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及原文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及原文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及原文《陈太丘与友期》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

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

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商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待他而走开了,陈太丘走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纪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好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走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他人相约同行,却丢掉他人先走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誉;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觉愧疚,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说明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 陈寔( 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此刻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 :相约同行。

期,商定。

期日中 :商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正午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待就走了。

去,走开。

舍:舍弃,扔掉。

以致 : (友人)才到。

乃,才。

戏:玩耍。

尊君在不 (f ǒu) :你父亲在吗尊君,对他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信:诚信,讲信誉。

时年:今年。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掉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掉,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走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觉愧疚。

古今异义词1.去古意:走开;今意:往、到。

2.委古意:丢掉、舍弃;今意:委屈、拜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料4 子女古意:子侄辈今意:儿子女儿。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 外玩。那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陈 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 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友人便发怒说道: “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 走了。”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 时分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 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正午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 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 朋友才来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 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 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从车上下来拉元方。元方连头 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பைடு நூலகம்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陈太丘与友期》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原文如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下面为大家带来这篇文言文的详细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于是发怒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这篇简短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陈太丘是一个守时守信的人。

他与友人约定在正午时分出行,到了时间友人未到,他便果断离开,没有过多的等待和犹豫。

这体现了他对时间的尊重和对约定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他不迁就、不纵容他人失信行为的态度。

友人则是一个失信且无礼的形象。

他不仅未能按时赴约,还在得知陈太丘离开后,对陈太丘进行指责,甚至当着元方的面辱骂陈太丘。

然而,当元方义正言辞地指出他的错误时,他又能感到惭愧,表现出了一定的良知和悔改之意。

元方,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却展现出了超出年龄的聪慧和勇敢。

面对友人的无礼质问和指责,他不卑不亢,条理清晰地指出友人的“无信”和“无礼”,让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最后“入门不顾”的举动,又显示出他的率真和正直。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守时守信,尊重他人,同时也要勇敢地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尊严。

在人际交往中,诚信和礼貌是至关重要的品质。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一起感悟人生。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作者】刘义庆【朝代】南北朝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寔(东汉时期官员、名士)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到了中午,朋友没有来,陈寔于是独自出行了,走之后,朋友才赶到。

当时陈寔的儿子元方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来客问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不见您来,已经走了。

”那位朋友非常生气,说:“真不是人呀!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家父约定中午走,到了中午还不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

”那位朋友听了十分惭愧,就下车来招呼他,元方掉头回家去,连看也不看一眼。

2、原文: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

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

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译文:夏侯泰初(即夏侯玄)和广陵郡人陈本是好朋友。

一次,陈本和夏侯玄在陈母面前喝酒,陈本的弟弟陈骞从外面回来,径自进入厅堂之内。

夏侯玄于是站起身来说:“可以与人以礼相交,不可以违礼杂处。

”3、原文: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峙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

”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

”译文:和峤(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被晋武帝司马炎所器重,司马炎曾对和峤说:“太子近来似乎有所长进了,你可以去看看。

”和峤回来后,武帝问他怎么样,和峤回答说:“太子的资质同以前一样。

”4、原文:山公大儿着短帢,车中倚。

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

时论乃云胜山公。

译文:山涛的大儿子山允戴着一顶便帽,靠在车边。

晋武帝想召见他,山涛不敢替他推辞,就出来问儿子的意见,他儿子不肯去。

当时的舆论认为山涛的儿子胜过父亲。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物的对话来揭⽰的。

这些⼈物对话,虽然只有三⾔两语,但句句都紧扣⽂章中⼼,紧扣⼈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下⾯是©⽆忧考⽹分享的⽂⾔⽂:《陈太丘与友期⾏》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陈太丘与友期⾏》 南北朝: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期⽇中,过中不⾄,太丘舍去,去后乃⾄。

元⽅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已去。

”友⼈便怒:“⾮⼈哉!与⼈期⾏,相委⽽去。

”元⽅⽈:“君与家君期⽇中。

⽇中不⾄,则是⽆信;对⼦骂⽗,则是⽆礼。

”友⼈惭,下车引之,元⽅⼊门不顾。

【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你的⽗亲在吗?”元⽅回答道:“我⽗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便⽣⽓地说道:“真不是君⼦啊!和别⼈相约同⾏,却丢下别⼈先离开了。

”元⽅说:“您与我⽗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对着孩⼦骂⽗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的⼿,元⽅头也不回地⾛进家门。

【注释】 元⽅:即陈纪,字元⽅,陈寔的长⼦。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相约同⾏。

期,约定。

期⽇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了。

去,离开。

舍:舍弃,抛弃。

乃⾄:(友⼈)才到。

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亲在吗?尊君,对别⼈⽗亲的⼀种尊称。

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称⾃⼰的⽗亲。

引:拉,要和元⽅握⼿ 信:诚信,讲信⽤。

时年:当时的年龄。

⾮:不是。

相委⽽去:丢下我⾛了;相偏指⼀⽅对另⼀⽅的⾏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亲的⼀种尊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内容简介: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寔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

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寔就一个人走了。

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陈太丘与友期翻译,供大家参考。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便离开了,太丘走后朋友才到。

元方这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你很久,已经走了。

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篇译文,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