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渗漏损伤的观察及护理

合集下载

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及护理对策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内三科(255036)国艳霞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94期3班(110001)张朕杰【关键词】化疗药物;渗漏;护理。

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静脉注射化疗药物进行联合化疗是不可缺少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由于化疗药物属细胞毒药物,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对机体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

长期以来,临床上多认为化疗药物渗漏是护理操作不当所致,如穿刺不当、针头部分位于血管外、固定不牢等,片面地把渗漏性损伤归结于护理操作技术上。

但是,在临床上观察到部分化疗药物渗漏时,针头确在血管内,回血很好,且多发生在注射局部及沿血管向心走行方向,其中以多次使用化疗药物的病人发生渗漏较多,个别病人系化疗药物所至局部过敏反应。

有的发生细胞毒药物渗漏性损伤后再次使用该药,在原损伤部位加重或诱发损害。

多年来,广大临床护理工作者为了防治细胞毒药物渗漏,延长静脉使用寿命,保证及时顺利用药,避免对病人造成医源性损害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许多经验。

现将细胞毒药物渗漏引起组织损伤的机理和防治的相关知识作一综述。

1常用的化疗药物按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害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类[1]1.1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泡甚至坏死。

如氮芥、阿霉素、表阿霉素、吡喃阿霉素、丝裂霉素、柔红霉素、长春酰胺、长春新碱、长春花碱、更生霉素等。

1.2刺激性药物,指化疗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径路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过敏反应。

如环磷酰胺、5-氟脲嘧啶、足叶乙甙、紫杉醇、榄香烯、羟基喜树碱。

1.3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

如塞替哌、甲氨碟呤、平阳霉素、阿糖胞苷等。

2药物外渗的机理[2]刺激性药物可引起静脉通透性增高。

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与核酸结合,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会引起进行性的长期组织损伤和溃烂。

局部红斑、疼痛、硬结、焦痂、坏死性溃疡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病灶不断扩大,原因是药物从坏死细胞中释出,继而损伤邻近的正常组织,严重时可累及筋膜、肌肉、韧带、骨骼,导致功能丧失、挛缩、神经损伤、灼痛。

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和处理

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和处理

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和处理第一篇: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和处理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和处理化疗药物渗漏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

这些药物一旦漏入皮下组织,则会造成皮下组织的损伤,严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和溃烂,不但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也可能延误治疗,影响病人预后,所以,在实践中我们特别要注意预防药物的渗漏。

化疗药物渗漏的原因1.1 血管因素长期静脉注射致使血管脆性增加。

肥胖的患者、高龄患者由于血管可视性较差、血管弹性和血流速度较低,容易发生化疗药物的血管外渗漏。

1.2 药物因素与药物的pH值、药物的渗透压、药物的浓度有关。

如阿霉素、柔红霉素、长春新碱、氮芥等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1.3 操作因素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药物漏出的主要原因。

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未能完全进入血管,或固定不当引起针尖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

1.4 放射线的影响经放射治疗过的区域,血管弹性、密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用药后有时发生渗漏。

渗漏的预防由于化疗药物渗漏后危害严重,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必须做好预防。

使用腐蚀性化疗药物时,要特别注重预防,避免外渗。

2.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1)应选择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在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静脉注药,以防造成局部损伤。

(2)穿刺部位应由远而近,提高血管的利用率。

要多部位、左右交替使用静脉,让受损静脉有一个恢复过程。

(3)如果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或药物腐蚀性太强可行深静脉插管给药。

2.2 严格把好注射关(1)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应掌握各类化疗药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责任心。

穿刺技术熟练,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尽量避免反复穿刺。

(2)注药前应告知病人,加药时如果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按抗癌药外渗予以处理。

(3)在化疗药注入前要对将使用的血管有正确判断(血管部位、回血情况、静脉是否通畅)。

确保安全时方可注入化疗药物。

(4)强刺激药物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密切监护直至药物输入体内,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按化疗外渗处理。

肿瘤药外渗护理

肿瘤药外渗护理

抗肿瘤药静脉外渗的预防及处理绝大部分抗肿瘤药对皮下组织、粘膜及血管有明显刺激,当抗肿瘤药物输注过程操作不当时可导致药液外渗,化疗药液一旦渗漏到血管外软组织中,轻则皮肤出现红斑、脱皮、肿胀、剧痛,重则可引起缺血性坏死,给患者带来了经济负担和身心痛苦。

1(1)用药前仔细观察注射部位组织的完整性;(2)选择前臂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靠近肌腱、韧带、关节,避免在有皮下血管和淋巴管部位穿刺,24h内被穿刺过的静脉穿刺点远端避免再次穿刺;(3)注射前先向血管注射5~10ml的生理盐水,确保血管畅通;(4)输注期间密切关注有无回血,注射部位有无红斑、水肿或疼痛;(5)输注速度不宜过快,因药物短时间内在血管堆积,易导致药液外渗;(6)输注完毕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确保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全部输入。

