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症状
医学诊断中的常见疾病症状与辨识方法

医学诊断中的常见疾病症状与辨识方法在医学诊断中,通过症状的辨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医学诊断中常见的疾病症状以及相应的辨识方法。
一、发热发热是常见的疾病症状,其原因包括感染、炎症、免疫反应等。
对于发热的辨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测量体温: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患者体温,正常体温在36.5-37.5℃之间。
2.观察病程:发热的病程长短可以参考感染的类型,短期发热多为急性感染。
3.伴随症状:患者是否伴有咳嗽、咳痰、头痛等症状,可以进一步判断发热的原因。
二、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过敏、环境刺激等。
以下是咳嗽的辨识方法:1.咳嗽性质:根据咳嗽的性质可以判断其类型,干咳多见于病毒感染,咳痰多见于细菌感染。
2.咳嗽时间:观察咳嗽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长期咳嗽或夜间咳嗽可能是慢性气道疾病的表现。
3.其他症状:咳嗽伴随有没有咳痰、胸闷、气促等症状,可以帮助判断病因。
三、腹痛腹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疼痛的原因可以是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肝胆疾病等。
以下是腹痛的辨识方法:1.腹痛特点: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刺痛、隐痛、绞痛等)和放射痛情况。
2.伴随症状:腹痛伴随有没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可以帮助判断腹痛的病因。
3.疼痛缓解方式:观察疼痛是否因进食、位置改变等因素而减轻或加剧。
四、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原因包括紧张型头痛、偏头痛、颅内感染等。
以下是头痛的辨识方法:1.头痛性质:头痛的性质可以是搏动性、压迫性、钝痛等,不同类型的头痛有不同的病因。
2.头痛位置:头痛的位置可以是全头痛、前额痛、眼眶痛等。
3.伴随症状:头痛伴随有没有恶心、呕吐、光、声敏感等症状,可以帮助判断头痛的类型。
五、皮疹皮疹是皮肤上出现的异常病变,常见的原因包括药物过敏、感染、自身免疫等。
以下是皮疹的辨识方法:1.皮疹性质:观察皮疹的形态、颜色、大小、分布等特点。
2.伴随症状:皮疹伴随有没有发热、瘙痒、疼痛等症状。
疾病和症状的区分标准

疾病和症状的区分标准
疾病和症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义:疾病是指一种或多种症状和体征的整体表现,属于一种医学术语,通常需要经过医学诊断才能确定;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身体异常状态,如头痛、咳嗽、腹泻等,通常是疾病的表现之一。
2、表现:疾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身体状态,通常包括多种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则是一种单一的身体异常状态,通常只包括一种或少数几种症状。
3、诊断:疾病需要经过医学诊断才能确定,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实验室检验和医学评估等;症状则可以通过患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医生的询问来确定。
4、治疗:疾病通常需要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如吃药、手术等;症状则可以通过针对症状的治疗来改善,如止痛、退烧等。
综上所述,疾病和症状的区分可以根据定义、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
虽然两者有关联,但是在医学上需要将其区分开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疾病症状描述

