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知识点最终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卖炭翁课文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语文卖炭翁课文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语文卖炭翁课文知识点归纳《卖炭翁》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一个卖炭的老翁在寒冬时节辛勤劳作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人性、劳动和善良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知识点归纳。

1. 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在课文中,卖炭翁勤劳努力地砍柴、制炭,以供人们取暖和烹饪使用。

他不畏艰辛、无怨无悔地迎接了寒冷的冬季挑战。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它是社会的基础,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2. 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故事中的卖炭翁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他却富有智慧和人生的经验。

他能够准确地预测天气和生活的变化,也能够根据客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炭火。

这表明知识和智慧并不完全依赖于书本学习,个人经验和观察也能够带来丰富的智慧。

3. 人与自然的关系卖炭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他懂得观察云彩的形状和颜色来预测天气变化,利用这些知识选择适宜的时间砍柴。

他还能够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这种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4. 善良与乐善好施的价值观故事中,卖炭翁把自己所得的炭火分给了无家可归的小女孩,展现了他的善良和乐善好施的品质。

通过这一情节,我们可以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乐于助人、关爱他人可以为社会带来温暖和希望。

5. 人生的艰辛与坚韧故事中,卖炭翁虽然身处艰难的环境,但他没有放弃,坚持努力工作,为他人提供帮助。

这向我们展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挑战,以及面对困境时需要展现的坚韧与勇气。

6. 人情的变幻和不可预测性故事中,寒冷的冬日与暖和的春天之间的转变预示着人情的变幻无常。

卖炭翁虽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却没有预料到客人们对他的需求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

这表明人情世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提醒人们要学会适应和处理变化。

通过对《卖炭翁》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了许多有关人性、劳动和善良的宝贵知识。

卖炭翁知识点分类总结

卖炭翁知识点分类总结

卖炭翁知识点分类总结一、故事梗概卖炭翁是一位卖炭人,生活贫困,但他乐观向上,善待他人,从不因为自己的困苦而怨天尤人。

他常在山间唱歌卖炭,而且对每个路人都是微笑相迎,态度十分亲切。

即便生活再艰难,他也从不向别人借贷,生活相当节俭。

当有人问及他如何才能够如此乐观,他说:“此非本意,时来自然。

”这句话成为卖炭翁的名言,并成为后人传颂。

二、主题思想1. 乐观向上:卖炭翁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不向命运屈服。

这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得到了后人的赞誉和敬仰,也成为了卖炭翁这个人物形象的重要特征。

2. 善待他人:尽管卖炭翁生活贫苦,但他善待他人,对每一个路人都是微笑相迎。

他的善良和宽容深受人们的敬重,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3. 勤俭节约:卖炭翁不仅乐观向上,而且生活勤俭节约,从不向别人借贷。

他的勤俭节俭的品质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三、人物形象1. 卖炭翁:卖炭翁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物,生活贫困,但他乐观向上,善待他人,勤俭节约。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他成为了乐观向上,善良和宽容的代表人物,为后人所赞颂。

2. 路人:卖炭翁对每一个路人都是微笑相迎,他的善良和宽容感染了很多人,成为了卖炭翁形象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四、文学价值卖炭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它在描写卖炭翁这一形象时,表现出了极大的人文关怀,将一个普通人的乐观向上,善待他人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卖炭翁这个形象深受人们的赞誉和敬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再次,卖炭翁的经历和品质给予了人们很多启示,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五、影响卖炭翁这个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敬仰,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卖炭翁的乐观向上,善待他人的品质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符号,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道德品质。

其次,卖炭翁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形象。

再次,卖炭翁的品质给予了后人很多的启示,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卖炭翁》注释译文等知识点.doc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卖炭翁》注释译文等知识点.doc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卖炭翁》注释译文等知识点编辑:指导:日期: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卖炭翁》注释译文等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故事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课文翻译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注释伐:砍伐。