2(1)一旦发生渗漏,立即停止输注,并保留针头;(2)回抽残留的药物,回抽的血及液体量以3~5ml为宜;(3)在渗漏部位皮下环形注射相应的解毒剂,然后拔掉针头;(4)抬高患肢24~48h,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5)根据所用的化疗药物选择热敷或冷敷,或50%MgSO4湿敷;(6)疼痛剧烈者可用2%利多卡因100mg或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 局部封闭(注:其中长春新碱、长春花碱、依托泊苷外渗注射地塞米松会加重毒性);(7)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练。

2.1 局部外敷方式的选择根据所用的化疗药物选择合理的外敷方式。

(1)冷敷:蒽环类、紫杉醇、氮芥等化疗药渗漏早期(24h内),局部首选冰敷,可减少渗出药物的吸收,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

(2)热敷:长春碱类药物在发生外渗后的24~48h内每天至少4次热敷,每次l5 ~ 30 min。

局部热敷,可以促进药物在损伤部位的分布和吸收。

(3)湿敷:长春新碱、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足叶乙甙外渗后(24h)可选用50%硫酸镁湿敷,以促进液体吸收。

2.2 解毒剂的选择根据所用的化疗药物选择合理的解毒剂。

抗肿瘤药物渗漏的应急预案及上报制度

抗肿瘤药物渗漏的应急预案及上报制度

抗肿瘤药物的防范管理制度
1、健康教育制度化,规定化疗前宣教工作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担任。

2、化疗操作规范化,规定化疗操作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实施。

3、增强观察度,每15~30分钟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回血或外渗。

4、严格交接班。

化疗药外漏的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注入。

2、通知值班医生和护士长。

3、避免局部受压,外渗局部肿胀严重的遵医嘱处理。

4、外渗24小时内可用冰袋局部冷敷。

5、疼痛剧烈者可用2%利多卡因100mg或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

抗肿瘤药物渗漏制度
1、立即报告医生及护士长。

2、填写登记表,24~48小时内报告护理部。

3、护士长组织科室内部人员认真讨论,制定防范措施。

4、有意隐瞒不报者,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化学疗法的给药方式
1、系统性给药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及肌肉注射。

目的在于达到血液中特定的有效药物浓度,以杀死癌细胞。

通道hi尽可能降低
药物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2、局部性给药包括脊髓内(脑室)注射、经由动脉注射途径的器官给药、膀胱灌洗及腹腔内给药;此种给药方式不仅能提供局部组织或器官最高的给药浓度,且能因降低药物在全身循环的浓度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化疗药物渗漏患者护理常规

化疗药物渗漏患者护理常规

化疗药物渗漏患者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诊断】
1.损伤
2.疼痛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可口的食物
2.活动与休息
卧床并抬高患肢(至少在48小时内)
3.治疗与护理
1)应立即停止注药,保留针头并接注射器回抽残留药液(以3-5ml为宜),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

2)局部使用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10ml(用量根据外渗范围)封闭,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坏死。

3)化疗药物外渗24小时内局部冷敷(奥沙利铂外渗忌冷敷):植物碱类(长春新碱等)局部热敷。

4)化疗药物外渗24小时后,局部予以50%硫酸镁湿敷,喜辽妥软膏、如意金黄散外用。

5)水疱大于2cm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液体,避免去表皮。

4.观察要点观察静脉注射局部有无红肿、坏死,以及
范围。

5.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
1)在输注化疗药物时减少穿刺侧手臂的运动,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移动穿刺侧手臂,减少化疗药物外漏的可能。

2)出院前继续观察局部情况,遵医嘱局部湿敷或涂抹喜辽妥软膏。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措施及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措施及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措施及护理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措施及护理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药物的输注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

大多数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有强烈刺激作用,如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组织坏死、剧痛,甚至经久不愈。

因此,保护患者的血管,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就显得相当重要。

现将介绍如下。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1.1 药物因素外渗引起的损伤不仅与药物的直接作用有关,也与药物的溶解度、输液装置、溶液的ph值等有关。

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急能力,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2]。

1.2 血管因素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1.3 操作因素穿刺技术不熟练,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血管反复受刺激而导致内膜损伤。

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针眼按压不准确等。

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必须马上根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1 常规预防技巧2.1.1 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并签字。

给患者耐心讲解化疗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等知识,并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2.1.2 正确选择静脉注射部位。

避免在掌指关节等部位的静脉输注腐蚀性化疗药物,应选择粗且血运良好的静脉,静脉注射一般由远及近,左右交替使用,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不应在肿胀及患侧肢体的静脉输注化疗药物。

