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一)
微机原理及应用参考答案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参考答案第一章计算机中的数制和码制第二章计算机概述一、填空题1.82.23. 10244. 25.5、11001.1、00100101.0101B5. 1000010B、42H、66H6. 41.625、29.AH7. 10001101B8. 11001001、110010109. -128 ~ +12710.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11. 电子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二、单选题1. A4. C2. C5.A 3.D 6. C三、分析简答题1. 8086 CPU 的总线根据其中信息传送的类型可分为几种?哪几种?答:8086 CPU 的总线根据其中信息传送的类型可分为三种种,分别是: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2. 写出-25 的原码、反码、补码,并将补码转换成十六进制数 (设机器字长为8 位)。
答:X=-25=-11001BX 原码:10011001BX 反码:11100110BX 补码:11100111B = E7H名师整理 优秀资源 3. 举例说明什么是机器数,什么是真值?答: 将符号数值化了的数称为机器数。
如: -18=-10010B(真值);机器数为: 10010010B第三章 半导体存贮器一、填空题1. ROM 、RAM2. 6 个3. 8、4二、单选题1. A 5. C2 . B3 . D4 . B6 . C7 . B三、分析简答题1. 在对存储器芯片进行片选时,全译码方式、部分译码方式和线选方式各有何特点?答: ①全译码方式: 存储器芯片中的每一个存储单元对应一个唯一的地址。
译码需要的器件多;②部分译码方式:存储器芯片中的一个存储单元有多个地址。
译码简单;③线选:存储器芯片中的一个存储单元有多个地址。
地址有可能不连续。
不需要译码。
四、硬件接口设计题1. 答:(1)A10~08088CPUWEA10~0#CSY4WEA10~01#CS1Y5名师整理优秀资源(2) 存储器类型为RAM 总容量为4K×8地址范围: 0# 2000H-27FFH1# 2800H-2FFFH2. 答:(9 分)(1) 存储器类型:RAM该系统的存储器容量为:6K×8位(或:6K 字节)(2) 1#芯片的地址范围:1000H ~ 17FFH2#芯片的地址范围:0800H ~ 0FFFH3#芯片的地址范围:0000H ~ 07FFH3. 1)1K×42)2K×8或2KB3)地址分配范围第一组: A19~ A10 A9 A8 A7 A6 A5 A4 A3 A2 A1 A0 最小地址最大地址第二组:0 ~0 ~0 ~0 ~111111111111111111110 00000H~1 003FFH0 00400H~1 007FFH第四章微型计算机及微处理器的结构和组成一、填空题1. BIU、EU、指令的译码和指令执行2. 4、16、16、6、20名师整理优秀资源3. 8、164.1、2二、单选题1 . B2 . B三、分析简答题1. 8086/8088 微处理器内部有那些寄存器,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执行部件有8个16位寄存器,AX、BX、CX、DX、SP、BP、DI、SI。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课后答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后习题答案】=txt>第一章1.1 解释题(1) 微处理器【解答】由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构成的中央处理器(cpu),叫做微处理器。
(2) 微型计算机【解答】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配以内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总线以及相应的辅助电路而构成的计算机裸机,叫做微型计算机。
(3) 微型计算机系统【解答】微型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即由微型计算机、配以相应的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键盘、磁盘机等),再配以足够的软件而构成的系统。
(4) 单板机【解答】将微处理器、ram、rom以及i/o接口电路,再配上相应的外设(如小键盘、led显示器等)和固化在rom中的监控程序等,安装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构成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称为单板机。
(5) 运算器【解答】运算器是直接完成各种算术运算、逻辑运算的部件,主要由alu(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算术逻辑部件)、通用寄存器、标志寄存器等组成。
(6) 地址总线【解答】地址总线是cpu对内存或外设进行寻址时,传送内存及外设端口地址的一组信号线。
地址总线的条数多少决定了cpu的寻址能力。
(7) 数据总线【解答】数据总线是cpu与内存或外设进行信息交换时,所用的一组数据信号线。
它决定了cpu一次并行传送二进制信息的位数,反映出cpu的“字长”这个重要性能指标。
(8) 控制总线【解答】控制总线是在cpu与外部部件之间传送控制信息(如读/写命令、中断请求命令等)的一组信号线。
