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文本的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摘要】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探讨了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的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接着,对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念和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的定义进行了阐述。
在通过对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探讨和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不同翻译策略的差异和优劣势。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翻译策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在总结了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工作的启示和对语言文化研究的贡献,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于探讨翻译策略在语言文化之间的转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概念、定义、翻译策略探讨、对比分析、实例分析、启示、贡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应用,但对于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本研究旨在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语言文化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跨文化翻译工作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通过对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和实证研究,本研究旨在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提升作出一定的贡献。
1.2 研究意义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这一领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对翻译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同一概念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增进对各种文化之间的尊重和理解。
研究语言文化翻译策略有助于提升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对于信息传递的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研究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对于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研究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可以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分析

中国政府每年在“两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做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中国政府的政策和主张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
因此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兼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其翻译实属时政文体翻译。
在这样正式的文体中有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隐喻性表达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行文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基于何种翻译理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与方法翻译这些隐喻,对于译者来说是需要仔细斟酌考虑的。
一、应用翻译功能论和其翻译策略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其核心就是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涉及委托人、译者、接受者多方专业人士集体参与的整体复杂行为。
因此,它要求译者应根据委托人的翻译要求和翻译活动的目的,结合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译文读者的期盼,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顺利完成翻译跨文化活动的文化转换和交际目的。
大部分的应用翻译活动都带有明确而特定的目的,而且整个流程一直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整体行为。
因此,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在宏观策略上为应用翻译指明方向,还为译者顺利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可行性途径。
在翻译策略上,功能翻译理论主张从文本功能出发,注重源语文本的分析与解读。
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用于‘表达型文本,‘交际翻译法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
前者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后者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傳递的效果,分别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
但是,纽马克也指出,很少有文章是只有一种功能的,大部分文章是以一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两种。
因此,对于功能不同的文本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要善于灵活处理。
二、隐喻与隐喻性思维“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意思就是“转换之后的含义”。
功能翻译观视角下翻译论文

功能翻译观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摘要: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以温家宝总理的《对同济大学的祝愿》为例,对其英译稿中的若干例子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为解决此类功能文本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表达型”功能文本翻译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厅发表了题为《对同济大学的祝愿》的讲话。
笔者有幸参阅了外交部翻译室编译的《对同济大学的祝愿》的英译稿,希望借助总理讲话中的若干例子,对其英语翻译部分做一些具体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此类文本的翻译技巧。
一、“表达型”功能文本的特征根据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严肃文学作品、官方文告、自传文学、私人书信等归属于“表达型文本”。
而关乎国家大政方针的政策文件以及国家党政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属于其中的“官方文告”类型。
“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说话人的思想”,是“作者”,作者的个性要素构成了“表达型文本”的表达要素,形成了表现其个人语言风格的“个人习语”。
这些文本大都带有十分外显地“个人印记”和“权威性”,这种权威来自于作者的显赫地位、可信度以及语言能力。
因此,翻译这类文本时,能否恰当地区分文本的个性成分就显得十分重要。
温总理讲话的实实在在、稳重严谨、以及引经据典等特点都构成了其鲜明的个人语言风格,所以翻译这些讲话时,这些明显的“个人印记”都要充分考虑。
二、“表达型”功能文本的翻译原则和方法1.表达型文本翻译原则由于这类文本大多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基本政策,也反映出说话人的政治态度和语言风格,因而,翻译时应依据其文本功能特征尽可能地使用贴近原语的句法、语义结构将原文语境意义表达出来,以彰显文本“个性”,突出文本的“表达”性要素特征。
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太大,各自的言语表达方式、句式结构也大相径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紧扣”原文是翻译此类文本的基本原则,“异化”、“归化”、融合等恰当的文化转化是基本翻译方法。
2.表达型文本的翻译策略纽马克指出,很少有文本只有单纯一种功能,大部分文本都是以一种功能为主而其他功能兼而有之。
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本类型理论

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本类型理论中西方不同的翻译理论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功能派理论思想的产生。
作为功能主义的创始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对于功能主义理论以及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不容忽略。