2.1.3 严格把好静脉注射关。

先用生理盐水输注建立好的静脉通道,验明针头是否在静脉内,滴注是否通畅,回血是否良好。

2.1.4 确保静脉通畅后,才可接上稀释好的化疗药物。

缓慢注射阻力要小。

每注射1~2 ml应检查有无回血。

2.1.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患者,尤其对老年人、儿童、血管条件差、沟通障碍的患者更需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渗漏,积极采取措施。

抗肿瘤药物外漏应急预案

抗肿瘤药物外漏应急预案

一、概述抗肿瘤药物外漏是指在给药过程中,药物意外地渗透到周围组织或血管外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疼痛、炎症反应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1. 防范措施(1)给药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注射部位皮肤清洁,避免药物外渗。

(2)给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意药物输注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3)给药后: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 应急处理流程(1)发现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输注,拔除注射针。

(2)通知医生及护士长,报告药物外渗情况。

(3)对患者进行以下处理:①局部冷敷:将冰袋或冰水浸湿的毛巾敷于外渗部位,持续30分钟,以减少药物扩散。

②抬高患肢: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以减轻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压迫。

③局部封闭:根据医生指示,给予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等药物局部封闭,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④局部用药:根据医生指示,给予外用药(如氢化可的松软膏、金黄散等)局部涂抹,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⑤密切观察: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等变化,如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 后续处理(1)评估患者外渗药物的种类、剂量、面积,确定治疗方案。

(2)根据医生指示,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止痛药等。

(3)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局部按摩、热敷等。

三、总结抗肿瘤药物外漏应急预案的制定,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外渗的防范意识,确保患者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降低药物外渗发生率。

同时,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肿瘤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护措施及应急程序

肿瘤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护措施及应急程序

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护措施及应急程序因多数肿瘤化疗药物具有较强刺激性,在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现渗漏,会造成皮下组织损伤、坏死或溃烂,故在肿瘤化疗药物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以降低药物渗漏的发生率。

一、化疗病人往往需要反复输液,应从远心端选择血管,使每根血管的利用率最大化。

二、多部位、交替使用血管,保证每根血管都能得到休息和恢复。

三、输入化疗药物前应先建立静脉通路后再加药,原则是先输入等渗或刺激性弱的药物,后输入高渗或刺激性强的药物,两种药物之间应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冲洗管路。

四、依据药物特性调节输液速度,肿瘤化疗药物与血管壁接触时间延长,发生静脉炎机会增大,当疗效与输液速度无关时,应尽量快速输入。

五、无需避光的药物,不选用避光精密输液器,因为此种输液器末端带有过滤装置,它会使输液速度减慢,另外,该输液器为黄褐色,穿刺成功后观察回血不如透明输液器清楚,不易判断穿刺的准确性。

六、某些肿瘤化疗药物一旦渗漏能引起严重组织坏死,如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长春瑞滨注射液,此类药物在输液时,护士应密切关注其输液过程,以便于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七、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肿瘤化疗药物如奥沙利铂、长春瑞滨及发疱剂给药时建议选择中心静脉通路。

肿瘤化疗药物发生外渗的应急程序二O 一五年五月十日 发现化疗药物外渗 立即停止输液,保留输液器针头接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 密切观察局部变化,做好护理记录和交接班遵医嘱给予局部封闭治疗: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40mg (2%利多卡因2ml )加生理盐水稀释至5ml同时抬高患肢24h 后,局部肿胀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24h 内,根据化疗药物的性质给予冷敷,植物碱类化疗药物外渗,局部不能冷敷 避免患处局部受压,局部红肿时可外涂多磺酸粘多糖软膏消炎止痛;局部破溃糜烂时,请专会诊处理通知医生上报不良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渗漏损伤的观察及护理(作者: 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渗漏损伤的观察
急性肿瘤病人术前术后均需用化疗,化疗药物属细胞毒药,绝大多数需要静脉给药,很少口服剂型。

静脉用药一旦渗漏到血管周围软组织中,轻则肿胀剧痛,重则可引起皮肤缺血性坏死,甚至功能障碍。

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因此,给病人上化疗药前要有前瞻性,认真选择血管,操作轻、稳、准,操作完后加强巡视,正确观察渗漏并熟悉其发生发展规律,使药物渗漏降低到最低值。