1-2 单片机应包括哪些基本部件?其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解答】一般单片机芯片中包括微处理器、ram、rom、i/o接口电路、定时器/计数器,有的还包括a/d、d/a转换器等。
其主要应用于智能化仪器仪表及工业控制领域。
1-3 按图1-11和图1-12,写出取第二条指令操作码和执行第二条指令的过程。
【解答】1) ip的值(002h)送入地址寄存器ar;2) ip的内容自动加1,变为003h;3) ar将地址码通过地址总线送到存储器的地址译码器,经译码后选中002h单元;4) 微处理器给出读命令;5) 所选中的002h单元内容04h送上数据总线db;6) 数据总线db上的数据04h送到数据寄存器dr;7) 因是取指操作,取出的是指令操作码04h,即由dr送入指令寄存器ir;8) ir中的操作码经指令译码器id译码后,通过pla发出执行该指令的有关控制命令。
最新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习题集及答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习题集及答案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习题集目录第1章概述 (1)第2章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 (2)第3章微处理器及其结构 (4)第4章 8086/8088CPU指令系统 (9)第5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17)第6章存储器系统 (27)第7章中断技术 (31)第8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37)第9章串行通信技术及其接口芯片 (42)模拟试题(一) (44)参考答案 (48)模拟试题(二) (49)参考答案 (52)模拟试题(三) (53)参考答案 (56)河南理工大学 2006--2007 学年第 1 学期 (58)参考答案 (61)近年来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63)参考答案 (66)近年某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70)参考答案 (74)近年某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题 (75)参考答案 (77)第1章概述一、填空题1.电子计算机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五部分组成。
2.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被称作CPU。
3.总线按其功能可分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三种不同类型的总线。
4.计算机系统与外部设备之间相互连接的总线称为系统总线(或通信总线);用于连接微型机系统内各插件板的总线称为系统内总线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8(板级总线);CPU内部连接各寄存器及运算部件之间的总线称为内部总线。
5.迄今为止电子计算机所共同遵循的工作原理是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的工作原理。
这种原理又称为冯·诺依曼型原理。
二、简答题1.简述微处理器、微计算机及微计算机系统三个术语的内涵。
答:微处理器是微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硬件部件,它本身具有运算能力和控制功能,对系统的性能起决定性的影响。
微处理器一般也称为CPU;微计算机是由微处理器、存储器、I/O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组成的裸机系统。
微计算机系统是在微计算机的基础上配上相应的外部设备和各种软件,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
微机原理及应用讲稿

2.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可对微型机做不同的分类,这里 给出几种分类方法: (1)按微型机的组成,可分为位片机、单片机、 单板机及多板机等 (2)按处理器的字长,可分为4位、8位、16位、 32位及64位等 (3)按应用领域不同,可分为工控微机、商用 微机、家用微机等
第二节 8086/8088的内部寄存器
1.内部寄存器 在8086/8088微处理器中具有14个16位 可供编程人员访问的寄存器。 这14个16位寄存器按用途可分为数据寄 存器、段寄存器、指针寄存器、变址寄存 器、控制寄存器。
AH BH CH DH SP BP SI DI IP PSWH CS DS SS ES
VCC A15 A16/S3 A17/S4 A18/S5 A19/S6 SSO(HIGH) MN/MX RD HLDA(RQ/GT0) HLDA(RQ/GT1) WR(LOCK) IO/M(S2) DT/R(S1) DEN(S0) ALE(QS0) INTA(QS1) TEST READY REST
1983年,Intel推出了80286,内外数据总线 16位,地址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主 频可达20MHz。 1985年, Intel推出了80386,内外数据总线 32位,地址线32位,可寻址4GB内存,带 Cache。 1989年, Intel推出了80486,内外数据总线 32位,集成了浮点运算器,主频可达 50MHz。
第二节 Intel 80X86系列微处理器
