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解析_1063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改编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的电影。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精彩的演绎,将这个充满爱情、欲望、背叛以及社会阶级断裂的故事展现在我们眼前。
观影后,我深深被影片中展示的各种悲剧和现实问题所触动,不禁思考着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以下是我对于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观后感。
故事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围绕着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生展开。
从电影一开始,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华丽的场景,我们就能感受到贵族社会的高度富裕和奢靡。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美丽、聪明而又富有的贵妇,嫁给了政府高官卡列尼娜。
然而,她的婚姻并没有带给她幸福,而是让她感到束缚和空虚。
直到她遇到了冷酷优雅的军官文龙斯基,两人之间产生了婚外情。
在观影过程中,我被安娜·卡列尼娜的内心挣扎所吸引。
她在婚姻和婚外情之间徘徊,面临了巨大的道德和社会压力。
她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对于社会规范的追求产生了冲突,最终她决定背弃原有的家庭以追求自己的爱情。
然而,随着她的选择,她也引发了家庭破裂、道德沦丧以及社会威信的失落。
电影中展现出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心灵斗争尖锐而真实,使我在情感上与她产生了共鸣。
观看《安娜·卡列尼娜》让我对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电影中展示的社会阶级断裂、寡妇隐瞒真相以及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都映射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现状。
贵族社会虽然以繁荣为标志,但却隐藏着深深的问题。
贵族们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与底层人民的贫困与艰难形成鲜明对比。
电影通过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生动地揭示了贵族社会虚伪与黑暗的一面,让人不禁深思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
除了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引人深思外,《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表现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的服装、音乐、道具等细节都展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令人心痛又难以忘怀的电影。
影片根据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通过展现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懵懂的初恋、婚姻的破碎和她与良心的斗争,让观众深入思考人性、道德和社会观念的纠葛。
影片开篇以安娜和她的丈夫卡列宁的婚礼开始,这对新婚夫妇看似幸福美满,但却只是表面现象。
安娜在初次见到维伦斯基公爵时,被他的风度和渊博所吸引,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悦。
“他是我向往中的人”这句台词,深深触动了我。
这个时代,女性更多的是将婚姻作为谋生手段,但安娜却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她追逐爱情的勇气令人敬佩。
影片将安娜和维伦斯基的悲剧性爱情与卡列宁和咪雅的平淡婚姻形成鲜明对比。
卡列宁在对婚姻的坚守中逐渐成熟起来,他对爱情的追求逐渐淡化,而转向了家庭和责任。
咪雅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妻子,她时刻为家庭和孩子着想,但这种平淡的婚姻却无法给予安娜内心所需的激情。
这使得安娜内心深处的斗争日益加剧,最终选择背叛自己的家庭,选择与维伦斯基在一起。
电影中的画面运用了大量的暗喻手法来表达安娜内心的挣扎和心理斗争。
譬如,安娜和维伦斯基在活动车厢中的亲密时刻象征着她们正在逃离之前的生活。
而当列车停下来,安娜回到现实生活中,内心的痛苦与愧疚感再次袭来。
在她坐在车厢中的那神情恍惚的时刻,我感到一阵心酸,仿佛站在她的视角看着这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影片展示了俄国上层社会道德观念的严苛和保守。
当维伦斯基公爵的妻子得知他与安娜的私通后,压力迫使维伦斯基和安娜分开。
当时代所制约的道德观念成为束缚人的枷锁,不仅使安娜身心俱疲,也暗示了整个社会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偏见。
安娜的悲剧赋予观众对于年轻女性命运的思考。
她失去了家庭、婚姻以及社会地位,最终选择以生命来对抗这个社会。
她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爱情的选择,更是对传统社会规范的挑战,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困境。
安娜的命运引发了我对于婚姻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深入思考。
《安娜·卡列尼娜》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更是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观念的一种探讨。
梦与文学的联姻——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描写

2018年第5期(总第77蝴)大教梦与文学的联姻—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描写徐晓晓张丹(江苏大学文学院,江苏镇江212000)摘要:从古至今,梦都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人们讲述梦、记录梦,追寻梦的意义。
