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统计-统计报表制度
统计工作管理制度规定

统计工作管理制度为有计划、有步骤地贯彻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及组织协调指导全镇的统计工作,特制订本工作制度。
一、岗位责任制度1、统计人员要认真做好上级统计部门布置的月报、季报、年报等各项工作,做到准确、及时。
2、统计人员要及时对统计资料加以分析,并提出对策,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要积极撰写分析资料和专题调查报告。
3、加强学习,强化质量意识,杜绝虚报、瞒报、违造、篡改统计数据,情节严重者,建议纪检、监察部门给予纪律处分。
4、未经领导审核而报送的报表和提供的数据出现问题,责任自负,若出现重大问题,建议纪检、监察部门给予纪律处分。
5、对发现报表单位利用数据弄虚作假,谋取利益,不检举、纠正或者利用所搞专业之便帮助单位弄虚作假的直接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二、学习培训制度1、学习时间与方法:执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村级统计人员集中学习时间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基层企业统计人员培训学习全年不少于二次,同时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和党委政府组织的学习。
2、学习内容:一是宏观经济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二是新的统计法律法规和方法制度;三是上级统计局及镇党委政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四是统计业务知识及其它。
3、做好学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对基层统计人员培训学习,要做好培训教材,授课老师、场所、后勤等各项准备工作,以达到预定目标。
三、工作汇报制度1、每月统计工作完成后,要进行认真总结,向镇分管领导汇报本月统计工作的开展情况、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
下月统计工作的主要思路和安排等。
2、重点、热点工作开展情况要随时向分管领导汇报,争取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3、各类统计数据和报表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时,必须与分管领导沟通,严肃统计数据正确性和权威性。
四、数据审核报送制度1、认真贯彻统计报表制度,将统计调查任务落实到基层单位。
2、按照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调查方式、调查对象、指标涵义、计算方法、调查表式等,全面搜集原始统计资料。
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

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引言概述: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建立起的一套管理规范和流程。
在各个领域的统计工作中,数据的准确性对于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健全的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规范数据收集1.1明确数据要求: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应明确各项数据的收集要求,包括数据的种类、格式、时间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2建立数据标准: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命名规范,确保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便于数据的管理和分析。
1.3加强数据验证:建立数据验证机制,对数据进行逻辑性和合理性的验证,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二、加强数据报送2.1明确报送流程:建立明确的数据报送流程和时间表,确保数据的及时报送,避免延误和遗漏。
2.2建立报送渠道:建立多样化的数据报送渠道,如电子报送、纸质报送等,方便各单位及时报送数据。
2.3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数据报送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报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三、确保数据安全3.1加强数据保护:建立完善的数据保护机制,包括数据备份、权限管理等,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2加强信息安全:加强对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管理,避免数据泄露和篡改。
3.3建立数据审计:定期进行数据审计,对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等环节进行检查,确保数据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四、提升数据分析能力4.1建立数据分析团队:建立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4.2引入数据分析工具:引入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4.3开展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价值,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五、持续改进和优化5.1建立反馈机制:建立数据上报管理制度的反馈机制,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优化管理制度。
5.2定期评估:定期对数据上报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统计报表管理制度

统计报表管理制度
是指为了规范统计报表管理工作,保证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制定的具体管理制度。
以下是一个统计报表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1. 统计报表流程管理:明确统计报表的编制、审核、审批和发布等流程,确保每个环节的责任清晰,避免漏报、误报等问题。
2. 统计报表标准化要求:规定统计报表的格式、填报要求和统计口径等,确保报表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 统计报表数据采集和处理:明确统计报表数据的来源、采集方法和处理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统计报表的审核与审批:明确统计报表的审核和审批程序,评审报表的合规性和真实性,防止虚假报表的出现。
5. 统计报表的保密与公开:规定统计报表的保密措施和公开要求,保护报表中的敏感信息,同时满足公众对统计数据的需求。
6. 统计报表的存档与归档:规定统计报表的存档期限和归档要求,确保报表的长期保存和可检索性。
7. 统计报表质量监控与改进:建立统计报表质量监控机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提高统计报表的质量和效率。
8. 统计报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在统计报表管理中的责任和权限,确保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和责任落实。
以上是一个统计报表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具体制定应根据企业或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调查单位基本情况统计报表制度-国家统计局