1978年,Intel推出了16位微处理器8086 8086的数据总线16位,地址总线20位, 主频可达8MHz。 一年后,Intel推出了准16位微处理器8088 8088与8086基本相同,只是8088的外部数据总 线为8位。主要是为兼容8位的外围接口芯片。 由8088构成的IBM PC曾风靡全球。
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1章第一次课教材

2019/4/27
5
学习方法
充分的课前预习准备; 注重课堂的学习成效,牢固掌握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操作和程序设计的 实践;
2019/4/27
7
第1章 概述
微型计算机发展概述 80x86系列结构的概要历史 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微型计算机的结构 多媒体计算机
2019/4/27
8
本节课要求:
了解80x86系列微处理器的发展历史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常用术语等。 掌握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地址、数据、控制总线的概念 理解计算机执行过程 理解模型机的工作原理
微机原理及应用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9/4/27
2019/机原理及应用 适应专业: 机自,机设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学 时: 40学时(讲课:32,实验8) 教 材:
《微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 (第五版), 周明德,清华 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1.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 ,戴梅萼编,清华大学出版, 1995. 2.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郑学坚编,清华大学出版 3.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钱晓捷,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IBM PC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沈美明,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4/27
Gordon E. Moore,Intel公司的创 始人之一
13
万晶体管
4500
4200
4000
3500
3000
2800
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原理篇)

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第一章 绪论一、 什么是微控制器?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俗称单片机(Single-chip Microcomputer),也称为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
它是把微型计算机的主要部件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单芯片微型计算机。
图1-1 微型计算机系统结构微处理器包括了中央处理器单元(CPU)、程序存储器(ROM)、数字存储器(RAM)、定时器/计数器(Timer/Counter)、输入/输出口(I/O),及中断系统、串行通讯接口。
有些甚至还集成了脉宽调制器(PWM)、DMA控制器、液晶显示驱动器(LCD)、模/数转换器(A/D)、数/模转换器(D/A)等。
因此,微处理器可以看成是一个不带外设的微型计算机。
二、 微控制器的发展概况自从1974年12月美国仙童(Fairchild)公司第一个推出8位微控制器F8以来,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从4位机、8位机发展到16位机、32位机,集成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到目前为止,微控制器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4位微控制器。
这种微控制器的特点是价格便宜,控制功能强,片内含有多种I/O接口,如并行I/O接口、串行I/O接口、定时器/计数器接口、中断功能接口等。
根据不同用途,还配有许多专用接口,如打印机接口、键盘及显示器接口,PLA(可编程逻辑阵列)译码输出接口,有些甚至还包括A/D、D/A转换,PLL(锁相环),声音合成等电路。
丰富的I/O功能大大地增强了4位微控制器的控制功能,从而使外部接口电路极为简单。
第二阶段:低、中档8位机(1974—1978年)。
这种8位机一般寻址范围通常为4KB。
它是8位机的早期产品,如Mostek公司的3870、hItel公司的8048等微控制器即属此类。
MCS-48系列微控制器是Intel公司1976年以后陆续推出的第一代8位微控制器系列产品。
它包括基本型8048、8748和8035;强化型(高档)8049、8749、8039和8050、8040;简化型(低档)8020、8021、8022:专用型UH。
微机原理及应用习题2套(含答案)

一.填空题01.________由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和总线组成。
02.微机系统中,有四级(或四层)总线,分别是片内总线、片总线、内总线和________。