在不断追寻探索中发现梦与文 学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梦在文学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非凡的价值。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同样有 精彩的梦境描写。
从文学梦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描写,探索安娜一生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文学梦梦境!'引言梦是睡眠或类似睡眠状态下在意识中发生的一系列不 随意视觉、听觉和动觉表象,以及情绪和思维活动。
文学梦 是作家在清醒且理性的状态下创作的、在文学作品中明确 以梦的名称出现的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梦境描写中,通过三个文学梦展示了安娜一生的心路历 程。
既有真实梦境的突兀跳跃、神秘怪诞,又有理性的 ,是怪诞真实的一,有 内心 、动 情展 化 主题的作用。
二、安娜梦何?小说一开始,安娜为了 家斯科,情 的斯 识。
年的斯的,安娜虽明确 有 动。
在的,心底有一 一在说,,发了。
”“一 名 的,一 出”。
在 中安娜了一个梦。
梦中“个长的在用 的,,的,的占满了;后听一种可怕的轧轧 咚咚,像是在折磨 ;接着亮起一道耀眼的通红的光,最后像是有一堵高墙把一切遮没了。
安娜 的子在下沉,但 不害怕,反而觉快乐”。
荣格说,梦所描述的是梦者的内心情境,意识不愿或勉强承认内心的真实情况。
多年 的情 爱情的渴望深深植根于安娜的潜意识中,安娜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出现精神出轨的苗头,但在 斯 自我 的刺激下还是爆了,安娜了这个恐怖又令快乐的梦。
之后,安娜 斯有意无意频繁接触,情爆了。
但卡列宁儿子谢廖扎成了安娜爱情中最的羁绊。
卡列宁甚至警告威胁安娜,安娜既舍不 渥斯的情,又维卡列宁的 。
心理学家威la梦 我 ,在 的生活中,安而安,随心所欲癫狂一番。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张馨 辽宁师范大学摘 要: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他深刻而细腻地运用梦境这一特殊的角度来展现主人公安娜的心理状态,塑造了一个有勇气反抗,并想要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物形象。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关于梦的解析角度对《安娜•卡列尼娜》中展现的梦境剖析主人公安娜的心理意识状态,安娜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安娜;梦境;解析作者简介:张馨(1971-),女,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130-01梦境和文学的关系妙不可言。
自从有了文字开始,能记录下来的文献中关于梦的描写总是一个充满神迷色彩的领域。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科的医生,20世纪初提出了关于梦与心理学结构相结合后的一系列轰动一时的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下看待文学作品中作者创造的梦境,会发现梦境在文学中是一味特别奇特的调味剂,不仅为文学作品添加了更多的趣味性,还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作品构思的逻辑性。
弗洛伊德与托尔斯泰生活在相邻的两个时代,他们两个人却在探寻人类心理的无意识问题上有着惊人的契合。
《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以文学的视角塑造的安娜是有形存在于文字中,站立在弗洛伊德所探寻的精神分析下的主人公。
弗洛伊德为我们解惑说:“梦不是毫无意义,也不是荒诞不经的,是完全有效的实打实的。
梦也是可以解的。
”本文是在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基础上,揭示安娜梦的话外音。
一、文本中的三处梦境小说中梦境的描写分别是在安娜与渥伦斯基感情发展三个阶段;暧昧中、发生关系后、感情的枯燥乏味期。
第一个梦出现在和沃伦斯基的故事开篇不久,上了从莫斯科回彼得堡的列车。
安娜在温热的车厢觉得很烫,英国式男主人公的幸福的让她精神恍惚,梦中忽闪的画面是庄稼汉在咬什么,有老太太伸长的腿抵在车厢的抵板上;有黑糊糊的一片东西、可怕的声音、耀眼的火光;最后是一堵高墙重重地落下。
《安娜·卡列尼娜》爱与道德碰撞的历史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爱与道德碰撞的历史背景《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根据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道德与爱情之间的挣扎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影片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对人性的揭示而令人深思。
首先,电影通过其历史背景展现了当时俄国贵族社会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分封制度下的封建社会,贵族们过着奢华而浮华的生活,他们以道德和家庭为重,但实际上却沉溺于肉欲和虚荣。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个贵族妇女,面临着社会对她的期望和自己内心的挣扎。
她试图逃离虚伪的婚姻,追求真正的爱情,然而这却使她陷入了更深的道德困境。
其次,电影通过安娜·卡列尼娜与冯·卡伦尼的禁忌爱情展现了道德与爱情的冲突。
安娜·卡列尼娜对冯·卡伦尼的爱情是真挚而深沉的,然而这种爱情却违背了当时社会的道德伦理。
她为了追求爱情,不顾一切地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和家庭,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电影通过这一情节揭示了爱情与道德的矛盾,以及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此外,电影还通过列文与卡特琳娜的爱情展现了道德与责任的冲突。
列文是一个正直而有责任感的人,他对卡特琳娜的爱情是充满着责任和奉献的。
然而,卡特琳娜却选择了追求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和悲伤的结局。
