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坑地质报告
浅谈矿山闭坑机制及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

地质勘探G eological prospecting浅谈矿山闭坑机制及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冀学松(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北京 100050)摘 要:矿山闭坑机制的合理规划和矿山项目执行的有效机制对于科学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采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采矿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采矿项目完成之后的生态环境影响不会随着闭坑周期的结束而结束,因此,矿产资源法明细规定:关闭矿山需要提前一年内向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提交闭矿申请及闭矿地质报告。
文本从分析国内外矿山闭坑机制的实践与做法出发,并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步骤、方法及内容进行简要阐述对完善采矿行业的闭坑管理机制、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闭坑;地质报告;闭坑机制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14-0135-2 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sm of mine pit closure and the compilation of geological reportJI Xue-song(Beijing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Beijing 100050,China)Abstract: Reasonable planning of mine closure mechanism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of min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s greatly significant to equitable development and take advantage of mineral resource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and rais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ining company.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mining proj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will not end with the end of the pit closing cycle. Therefore, the detailed provisions of the mineral resources law stipulate that the closure application and geological report of mine closure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original competent authorities one year before the end of mi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e and practice of mine closure mechanism at home and abroad, and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mpiling steps,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the geological report of closed pit, which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closed pit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mining industry and realizing the rational and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Keywords: disused mine pit; geological report; mine closure mechanism1 国外闭坑机制的运行及管理国外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于矿山闭坑管理及运行机制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国家法律法规的引导、行业的自我监管以及公民的参与实现的,以制定协议、发布闭坑引导指南等方式为闭坑机制的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其中包括:闭坑计划、闭坑方法及标准、利益相关方参与、财政保证、责任交接等方面。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D)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Z/T 0078一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和用途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
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时、以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
上述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
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
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
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
煤矿闭坑地质报告

煤矿闭坑地质报告一、煤矿概况该煤矿位于省市,是一座大型综采煤矿。
矿区总面积约为XXX平方公里,煤矿共设有X个工作面,平均每个工作面每日采矿量约为XXX吨。
目前,该矿井已经闭坑停产,进行后期地质评估和安全处理工作。