03.与十进制数2006等值的十六进制数是________,与十六进制数AC04H等值的十进制数是________。
04.设[X]补=10101010B,则用8位二进制数表示的[X81]补的值是________B;若[X]补=00110101B,则[-2X]补=________B。
05.字符串‘Win98’的ASCII代码是________。
06.8086/8088的地址空间最多可分为________个逻辑段。
07.一个数据的有效地址EA = 1234H,且DS =5678H,则该数据在内存中的物理地址是________,该数据段的首末单元的物理地址是________。
08.若当前堆栈指针SP指向2006H单元,则向堆栈中压入5个字的内容后,SP应指向________。
09.若8086/8088 CPU引脚状态是M/IO=1,RD=1,WR=0,则此时执行的操作是________。
10.一台8微机的地址总线为16条,其RAM存储器容量为16KB,首地址为2000H,且地址是连续的,则可用的最高地址是________。
11.某中断类型号是20H,则中断向量地址是________。
12.某微机中断级联系统中,共采用3片8259A可编程中断控制器,则该系统最多可管理________级中断源。
13.某微机系统采用一块8253芯片,时钟频率为1MHz。
若要求通道0工作于方式3,输出的方波周期为0.5ms,则时间常数应设定为________,通道控制字应设定为________。
14.一个串行字符由一个起始位,7个数据位,一个奇偶效验位和一个停止位构成,若每秒传送240个字符,则数据传送的波特率是________,传送每位信息所占用的时间是________。
微处理器的原理与应用

微处理器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又称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并处理数据。
微处理器的原理及其应用广泛应用于现代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以及各类电子设备中。
本文将介绍微处理器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性。
2. 微处理器的原理微处理器是由大量的晶体管组成的集成电路,通过电子信号的控制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和处理。
微处理器的原理主要包括指令集架构、运算单元、控制单元和存储器等几个核心方面。
•指令集架构:微处理器通过指令集架构来定义其支持的指令和数据格式。
常见的指令集架构包括x86、ARM等,不同的架构对应不同的指令集和寄存器组织方式。
•运算单元:微处理器的运算单元负责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它包括算术逻辑单元(ALU)和浮点运算单元(FPU),能够完成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控制单元:微处理器的控制单元负责解析和执行指令序列。
它包括指令寄存器(IR)、程序计数器(PC)和指令解码器等组件,能够将指令翻译为对应的控制信号,驱动运算单元和存储器进行数据处理。
•存储器:存储器是微处理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RAM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而ROM中存储了微处理器的固件和指令集。
3. 微处理器的应用微处理器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个人电脑、服务器、手机、智能家居、汽车等等。
下面将以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为例进行介绍。
3.1 个人电脑个人电脑(PC)是微处理器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微处理器在个人电脑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负责执行和处理用户的指令和数据。
随着技术的发展,个人电脑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微处理器的性能也得到了持续的提升。
3.2 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指把微处理器嵌入到各种电子设备中,以实现特定功能的电子系统。
例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家用电器等都使用了微处理器来实现各种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086是16位处理器;直到1985年32位的80386的开发,这个 架构都维持是16位。接着一系列的处理器表示了32位架构的 细微改进,推出了数种的扩充。 • 到2002年,由于32位特性的长度,x86的架构开始到达某些 设计的极限,处理大量的信息储存大于4GB会有困难。Intel 原本打算在64位的时代完全地舍弃x86兼容性,推出新架构 称为IA-64技术。IA-64与x86的软件天生不兼容;它使用各 种模拟形式来运行x86的软件,不过,以模拟方式来运行的 效率十分低下,并且会影响其他程序的运行。 • AMD主动把32位x86(或称为IA-32)扩充为64位, x86-64 出现了,即AMD64架构,且以这个技术为基础的第一个产 品是单内核的Opteron和Athlon 64处理器家族。由于AMD的 64位处理器产品线首先进入市场,且微软也不愿意为Intel和 AMD开发两套不同的64位操作系统,Intel也被迫采纳 AMD64指令集且增加某些新的扩充到他们自己的产品,命 名为EM64T架构,后被Intel正式更名为Intel 64。
