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分享]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分享]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基本资料案主姓名:吴某性别:男年龄:73岁二、个案来源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一)重要引发事件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

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6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

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1.自我调试: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

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际关系系统失衡。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

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

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

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

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1,社会因素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

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教学教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教学教材

案例分析一案主赵某,女,年龄68岁,高中文化,年轻时是单位会计,性格内向。

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

儿子和女儿都很孝敬,时常回家探望父母。

赵某退休后与丈夫每天早晨到社区附近的广场打太极拳,晚上老两口到社区散步,老两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邻居和亲戚都十分羡慕张某老两口,赵某也十分满意这种生活。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两口去散步回来,赵某的丈夫突然胸口不舒服,案主扶丈夫上床休息,没有想到过了一会案主的丈夫就快要不行了,案主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案主丈夫送到医院以后已晚,赵某亲眼目睹了丈夫的猝死,后来得知丈夫死于心肌梗塞,案主后悔不已,极端自责,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以泪洗面,吃的少睡得少,身体日益虚弱。

儿子要接赵某去上海居住也被拒绝,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去;女儿和外孙女有时来陪伴和劝说母亲也未能让母亲的情况有所好转。

赵某每天思念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生活没意思,在亲友面前经常流露出随丈夫而去的想法,经常拒绝进食。

赵某的儿子和女儿担心母亲的状况,求助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了解赵某的情况后,决定让社工小李负责处理该个案。

问题:1.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何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3.除了危机介入,社工小李还应从哪些方面介入?答题要点:1.案主的主要问题如下:(1)案主的自杀危机:案主目前有自杀倾向,经常拒绝进食。

(2)案主的身体问题:目前案主进食差,加上每天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对身体已经造成危害。

(3)案主的自我认知:案主认为丈夫的病逝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封闭,极端自责,对未来生活缺少自信,觉得活着没意思。

(4)案主的家庭沟通问题:家人的沟通和交流状况不佳,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与平时交往的邻居和队友也缺少交流和交往。

老年人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方法

老年人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方法

老年人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方法老年个案工作就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帮助和支持,以使当事人减低压力、解决问题和达到良好的福利状态的服务活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老年人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老年个案工作1、老年个案工作的定义和性质所谓老年个案工作就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帮助和支持,以使当事人减低压力、解决问题和达到良好的福利状态的服务活动。

由此,可以发现老年个案工作的一些基本性质:①老年个案工作的提供者是受过一定专业训练的人员,他们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技巧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服务,因此,它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②老年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及其家庭。

③老年个案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增进老年人与社会的福利,最终实现“助人自助”。

④老年个案工作实现“助人自助”终极目标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这是因为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对老年的认识都存着误区。

就社会而言,人们普遍认为老年是退出社会的代名词,因此在观念上往往视老年人为家庭和社区的负担,对老年人的作用视而不见,却片面夸大其身体上的劣势;就老年人而言,他们退出工作岗位之后,与社会的联系逐渐减少,同时某些能力亦不可避免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从而导致一部分老年人认为自己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社会,甚至抱着“等死”的心态来打发时光。

因此,老年个案工作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澄清这一认识上的误区,通过组织、宣传等方式改变社会与家庭对老年人的片面看法,同时,在协助老年当事人工作的过程中,使老年人感受到他们仍然可以改变自己和改变周围的环境,而并非只是消极的一群人。

2、老年个案工作介入的内容①协助老年案主认识及接受老年;②帮助老年案主重新整合过去生活的意义,从而使老年人产生人生完美的积极的、正面的感受;③改善老人与家人的关系和相处问题;④支持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使其晚年生活更加充实;⑤为老年人组织与争取权益以及寻找各种社会资源;⑥帮助老年人建立科学、健康的晚年生活方式和心理准备,积极地应对人生晚年期各种“生活事件”(如丧偶、重病、空巢家庭,等等)⑦辅导老年人正确认识死亡及接受死亡的来临,而减少愤怒及恐惧的消极情绪3、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①会谈技巧老年个案工作会谈是指工作员与老年案主相互接受有特定目的的一种专业性谈话。

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社会工作者关注社区中的社会化退休群体,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

通过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运用同质性小组的活动来吸引该群体走出家门、调动其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并鼓励社区领袖的个人发展。

那么,店铺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背景介绍】XX小区是2002年以后的回迁社区,社区内老年人较多,社会化退休人员也较多,目前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300余人,其中社会化退休人员达760余人。

社会化退休人员往往早已脱离原工作单位,社会交往面较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社区希望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社区环境,通过活动,吸引身体条件允许的社会化退休人员从家里走出来,到社区中参加社区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这样既有利于消除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孤独感,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同时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案例分析】1.社会化退休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化退休人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心态。