疾病症状描述一、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种表现:1. 胃疼痛:胃溃疡患者常感到胃部剧痛,通常位于上腹部,可以是一种刺痛感或隐隐作痛。
2. 消化不良:胃溃疡会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恶心、呕吐、胀气等。
3. 食欲减退:由于胃溃疡引起的胃痛和消化问题,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对食物的需求降低。
4. 呕血或黑便:重度胃溃疡可能导致胃出血,患者可出现呕血或黑便的症状,这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5. 贫血:持续的胃出血可能导致患者贫血,表现为脸色苍白、疲劳乏力等贫血症状。
二、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症状包括:1. 头痛:高血压患者常感到头痛,特别是早晨或剧烈运动后,头部可能出现搏动感。
2. 头晕和眩晕:高血压会导致脑血流不畅,使得患者容易出现头晕和眩晕的情况。
3. 心悸和胸闷: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患者常感到心悸和胸闷不适。
4.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长期高血压使得眼睛的血管受损,可能引发视网膜出血、视力模糊等症状。
5. 尿频和夜尿增多:高血压引起的肾脏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尿频和夜尿增多。
三、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有以下几方面:1. 多饮、多食和多尿:糖尿病患者常出现多饮、多食和多尿的症状,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异常,导致血糖升高。
2. 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的不足或抵抗造成的能量代谢问题,往往伴随着体重下降。
3. 感染易发:高血糖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糖尿病患者容易受到感染,如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4. 视力模糊:高血糖导致眼睛内水分变化,可能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出现视力模糊的情况。
5. 下肢麻木和疼痛:长期高血糖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下肢麻木和疼痛,严重时可能引起足部溃疡。
四、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症状表现如下:1. 呼吸困难:哮喘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尤其在运动或暴露在刺激性物质后更为明显。
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3)叩诊:实变区域叩诊为浊音或实音。
(4)听诊:不同程度湿啰音,有时干啰音,可
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语音、胸语音或羊
鸣音。
第4页/共52页
大叶性肺炎
第5页/共52页
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
1.症状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慢性咳 嗽,冬季加重,晨间咳嗽明显伴咯白色 黏液或浆液泡沫痰,急性发作期痰量较 多,可有脓性痰。患者常觉气短、胸闷, 活动时明显,并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
第46页/共52页
肝硬化
体征 (1)视诊:面色灰暗,皮肤巩膜黄染,毛细血管扩张或蜘蛛痣,肝掌,男性常有
乳房发育。皮肤可有淤点,淤斑,苍白等肝功能减退表现,下肢常有浮肿。 (2)触诊:肝脏质地变硬,表面不光滑。脾脏轻至中度肿。 (3)叩诊:移动性浊音可阳性。 (4)听诊:无特征性体征。
第47页/共52页
肝硬化
肝掌
黄染
第48页/共52页
肝硬化
蜘蛛痣
第49页/共52页
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1)腹水:脐疝。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液波震颤。
(2)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食管和 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高度 腹壁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
(3)脾肿大:可呈中、高度肿大,伴 脾功能亢进。上消化道出血时,脾脏 可暂时缩小。
支气管哮喘
2.体征 (1)视诊:发作时呼吸困难,严重者被迫端坐、大
汗淋漓、发绀,胸廓胀满,呼吸动度减弱。 (2)触诊:发作时语音震颤减弱。 (3)叩诊:发作时叩诊呈过清音。 (4)听诊: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呼气延
长,语音共振减弱。严重哮喘发作,哮鸣音可不出 现,称为寂静胸。
第12页/共52页
有相对性二尖瓣狭窄则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期隆隆样杂音,称Austin Flint杂音。 周围血管可闻及枪击声和Duroziez双重杂音。
常见疾病症状大全

常见疾病症状大全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
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能够帮助我们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就医。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以便提高大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能力。
心脑血管疾病1. 心绞痛:胸闷、胸痛,可向左臂、颈部放射,伴有呼吸困难和出汗。
2. 心肌梗死:剧烈胸痛,压迫感,常伴有恶心、呕吐和大量出汗。
3. 中风:突然失语、眩晕、肢体无力,面部和肢体一侧不能活动。
呼吸系统疾病1. 哮喘:气急、气喘,哮喘发作时有呼吸音响亮,咳嗽伴有白色粘痰。
2.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急促、气短,伴有咳嗽和咳痰,咳痰为黄绿色。
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饭后或饥饿时加重。
2. 胃食管反流病:胸骨后灼热感、喉咙有灼烧感,吞咽困难。
3. 肝炎:乏力、厌食、恶心、黄疸,尿液呈深黄色。
泌尿系统疾病1. 肾结石:腰背部剧烈疼痛,可伴有血尿和尿频。
2. 膀胱炎:尿频、尿急,尿痛,尿中可能带血。
神经系统疾病1. 癫痫:突发抽搐,伴有口吐白沫,意识丧失。
2. 偏头痛:头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光线和声音敏感。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1. 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骨骼疼痛,身高减少。
2. 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膝等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
免疫系统疾病1. 风湿病:关节肿痛、关节红、肿、热,关节功能丧失。
2. 红斑狼疮:面部红斑,疲劳、关节肌肉疼痛、发热。
血液系统疾病1. 贫血:乏力、气短、头晕、心慌、面色苍白。
2. 白血病:乏力、疲劳,发热,容易出现淤血点和出血。
皮肤疾病1. 湿疹:患处皮肤瘙痒、干燥,糜烂。
2. 银屑病:皮肤出现红斑、鳞屑,病灶可蔓延。
总结:了解这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对于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如果您出现和上述症状相关的不适,建议您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请记住,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健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愿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常见疾病与症状