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
主讲:王鹏伟 章节:1 ~ 4章 学时:20学时 Email:wangpw@
计算机发展简史
•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在美国宾 夕法尼亚大学问世,这台电子计算机叫“ENIAC ” 一、计算机的五代变化 • 第一代为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数据处理 • 第二代为1958—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工业控制 • 第三代为1965—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小型 计算机 • 第四代为1971—1990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 机:微型计算机 • 第五代为1991年开始,第五代计算机又称“知识信息处理 系统”(KIPS)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单片机
CISC和RISC
• 传统上,通用微处理器的工作负载以非数值、不规则标量 应用为主,为了实现处理器的高性能,主要的方法是开发 指令级并行性(ILP, Instruction-Level Parallelism)。以 Intel x86构架为代表的CISC体系结构以超流水结构为提高 性能的主要手段,这种结构将指令流水线划分成更简单的 流水级以提高时钟速率。 • RISC芯片则采用超标量结构提高处理器性能的主要手段, 这种结构在指令界面上保持与RISC结构兼容,但在内部由 硬件做动态调度,实现多个操作的并行执行。
第一台“巨人”计算机
• 各国科学家对采用继电器的机电式计算机进行了大量的研 制工作,1943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第一台“巨人”计 算机,专用于破译德军密码。“巨人”算不上真正的数字 电子计算机,但在继电器计算机与现代电子计算机之间起 到了桥梁作用。 • 第一台“巨人”有1500个电子管,5个处理器并行工作, 每个处理器每秒处理5000个字母。二战期间共有10台“巨 人”在英军服役,平均每小时破译11份德军情报。
微处理器的发展
• 微处理器大致可分为三类:通用高性能微处理器(也称通 用CPU)、嵌入式微处理器和DSP处理器、嵌入式微控制 器(后两种也有统称嵌入式CPU) • 通用处理器追求高性能,它们用于运行通用软件,配备完 备、复杂的操作系统; • 嵌入式微处理器和DSP处理器强调处理特定应用问题的高 性能,主要用于运行面向特定领域的专用程序,配备轻量 级操作系统,用于蜂窝电话、CD播放机等消费类家电; • 嵌入式微控制器价位相对较低,在微处理器市场需求量最 大,主要用于汽车、空调、自动机械等领域的自控设备。 此外,为了满足嵌入式应用的特殊要求,嵌入式CPU在工 作温度、抗电磁干扰、可靠性等方面相对通用CPU都做了 各种增强。
其他
• 1957年10月,诺依斯(N. Noyce)、摩尔(R.Moore)、 布兰克(J.Blank)、克莱尔(E.Kliner)、赫尔尼( J.Hoerni)、拉斯特(st)、 罗伯茨(S.Boberts)和格 里尼克(V.Grinich)共同从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的实验室出 走,创办了仙童(fairchild)公司,这就是历史 上著名的“ 八天才叛逆”,从此,才有了我们熟悉的Intel, AMD, IDT等等一大批我们熟知的企业。八天才叛逆的两个重要 人物:诺依斯 和摩尔。
第五代计算机
• 第五代计算机又称“知识信息处理系统”(KIPS)。用 与以往不同的系统结构和技术来开发的新型电子计算机。 以进行知识处理的人工智能为目标,能模仿人的问题处理 与推断能力,能用自然语言进行对话方式的信息处理 • 由一片巨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的单片计算机开始出现。 • 计算机从第三代起,与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LSI的采用,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可以放置1000个元件, VLSI达到每个芯片1万个元件,现在的ULSI芯片超过了 100万个元件。 • 1965年摩尔观察到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年翻一番,1970 年这种态势减慢成每18个月翻一番,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摩 尔定律。
第四代计算机(1970年)
• 以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电路元器件的电子计 算机。 1970年,IBM推出IBM S/370系列机,采用大规模 集成电路取代磁芯进行存储,以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 元件,被称为三代半计算机。S/370采用了虚拟存储器技 术,首次实行软硬件价格分离策略,从而明确了软件的价 值,并不断向大容量、高速度发展。直到1971年内涵2300 个晶体管的Intel 4004芯片问世,微型计算机出现了。 • 第四代计算机使电子计算机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出现了 运算速度达数亿次的巨型计算机,二是出现了小巧灵活的 微处理机以及以微处理机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
