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日食的变化及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日食地球效应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日食地球效应《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日食地球效应》我们生活的地球,时刻受到太阳的影响。
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能量源,以各种方式塑造着地球的环境、气候和生命活动。
其中,日食这一特殊的天文现象,也给地球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效应。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食的基本情况。
日食,简单来说,就是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且三者正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部分或全部太阳光射向地球的现象。
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三种类型。
日食发生时,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天空瞬间变暗。
原本明亮的白天可能会变得如同黄昏甚至夜晚一般昏暗。
这种突然的光线变化对地球上的生物活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许多动物的行为模式会因此而改变。
比如,鸟类可能会误认为是夜晚降临而归巢栖息,夜行性动物可能会在此时活跃起来。
对于人类来说,这种突然的黑暗也会带来一些不便和潜在的危险。
交通可能会受到干扰,尤其是在航空和道路交通方面。
飞行员和司机的视线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特别小心谨慎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日食还会对地球的温度产生短暂的影响。
由于太阳辐射的减少,被日食覆盖的地区温度会在短时间内下降。
虽然这种降温通常是短暂而局部的,但在一些敏感的生态系统中,可能会对生物的生理过程产生一定的冲击。
例如,某些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会暂时减缓,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从大气层的角度来看,日食期间大气的温度和环流模式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大气的对流和热传递过程会受到干扰,这可能会对局部地区的天气状况产生短期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通常较小,且在日食结束后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在电磁方面,日食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微小的扰动。
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磁层,在日食期间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变化。
这对于依赖地球磁场进行导航的动物,如候鸟和海龟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困惑。
日食对于天文观测和科学研究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时刻来研究太阳的外层大气,如日冕。
通过观测日食期间日冕的形态和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的活动和其对地球的长期影响。
日食科学知识点总结

日食科学知识点总结日食的分类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三种类型,具体如下:1. 日全食:在日全食时,月球完全遮挡了太阳,使得地球上的观察者能够看到太阳被完全遮挡的现象,此时天空便会变得漆黑一片,只有太阳边缘微微泛出一圈光芒,形成一个“光环”。
2. 日偏食:在日偏食时,月球只部分遮挡了太阳,使得太阳的一部分在月亮的边缘露出来,并呈现出太阳被咬掉一角的形态,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
3. 日环食:在日环食时,月球离地球比较远,此时月球无法完全遮挡住太阳,导致太阳在月球的背后形成一个“光环”,呈现出一种环形的食相。
日食的成因日食是由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影子效应共同产生的自然现象。
具体来说,日食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次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天。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日照和阴影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日食的可能性。
2. 月球的公转和轨道倾角:月球绕地球公转大约需要27.3天的时间,其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面之间存在一定的倾角,这些因素决定了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排列和遮挡关系。
3. 太阳的直射光:太阳是日食发生的源头,它的直射光在地球上产生日照,而在月球出现日食时,这些光线会被月球部分或完全遮挡。
日食的观测与测量日食的观测和测量对于天文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日食的观测和测量,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规律,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日食的观测和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测位置的确定:天文学家会提前确定观测日食的位置,包括地理坐标、海拔高度以及天气情况等,以确保能够准确观测到日食的发生情况。
2. 观测设备的选择:观测日食需要使用专业的天文望远镜、光谱仪、摄影设备等,以便捕捉到太阳表面的细节和变化,从而进行更精准的测量和分析。
3. 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观测到日食后,科学家会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包括太阳的亮度变化、太阳黑子的活动以及日食带来的大气变化等,以便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进展。
日食的研究报告

日食的研究报告日食的研究报告摘要本文旨在对日食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总结了日食的类型、形成机制以及观测方法。