○J调查单位基本情况统计报表制度(简明版本)(2017年统计年报和2018年定期统计报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制定2017年10月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本制度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调查单位基本情况统计报表制度(简明版本)- 1 -目录一、总说明...................................................................... - 2 -二、报表目录..................................................................... - 4 -三、综合表式..................................................................... - 5 -四、指标解释..................................................................... - 6 -- 2 -调查单位基本情况统计报表制度(简明版本)一、总说明(一)为全面了解和反映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和其他有5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的法人单位、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调查样本法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制度。
(二)统计范围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其他有5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的法人单位,以及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调查样本法人单位。
统计报表管理制度

统计报表管理制度
是指针对组织内的统计报表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确保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以支持组织决策和管理工作。
下面是一个常见的统计报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点:
1. 统计报表的定义和分类:明确组织内的统计报表的范围和种类,例如财务报表、销售报表、生产报表等。
2. 统计报表的编制责任和流程:规定报表编制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并明确报表编制的流程和时间要求。
3. 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和确认:要求报表编制人员进行数据的准确性核对,并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确认。
4. 统计报表的及时性:规定报表的编制和提交时间,并要求报表编制人员按时完成编制工作。
5. 统计报表的完整性:要求报表应包含所有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不得遗漏或隐瞒重要信息。
6. 统计报表的保密和安全:规定统计报表的保密和安全措施,包括数据的备份、存储和访问权限控制等。
7. 统计报表的使用和分发:明确报表的使用范围和目的,并规定报表的分发和传递方式。
8. 统计报表的审核和审批:规定报表的审核和审批程序,确保报表的质量和合规性。
9. 统计报表的修改和变更:规定报表的修改和变更程序,包括修改的记录和审批要求。
10. 统计报表的备案和归档:要求报表编制人员保留报表的备份和记录,并规定报表的归档要求和期限。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报表管理制度的要点,具体的制度内容可以根据组织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

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
标题: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
引言概述:统计数据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政府决策、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健全的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一、建立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1.1 提高数据准确性
1.2 保障数据完整性
1.3 加强数据时效性
二、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2.1 确定数据上报流程
2.2 制定数据上报标准
2.3 设立数据上报责任制
三、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
3.1 建立统计数据上报平台
3.2 加强数据审核和监督
3.3 定期进行数据质量评估
四、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的监督和评估
4.1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
4.2 定期对数据上报进行评估
4.3 对数据上报不合格的单位进行处罚
五、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
5.1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制度
5.2 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
5.3 推动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上报效率
结语:建立健全的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对于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关
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才能更好地发挥统计数据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统计报表制度格式规定

国家统计局统计报表制度格式规定统计报表制度包括封面、目录、总说明、报表目录、调查表式、附录等内容,其他内容如方案说明、指标解释等可根据需要适当在附录中增加。
各专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名称统一为“XXXX统计报表制度”。
统计报表制度一般为16开竖排版,版芯为(长)25cm×(宽)16.6cm。
以A4纸为基础,上边界空白2.5cm,下边界空白2.2cm,左右边界各空2.2cm。
一、封面封面一般包括标题、副标题、制发单位、制发时间及专业标记等项。
具体格式如下:(一)标题左上方用英文大写字母注明专业标记,字母外围套黑色圆圈。
(二)专业标记后居中列标题:“XXXX统计报表制度”,用初号宋体字。
(三)标题下方居中列副标题:“(200X年统计年报和200X 年定期报表)”,用三号楷体字。
(四)制发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如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发,将其他部门名称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下方,用三号楷体字。
(五)制发单位下方列出制发时间“200X年X月”,用三号楷体字。
(六)封二书写“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用三号宋体字,居中置于页面上方,并列《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第三条和第十五条内容,用四号仿宋体字。
下端“本制度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用四号宋体字。
二、目录目录要求将统计报表制度的各部分内容按顺序列出,并注明各部分内容所在页码。
内容与页码之间用虚点连接。
“目录”二字居中置于页面上方,用三号黑体字;空一行,目录内容用五号宋体字。
页码用阿拉伯数字。
三、总说明总说明须阐明本报表制度的统计目的、调查范围、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等。
“总说明”居中置于页面上方,用三号黑体字;空一行,总说明内容用五号宋体字。
四、报表目录报表目录为一张开口式二维表,宾栏分列表号、表名、报告期别、填报范围、报送单位、报送日期及方式、页码;主栏按综合年报表、综合定期报表、基层年报表、基层定期报表顺序分列。
2024年统计报表管理制度(2篇)