IBM System/360 (1964年)
•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代表。一种说法是该系 统有360种用途,另一种说法是这个系统就像一个360度的 圆周,涵盖所有应用。以前的IBM计算机,一小部分机种 支持科学计算类应用,大部分机种则专用于商业应用。而 S/360的总体方案 则指明要同时支 持科学计算、商 业应用和信息处 理。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 )
水银延迟线:史上最笨重的主存储器
水银延迟线:史上最笨重的主存储器
• 研制ENIAC的工程师莫齐利想到了水银延迟线(Mercury Delay Line)——二战期间为军用雷达开发的一种存储装 置--作为内存。 • 将一块石头掷入水中,形成波浪,波头经过一段时间才能 传播到远方某处,水银延迟线的工作原理就是这样。1951 年3月,由莫齐利和埃克特设计的第一台通用自动计算机 UNIVAC-1使用了水银延迟线存储装置。UNIVAC-1使用的 水银延迟线是一根直径10mm、长150cm的管子,内部充满 水银,两端各有一个转换器分别进行电-声转换和声-电转 换,这样,脉冲信号从管子一端进入,转换成超声波, 960ms后超声波到达管子的另一端,然后再转换成电信号 输出。为了让存储系统稳定工作,水银的温度需要保持在 40℃左右,因此要将水银管置于一个类似混凝土搅拌机的 容器中,容器中设置有加热器用来加热水银管。
莱布尼兹乘法机 (1673年)
1673年,德国数学家莱 布尼兹发明乘法机,这 是第一台可以运行完整 的四则运算的计算机。 据记载,莱布尼兹曾把 自己的乘法机复制品送 给康熙皇帝。 莱布尼兹同时还提出了“可以用机械代替人进行繁 琐重复的计算工作”的伟大思想,这一思想至今鼓舞着 人们探求新的计算机。 莱布尼兹认为,中国的八卦是最早的二进制计数法。 在八卦图的启迪下,莱布尼兹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运算 法则。
晶体管诞生(1947年)
•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 丁、布拉顿发明点触型晶体管; • 1950年又发明了面结型晶体管。相 比电子管,晶体管体积小、重量轻 、寿命长、发热少、功耗低,电子 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运算速度则 大幅度提高。 • 肖克莱、巴丁、布拉顿于1956年共 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发明晶体管的肖克莱在加利福尼亚 创立了当地第一家半导体公司,这 一地区后来被称为硅谷。
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 (1954年)
• 贝尔实验室使用800只晶体管组装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 计算机TRADIC, 仅100瓦功率,占地也 只有3立方英尺。相比 采用定点运算的第一 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 机普遍增加了浮点运算 计算能力实现一次飞跃。
晶体管计算机
• 1956年,IBM公司的巴克斯研制成功第一个高级程序语言 FORTRAN,它被广泛用于科学计算。 • 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 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 • 1958年制成的1401及后续的1410/1440系列计算机,是第 二代计算机中的代表,用户在当时可以以每月2500美元的 价格租用IBM 1401。 • 1958年11月,IBM709大型计算机,IBM公司自IBM701, 性能最为优秀的电子管计算机,但同时它也是IBM最后一 款电子管计算机。 • 1959年,格雷斯· 霍波(G.Hopper)博士主持开发的第一个 广泛使用的高级编程语言COBOL。
x86构架
• x86是由Intel推出的一种复杂指令集,用于控制芯片的运 行的程序,x86架构于1978年推出的Intel 8086中央处理器 中首度出现。x86架构是可变指令长度的CISC体系结构。 字组(word, 4字节)长度的存储器访问允许不对齐存储器 地址,字组是以低位字节在前的顺序储存在存储器中。向 前兼容性一直都是在x86架构的发展背后一股驱动力量。 但在较新的微架构中,x86处理器会把x86指令转换为更像 RISC的微指令再予执行,从而获得可与RISC比拟的超标 量性能,而仍然保持向前兼容。x86架构的处理器一共有 四种执行模式,分别是实时模式,保护模式,系统管理模 式以及虚拟V86模式。
计算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 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 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 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 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 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 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 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 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