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注释可怜:值得怜悯。

愿:希望。

辗:碾压,同“碾”。

译文:(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卖炭翁》知识点考点背诵

《卖炭翁》知识点考点背诵

《卖炭翁》知识点考点背诵《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描写一个卖炭老人的故事,反映出唐代社会的贫富分化和社会风尚的变迁。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启迪,被称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下面就是《卖炭翁》的详细内容和相关知识点背诵。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炭翁衣日转薄。

遥听村中儿童卖,语音响亮过溪桥。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三百六十日,赚尽钱财消百年。

农家老翁能几日,短褐裘,暖头巾,厌终年。

1.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有“诗圣”之称。

他曾任朝廷要职,后因遭贬谪而隐居写作,以清新文雅的风格和对时代社会的关注而著称。

2.诗歌内容:《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个卖炭老人在南山中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的贫苦和艰辛,同时表现出对生活的苦衷和对命运的顺从。

诗中以意境深邃和用典贴切见长。

3.诗歌结构:《卖炭翁》是一首七律,每句四字,共七句。

通过严格的韵律规则和精细的描写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主题思想:《卖炭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贫富分化和社会风气的变迁。

诗中所描述的卖炭老人代表了当时社会底层人士的困苦和艰辛,同时也表现出坚韧不拔、顺应命运的精神风貌。

5.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和强盛的时期之一,但也出现了社会贫富不均和阶层固化的现象。

白居易的诗歌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和反映。

6.诗歌评价:《卖炭翁》是一首反映社会底层人民命运和人性悲剧的杰作,以深刻的内涵和细腻的描写打动人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卖炭翁》是一首体现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情怀的优秀诗歌,通过描写卖炭老人的命运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困境和人们对生活的感悟。

这首诗歌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理解唐代社会和白居易的文学成就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卖炭翁》知识点归纳

《卖炭翁》知识点归纳

整体感知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3.请分别概括每段内容。

第一段:卖炭翁的劳苦悲惨生活。

第二段:“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

4.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烧炭——运炭——被夺炭问题探究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个人物形象卖炭翁:①苍老、烧炭艰辛、生活之艰辛: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②生活困苦、艰辛: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外貌,心理)(这句话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复杂矛盾的心理,有什么作用?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这样复杂矛盾的内心。

表现了主人公处境的艰难,以及诗人对他深深的同情。

)③运炭的艰难(强忍饥寒、精疲力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动作)宫使:①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神态描写外貌描写)②仗势欺人、专横跋扈蛮不讲理、霸道凶残: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2,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①“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②“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仗势欺人,蛮不讲理;③“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3,《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① 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

②诗人对于以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而对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

但这一切情感并未采取有直抒性的表达,而是蕴藏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之中。

高三语文卖炭翁知识点

高三语文卖炭翁知识点

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卖炭翁注释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

称:说。

茅屋为雪花所破歌知识点《卖炭翁》知识点

茅屋为雪花所破歌知识点《卖炭翁》知识点

茅屋为雪花所破歌知识点《卖炭翁》知识点《卖炭翁》是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创作的一首诗。

该诗描绘了一个贫穷的炭翁在寒冬中身临其境地生活艰苦的情景。

以下是该诗的一些知识点:1. 诗人背景:陆龟蒙是唐代文学家,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名。