同时,分析了日食对地球及人类的影响,以及日食的研究对天文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日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通过对其的探索,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引言日食是一种引人注目的自然现象,同时也是天文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奇特的观赏体验,还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日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日食的类型日食分为三种类型:全食、环食和偏食。
全食全食是最为震撼人心的一种日食。
当月球完全挡住了太阳时,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将完全消失,只剩下太阳的光晕,这就是全食。
全食只会在特定地点的特定时间出现,对观测者而言,是一种震撼和令人难忘的体验。
环食环食是当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大部分区域,但部分太阳光仍然可以透过月球的边缘看到时发生的现象。
此时,太阳呈现出一条亮丽的环形光晕,被称为“火环”。
偏食偏食是指月球挡住太阳的一部分区域,使太阳只呈现出部分被挡住的形态。
偏食可以在很多地方观察到,不像全食和环食那样局限于特定地点。
日食的形成机制日食是由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以及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由于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不完全共面的,所以在特定的位置和时间,月球会挡住太阳的光线,形成日食的现象。
日食的观测方法观测日食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设备。
以下是常用的观测方法:1.直接观测:使用肉眼或望远镜直接观察日食的现象。
2.投影观测:将太阳的影像通过特殊设备投影到屏幕上进行观察。
3.摄影观测:使用相机或摄像机记录日食的过程,以便后续分析和研究。
日食对地球及人类的影响日食对地球和人类有着一定的影响。
对大气层的影响日食期间,由于太阳的光线被部分或完全遮挡,地球的大气层会发生一些变化。
气温下降,风力减小,有时甚至出现短暂的黑暗。
对动植物的影响日食对动植物的生物钟和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日食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日食的形成原理;2. 模拟日食现象,观察不同类型的日食(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3. 分析日食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日食是一种天文现象,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月球会挡住太阳光,使得地球上的某些地区暂时无法看到太阳。
根据月球遮住太阳的程度,日食可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三种。
1. 日全食:月球完全遮住太阳,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的是一个“黑太阳”;2. 日偏食:月球只遮住太阳的一部分,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的是被月球遮住的太阳;3. 日环食:月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较远,月球无法完全遮住太阳,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的是一个明亮的“光环”。
三、实验材料1. 圆形纸盘(代表太阳);2. 圆形黑色纸盘(代表月球);3. 纸杯(代表地球);4. 激光笔(代表太阳光);5. 尺子;6. 纸张;7. 铅笔。
四、实验步骤1. 将圆形纸盘平铺在桌面上,代表太阳;2. 将圆形黑色纸盘放置在太阳纸盘的中心,代表月球;3. 将纸杯倒扣在太阳纸盘上,代表地球;4. 使用激光笔照射太阳纸盘,模拟太阳光;5. 调整月球纸盘的位置,观察不同类型的日食现象;6. 使用尺子测量月球纸盘与太阳纸盘的距离,记录数据;7.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日食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日全食:当月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时,月球可以完全遮住太阳,形成日全食。
此时,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的是一个“黑太阳”。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日全食的形成过程。
2. 日偏食:当月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远时,月球只能遮住太阳的一部分,形成日偏食。
此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以看到被月球遮住的太阳。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日偏食的形成过程。
3. 日环食:当月球与太阳的距离非常远时,月球无法完全遮住太阳,形成日环食。
此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以看到一个明亮的“光环”。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日环食的形成过程。
4. 实验数据分析:通过调整月球纸盘与太阳纸盘的距离,我们可以发现,当月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时,形成日全食;当距离较远时,形成日偏食;当距离非常远时,形成日环食。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日食的变化及影响指导老师:曾呈进组长:夏烨组员:李扬,周思伟,林端强,叶庭帧,叶建飞,徐孙庆学校:福鼎市第一中学一课题研究背景09年7月22日的世纪大日食深深震撼了我们,使我们对日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怀着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因此本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课题研究意义通过这次课题研究,了解日食各方面的情况,认识到日食对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对课内学习的日食的知识系统进行扩展,使我们能课内外结合,对日食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课题研究过程1、小组成员通过互联网搜索和去图书馆查阅有关日食的资料2、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一同观看09年世纪大日食的记录影像3、对影像内容和资料进行分析,再经过小组成员的认真讨论研究,得出大体结论4、对于不懂的部分请教有关专家或地理老师,并验证已得出结论的正确性5、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完善四课题研究成果(一)日食形成的原因: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