常见疾病与症状疾病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不同的疾病往往伴随着特定的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疾病及其相关症状。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感冒的症状主要包括鼻塞、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发热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乏力、头痛、打喷嚏等症状。
二、发烧发烧是人体温度升高的一种反应,通常是由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发烧的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出汗、乏力、食欲不振等。
在高烧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
三、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
胃炎的症状包括胃部不适、恶心、呕吐、上腹痛等。
有些胃炎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四、肺炎肺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
肺炎症状常见的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发热等。
严重的肺炎还可能导致痰中带血、全身乏力等症状。
五、高血压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的压力持续升高的疾病。
高血压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头晕、失眠、心悸等。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症状。
六、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慢性疾病。
常见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食多尿、口渴、体重减轻等。
有些病人还可能出现疲劳、视力模糊等症状。
七、心绞痛心绞痛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胸痛症状。
心绞痛的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等。
有些病人还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总结:疾病和症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掌握常见疾病与症状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重要的是,如果出现明显的或持续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
让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预防和管理疾病,享受健康的生活。
解读常见疾病的症状

解读常见疾病的症状疾病是我们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阶段受到疾病的困扰。
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常见疾病的症状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表现,以便及时就医。
一、感冒和流感1. 发热:感冒和流感的常见症状之一是发热,体温升高可能伴随头痛、寒战、全身不适等。
2. 咳嗽:干咳或有痰的咳嗽是感冒和流感常见的症状,痰的颜色和黏稠度可根据病情和感染程度而有所不同。
3. 流鼻涕:流鼻涕是感冒和流感的典型症状,鼻涕可能呈透明、白色或黄色,伴随鼻塞、打喷嚏等症状。
二、哮喘1. 呼吸困难:哮喘患者常感觉呼吸困难,特别是在运动或吸入过敏原后更为明显。
2. 喘息音:哮喘发作时,胸部会出现呼吸困难伴随的哮喘音,类似于呼出时的尖锐鸣叫声。
3. 咳嗽:持续性或阵发性的咳嗽是哮喘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在夜间更为突出。
三、高血压1. 头痛: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尤其是颈部和后脑勺部位的疼痛。
2. 眩晕:高血压引起的眩晕一般伴随头晕、头昏、耳鸣等症状,活动时更容易出现。
3. 视力模糊:部分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视力模糊的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视觉感知。
四、糖尿病1. 频尿:糖尿病患者常常有频尿、尤其是夜间尿频的情况出现。
2. 口渴:糖尿病患者常感觉口渴,不论是否饮水都难以缓解。
3. 多食少胖:部分糖尿病患者食欲增加,但体重反而下降,这是糖尿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五、心脏病1. 胸闷:心脏病患者常感到胸闷,有时还伴随胸痛或不适感。
2. 呼吸困难:心脏病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时或平躺时较为明显。
3. 心悸:患有心脏病的人可能出现心悸感,心跳快或不规律的情况。
六、胃溃疡1. 腹痛:胃溃疡患者常常有腹痛的症状,通常是位于胃部上腹部的刺痛感。
2.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胃溃疡常见的症状,可以表现为反酸、恶心、嗳气等问题。
3. 食欲减退:部分胃溃疡患者食欲减退,食物摄入量较少,消瘦也是常见的表现。
几种常见疾病症状与治疗方法表