电影通过这一情节探讨了道德与责任的界限,以及个人感情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最后,电影通过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结局展现了爱情的无奈和人性的脆弱。
安娜·卡列尼娜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失去了一切,包括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地位。
她的悲剧不仅是因为她的道德堕落,更是因为她无法逃脱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和束缚。
电影通过这一悲剧结局呈现了爱情的无奈和人性的脆弱,引发观众对于社会道德和个人自由的思考。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充满深度和内涵的电影,通过其历史背景和情节展现了爱与道德的碰撞。
《安娜·卡列尼娜》解说文案_戏里戏外

《安娜·卡列尼娜》解说文案_戏里戏外英国剧情/爱情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于2012年上映,由乔·赖特导演,汤姆·斯托帕德列夫·托尔斯泰编剧,影片讲述了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的伪善和冷漠,与青年军官沃伦斯基相爱,但卡列宁为了名誉和地位不愿离婚,使安娜受到当时上流社会的轻视和攻击。
这时沃伦斯基也背弃了安娜,安娜愤然自杀。
文/感觉乱放列文割麦时和农夫交谈着,大意是,列文渴望做一个理性的人。
这种思想无疑正确无比,既不会像安娜为爱自焚,也不会出现像她哥哥那样风流而成笑柄。
列文说,在繁重的劳作里,他不用想任何的为什么,只有这样他才能有一个平静的灵魂。
上了年纪的农夫回答他,难道你也是用理性去挑选爱人吗?当镰刀划过金黄,列文回屋抱起了自己的孩子,他微微笑起,像一位真正的圣人。
我想对于一部电影的喜爱,同样逃不开像列文的疑问和老者的回应。
这和它是否站得多高看得多远没有半分关系。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旷世巨著,我的意思是,不管你读过没读过,喜爱或鄙斥,这部小说的分量已经像一座巍峨不动的山脉那样耸立在那里。
世上还会有一部叫[安娜·卡列尼娜]的巨作吗?绘画、舞蹈、戏剧、电影,甚至电视?不会再有的,就像不会再有下一个托尔斯泰,大多叫嚣自封衣钵的人不过都是如假包换的冒充者。
你只需认真做到,像乔·怀特第一,不是很好吗。
这部不用赘述华丽的新版[安娜·卡列尼娜]的确一开始让人有些莞尔,就像导演在采访中透露的一样,他活生生把一部肉身沉重的俄国史诗卸载成极具奥斯汀风情的英伦家庭剧。
从容的镜头调度飘过每一位戏中演员,最先出场的是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他戏谑风趣的模样让我想到英国马戏团的领班,想来即使读过原著恐怕也很难第一时间摸准他的角色。
银幕上每个人都在匆忙而不失优雅的走位,直到正舒展身姿的安娜·卡列尼娜出现,那些戏里的旁观者还在搬运着屏风之类的家具。
运用艺术学原理解读2012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运用艺术学原理解读2012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作者:霍瑄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4期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是著名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俄国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导演乔·怀特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再一次将这一著作搬上银幕,本文将运用艺术学基本原理,从艺术的本质及特征、电影艺术的文本及视听语言、艺术创作角度和艺术鉴赏等角度对电影进一步分析解读。
关键词:艺术学原理;《安娜·卡列尼娜》;视听语言;观众接受一、艺术的本质及特征艺术具有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在电影中所有角色的塑造是具体的,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反映社会生活。
任何一个艺术形象都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在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了小说中安娜的原型,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创造,形成银幕形象。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安娜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同时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成为一个典型的艺术人物形象。
艺术具有主体性。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先有情感的萌动后有创作的欲望,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名著改编而成,但也同样融入了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不同的电影导演在改编时,都融入了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在艺术作品中,每个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独一无二且不可复制的,历史中,有很多导演对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进行改编创作,但事实上每个作品都不尽相同。
在艺术欣赏中,由于欣赏主体的差异性,观众在欣赏、批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时也体现了主体性。
二、电影艺术的文本及视听语言以电影形式去表达文学的内涵,是电影创作者比较常见的创作方式。
但导演通过何种方式拍摄出属于自己的荧幕文本,这是改编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掀起了热潮,《雾都孤儿》《悲惨世界》《傲慢与偏见》等优秀文艺作品接二连三被搬上银幕。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解析

作者: 魏有珩
作者机构: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9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29-13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安娜·卡列尼娜》;梦境;作用;解析