他善于描绘生活琐事中的感人场景,并使之富有哲理和艺术价值。

诗人背景:陆龟蒙是唐代文学家,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名。

他善于描绘生活琐事中的感人场景,并使之富有哲理和艺术价值。

2. 描写贫苦生活:《卖炭翁》以一个炭翁为主人公,生活在茅屋中。

这个炭翁穷困潦倒,过着贫苦的生活。

诗中描绘了他贴身的破衣和羸弱的体态,突出了他的贫困和辛苦。

描写贫苦生活:《卖炭翁》以一个炭翁为主人公,生活在茅屋中。

这个炭翁穷困潦倒,过着贫苦的生活。

诗中描绘了他贴身的破衣和羸弱的体态,突出了他的贫困和辛苦。

3. 寒冬景象:诗中描绘了寒冬中的严寒和大雪纷飞的景象。

茅屋之外的大雪象征了生活的艰难和不易,突出了贫苦者的困境。

寒冬景象:诗中描绘了寒冬中的严寒和大雪纷飞的景象。

茅屋之外的大雪象征了生活的艰难和不易,突出了贫苦者的困境。

4. 荒芜的环境:诗中描述了茅屋周围的环境荒凉,没有热闹喧嚣的气氛。

这种环境的描绘体现了炭翁的孤独生活和窘迫状态。

荒芜的环境:诗中描述了茅屋周围的环境荒凉,没有热闹喧嚣的气氛。

这种环境的描绘体现了炭翁的孤独生活和窘迫状态。

5. 卖炭为生:炭翁的生计依靠卖炭为生。

诗中描述了他努力搬运炭块,汗水浸湿了衣裳。

这种刻苦耐劳的精神体现了贫穷人的固执与坚持。

卖炭为生:炭翁的生计依靠卖炭为生。

诗中描述了他努力搬运炭块,汗水浸湿了衣裳。

这种刻苦耐劳的精神体现了贫穷人的固执与坚持。

6. 生活态度:尽管生活非常贫困,炭翁依然乐观向上。

诗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命运的独特认识,使人感受到一种豁达和宽容的情感。

生活态度:尽管生活非常贫困,炭翁依然乐观向上。

诗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命运的独特认识,使人感受到一种豁达和宽容的情感。

卖炭翁有关知识点总结

卖炭翁有关知识点总结

卖炭翁有关知识点总结卖炭翁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闽南地区。

卖炭翁表演通常以木偶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木偶的操作和表演,讲述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以及表达一些社会风气、风俗习惯等。

卖炭翁表演形式独特,充满了南方地区的浓厚文化氛围,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下面将对卖炭翁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历史沿革卖炭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南宋时,福建军民抵御外敌时,百姓为了生存,有的人搞军需支援,在百姓中就有一个姓陈的老农,他一身烟火味,拿着一根长杆鼓鼓的炭篓,走街串巷,招徕群众去挑炭,自娱自乐,不愧为人力生活创造出一种丰富多彩的戏剧形式:卖炭翁。

卖炭翁起初由单人表演,后经过演变,发展成为由一群人合作表演的艺术形式。

在明朝时期,卖炭翁表演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艺术传统,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清朝时期,卖炭翁的表演形式更趋丰富,演员们不仅使用木偶表演,还加入了音乐、舞蹈等元素,使得卖炭翁的表演形式更加生动有趣。

二、表演形式卖炭翁表演形式主要包括木偶表演、音乐和舞蹈。

木偶表演是卖炭翁表演的主要形式,演员们通过操纵木偶来讲述故事,通过木偶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情感和情节。

木偶制作精美,栩栩如生,常常在表演中给人以亲切感。

音乐和舞蹈则是卖炭翁表演的辅助形式,通过音乐和舞蹈的配合,给表演增添了戏剧性和趣味性,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三、演出题材卖炭翁的演出题材非常广泛,常常以一些民间故事、传说或者历史事件为题材,将这些故事或传说通过木偶表演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

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民间故事,如《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等。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而且通常都包含着深刻的道德和情感内涵,在卖炭翁的表演中得到了很好地传承和展现。

四、表演传承卖炭翁表演形式一直以来都是由一代代的演员传承下来,特别是一些家族式的传承,使得卖炭翁表演形式在地方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笔记整理:1.《卖炭翁》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是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作用的诗歌革新运动。

