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困难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呼吸科护理常规

呼吸科护理常规肺炎病人护理常规[评估]1.神志、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
2.咳嗽、咳痰的程度和性质。
3.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及食欲下降。
[症状护理]1.呼吸困难的护理(1)取坐位或半坐位。
(2)应及时给予合理氧疗。
(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痰。
(4)严密观察病情,随时注意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的变化。
(5)根据病情备好抢救仪器、物品、药物等。
2.高热的护理(1)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挡注意安全。
(2)监测体温:体温在度以上者,每日测4次体温:体温在39度以上者,应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或行物理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3)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勿使病人着凉。
(4)加强监测:了解血常规、血球压积、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振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5)注意观察病人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3.咳嗽、咳痰的护理(1)鼓励病人多饮水。
(2)指导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
(3)遵医嘱给予祛痰药和雾化吸入。
(4)无力咳痰者给予吸痰,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胸痛的护理(1)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2)避免诱发和加重疼痛因素。
(3)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或分散病人注意力。
5.休克性肺炎的护理(1)给予去枕平卧位,保持脑部血氧供应。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意识状态、血压、脉搏、呼吸、尿量、体温、皮肤黏膜色泽及温湿度。
(3)遵医嘱给予合理氧疗。
(4)出现末梢循环衰竭时,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补充血容量,保证正常组织灌注。
[一般护理]1.注意保暖,禁用热水袋,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以减少组织对氧的需要,帮助机体组织修复。
2.营养支持,提供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高热时给予清淡半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有利于毒素的排出。
3.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并观察氧疗及有无不良反应。
(完整版)呼吸困难护理常规

一、呼吸困难护理常规
1. 评估呼吸困难的程度、症状和体征,评估诱因、伴随症状及用药情况。
2. 休息和活动指导静息状态下的呼吸困难,活动量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不加
重症状为宜。
3. 根据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给氧。
(1)有二氧化碳潴留或有二氧化碳潴留倾向的缺氧者(Ⅱ型呼吸衰竭):给氧浓度:低浓度(<35%)持续氧疗(一般低流量1~2L/min)。
给氧方法:鼻导管、鼻塞和文丘里面罩。
(2)无二氧化碳潴留的缺氧「Ⅰ型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①给氧浓度:较高浓度(>35%)氧疗。
②给氧方法:简单面罩、高浓度吸氧面罩。
(3)机械通气给氧:使用无创呼吸机,根据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结果给氧,维持末梢血氧饱和度≧90%;建立人工气道,行有创机械通气给氧。
4. 促进有效徘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5. 指导呼吸功能锻炼,如缓慢深呼吸、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有氧锻炼。
呼吸困难的护理

精心整理
页脚内容
呼吸困难的护理
一、发病原因
急性呼吸困难:气道阻塞、肺泡出血、吸入性肺损伤、气胸
慢性呼吸困难:肺脏疾病、胸膜疾病、纵膈疾病
1
23
22341223、其它检查:x 线胸片,肺功能测定,心电图
三、诊断
1低效性呼吸型态
2、活动无耐力
3、语言沟通障碍
精心整理
页脚内容
四、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颜面口唇颜色,有无胸闷、憋气不适。
2、按医嘱正确氧疗,及时观察吸氧疗效。
3、环境与体位:提供安静舒适,空气洁净的环境,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
采取半卧位或坐位,利于患者呼吸。
4 5。
呼吸困难护理常规