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但因太阳轨道(黄道)与月球轨道(白道)成5°9′交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发生。
简单的说,月球把太阳遮挡住,也就是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上,这就是日食。
另外,月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不重合,而是有一个大约5度的夹角,因此只有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位于两个平面的交点附近时才会发生日食。
所以不是每个月都有日食和月食。
当月球正好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而三者又在一直线上时,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被月球挡住,又因为月球比太阳小得多,它的直径大约是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而月球与地球间距离也差不多是太阳与地球间距离的四百分之一,所以从地球上看,月亮与太阳的圆面大小差不多相等,因而月球下面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地球上被黑影笼罩的地区,就看不到太阳了,或者只看到一部分,这就是日食。
九组——日食的变化及影响

年7月22日的世纪大日食深深震撼 了我们,使我们对日食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怀着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因此 本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课题研究意义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了解日食 各方面的情况,认识到日食对人类生 产,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对课 内学习的日食的知识系统进行扩展, 使我们能课内外结合,对日食的知识 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成果呈现形式
文字,图.22 日 食权威资 料 NASA 》(来 源自新浪网) 4、《日食和月食》 北京天文馆,上海 自然博物馆天文 组 /人民出版社 5、西祠胡同网《日 食对人类的巨大 影响和安全隐患》
BYE BYE
小组成员分工
实地调查:小组全体成员, 张钊瑜总负责 组织访问者:张钊瑜、王殿鑫、王立明 资料整理:生庆洁、张新波、王磊 撰写报告:王文昊、王培旭
主要研究方法
调查法 合作探究法 整理法
实施计划
阶段 一 二 三 四 时间安排 1—5 6—7 8—9 10—11 主要任务 学习准备 选题开题 实地调查 问卷调查 阶段目标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相 关内容 课题小组讨论课题,撰写开题报告,完成 开题评审 采访多名同学,调查日食的变化及影响 制定并发放问卷调查表
三、课题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不仅让我 们了解了许多知识,也 让我们懂得了团队中的 合作精神,懂得了自主 学习,使我们更贴近生 活,了解了生活中的许 多事情和某些问题,使 我们见识更加广阔,吸 收外界更多的知识,课 题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小组成员通过互联网搜
索和去图书馆查阅有关 日食的资料 2、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 一同观看09年世纪大日 食的记录影像 3、对影像内容和资料进行 分析,再经过小组成员 的认真讨论研究,得出 大体结论 4、对于不懂的部分请教有 关专家或地理老师,并 验证已得出结论的正确 性 5、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完 善
太阳系中的日食现象

太阳系中的日食现象在太阳系中,日食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现象,它发生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月球绕着地球公转,它们三者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当月球恰好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地球就会被月球遮挡住部分或全部的阳光,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日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下太阳系中的日食现象。
一、日食的分类日食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完全日食、部分日食和环形日食。
完全日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如果月球刚好完全遮挡住太阳,使得地面上的观察者无法看见太阳,这种情况下就称为完全日食。
部分日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如果月球只遮挡住部分太阳的情况,那么就称为部分日食,这种情况下只有部分地区能够看到日食。
环形日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如果月球的大小和距离地球的距离恰好使得月球无法完全遮挡住太阳,那么在一些区域内就会出现一个环状的日食。
二、日食的观测观测日食需要非常谨慎,因为直接盯着日食看是非常危险的,暴露在阳光下的眼睛会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所以,观看日食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保护措施。
1.使用专业的日食眼镜或特殊的滤镜来观察日食。
2.使用望远镜或者相机。
3.在天文台或专业团队的指导下观察日食。
三、日食的危害日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眼睛观看日食时,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暴露在阳光下的眼睛会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影响日后的视力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2.大气层日食的发生会对大气层产生一些深远的影响,如地球的大气层会因为太阳的辐射减弱,导致气温的变化、大气压力的波动等等。