几种常见疾病症状与治疗方法表
以下是几种常见疾病及其相关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的简要介绍:
1. 感冒
- 症状:发烧、咳嗽、流鼻涕、鼻塞、头痛、喉咙痛等。
- 治疗方法:休息、喝足量的水、吃抗病毒药物、使用鼻腔冲洗液等。
2. 高血压
- 症状:血压升高、头痛、头晕、心悸等。
- 治疗方法:控制饮食、规律运动、药物治疗、减少压力等。
3. 糖尿病
- 症状:多尿、多渴、体重下降、疲倦、视力模糊等。
- 治疗方法: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药物治疗、定期监测血糖等。
4. 哮喘
- 症状: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
- 治疗方法:避免诱发哮喘的因素、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持续用药进行控制等。
5. 骨折
- 症状:肿胀、疼痛、变形、不能正常活动等。
- 治疗方法:固定骨折部位、保持休息、进行康复训练、可能需要手术修复等。
6. 高血脂症
- 症状: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容易疲劳等。
- 治疗方法: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药物治疗、戒烟戒酒等。
请注意,以上仅为几种常见疾病的简要介绍,具体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还需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如果有以上疾病及相关症状出现,请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非感染性发热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表现为低热,常 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①原发性低热: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
在 0.5℃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感染已愈而体温调节仍未恢复正常 ③夏季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多见于幼儿,且多发生于
便血、 黄疸、意识障碍、眩晕、晕厥、惊厥、不自主运 动、排尿量与排尿功能异常、血尿、淋巴结肿大、脾 肿大、睡眠障碍、瘙痒
生命体征
体温 呼吸 脉搏 血压 生命体征监测
发热
正常人体温为37℃左右, 正常情况下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 一般波动在36.3~37.2℃之间。 发热是一种抗病能力
用38℃温水间歇擦浴,因温水易耐受,而不致发抖, 此法一般用于过高热、昏迷且循环尚佳者;
降温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者(包括体温、循环及呼吸 情况);
对腋下、腹股沟及颈部大血管浅表部位应着重擦洗。 也可用38℃温水浸湿布敷裹,并频频调换之。
护理措施
1、病人要减少衣被,室内空气须流通,但应避免正面吹风,以免受 凉。
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
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
期也可有低热现象,还有婴儿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失常等。
发热特点
起病的诱因、缓急、病程,发热的时间、 程度、热型,有无畏寒、寒战、无汗、
大汗或盗汗。
伴随症状
伴随症状
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 咯血、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脾 肿大;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单纯 疱疹、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头痛、嗜睡、 昏迷、惊厥;肌肉关节痛等,以发现有无足以
临床上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将发热分为:低热 (37.3~38℃ )、中等热(38.1~39℃)、高热 (39.1~41℃) 、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病因分类
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为临床上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立克 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 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症状与疾病
兰圣华 玉壶镇卫生院
临床症状有哪些
发热、 头痛、胸痛、 腹痛、疲乏、水肿、 脱水、 发绀、 出血倾向、贫血、咳嗽、 咳痰、 咯血、 呼吸困难、 心悸、 低血压、 高血压、休克、
吞咽困难、 食欲不振、 消瘦、 低血糖、 食欲亢进、 肥 胖、 恶心与呕吐、 口臭、反胃、 烧心、腹泻、便秘、 呕血、腹胀(胃肠胀气、腹水、腹腔巨大肿物)、
能使病情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过高或长期的发热不利健康,必要时还应考虑针对发热给予适
当的退热降温措施,减轻发热对身体的不利影响。
注意
非过高热而一般情况尚可,或非过高热 之儿童病例,一般不主张用退热药。
因为过低温、过多出汗易诱发虚脱、休克;且 降温后可掩盖疾病真象而产生“假安全感”。
常用的物理降温法
引起发热的因素。
发热的预后
在很多急性传染病中,一定限度的体温 升高常常表示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 而发热不显著,甚至体温不升的病例, 其预后却大多不良
发热病人的处理原则
降温措施一般来说包括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两类。
发热病人的处理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 对于发热病人首先应明确诊断,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
1、降低室温:
尽量加强通风,使室温降至25~30℃。
2、冷湿敷(或置冰袋) 于头部
适用一般高热病例。 :
3、酒精擦浴:
用35~50%酒精,擦至皮肤发红; 腋下及腹股沟、颈部宜重点洗擦: 可连续施行,直至体温明显下降。如使用不当,在幼婴儿亦可引 起严重情况,故亦应慎用。
常用的物理降温法
4、温水擦浴:
发热的生理变异及影响因素
在一天之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 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什么是发热
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体温高于37.3℃或一日内 体温变异超出1℃时,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 有发热感,均可称之为发热。
•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能量物质代谢中通过氧化反应的化学作用而 产生热量。通过体表血管舒张,循环增速,皮肤蒸发增加的物理 作用而散发热量。
如果产热和散热功能失去平衡,产热占优势则体温升高,散热占 优势则体温降低。
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内分泌腺中的甲状腺和肾上腺,心 功能和血容量等等,都对体温调节发生重要影响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细胞的吸收
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 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
②缺血性损害: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 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 反应等。
非感染性发热
2、抗原 - 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注射异性血清或蛋 白制剂,以及输血、输液后的热原反应等。
3、产热、散热异常: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惊厥及癫痫持续状态后所致的产热过多:因 慢性心力衰竭、重度脱水、大量出血、广泛性皮炎、广泛性疤痕、 先天性汗腺缺乏症、鱼鳞癣或包盖过严(常见于小儿)所致的散热 障碍等而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
非感染性发热
4.中枢神经调节失常:
如: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在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生 理性防御反应。
体温的测量方法和表示
口温 口腔内舌下所测的温度 腋温 腋窝部位夹紧时所测的温度 肛温 肛门内所测的温度,比较准确而可靠
测量肛温要使用专用的体温计。
测量体温一般须测三分钟以上。
时间太短,所测的体温值可能偏Fra bibliotek。体温的调节与变化
产热和散热是影响体温恒定或变化的两个基本要素。体温的调节 在产热和散热之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