唐朝贞元、元和之际,广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兴唐朝的统治。

新乐府运动孕育而生。

新乐府运动的创作,既要针砭现实、指斥时弊,自然就不能不触犯许多权势者。

元和十年,白居易横遭毁谤,远谪江州,以他为主要倡导者的新乐府运动也因此受到挫折。

新乐府运动在中国诗歌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体裁:七言乐府诗(形式)、叙事诗、讽喻诗(内容)诗人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3、背景:本文选自《白居易集》《卖炭翁》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唐朝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

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

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4、《卖炭翁》原文及翻译: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变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地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5.理解性默写1.《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他劳动艰辛的句子是:2.写宫使横行霸道,巧取豪夺的句子:3.《卖炭翁》中表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的艰难的句子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4.《卖炭翁》表现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反常心理的6.简答1.请结合“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句诗,描绘卖炭翁的外貌。

从什么角度刻画?为什么这样写?示例:卖老人满脸都是烧炭产生的灰尘,显出被烟火燎的颜色,他两鬓已经灰白,十个手指头都漆黑似。

(3分)(1)外貌描写(1分)。

(2)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1分),(3)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1分)。

2.(上海中考)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和口中食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油翁的?(3分)(1)心理描写。

(1分)(2)“衣单”理应盼望天气暖和,可老人却“愿天寒”,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1分)(3)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分)4.诗人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有何意图?(3分)(1)环境描写(1分),(2)描绘了凄清寒冷的环境(1分),(3)衬托出了老人运炭、卖炭的辛苦(1分)。

5.“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1)“辗”这个动词既写出了天气寒冷,(1分)(2)车辙已经结了冰,突出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沉重(1分),(3)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辛劳(1分)。

6.“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3分)(1)“翩翩“本意是轻快的样子形容举止洒脱(1分),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1分),(2)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1分)7.“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3分)(1)“惜不得”写出了老人炭被夺走(1分),(2)心中万分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1分),(3)也点出了老人处于被压迫(1分)的地位。

8.“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是怎样刻画“宫使”形象的?(3分)(1)“手把”“口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1分);(2)“回””“牵”这一连串动作(1分),(3)刻画了宫使不讲理霸道凶残的丑陋嘴脸(1分)。

9.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反应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1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1分)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10.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卖炭翁是普通百姓的典型代表,是生活在苦难之中贫困艰辛的劳动者形象。

诗人通过多角度描写来表现卖炭翁的苦难。

首先是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将一个终日劳作、外表憔悴的老人形象展现了出来;然后是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老人矛盾复杂的心理描摹得十分准确生动;最后从行动上进行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将卖炭翁辛苦劳作的情形描写得十分具体。

结尾处的“惜不得”,则表现了卖炭翁希望破灭后的无奈和悲哀。

卖炭翁承受的苦,既来自艰辛的劳作,更来自宫使得掠夺。

11.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请举出诗句进行说明,并指出其作用。

卖炭老人: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老)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生活困苦、境遇悲惨)动作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运炭艰难、精疲力竭)宫使:外貌描写: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动作描写: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仗势凌人、蛮不讲理、霸道凶残)12.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

卖炭翁:生活困苦、境遇悲惨宫使:横行霸道、蛮不讲理、仗势欺人.13.(2018·遵义中考)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解析丶C项,“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表述错误,由“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中日已高”可知,“清晨”错误7.《卖炭翁》主题思想这首乐府叙事诗以个别事例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难,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卖炭翁》写作特色1.叙事详尽,层次清楚。

这首叙事诗,仅用一百三十五个字,便完整地叙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临夺的经过。

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第1节主要写表伐薪烧炭、进城卖炭的艰辛;第2节写宫使抢炭的霸道。

2.巧用衬托,突出人物。

诗人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了他的辛,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如此,老翁的命运激起了,,i人们的同情;写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1和路上的“冰辙”来衬托,这更使人感到老翁的“可怜”,也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卖些钱。

接下来,诗人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写劳动者与宫使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形成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3.运用对比: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三处对比: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3.“衣正单”与“一尺雪”对比,写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