总之,日食是太阳系中非常罕见的现象,它的发生需要满足严格的物理条件,在一些特定的时刻和地点才会发生。
虽然观看日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历,但是我们在观看时一定要非常谨慎,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健康。
日食形成原因及意义汇总

次数
日偏食 日环食 日全食 混合食
观察日食应注意事项
用电焊护目镜看 电焊护目镜本就是在强光 下保护眼睛的,用它就可以直接看太阳。
用日食观测镜看 市面上有专门的日食观测 镜出售 用照相机看 注意,如果没有滤光片,直接 从取景框中观察日食也会伤害眼睛,千万 不要尝试。拍摄的时候最好使用三脚架, 如果要拍到清晰的日食图像,还需要望远 镜头。为捕捉到转瞬即逝的“贝利珠”, 你需要快门速度很高的相机。
日食的意义
日食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观测日食可以为研究太阳以及 其与地球的关系提供良好的机 会。 因为出现日全食时,还可能对 地球环境,例如气温、地磁场、 电离层、无线电通信等,产生 一定的影响,因此也为研究日 地效应或日地关系提供了特别 的机会。
对日食的未来预测
1:中国进入日食高发期未来4年可欣赏2次日食:中国将迎来本 世纪第一次日全食。未来4 年,中国公众还可欣赏到2次罕见的 日食天象,其中一次为日全食,两次为日环食。天文专家表示, 在5年时间集中出现如此多的日食天象是百年罕见的。 2009年7 月22日,中国发生了一次更为壮观的日全食,全食带横扫中国 中部的长江流域。中国的拉萨、成都、上海等40多个城市都能 观赏到这次日全食。与8月1日的日全食相比,次日全食发生 的 范围更广,持续时间也更长,将达到5分钟至6分钟,这种状况 可谓百年难遇。除了这1次日全食天象外 ,2010年1月15日还 将发生日环食,云南、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公众可一睹日环 食风采。2012年5月21日 ,日环食天象再次上演,广西、广东、 福建、香港和澳门等地公众可欣赏。
日食
日食形成原因及意义 对日食的预测 观测日食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日食的变化及影响一课题研究背景09年7月22日的世纪大日食深深震撼了我们,使我们对日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怀着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因此本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课题研究意义通过这次课题研究,了解日食各方面的情况,认识到日食对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对课内学习的日食的知识系统进行扩展,使我们能课内外结合,对日食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课题研究过程1、小组成员通过互联网搜索和去图书馆查阅有关日食的资料2、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一同观看09年世纪大日食的记录影像3、对影像内容和资料进行分析,再经过小组成员的认真讨论研究,得出大体结论4、对于不懂的部分请教有关专家或地理老师,并验证已得出结论的正确性5、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完善四课题研究成果(一)日食形成的原因: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
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但因太阳轨道(黄道)与月球轨道(白道)成5°9′交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发生。
简单的说,月球把太阳遮挡住,也就是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上,这就是日食。
另外,月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不重合,而是有一个大约5度的夹角,因此只有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位于两个平面的交点附近时才会发生日食。
所以不是每个月都有日食和月食。
当月球正好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而三者又在一直线上时,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被月球挡住,又因为月球比太阳小得多,它的直径大约是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而月球与地球间距离也差不多是太阳与地球间距离的四百分之一,所以从地球上看,月亮与太阳的圆面大小差不多相等,因而月球下面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地球上被黑影笼罩的地区,就看不到太阳了,或者只看到一部分,这就是日食。
(二)日食的过程初亏: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
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西边缘相外切的时刻),称为初亏。
初亏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
食既:从初亏开始,就是偏食阶段了。
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着下降。
当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时,称为食既。
此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开始的时刻。
食甚:食既以后,日轮继续东移,当月轮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时,就到食甚。
生光:对日偏食来说,食甚是太阳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时刻。
月亮继续往东移动,当月面的西边缘和日面的西边缘相内切的瞬间,称为生光,它是日全食结束的时刻。
在生光将发生之前,钻石环、贝利珠的现象又会出现在太阳的西边缘,但也是很快就会消失。
接着在太阳西边缘又射出一线刺眼的光芒,原来在日全食时可以看到的色球层、日珥、日冕等现象迅即隐没在阳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阳光重新普照大地。
复圆:生光之后,月面继续移离日面,太阳被遮蔽的部分逐渐减少,当月面的西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切的刹那,称为复圆。
这时太阳又呈现出圆盘形状,整个日全食过程就宣告结束了。
(三)日食的种类1、日食共有三种:日偏食:太阳一部分被月球的阴影遮盖,但另一部分仍继续发光叫日偏食。
日环食:月球只遮住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好象一个光环似的叫日环食。
日全食:太阳光球完全被月亮遮住,原本明亮的太阳圆盘被黑色的月球阴影遮盖。