二、闭坑原因煤矿的闭坑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1.煤炭市场需求量下降: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调整,清洁能源的推广与应用,以及环保限产政策的实施,煤炭市场需求量逐渐下降。
2.煤层资源耗尽:该矿已经连续开采超过X年,煤层资源逐渐耗尽,煤矿开采难度与成本逐渐增加。
3.安全风险:煤矿的不良地质条件和日益加大的安全风险催促了决策者推动矿井停产关停的决策。
三、地质概况1.矿区地质构造:矿区位于山脉,地质构造复杂。
区域内主要由变质岩、火山岩、沉积岩层组成,煤层主要分布在沉积岩中。
2.煤层性质与产状:煤矿开采的主要煤层为X煤层,煤层平均厚度为X米。
煤层具有良好的工业指标,煤质好、灰分低、热值高。
煤层产状为平缓倾斜,呈东西走向。
3.顶板和底板地质条件:顶板主要由硬岩组成,硬度较大,紧密结构,但易产生风化和崩塌。
底板为软岩,变质程度较高,连接性较差,易发生滑移和断裂。
四、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在矿井闭坑后,需要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包括矿井底板、顶板的稳定性和水文地质情况等。
1.底板稳定性评估:根据现场勘察和资料分析,底板为软岩,易滑移断裂,存在一定的稳定风险。
需要采取支护措施,确保底板的稳定性,防止发生地质灾害。
2.顶板稳定性评估:顶板为硬岩,稳定性较好,但由于矿井闭坑后矿井内压力的消失,顶板易产生风化和崩塌,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需要采取通风降温、注浆、锚杆支护等措施,保证顶板的稳定性。
3.水文地质评估:闭坑后,需对矿山水文地质进行评估,包括地下水的涌水情况和矿山排水系统的完善性。
确保矿山的排水系统完善,防止地下水淹入矿井。
五、处理措施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1.底板支护:采取锚杆支护、注浆加固等技术手段,确保底板稳定性,防止滑移断裂。
闭坑地质报告申请书模板

# 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申请书模板尊敬的矿山监管部门:我司(以下简称“矿山”)特此向贵局提交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申请书,请审慎考虑并批准我司的闭坑申请。
## 一、矿山概况矿山位于(填写矿山地址),矿区交通便捷,距离(填写距离,如:市区、火车站等)约(填写距离数值)。
矿山自(填写开采起始年份)开始开采,至今已有(填写开采年限)年。
矿区面积为(填写矿区面积),矿床主要为(填写矿床类型,如:露天矿、井下矿等)。
## 二、矿山生产与资源利用情况矿山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填写地质储量),经过多年开采,目前已剩余(填写剩余地质储量)。
矿山历年产量累计达到(填写产量累计值),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行业标准。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资源回收利用政策,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浪费。
## 三、闭坑原因及必要性鉴于矿山剩余地质储量已不足以维持正常生产,且经过充分论证和评估,我们认为闭坑具有以下必要性:1. 矿山生产已接近尾声,继续开采经济效益低下。
2. 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闭坑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3. 矿山闭坑后将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 四、闭坑计划与措施1. 矿山将于(填写闭坑起始时间)开始实施闭坑计划,预计闭坑周期为(填写闭坑周期)。
2. 在闭坑过程中,我们将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确保不对周边环境产生进一步影响。
3. 闭坑后,我们将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五、矿山闭坑后的规划与发展矿山闭坑后,我司将根据当地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矿山土地的再利用途径,如:转型为旅游休闲项目、科技园区等。
同时,我司将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 六、申请结论综上所述,我们恳请贵局审批我司提交的矿山闭坑地质报告,并同意我司实施矿山闭坑计划。
我们承诺在闭坑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矿山所在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闭坑地质报告

闭坑地质报告
闭坑地质报告
地质报告是对一个地区的地质状况和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文档。
闭坑地质报告则是针对一个废弃或关闭的矿山(坑)进行的地质调查和评估的报告。
这样的报告对于评估矿山的环境影响、安全问题和未来利用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闭坑地质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地质背景和概况:介绍所研究的地区的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和构造情况等。
2. 坑口地质状况:描述矿山坑口的地质状况,包括地层分布、岩性、构造特征等。
3. 坑内地质状况:对矿山坑内的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包括地层、岩性、矿产资源情况等。
4. 矿山历史和开采情况:介绍矿山的开采历史、开采方式和开采量等。
5. 环境影响评估:评估矿山的闭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
6. 安全评估:评估关闭矿山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包括地质灾害、地面塌陷等。
7. 未来利用可行性评估:评估关闭矿山后可能的再利用方式和可行性。
闭坑地质报告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分析,为矿山的安全关闭和未来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同时,该报告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闭坑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煤矿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煤矿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1 概况1.1 闭坑原因和报告编写依据1.2 煤矿位置、交通、范围、自然地理、四邻关系1.3 煤矿矿业权设置及沿革情况等1.4 煤矿地质勘查简述历次地质勘查工作的时间、勘查单位、主要工作量、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结果。