二、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及其翻译策略凯瑟林娜·赖斯的文本类型学成果最早发表于1968年,它建立在德国心理学家布勒1938年提出的语言功能的“科学研究模式”之上。
赖斯的经典类型模式比较了比较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类型分类法及其对应的翻译策略。
最后她提出了有创见性的功能翻译观点。
按照她的观点,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层级(见Reiss Vermeer 1984:156)。
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分类:第一种是信息功能文本,信息功能主要是给读者传递真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语言和风格的选择都要从属于这个功能。
此类文本注重内容,文本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这类文本包括、商业信函、货物清单、使用说明、专利说明、条约、官方文件、教材、以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其他技术领域的专业文献等。
第二种是表情功能文本,信息方面仅作为补充,占主导地位的是审美因素。
作者选择的风格既有助于增强文本的意义,又可对读者产生审美效果。
此类文本强调的是表情型语言表达者的心境和感情的作用,因而此类文本重形式。
这类文本包括随笔、传记、纯文学、小说以及各种类型的诗歌作品。
第三种是操作性功能文本,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试图达到的翻译的言外效果。
这一类型的文本强调的是感染型语言的“引发听者某种行动”的作用,因而此类文本重感染。
第四种是听觉—媒介文本(The Audio-medial Text),指的是非语言之外的视听、图画、电视、电台等的脚本。
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摘要:文本类型是语言学、语用学里一项重要的内容,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影响到了翻译的方方面面。
文本的分类是翻译的参考性依据,近些年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人致力于文本类型及翻译策略的研究。
其中,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方法和翻译批评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如何精准翻译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策略;凯瑟琳莱斯一、文本类型理论长久以来,语言一直被分为功能性语言(functional language)和文学性语言(literary language),如果硬要通俗点说,可能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口头语和书面语是较为类似的。
由此可见,两种语言的所用的地点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再进一步细化,Karl Buhler将其分为信息性文本(informative),表达性文本(expressive),还有呼唤性文本(vocative),这三种类型也与人认知的三方面相切合:思考(thinking or perceiving),感觉(feeling)和意愿(willing)。
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e Reiss)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认为翻译前必须先对翻译材料进行文本类型分类,然后根据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根据之前的三种分类,莱斯进行了详尽的解释:1)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凡是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皆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文本的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2)表达功能文本(expressive),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突出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3)呼唤功能文本(vocative),旨在通过说服文本读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从行为上对文本作出反应,其语言特点是对话式的,文本的重点在于感召。
这三种文本也与人际交流和沟通的三方面相对应:发送人(sender, speaker or writer),接受人(receiver, hearer or reader),话题(topic or information)。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功能翻译论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翻译目的论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译文。
译文的翻译策略、语言风格等,需要根据目的来确定。
相关内容:1、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功能翻译理论是何时产生的?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从原来站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的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卡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为标志。
第二个阶段是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的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扩展资料产生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扭伯特卡德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和以威尔斯为代表的萨尔派。
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和可变的认知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

而在社交媒体翻译中,“归化”策略则更为合适。社交媒体是人们日常交流的 工具,它需要我们使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在这种情 况下,“归化”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提高交 流的效率和流畅度。例如,将英文的“LOL”翻译成中文的“哈哈”,可以更 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 个概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本次演示将探讨“归化—异化”大讨论的演 变,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 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让译文保持源语言的异 域风情和语言特色。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
考
基本内容
在翻译领域中,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一直备受。这两种策略在翻译 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文本类型的翻译,如商业广告、社交媒体和 学术论文等,均有不同的适用性和效果。本次演示将探讨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 翻译策略,以及在“异化”和“归化”之间的权衡与应用。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中,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次演示 将探讨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中,如何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和内容撰写文章, 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归化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思考导向。本次演示的主题是探讨异化归化策略在文本类 型翻译中的应用。因此,整篇文章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确保思路清晰、逻辑 紧密。
在总结部分,我们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文本类型来决定。异化 归化策略的使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运用两种策略,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总之,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 略导向中,我们应注重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同时翻译的质量和流畅性,以确 保读者能享受到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
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摘要:文本类型是语言学、语用学里一项重要的内容,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影响到了翻译的方方面面。
文本的分类是翻译的参考性依据,近些年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人致力于文本类型及翻译策略的研究。