摘要: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曾多次被搬上大银幕。
2012年英国导演乔·怀特(Joe Wright)对这一经典作品进行了非常规再现和重新诠释。
本文从梦境段落作为一种电影语言的角度,通过对影片《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三个梦境进行分析,阐述了梦与电影的联系以及梦境在电影中的作用,力图使观众能够对电影中梦境段落的设置和运用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解析影片《安娜?卡列尼娜》是英国焦点电影公司出品,由英国著名导演乔?怀特于2012年拍摄的一部电影,它是根据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学高度不言而喻,2012年新版翻拍的同名电影也因当代英伦文艺电影主将乔?怀特的掌镜而备受关注。
翻拍名著,往往容易产生表达狭隘的弊端,乔?怀特把公认的经典文字组合转化为镜头语言时赋予影像以文字的魂,通过多种视觉手段的运用以及全新的舞台剧化转场方式和流畅的剪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力求忠于原著与影片可看性之间找到了平衡。
乔?怀特在影片中还多次运用电影的手法,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梦境以一种电影语言来进行表现,充分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电影中梦境段落的设置和运用,无论从视觉还是情感上,都给观众带来了特殊的审美体验。
一、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呈现
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人在睡眠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是对人类心理过程的正常反应。
梦境是一种反
映客观现实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具有虚幻性、模糊性,它与文学的朦胧性、含蓄性有着相似的特点。
托尔斯泰将写作意图融入安娜?卡列尼娜的梦境描述中,用梦创造了一个富有情感的情境,真实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
电影艺术相对于现实世界是虚幻缥缈的,但与梦相比却又是真实的,因此通过电影表现可以实现现实生活与梦境的联通。
在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导演乔?怀特发挥了电影的这一功能,抓住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梦境的描述的重要细节,通过电影语言对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梦境进行了影像化的表达,使影片体现了较高的美学价值。
在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导演为观众呈现了三个梦,分别是在安娜同渥伦斯基相识之后、相爱之后和发生关系之后,用三个不同内容的梦展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反映了安娜在与渥伦斯基相识、相爱到最终被抛弃的过程中内心世界的矛盾性和沉重的罪恶感。
影片通过对三个梦境的呈现,最大限度地将男女主人公的整个内心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能够真切地体验到主人公的每一次思想斗争和内心的挣扎。
乔?怀特导演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梦境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和表现,利用光影产生的特殊效果完成非语言
材料构成的叙事,这种表现手法与影片其他部分的语言载体叙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电影更生动,更完美。
二、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分析
梦源于现实生活,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素材通过移置、凝聚、象征、修饰、伪装等手段进行重新安排组合以及进一步修饰润色后的产物。
梦作为人类潜意识特殊的意识表达,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将梦境融入电影,使之成为一种电影语言,来推动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
影片一开始安娜为调节哥哥同妻子因为家庭不和而产生的矛盾,踏上了从彼得堡开往莫斯科的火车,这也开启了她悲剧人生的旅程,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她命运的人――沃伦斯基伯爵。
在莫斯科火车站两人初次相遇时,沃伦斯基便在她的目光中看到了那份久被压抑的激情。
于是这个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对安娜展开了疯狂追求。
此时的安娜已与丈夫卡列宁结婚多年,但却从未在婚姻生活中体验过爱情的美妙。
面对
着年轻的沃伦斯基,安娜的内心出现了犹疑。
影片中导演通过光影的处理和优化对人物进行塑造,展现出安娜的内心变化,安娜来到哥哥家参加一个舞会,这是她和沃伦斯基的第二次见面。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人意所为,他们成了舞伴,在众多舞男舞女的舞姿中他们两个似乎成了所有人中的焦点。
优美的华尔兹乐章,成了他们相互爱慕的一个铺垫,安娜为情所控的冲动和沃伦斯基带给她的心跳,都让她无法自拔。
影片主要通过细节和人物面部的表情特写展示了一个具有强烈生命意识但却总是受到压抑的安娜。
与沃伦斯基的频繁接触使双方互生好感,安娜返回彼得堡时,她是以一种“忧心忡忡的状态”踏上火车的。
镜头在这里呈现了安娜的第一个梦境:“一个腰身细长的庄稼汉啃起墙上的什么东西来了,一个老太婆把两条腿伸得跟车厢一般长,弄得车厢里一片阴暗;接着听到一阵恐怖的尖叫和轰隆声,仿佛有人被撕裂了;然后是一片耀眼的通红的火光,最后一切又全被一堵墙遮住了。
”这个恐怖的梦体现了安娜多年的情感压抑,她向往爱情,但又深知这段恋情将会带来的不幸结果,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她极力压抑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但这份感情却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她的潜意识之中,并最终形成了梦。
