哀啦。
所以他期待着一场大变革,“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希望老天爷能振作精神,多降下些有才华的人来改变这局面。
这三首诗啊,虽然作者不同,时代不同,但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心和期待。
小伙伴们,读了这些诗,咱们是不是也得有点责任感,为咱们的国家好好努力呀?第二篇嗨,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聊聊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
《示儿》里的陆游爷爷,那真是一心为国啊。
他都快不行了,还想着国家统一的事儿。
他知道自己要走了,可心里放不下,这得多爱自己的国家呀!你想想,要是咱们有特别特别想完成的事儿,是不是也会一直记着?他就盼着能听到好消息,还让子孙告诉他,这份执着真让人佩服。
《题临安邸》呢,就像是在批评那些只知道享受,不关心国家的人。
你看,临安那么美,有山有楼还有歌舞,可这不是重点呀!国家还不安定呢,他们却在那醉生梦死。
这就好像考试前你不复习,还在玩,能行吗?诗人林升看不下去了,就把这写了出来,让大家知道这样不对。
《己亥杂诗》中,龚自珍觉得社会需要改变,就像咱们觉得自己有缺点要改正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一、“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
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来自放眼而“望”之所得。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 张精致的弓。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一种诗体。
<2>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3>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4> 可怜:可爱。 <5>真珠: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 而并非珍珠的珍。
<6>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7>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2]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 粼,金光闪闪。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 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 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 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 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 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 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饶有趣味的诗句。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803~约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 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 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 "、"杜樊川"。 生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 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 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 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 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 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 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 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
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 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 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
译文 深秋时节,沿着山上盘曲的小路一直向上走, 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这傍晚枫林的美景, 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5. 坐:因为。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 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 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 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二、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
“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 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 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 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 “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 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 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 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 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 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 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
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该诗从侧面 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 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 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暮江吟 (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公元800年 (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 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 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
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6.古诗三首
天门经济开发区小学 执教: 曾祥忠
天门山雄姿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汉 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 又
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 “诗侠”之称。有《李太前集》传世,诗作 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梁甫吟》、《早发白帝城》、《静夜思》 等多首。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 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 “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 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 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 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 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 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 有《白氏长庆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