1 临床资料
我院成立肿瘤科一年来,共接受近百例化疗病人。

本组病例选择29例,男26例,女3例,年龄14〜72岁,平均46岁,肝癌15 例, 肺癌3例,结肠癌6例,鼻咽癌2例,白血病2例,胆管癌1例。

发生化疗药渗漏者12例,轻度者8例,重度者4例,通过精心护理,达到预期疗效。

2 抗肿瘤药物外渗的原因
据文献报导药物外渗有机体本身的因素,也有药物自身的因素。

机体因素、病人长期反复静脉穿刺穿刺部位的血管损伤、充盈性差;
穿刺损伤部位血小板数量多,病人输注药物时间长耐受性差,表现为不合作。

药物自身因素:象CTX ADR Prm PDD等PH值低,可导至静脉炎,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药物外渗。

有些药物如ADR CTX 5-Fu、mmc PDD和高浓度VCR等有过敏反应,亦与外渗有关。

3 组织损伤的机理
(1) 直接毒性作用。

化疗药物渗漏至皮下软组织内与机体组织细胞的DNA吉合或干扰其功能,造成组织细胞尤其是代谢活跃的皮肤基底细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死亡。

(2) 间接作用。

化疗药物如DNRVC等的强刺激作甩局部产生非炎症性水肿,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间距离扩大,造成氧弥散障碍、继而组织细胞缺氧、变性和坏死。

4 临床观察
临床上药物渗漏部位即注射局部,早期表现为局部肿胀、红斑,
呈持续性刺痛、烧灼痛或剧痛。

晚期受损血管沿静脉走向呈条索样红线状肿胀,手触其血管,感觉变硬,进一步发展局部淋巴结可见肿大,伴发热。

处理不当会继发坏死,呈紫黑色或起水疱,疱皮破裂即形成溃疡,往往形成口小底稍大的溃疡。

严重者坏死可达直皮下层和肌肉组织。

5 处理
(1) 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对化疗药物往往一知半解,加上长期慢消耗及肿瘤扩散,局部痛,病情较为复杂,尤其经过一段时间化疗后,药物副反应较重,静脉穿刺日益困难,个别病人病情出现反复,病人
备受痛苦,情绪极不稳定,病人更容易陷入紧张、悲观之中,往往不愿继续治疗。

首先应稳定患者的情绪,这些情绪可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癌细胞的免疫认识和监视,促使病情恶化。

告之患者通过及时处理、防止化疗病房中死气沉沉,肿瘤化疗过程中要要开展有益活动,定期给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等,同时,请已治愈的病人现身说法,交流体会,并且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注意心里疏导,消除患有不必要的忧郁而影响疗效。

(2) 发现渗漏后立即终止输注,并回抽药液,通过原路静脉
注入解毒剂,常用的解毒剂用5%碳酸氢钠、维生素C 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等。

(3) 拔除穿刺针后,局部贴敷去皮的土豆片,土豆属蔬菜类,去
皮后切成mm厚备用。

新鲜土豆片贴局部,每2小时翻转另面,用4 小时弃之。

土豆有清热、止痛、消肿之功用。

局部肿胀明显者,可用50%的硫酸镁外敷,切忌热敷或理疗。

用热敷使局部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

冷敷(4-6 ° )乃至冰敷并抬高患肢亦十分重要。

(4) 局部溃疡、焦痂时给予素高捷眼膏涂抹,每日3-4次,对皮下组织坏死者取醋酸泼尼松、维生素B1、10%普鲁卡因,根据坏死
部位大小行穴位封闭,每周2次,4次为一个疗程,坏死伤口按外科换药处理理。

6 预防及护理
(1) 操作前戴口罩、手套,在固定的通用的台面操作。

配药时,避免气雾产生,对于冷冻真空干燥粉末,应小心注入溶解剂,勿使粉末溅出。

床边给药,避免溢漏,操作完毕应用大量清水清洗双手。

(2) 正确选择静脉。

避免选用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手背、足背、
腕、踝关节处,对糖尿病、动脉硬化者尽量不用下肢静脉;同一静脉勿反复穿刺。

(3) 提高穿刺成功率。

针头大部分进入血管内且固定牢靠。

促持静脉通畅,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老年人、儿童、血管硬化者多加巡回。

(4) 引路注射及化疗后冲洗。

化疗药应用前用等渗液50ml左右引路,确认无渗漏时再上化疗药,结束时用50ml等渗液冲管。

(5) 拔针要轻巧。

采用先拔出针头再按压穿刺点方法比先按压穿刺点再拔针法,病人感觉局部疼痛前者轻,后者重。

参考文献
[1] 朱建霞.抗肿瘤药物渗漏损伤的识别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
志;1997年04期.
[2] 陈荣秀.化疗治疗护理及进展[J];天津护理;1999年05期.
[3] 沈晓红.化疗药渗漏引起组织损伤的机理和防护[J].黑龙江
省护理杂志,2000,6(5):55-56.
[4]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79-280.
[5] 徐兵河.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37.
[6] 陈荣秀,张惠兰.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3.178-179.
[7] 陈慧.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和处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 2(20): 19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