社会角色由一个积极地参与者到一个相对被动参与者的转变中,很多人的自我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

大多数社会化退休人员由于子女结婚等原因,与子女分开居住,子女突然的离开,使他们心理产生不适。

在社区中,儿童、青少年群体和成年人群体,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影响,也使众多的社会化退休人员缺乏必要的家庭陪伴,其精神生活大多局限于小范围中,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

一些社会化退休人员虽然参与社区活动,但往往面临形式单一,参与面不广泛,方法缺乏科学引导的问题,他们的普遍需求难以得到关注。

2.社会工作者介入理念(1)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低到高五个层级。

生理需要是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安全需要是指能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危害恐惧的一切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指当前两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便会产生更高一层的社会需要,比如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有归属感;尊重需要是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需要,指满足个体把各种潜能都发挥出来的一种需要。

社会工作介入拾荒户老人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拾荒户老人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拾荒户老人案例分析一、背景服务对象Z婆婆,现年74岁,退休于建设街的南洋电器厂。

丧偶,育有三子,平时与儿子较少来往。

两年前Z婆婆家里发生火灾,过后,与Z婆婆居住的二儿子搬到外面居住,只留下Z婆婆一个人在建设街。

不久之后,Z婆婆的精神状态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常会出现拾荒的行为且通常凌晨两三点才回家。

Z婆婆的情况越发厉害,甚至还翻找楼栋住户的垃圾,而在外面收拾的杂物会全部搬往家里,还占用公共的楼道,因此楼道整天散发着难闻的垃圾臭味。

Z婆婆遭到了楼栋住户的投诉,Z婆婆与邻居的关系越发紧张。

二、目标1、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家居杂物清理、室内灯光使用的问题;2、协助服务对象正确认识家居安全隐患、家里堆积杂物滋生异味等的问题;3、了解邻里对服务对象的想法,协助、促进邻里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模式,更大程度地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缓和服务对象与邻里之间紧张关系;4、促进亲子关系的融合,协助服务对象儿子正确认识、理解服务对象,提升沟通频率。

三、做法1、收集信息,探访并初步建立关系社会工作者接到了来自居委转介的个案,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Z婆婆。

社会工作者向居委工作人员搜集资料并整理后,社会工作者于次日下午前往Z婆婆家进行探访。

初次见到社会工作者,Z婆婆很阻抗,认为社会工作者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搬来教育她的“执法者”,不愿意过多的谈及自己,只是很表面地与社会工作者寒暄几句。

但社会工作者并不因此而放弃。

终于有一天,Z婆婆被社会工作者的持续关怀打动,开始愿意与社会工作者倾诉和表达心中的苦恼。

原来,两年前Z婆婆家里由于杂物堆积过多以至引起火灾,大火燃起过后,Z婆婆家里的东西被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全部清理干净。

Z婆婆对于初次接触的社会工作者,认为社会工作者是来劝说其清理杂物的,所以开始时对社会工作者出现抵触情绪。

社会工作者向Z婆婆澄清身份,表明来访目的。

通过几次的接触,Z婆婆逐渐对社工产生信任感,并且也慢慢意识到堆积杂物的危害,于是Z婆婆把想清理公共楼道上的杂物的想法告诉了社会工作者。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篇一:老年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模式案例一家老年福利院新入住了一位75岁的王大爷,他自入院以后每天只是独自静坐,不思饮食。

院方为了王大爷的健康,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他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甚至很多服务人员也从家里带来许多小吃,想诱发王大爷吃饭的欲望。

但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眼看着王大爷迅速消瘦,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院方请来了王大爷的儿子进行说服。

王大爷的儿子在听完院方的说明后情绪非常激动,在训斥了老人后竟然强行给王大爷喂饭,被院方阻止。

万般无奈之下,院方请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

社会工作者在听取了院方对王大爷的情况介绍后,联系了王大爷的儿子并了解相关的信息。

据介绍,王大爷是一位离休干部,原来是以为非常自信的人,而且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但离休后,性格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两年前老伴去世后,情绪比较低沉,而且还被医院诊断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经常发病。

由于子女每天忙于工作,特别是白天无人在家照顾王大爷,怕疾病突发时家中无人而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所以在考虑再三后,将王大爷送到了福利院。

介绍完后,王大爷的儿子对那一天由于情绪激动而训斥父亲并强行喂饭的行为极为后悔,并表示出要给父亲认错。

工作者在了解王大爷的相关个人信息与家庭信息后,在充分注意社会工作的尊重、接纳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同理心与王大爷进行了第一次面谈,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