1.5 煤矿开采简述煤矿设计时间、设计单位、生产规模、服务年限、生产管理、采出资源总量等。
2 煤矿地质简述2.1 煤矿地质勘查及其质量评述地质勘查方法、网度,采掘揭露、地质编录、井下探测等工程及质量评述。
2.2 煤矿地质特征区域地层,煤矿地层、含煤地层、煤层,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和区域构造特征。
2.3 煤矿开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瓦斯、水文地质、老空区、工程地质和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煤矿发生的地质灾害及其主要原因等。
2.4 煤岩煤质煤岩特征、煤质特征、煤种、煤的风氧化及工业用途等。
2.5资源/储量估算及其质量评述煤矿生产过程中累计探明新增(或减少)资源/储量及其品位等。
3 煤矿开采和资源利用3.1 设计开采的资源/储量、开拓方式、开拓系统、开采方法,历年采掘工程量、历年采出资源量、回采率等3.2 损失量(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损失)、损失率,批准非正常损失量的机构、批准理由等3.3 资源/储量注销概况,剩余资源/储量及其分布、剩余原因3.4 对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开采、利用情况3.5 通过煤矿生产地质工作对地质情况的新认识、新发现,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地质问题4 探采对比4.1 探采对比地层、构造、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和资源/储量等。
4.2 勘查方法、手段,勘查工程间距,勘探类型及其确定的合理性等4.3 勘探储量的可靠性系数、有效利用系数,矿井回采率4.4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评述5 环境影响评估5.1 地下水疏干范围、水位及其恢复程度等5.2 开采区地质环境变化,煤层顶板垮落带及裂缝带高度,地面开裂、沉陷、滑坡、坍塌等变形破坏范围及程度,露天采场及其边坡崩落范围等5.3 水体污染及其自净情况等5.4 废弃物堆放情况及处理等6 结语6.1 煤矿生产的经济、社会效益6.2 煤矿闭坑资源/储量的核销结论及闭坑依据6.3 剩余资源/储量的处理建议、废矿坑利用建议、环境及地质灾害治理建议等7 附图7.1 煤矿交通位置图7.2 煤矿地形地质图7.3 地层综合柱状图7.4 煤矿地质构造纲要图7.5 煤矿煤(岩)层对比图7.6 煤矿地质剖面图7.7 煤矿水平地质切面图7.8 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储量估算图(急倾斜煤层加绘立面投影图) 7.9 井上下对照图7.10 采掘(剥)工程平面图7.11 工业广场平面图7.12 井筒及有代表性的石门、主要巷道地质素描剖面图7.13 其他必要图件8 附表8.1 钻孔坐标及综合成果表8.2 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及汇总表8.3 瓦斯参数测试成果表8.4 抽水试验成果表8.5 水质分析成果表8.6 煤矿涌水量统计表8.7 河流、水井及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表8.8 岩石力学试验成果表8.9 土样分析成果表8.10 钻孔测斜成果表8.11 其他有关成果表。
DZ∕T_0033-2002D《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D)代替DZ/T0033-199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D)代替DZ/T0033-1992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Z/T 0078一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和用途3.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
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时、以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
3.3上述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
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4.1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
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
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
矿山闭坑地质报告审批办法

矿山闭坑地质报告审批办法近年来,受环保、安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矿山行业正面临一个应对挑战的阶段。
对于一些被淘汰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矿山,经常需要采取关闭或停产的方式解决问题,而这不仅仅是对矿山本身的管理,还需要一系列的审批手续。
矿山闭坑地质报告审批办法,就是这个闭坑程序中重要的一环。
一、审批目的矿山闭坑地质报告审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矿山的停用、关闭等决策能得到地质专家和相关部门的认可,矿山关闭后不再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矿山关闭后可以变成安全和经济的资源和绿色生态空间。
审批程序矿山闭坑地质报告审批的程序通常如下:1.矿山提出关闭的申请,同时提交充分的闭坑地质报告和相关资料;2.相关部门及时组织地质专家进行鉴定,对闭坑报告进行审核;3.地质专家和审批部门共同召开专题审议会,就报告的数据、结论和来龙去脉,进行详尽的分析讨论和交流;4.经审议会讨论达成的一致意见,由审批部门批准,通过公告和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发布,现场公示三天。
其中,重点是对闭坑地质报告的审核。
闭坑地质报告是申请矿山关闭的必要文件之一,通常包括项目概述、地质基础、环境现状及影响分析以及关闭方案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1.项目概述:报告要清楚描述该矿山的历史及现状,闭坑的原因,关闭后的用地规划,地理位置、土地面积、征占用地、应用范围、负责单位、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等基本信息。
2.地质基础:矿山的地质基础是闭坑地质报告的核心之一。
主要包括矿山周边地质概况、地形地貌形态、地表水、地下水、地质构造及其动力学作用以及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描述。
特别要描述矿石体分布、岩性、运移方式。