乔?怀特利用光影产生的特殊效果,以非
语言材料构成的梦境的叙述,将安娜内心的压抑和矛盾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一个更直观的印象。
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渥伦斯基猛烈的爱情攻势让从未体验过爱情的安娜内心开始动摇了。
在安娜的潜意识里形成了既想拥有与沃伦斯基的爱情,又想保住与卡列宁现有的婚姻的一种思想。
这种想法一直折磨着她、困扰着她,也形成了她的第二个梦。
她梦见渥伦斯基和卡列宁都成了她的丈夫,两个人都向她倾注柔情蜜意。
对于这个梦的表现,导演运用了影视语言中特有的表现手法和镜头处理,将一束顶光照射在她的头上,似乎预示着她要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与心理负担。
安娜的这个梦揭示了她在清醒时所不能或不愿表达的内心的真实情况,充分展示了她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个梦也暗示了她的愿望是荒谬的、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她常常吓得从梦中惊醒过来。
爱情的发展往往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无论是从宗教角度还是从法律角度来看都是非正当的关系,想要
将这种关系合法化,必然会受到社会的阻挠与打压。
因而一种沉重的罪孽感常以梦的形式出现在他们的梦境之中,时时困扰着他们,对他们的灵魂进行审判,这就是电影中的第三个梦。
安娜同渥伦斯基出轨后,经常被一个梦困扰着:“一个身材矮小、肮脏、胡子蓬乱的乡下人,朝一个口袋弯下腰去,用两只手在里面翻什么东西,还蓦地用法语说了些稀奇古怪的话。
”这是安娜梦中多次出现的情形,导演巧妙地用梦境把前后故事连成一片,通过影像化的叙事方式,以虚中有实、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梦境幻化为电影情节发展的转机,窥探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反映出人物内心的波动。
这个反复出现的梦,具有现实生活所特有的心理逻辑性,乡下人是当时整个上流社会的代表,这个人的动作代表着上流社会正在寻找制裁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方法。
对于真心相爱并希望关系能够合法化的安娜与渥伦斯基两个人,面对被上流社会惩罚和审判时都表现出了极度的恐惧,使两人在矛盾的深渊中痛苦地挣扎着。
三、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梦境的作用
梦作为人类潜意识特殊的意识表达,在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导演乔?怀特通
过对三个梦的镜头表现,展示了安娜同沃伦斯基的爱情悲剧的整个发展过程,将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整个内心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和强烈的负罪感。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揭示了人物心灵深处的深层情感。
梦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愿望的真实反映,当安娜背叛了卡列宁,一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一种恐惧感将她包围,安娜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梦中得到验证。
几乎每天晚上她都做着同一个梦。
她梦见两个人都是她的丈夫,两个人都向她倾注柔情蜜意。
这是她潜意识中愿望的体现。
为了揭示人物内心的整体的真实,梦以伪装、变形的方式来曲折地反映现实与心灵对安娜的折磨。
影片中导演正是通过以梦为电影语言,对人物的内心来进行表现的,并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手段,用梦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愿望与情感。
安娜的第三个梦中反复出现的身材矮小、肮脏、胡子蓬乱的乡下人,弯下腰去做什么,突然用法语说着奇怪的话的形象,使她一直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
导演通过光景的手段使梦具象化,对人物的精神进行深刻的把握,将安娜内心的深层情感以及整个精神心理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展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
与挣扎。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梦具有非同寻常的、神秘的色彩,对梦的预兆内容的解析往往要经过一番曲折。
导演乔?怀特以恍惚迷离的梦境引领观众进入了一个神秘世界,再现了生活现实,抒发人物内心情感。
通过虚境带来实境的电影表现手法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在影片中主人公安娜第三个梦中,那个身材矮小、肮脏、胡子蓬乱的乡下人的形象是导演塑造的一个具有神秘的色彩和特定象征意义的符号,他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同时也暗示着主人公最终的悲剧命运。
当安娜决定以死来惩罚沃伦斯基,重新唤起他对自己的爱时,这个梦又一次呈现,梦中那个乡下人正拾掇铁器冲她而来。
当安娜卧轨自杀的瞬间,也是在这个乡下人的“监视”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的。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也是现实人生的折射,它能够推动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解决情节冲突,扭转了情节危机,使情节得以顺利发展下去。
在影片中安娜的命运仿佛是在梦境的预示下进行的,安娜断定她和沃伦斯基的爱情将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整个故事的发展从头至尾都非
常顺畅。
影片中的光影镜头、特写镜头为影片的精彩增添不少生气与活力。
导演通过用电影的手法对安娜的梦境进行设置和安排,将安娜内心世界中极其隐蔽的但却集中透视着她潜在情感的部分以梦境的方式进行呈现,使故事情节能够感染观众、引起情感共鸣,从而使影片体现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了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