在工作者表示出想听听王大爷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时,老人表示出了离休后原单位对自己的不关心;老伴也走了;家里的子女不征求意见而送自己到福利院,是把自己当累赘,不要自己了;活在世上已经没有意思,还不如自生自灭一死了之等消极悲观的想法。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经过分析,认为王大爷问题的核心在于:由于退休使老人的职业角色丧失,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老伴的去世,又进一步造成了王大爷家庭角色的部分丧失,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冲击。

加之由于生理的老化所引发的各种疾病的困扰,家中子女未经商量就将老人送到福利院,而王大爷又对福利院有一些不正确的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老人的活动,造成了王大爷巨大的情绪反应,出现了悲观失望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案例分析社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作为民政部工作人员,他们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贡献。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案例,探讨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一:老人照顾服务因年老体弱,不少老人在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

一位民政部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位70岁的孤寡老人的求助电话。

老人无法自理和照顾自己,非常需要帮助。

工作人员动员了一支志愿者团队,与老人交谈,并了解了她的需求。

工作人员意识到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他们每天为老人提供定期家访,帮助她购买生活用品,和她聊天,给她提供心理支持。

工作人员还组织了一次社区活动,邀请老人参加,让她感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在帮助老人建立了社会联系后,工作人员还帮助她申请相关的社会福利和医疗补助。

通过他们的努力,老人逐渐恢复了自信,而且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案例二:困境青少年关爱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关注困境青少年。

一位民政部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位年仅16岁的孩子的求助电话。

这个孩子家庭贫困,父母长期失业,他无法继续上学,每天流浪街头。

工作人员立刻与孩子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了解了他的处境。

他们将孩子安置到了一所由政府资助的青少年庇护所,并开始了他的教育和职业培训。

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工作人员还通过他的个人关系,帮助孩子找到一份暂时的工作,并为他创造更多就业和学习机会。

在一段时间后,孩子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并继续接受支持和辅导,最终成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重塑了他的人生轨迹。

结论以上两个案例仅是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领域的一小部分实践。

他们的工作涉及到庇护所管理、福利分发、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

他们通过与弱势群体的面对面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他们的行动不仅有助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还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中的努力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一的另外一个参考答案模版:(感谢某同学的支持)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一的另外一个参考答案模版:(感谢某同学的支持)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社会工作区别于传统的,日常生活意义中的助人活动,成为一种现代职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社会工作者也应当是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所以本案例中,我将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加以分析和说明。

老年社会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在与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领域和机构内的应用其工作对象是老年人(一般指60岁以上)及其家庭成员。

老年社会工作主要包括老年生活救助、老年生活照料服务、老年家庭关系处理、老年心理辅导、老年社会参与与社会融合的推动等。

在本案例中,我认为李奶奶面临的问题是 1、在生理上身体状况不好,已经是82岁的老人在体力方面有点力不从心。

2、情感上很孤独,缺少家庭温暖、儿子、女儿都不在身边,没有家庭温暖 3、精神上由于老伴去世以后,精神上没有寄托,有恐惧感,老是想到死亡。

需求: 1、参加社区活动与健康治疗 2、需要家庭子女亲情。

3、需要心理辅导我将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为李奶奶解决心理等问题在个体方面:心理方面:李奶奶由于老伴去世比较孤独想到死亡,精神压力很大,作为社工我要帮助李奶奶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比如,1、我定期上门和李奶奶聊天,缓解她精神压力。

2、与李奶奶子女联系,经常来看她,或接到子女家与他们团聚,经常打电话给李奶奶絮话,让她缓解心理压力。

社会方面: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让李奶奶参加社区活动,参加居委会的木兰拳比赛参加扭秧歌跳舞活动,达到放松身心,使身体健康。

环境层面:改善生活环境如请志愿者陪李奶奶说话。

定期为李奶奶做家务,减轻家务负担,让李奶奶体会到社区温暖。

小组社会工作;组织社区孤老和李奶奶(情况相似的老人)到社区一起参加如“夕阳红老年小组“促进老年之间相互沟通、多参与社会活动。

社区社会工作:人群层面:针对社区中孤老比较多情况,我们要从社区宣传、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开展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利用社区的各种宣传载体宣传关爱老人的内容,在社区中营造出老人快乐生活、尊重老人的良好风尚。

社区教育——让老人在社区中多参与一些学习活动,使老人老有所学,促进身心健康,如老人读报小组,老人促进讲座,健康咨询等。

志愿者活动——在社区中成立志愿者队伍(从党员、大学生、老师、医生等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或者有能力的老年人也可以、参加志愿者队伍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服务,这样就没有代沟。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感到这是一项无比神圣的职业,虽然很劳累很辛苦但我还是很愿意当一名社会工作者,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我们可以协助案主自助,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刚刚学习社会工作是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仍有很多知识要学习,我会继续努力的。

收藏分享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