矿山的地质基础对矿山制定关闭方案非常重要,它可以了解开采历史、矿体分布特征及矿山封闭后地质环境的演变,从而进行科学的填充和关闭。
3.环境现状及影响分析:环境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矿山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往往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填写闭坑地质报告时,除了要对已有问题进行排查外,还要准备对关闭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和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业有限公司闭坑地质报告**煤业2015年12月16日****煤业有限公司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单位:**煤业编写人:***审核:***矿长:***提交报告单位:**煤业地测部提交报告时间:二O一五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矿山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区域构造位置 (1)(一)矿山交通位置 (1)(二)自然地理 (4)(三)区域构造位置 (11)第二节矿山地质勘查 (5)(一)矿山地质勘查工作 (5)第三节矿山设计 (13)设计内容简述 (13)第四节闭坑原因 (16)第二章矿区地质 (16)第一节区域地质特征 (16)(一)区域地质 (16)(二)区域构造 (17)第二节矿井煤层地质、构造特征 (21)(一)煤层地质特征 (21)(二)地质构造特征 (25)第三节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27)(一)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27)(二)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 (50)(三)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51)(四)煤炭安全生产综合评价 (51)(五)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57)第四节生产中资源量的变化情况 (58)(一)煤炭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58)(二)资源/储量估算需要说明的问题 (62)第三章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62)第一节设计开采的资源/储量、开拓方式、开拓系统、开采方法 (62)第二节资源储量情况 (64)第三节建矿至今矿井历年累计动用量、采出量、损失量、回采率 (64)第四节对损失资源储量进行分析说明,包括损失量构成、损失原因分析等 (64)第五节煤矿关闭后剩余资源储量说明 (64)第六节共生、伴生矿产的综合开采情况 (66)第四章探采对比 (67)(一)地质因素探采对比 (67)(二)资源/储量探采对比 (68)(三)地质勘探类型探采对比 (69)(四)原勘探工程合理性评述 (69)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估 (70)第一节采区地质环境变化 (70)第二节水体污染及其自净情况 (70)第三节废弃物堆放情况及处理 (71)第六章结语 (71)第一节社会经济效益 (71)第二节闭坑资源及储量核销情况 (72)第七章附图 (72)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矿山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区域构造位置(一)矿山交通位置1井田位置井田位于**市**区**乡**村附近,为**区与**区交界处,行政区划属**区**乡及**区**乡管辖,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82°10′30″~182°11′35″北纬89°24′45″~89°26′30″井田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82°29′33″,北纬89°25′38″。
2 范围2014年10月17日**省国土资源工业厅为该矿换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C*********,批准井田内开采4-11号煤层,生产规模90万t/a,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批准井田面积为,有效期自2014年10月17日至2017年10月17日,共叁年,开采深度:由1240m至860m标高。
井田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长5914m,南北宽3135m。
由19个坐标点圈定,详见表1-1。
井田范围坐标点一览表表1-13 交通本井田位于忻州市**区北部***乡**村附近,南直距**区15km,有9km铁路专用线一条,与北同蒲铁路线神头站相接。
矿区向南3km 有公路与大(同)—运(城)二级公路干线相衔接。
南到太原235km,北到大同130km。
详见交通位置图。
(二)自然地理l、地形地貌井田位于管涔山东麓,地表大面积为黄土覆盖,经长期切割冲蚀,成为低山丘陵区。
纵观井田,以黄土冲沟,梁地貌为主,区内山梁走向近南北向,由于强烈的侵蚀切割,形成多条冲沟,其上游呈“V”字型,下游是“U”字型。
冲沟两侧由于不断的侵蚀形成树枝状的小冲沟。
西部西长梁为**河和三眼河的分水岭,东部火烧梁—上梁为三眼河与马营河的分水岭。
区内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部的火烧梁上,高程为;地形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南部的马营河河床,高程为,相对高差达。
2、气象本区属大陆型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
七月最热,平均20oC,极端最高气温可达。
一月最冷,平均气温-12oC,极端最低温度。
一般日温差在18~25oC。
霜冻期每年9月下旬始至次年4月,个别年份可到5月上旬。
无霜期107-175天。
冻结深度一般在左右,最大达。
湿度,年最小为0,年最大为80%。
年降水量为~mm,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年蒸发量在~之间,一般为,月蒸发量在4月~6月达580mm。
每年有风时间约占全年总时间的70%,平均每年出现40天左右的大风,飓风天有2天左右。
风向多西北,最大风速达 m/s。
风沙日在29天以上,多集中在冬春季节。
3、矿井邻近煤矿及小窑情况井田北部与***忻州新荣区**窑煤矿有限公司、***忻州新荣区龙矿**煤业有限公司相邻,西部与***煤业有限公司相望不相接。
详见各煤矿相关位置图(图1-2-2)。
(三)所处区域构造位置井田位于宁武向斜北端之东翼。
区内构造主要受**河向斜及本区南部**沟断层控制,总体为一岩层走向大致为北西向,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在此基础上发育有二组缓波短轴褶曲,倾角一般在5°~14°之间。