2、形成不同种类的原因:这三种不同的日食的发生跟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的相互变化着的位置有关,并且也决定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变化。
地球公转和月球公转轨道都是椭圆,不论是太阳与地球间距离,还是月球与地球间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有时比较远,有时又比较近,因此月球本影的长短也不一样,月球本影最长时有379660公里,最短时为367000 公里,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最近时为356700公里,最远时达406700公里。
如果某个时刻月球本影比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大,地球上被月球本影扫过的地带就可以看到日全食。
如果月球本影比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小,月球本影的尖端到不了地球的表面,那么在影尖延长出来的小影锥(叫伪本影)扫过的地带可以看到日环食。
被月球半影扫过的地带均可以看到日偏食,在偏食区内离全食区越近,偏食的程度就越大。
月球本影和半影没有扫过的地方,根本看不见日食。
(四)日食产生的影响:1、日食对地球的影响在现代的原子钟出现之前,天文学家通过对日食的古代记录进行研究,发现日食现象导致地球旋转的周期每个世纪变慢了0.001秒。
日全食发生的前后,一个奇怪的现象会吸引国际诸多科学家和媒体的关注:地球上的重力仪数据出现突然降低。
这种现象会发生,是由于在日食期间,月球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从而减弱太阳的引力场,而月球的引潮力开始起作用。
2、日食对人类的影响日全食发生时,光线会穿过树叶的缝隙投影出新月的影子。
这时,动物常常行为异常,比如飞鸟归巢和蝙蝠等夜行生物会出来活动,而当地的温度通常会下降至少20摄氏度。
发生日食时常会出现几分钟的“黑暗”,这可能会对道路交通、航运、高空和野外作业、建筑施工以及社会治安等带来安全隐患。
同时,日全食造成的天体引力、光度等变化,有可能会对通信系统、网络传播、电力输送和使用等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且发生日食时伴有强烈的电磁射线,还可能会危及人的眼睛。
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日食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但是这种自然现象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几千年来,地球上的几乎所有文明都把日食看成是灾难的预兆,而历史上很多次日食发生时都会引起社会的骚乱。
(五)日食有助于科学研究1.探索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谜团古今中外的天文学家还曾经数千次地观测到,在太阳周围的日冕层和较低一点的色球层,有时亮度突然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太阳耀斑”。
大的太阳耀斑爆发时,其瞬间的亮度可以达到平时的几千倍,有的如一条巨龙在太阳上飞舞,有的则像从太阳上发射的绚丽礼花;此外,太阳大气中还有一种活动最为剧烈的现象“日冕物质抛射”,这一现象爆发时,等离子体物质从接近日面的低日冕喷出,就像从太阳发射出的猛烈炮弹一样,瞬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当这些物质和能量传播到地球附近时,可以造成短波通讯中断、卫星工作失常等破坏现象。
对“太阳耀斑”和“日冕抛射物质”现象的成因,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更无法准确预测。
“耀斑是最强烈的太阳活动现象,因为目前对太阳磁场的精确测量只限于光球层。
所以人们认为,耀斑是受太阳磁场影响而成,但其实太阳耀斑起源于日冕磁场,日全食的上演可以提供研究的良好观测时机。
”2.寻求太阳黑子的变化原因太阳黑子是太阳上的小黑点。
科学家通过对太阳黑子几百年来的系统观测,发现日面上的太阳黑子的数目具有平均为11.1年的周期变化,这一周期被称为“太阳活动周”。
太阳黑子较多的年份,太阳上的活动现象如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就比较频繁。
此外,人们还发现,不仅黑子的数目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它们在太阳表面上出现的位置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但直至现在,科学家仍然不能解释太阳为什么会产生黑子?为什么在不同的时段、在不同的地点产生黑子?为什么有些黑子的出现会引发太阳活动,而有些黑子则不会引发太阳活动?目前,国际天文学家普遍认为,要解开太阳的这些谜团,谜底就藏在太阳的磁场中,是磁场控制着太阳上的各种活动现象。
而日全食的发生,十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太阳磁场。
3.有助开展寻找引力波的探测实验由于引力波探测是关系到能否打开一扇天文观测窗口的大事。
所以上世纪至今,世界少数发达国家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引力波的实验探测。
但是截至今天还没有人宣布直接测量到引力波。
而日全食可以为引力波及其他基本物理问题的探索提供机会。
我国科学家曾经用高精度微伽重力仪,在日全食的“初亏”和“复圆”时检测到两个“重力谷现象”,这是中国人成功探测到引力波的重大实验。
4.人类在日全食中发现氦元素19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永远不可能知道天体的化学组成,因为人类不可能把星星拿到地球上做化验。
但是,19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太阳光谱不是连续的,而是有许许多多的暗线,其叫做吸收线。
光谱就像人类的指印,不同的化学元素对应不同的光谱。
人们分析光谱就可以知道太阳有些什么元素。
1868年8月18日,在现孟加拉国附近,有一次条件比较好的日全食,法国天文学家让桑在观测日全食的时候,看到日珥光谱里面有一条奇特的黄线。
这条黄线跟钠线的位置相似,但不是钠,而是一种未知的元素。
让桑于是写了一封信寄往巴黎科学院,这个信在路上走了两个多月才到达巴黎。
无巧不成书,这个时候巴黎科学院收到了另外一封信,是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寄过去的,也报告了在日全食观测中同样的发现。
同样的两封信报道了一样的情况,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科学家们给这种新元素起名为Helium(氦),这个词源自古希腊语太阳,意思是“太阳元素”。
这时候,人们还没有在地球上发现氦元素。
人们为此苦苦探索。
终于在1895年,科学家通过分析太阳的钇铀光光谱发现了氦。
(六)课题研究总结课题研究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许多知识,也让我们懂得了团队中的合作精神,懂得了自主学习,使我们更贴近生活,了解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某些问题,使我们见识更加广阔,吸收外界更多的知识,课题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