2024年统计报表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统计报表是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对于企业管理决策和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统计报表管理行为,提高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全部部门和人员。
三、报表编制责任1. 财务部门负责编制日常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2. 部门经理负责编制与其部门相关的报表,如销售报表、采购报表等。
3. 每个报表的编制工作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确保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报表编制流程1. 收集数据:各部门收集与其相关的数据,并按照固定的时间和格式提供给财务部门。
2. 数据审核:财务部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 报表编制:在数据审核通过后,财务部门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编制各类报表,并将其保存到系统中。
4. 报表审核:报表编制完成后,由财务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核,确保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 报表发布:审核通过的报表发布到相关部门,并提供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五、报表存档管理1. 报表存档:报表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存档,保存期限为5年。
2. 存档管理:财务部门负责建立和维护报表存档系统,并负责对存档文件进行管理和归档。
3. 存档查阅:存档的报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查阅,但必须遵循相关的查阅流程和规定。
六、报表变更管理1. 报表变更:如需要对报表进行调整或修改,必须经过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审批,并进行相应的记录。
2. 变更审核:财务部门负责对报表变更进行审核,并将其记录到报表变更文件中。
3. 变更通知:报表变更完成后,财务部门负责将相应的变更信息通知相关部门。
七、违规处理1. 如果发现任何违反统计报表管理制度的行为,将会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2. 对于故意提供虚假数据或篡改统计报表的行为,将会给予严肃处理,并报相关机关处理。
八、附则1.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如有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必须经过相关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人的审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港口码头吞吐量:主要反映内河和沿海港口客运吞吐量 和货运吞吐量,码头和泊位情况。
4)运输企业财务状况: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指标主要包 括资产债方面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折旧、 负债、所有者权益等;损益及分配方面的销售收入、成 本、费用、利润、纳税等;福利费和工资总额等。
(2)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3)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两者关系:
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 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法人单位和 产业活动单位之间存在一种隶属关系,即产业 活动单位接受法人单位的管理和控制
单产业法人单位 多产业法人单位
三、农林牧渔业统计报表制度
统计指标 统计表式 统计制度方法要素统 统计 计范 对围 象 调查方法 调查频率
3)统计报表制度是关于统计调查工作 的综合要求
政府综合统计级 部政 门府 对各 同有关 上级统计部门计 对部 下门 级统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重点解释)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 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
第一专题 政府统计(2)
§2、我国统计报表制度
统计报表制度 普查制度 抽样调查制度
我国的统计调查体系(1994)
1994年我国统计制度改革,确定了 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 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 查、统计报表及科学推算等综合运用的 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我国统计调查制度的法律规范
429217.79
17.3
其中:住宅
239555.22
15.4
竣工面积
47866.56
28.7
其中:住宅
26212.75
29.7
三、新增固定资产(亿元) 32993.42
68.4
注:表中按建设性质分组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
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及增速情况 (2009年1-8月)
地区
全国总计 一、东部地区
2、统计范围:全部工业,即包括国有企业、集 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 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内资企 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3、统计内容:工业统计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 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主要工业产品产 量、销售量、库存量、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 以及主要财务成本指标和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等。
4、资料收集:
农林牧渔业综合统计报表,采取条块结合及多种 调查方法收集资料。
1)农业生产条件、林业和渔业生产情况等指标 取自于同级业务部门的统计资料;
2)有关农业主要产品生产情况指标凡能从国家 抽样调查中直接取材的,则根据国家农村抽样 调查资料填报;
3)其他农林牧渔业产量指标可根据本省的实际 情况,采取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全面调查相 结合的办法,或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和住户调查 资料加工推算。
制度 度 制度
表制度
统计报表制度 制度
二、基本单位调查统计报表制度
1、目的:为统一规范基本调查单位,掌握单位 的基本情况,为开展经常性的统计调查、抽样 调查、重点调查和科学估算提供依据,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特制定本 统计报表制度。
2、调查范围:原则上为全社会除农户和个体户 以外的从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和产 业活动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反映单位基本信 息、基本属性、主要经济活动的调查指标以及 专业特有的指标。
五、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1、调查目的:国家工业统计报表制度主要 是反映全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是党和国家了解工业经济现状,制定经 济政策、编制和检查工业计划执行情况、 进行经济管理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所需 要的全国性工业统计报表。依照《中华 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由国家统 计局制定的统计报表制度。
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和国 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统计报表制度(狭义 )