第二节矿山地质勘查(一)矿山地质勘查工作井田位于宁武煤田**矿区东南部,**扩大精查区内,以往进行过的地质工作主要有:(1)1957年115队在大同南部煤田进行了普查勘探,同年底提交了普查勘探报告。
该次在本井田内施工有普31号孔,该钻孔综合评级合格,本次利用其成果。
(2)1958年2月—7月,**省冶金厅562队,在**矿外围进行过普查勘探,填绘1:5千地质图,提交了普查报告。
此报告对煤层露头控制不严,构造形态出入较大。
该次勘探在本井田内施工钻孔二个(CK1、CK2),钻孔综合评级合格,本次利用其成果。
(3)1979年**省煤田地质勘探三队在本区共施工钻孔18个,网度1000×750m,面积,总共进尺。
1979年**省煤田地质勘探三队为该矿编写了《**省***煤矿扩大区地质报告书》,该报告质量较高,由煤田地质公司1979年12月27日审查,批准决议书第7908号。
提交储量B+C级万t。
该次勘探在本井田及周边施工12个钻孔,各钻孔均进行了测井,钻探质量乙级6个,丙级6个;测井质量甲级1个,乙级8个,丙级3个;综合质量乙级6个,丙级6个,本次利用其成果。
(4)1981年**省115煤田地质勘探队在本井田内施工了2个钻孔(T65、T66),钻孔均进行了测井,总共进尺。
钻探质量甲级1个,乙级1个;测井质量甲级2个;综合质量甲级1个,乙级1个。
(5)2006年2月由**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在本井田内西北部进行了面积为的三维地震勘探,布置了7条地震剖面线,查明了区内4、9号煤层的赋存形态和埋藏深度,构造总体为向西南倾伏的单斜构造,新发现次级褶曲3条,查出区内断层12条、陷落柱6个,于2006年6月提交了《**省忻州市**区**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该报告质量较高。
1、本次储量核实工作状况(1)资源/储量估算1)煤炭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参与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的煤层为井田可采的4(4-1)、4-2、8、9(9-1)、9-2、11号可采煤层,估算范围以最新换发的采矿许可证为准,估算面积为中的赋煤可采区;估算垂深(标高)按采矿许可证批采标高1240m至860m进行。
2)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指标井田内参与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的各可采煤层煤类均为气煤,属炼焦用煤。
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的要求,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指标为:煤层厚度:;最高灰分(Ad):40%;最高硫分(St,d):3%;井田内批采的4(4-1)、4-2、8、9(9-1)、9-2、11煤层均符合上述各项指标。
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的截止日期为2015年12月。
3)煤炭资源/储量类别划分原则煤炭资源/储量类别划分原则井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属简单类型;4(4-1)、4-2、9(9-1)、9-2、11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8号煤层为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
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结合井田内各可采煤层具体情况,本次资源/储量作如下圈定:4(4-1)、4-2、9(9-1)、9-2、11号煤层以工程点间距不大于1000m,外推实际工程间距1/2范围圈定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以工程点间距不大于2000m,外推实际工程间距1/2范围圈定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上述圈定的(111b)、(122b)类范围内,在风氧化带、最低可采边界线、古空区内侧、断层两侧留50m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其余块段均圈定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8号煤层以工程点间距不大于500m,外推实际工程间距1/2范围圈定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以工程点间距不大于1000m,外推实际工程间距1/2范围圈定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上述圈定的(111b)、(122b)类范围内,在风氧化带、最低可采边界线、古空区内侧、断层两侧留50m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其余块段均圈定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资源/储量块段划分的原则各可采煤层划分资源/储量估算块段时,一般以勘探剖面线、各类构造线、相邻钻孔连线、煤层底板等高线、保安煤柱线、采(古)空区边界线等就近圈定,并按此圈定原则和资源/储量类别自上而下、自左至右,依次编辑资源/储量块段号码。
4)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与参数确定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井田地层平缓,倾角小于15°,故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采用水平投影面积与钻孔伪厚度计算,其估算公式为:Q=S·M·D/10000式中:Q—资源/储量(万t)S—块段水平投影面积(m2)M—块段估算厚度平均值(m)D—煤层视密度(t/m3)煤炭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a)估算厚度依据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规定,以剔除m以上夹矸后各煤分层厚度之和作为该工程点煤层的估算厚度;小于夹矸与煤层合并计算估算厚度;以块段内及相邻块段临近工程点的煤层估算厚度之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块段之资源/储量估算厚度;块段内无工程见煤点时,采用邻近块段估算厚度;复煤层其夹矸厚度不稳定且无法对比时,各煤分层相加之和作为估算厚度;当煤层夹矸厚度稳定且可对比时:大于最低可采厚度时,上、下煤分层(大于最低可采厚度)分别按独立煤层估算资源/储量;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各大于夹矸厚度的煤分层相加作为估算厚度;煤层顶底小于夹矸厚度的薄煤分层剔除。
b)估算面积各块段水平面积均使用MAPGIS软件求面积法直接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