其中,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方法和翻译批评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如何精准翻译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策略;凯瑟琳莱斯一、文本类型理论长久以来,语言一直被分为功能性语言(functional language)和文学性语言(literary language),如果硬要通俗点说,可能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口头语和书面语是较为类似的。
由此可见,两种语言的所用的地点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再进一步细化,Karl Buhler将其分为信息性文本(informative),表达性文本(expressive),还有呼唤性文本(vocative),这三种类型也与人认知的三方面相切合:思考(thinking or perceiving),感觉(feeling)和意愿(willing)。
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e Reiss)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认为翻译前必须先对翻译材料进行文本类型分类,然后根据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根据之前的三种分类,莱斯进行了详尽的解释:1)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凡是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皆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文本的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2)表达功能文本(expressive),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突出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3)呼唤功能文本(vocative),旨在通过说服文本读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从行为上对文本作出反应,其语言特点是对话式的,文本的重点在于感召。
这三种文本也与人际交流和沟通的三方面相对应:发送人(sender, speaker or writer),接受人(receiver, hearer or reader),话题(topic or inform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文本的翻译策略
作者:金颖琦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0期
摘要:广告等实用功能文本的翻译更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译文的呼唤功能及信息功能等。
本文主以广告文本为例,分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此类文本翻译策略。
关键词:功能文本;广告文本;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121-01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传播及转换不仅是通过文学作品,还依赖实用型文体的承载作用。
与着重传达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相比,这类文本的翻译更倾向于以传递信息为根本目的,达到“呼唤”效果或是传递信息的目的。
本文主要对“呼唤型”功能及“信息型”功能的广告翻译进行浅析,讨论这类功能文本在跨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策略。
一、功能文本
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总结并归纳出翻译的三种基本文本形式,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
后两种文本的核心是“真实性”与“读者层”,因此翻译时采用“交际翻译”策略[1]。
这里只讨论与广告文本有关的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
(一)呼唤型文本
呼唤型文本主要包括说明书、公共宣传品,旅游信息等。
这类文本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的反映,功利性目的突出。
由于中西方文化形态,风俗习惯及认知的不同,翻译此类文本时,译者需要充分意识到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受众群差异,能动地进行翻译,方能够达到“呼唤”的目的。
(二)信息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强调文本的真实性和语言外部的现实。
它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商业、工业、经济等方面的文本,在信息型文本中是不带有个人特色的,没有作者个人风格的印记。
在翻译此类文本的过程中,译者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逻辑性,真实客观的翻译原文。
二、广告文本
首先,广告语言精练、含蓄、富有表现力,常有一些双关语,文化寓意,或流行语等,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就不能按一般的原则做到“语义对等”就足够了,还要突出“以情传意”来打动消费者。
其次,在汉语广告词中多用修辞手法,排比对仗随处可见,这很符合我们的审美,但如果在汉英翻译过中,过分拘泥于字面意义,可能给人花蛇足之感。
再者,英语广告侧重与消费者对话,消费者导向很强,而汉语的广告一般在宣传产品性能方面堆砌很多大词,鲜有感情的渗入。
所以,在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及消费习惯差异,如果完全忠实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既达不到原文广告的效果,更无法实现广告宣传的目的。
三、翻译策略选择
广告信息和呼唤功能十分明显,实用性、规范性强。
在翻译此类文本时应该从文本自身的交际功能出发,用符合译入语的书写规范、表达方式将原文本的真实性传达出来,最终达到感化受众的目的。
(一)直译:删去冗杂信息
例如:“中国日报”分类广告
“数十万高端读者的眼球聚焦, 灵活方便的刊登方式, 大众化的广告价格, 微小投入, 无限商机。
”
译文:China Daily Classifieds always gets your message to billions of readers and offers unique access to the dynamic Chinesemarket .Place a classified ad to reach your targets in the country.
本则广告语言特点夸张, “呼唤”功能呈压倒性优势, 以博取消费者的信赖, 这种做法能够被汉语读者理解。
但在英译文中则不能如此张扬,英语商业广告重在用事实说服广告受众, 大多数为有理有据的客观介绍, “ 信息”功能突出。
因此译在“数十万高端读者的眼球聚焦”“微小投入, 无限商机”的处理上分别采取了弱化和删节。
意译:保证文化的适应性
例如:The younge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the Teton Range is a spectacular sight. Enhanced by glaciers, deep canyons, snowfields, and lakes, therange shoots up suddenly,with no foothills around it.---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译文1:落基山脉中最年轻的特顿山脉景色壮观,在冰川、深谷、雪地、湖泊的衬托下,它突兀而起,四周悬崖峭壁。
译文2:虽为落基山脉中的小字辈,特顿山却器宇不凡,它拔地而起,绝壁凌空,冰川映雪地,高峡出平湖,景色蔚为壮观。
[2]
这则旅游广告,原文言简意赅,属于信息型文本,符合英语广告规范和读者接受习惯。
而译文1对汉语读者而言,尽管信息基本正确,但不符合汉语读者阅读习惯,缺乏感染力,达不到充分传递信息的效果。
因此,为顺应新的交际环境,应按照汉语习惯强化译文的呼唤功能,将原文深处的意境引申出来,增强感染力。
译文2采用汉语中特有的四六骈体和平行对仗结构,很好地表现和渲染这种意境。
(三)改译: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例如:锦江宾馆
四川锦江宾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心锦江河畔,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成都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众多中外政要名流及商业巨擘的下榻光临,辉映出其特有的高贵与尊崇。
这段中文文本侧重宾馆的历史性及独特性,对中国的消费者可能比较有效果,但对于外国游客来时,这些只是一些空洞形容词,较抽象的概念的堆叠。
他们希望了解的是一个宾馆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等实际信息。
所以此文本的翻译应当适当改译,转移侧重点,提出支撑“大词”的细节事实,从而给出一个合理有据的英文文本,方能赢得西方受众的信赖,并吸引他们。
译文:Located in the heart of Chengdu’s business and entertainment districts, Jinjiang Hotel boasts a super-convenient location, with the stunning Tianfu square just across the road, while two large parking lots are only minutes away.
四、结语
在广告翻译中, 不应只追求字面或语言上的对应,应着眼于受众的需求和口味, 着重把握原文的精髓, 使译文产生与原文基本相同的美学效果,激起目的语读者与原文读者同样的美感。
在翻译文化信息丰富的广告方案时, 应充分意识到文化差异下,“信息”与“呼唤”功能侧重层度的差异,转移侧重;必要时更当采用“改写”的翻译策略, 大胆舍弃原文较为难懂或复杂的文化意象, 以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贾文波.文本功能对应用翻译的策略主导[J].中南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