基本单位调查统计报表 农林牧渔业统计报表制 农业产值综合统计报表 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建运筑输业邮统电计业报综表合制统度计报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 劳动统计报表制度 企业调查统计报表制度 价格统计报表制度
1、调查目的:为了解全国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 活动的基本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计划、 进行经济管理与调控提供依据。
2、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林牧渔业 生产情况等。
3、统计范围: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各种经济组织类型、 各个系统的全部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和非农行 业单位附属的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单位。
分类:
周期性普查制度
国家统计报表制经度常性调查制度
部门统计报表制 非度 经常性调查制度
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1)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 部门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 制定。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周期性普查制度、经 常性调查制度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2)统计报表制度是统计制度方法要素 的规范表述和统一规定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2009年1-7月)
实际完成
比 重(%)
自年初累计(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 自年初累计 去年同期
一、投资完成额(亿元)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 其中:住宅
1、按产业分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按隶属关系分中央项目 地方项目
3、按建设性质分--其中: 新建 扩建 改建
4、按构成分建筑安装工程 设备工器具购置 其他费用
5)邮电通信状况:反映邮电通信企业的基本情况,如邮电 局所数、服务点、邮路长度、公众电报、长途电话、邮 电通信设备等。
3、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一部分来自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统计部门,另一部分来自公安部门 的登记和交通部门、铁道部门、民航部 门以及石化部门的登记,以及邮电通信 企业的业务台帐。
七、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
2、统计内容: ①库存情况; ②财务状况; ③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3、统计范围:
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销售和餐饮业的 经营情况是国内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 售贸易业和餐饮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 餐饮业的财务指标是限额以上企业;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有商品零售活动的 企事业单位和个体;集市贸易成交情况 是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集市
1、调查目的:反映全国建筑业企业生产经 营的基本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 计划、进行经济管理与调控提供依据。
2、主要内容:
1)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统计,主要反映建筑业的基本生产 情况,包括建筑业总产值、竣工产值、单位工程施工个 数、单位工程竣工个数、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房屋建筑 竣工面积、自有机械设备年末总台数、自有机械设备年 末总功率、自有机械设备净值、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平均 人数及期末从业人数等指标。
2、统计范围: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国 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固定资 产投资及其他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固 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城镇工矿区私人 建房投资和国防、人防基本建设投资。
3、统计内容:
1)建设项目统计 2)投资额统计 3)资金来源统计 4)新增固定资产统计 5)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统计 6)房屋建筑面积统计 7)投资效果统计
4、调查方法:
数据来源的基本方法是目录抽样调查方 法,即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 业实施全数调查,对限额以下批发零售 贸易、餐饮业和个体户实施抽样调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同时还要采取 重点调查和利用有关部门统计数据加工 推算的办法。
(八)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
1、调查目的:反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六、运输邮电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1、调查目的:运输邮电业统计报表主要是 反映全国运输邮电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 况。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负责和国务院有 关部门负责统计,上报国家统计局。
2、统计内容:
1) 民用车辆(船舶)拥有量:主要反映全国的民用车辆和 船舶的实际拥有情况,车辆包括民用车辆、轮胎式拖拉 机、摩托车等;船舶包括机动船、驳船、帆船等。
3、统计范围(同上):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各种经济组织类型、各个系 统的全部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和非农行业单位附属的 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单位。
4、资料收集:
本调查制度报告期分为年度报表和定期报表,数据采取 条块结合及多种调查方法收集。
1)有关农业主要产品生产情况指标凡能从国家抽样调查中 直接取材的,则根据国家农村抽样调查资料填报;
95932.01 41191.85 14804.94 1748.51 41657.79 52525.71 8370.16 87561.85
44747.41 16018.01 12539.58 59691.57 20558.12 15682.32
32.9
100.0
100.0
40.1
42.9
40.7
11.1
2)建筑业企业财务状况统计,反映建筑业的财务状况统计 基本情况,主要有资产负债、损益及分配、工资福利费 等指标。
3)建筑业企业建筑材料消耗情况统计,主要从价值量和实 物量反映建筑业主要建筑材料----钢材、木材和水泥消耗 的基本情况。
(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统计报表制度
1、调查目的:为了解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观 察和反映市场运行趋势,为国家提供政策依据,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特制 定本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2)林业和渔业生产情况等指标取自于同级业务部门的统计 资料;
3)其他农林牧渔业产量指标可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采取 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全面调查相结合的办法,或利用 部门统计资料和住户调查资料加工推算。
4)价格资料主要采取抽样调耗主要采取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 合的方法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