呼吸困难护理常规呼吸困难是一种临床表现,指呼吸频率改变、呼吸深浅改变、呼吸节律改变或呼吸负荷增加等情况。
呼吸困难是体内其中一种疾病的表现,如肺炎、心力衰竭、哮喘等。
护理呼吸困难的常规是为了缓解患者的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创建舒适的环境:为患者提供安静、温暖、干燥的环境,避免刺激性气味和烟雾的暴露,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2.观察呼吸状况: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律、呼吸急促情况,并及时记录。
观察气喘、打哈欠、咳嗽或痰涂片等症状。
3.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持正坐位或半坐位,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
如果患者不能自主调整体位,可以放置护体枕或护体垫。
-鼓励患者咳嗽和清除痰液。
如果患者痰液较多或不易咳嗽,可使用吸痰器等辅助手段来帮助清除痰液。
-保持气道湿润。
通过湿化器、蒸汽浴、补水等方式来增加空气湿度,减少呼吸道刺激。
同时可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帮助清除痰液,缓解气道炎症。
-防止感染。
呼吸困难的患者由于体内免疫力下降,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
护理上要注意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4.提供氧气支持:对于需要氧气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正确设置和调整氧气流量,并观察患者对氧气治疗的效果。
同时,要定期检查氧气设备的正常工作情况,防止氧气泄漏或突然中断。
5.定期转位和体位引流:对于痰液较多的患者,要定期转动体位,促进痰液排出。
可以帮助患者适当侧卧位,辅以身体运动和按摩,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
6.预防并发症:呼吸困难患者容易出现肺不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护理上要加强预防措施。
例如,鼓励患者进行呼吸锻炼,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以预防肺不张的发生。
同时,还要帮助患者进行下肢肌肉运动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7.心理支持:呼吸困难常常导致患者焦虑、恐惧和焦急,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的安全感和支持。
可以通过与患者交流、开导和安抚来缓解其焦虑情绪,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急诊科呼吸困难患者护理常规

急诊科呼吸困难患者护理常规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出现鼻翼扇动、紫绀、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一)病因1.由于呼吸系统病症引起的,包括:(1)上呼吸道疾病咽后壁脓肿、扁桃体肿大、喉异物、喉水肿、喉癌等。
(2)支气管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异物和肿瘤等所致的狭窄与梗阻。
(3)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各型肺炎、肺结核、肺瘀血、肺不张、肺水肿、肺囊肿、肺梗死、肺癌、结节病、肺纤维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
(4)胸膜疾病:自发性气胸、大量胸腔积液、严重胸膜粘连增厚、胸膜间质瘤等。
(5)胸壁疾病:胸廓畸形、胸壁炎症、结核、外伤、肋骨骨折、类风湿性脊柱炎、胸壁呼吸肌麻痹、硬皮病、重症肌无力、过度肥胖症等。
(6)纵隔疾病纵隔炎症、气肿、疝、主动脉瘤、淋巴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瘤、胸腺瘤等。
2.循环系统疾病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心包压塞、肺栓塞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3.中毒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吗啡类药物中毒、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氢化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4.神经精神性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颅脑疾病引起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和精神因素所致的呼吸困难,如癔症等。
5.血液病常见于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
(二)临床表现根据主要的发病机理,可将呼吸困难分为下列六种类型:1.肺源性呼吸困难由呼吸器官病变所致,主要表现为下面三种形式:(1)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喘鸣、吸气深而费力,吸气时胸骨、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凹陷——即三凹征。
重者吸气时头后仰,吸气时呼吸肌非常用力,时间稍久,体内缺氧、面色青紫、烦躁不安,需要紧急处理,否则会危及生命。
常见于喉、气管狭窄,如炎症、水肿、异物和肿瘤等。
(2)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有哮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和阻塞性肺病。
呼吸异常的护理措施

呼吸异常的护理措施引言呼吸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之一,然而,一些疾病或状况可能会导致呼吸异常,如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对于呼吸异常患者,护理措施的正确实施可以帮助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呼吸异常的护理措施。
1. 提供充足氧气对于患有呼吸异常的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非常重要。
护士需要定期检查患者氧饱和度,并根据需要给予氧疗。
氧气可以通过鼻导管、面罩或氧气头盔等设备输送给患者,以帮助改善氧合情况。
2.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呼吸异常患者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
护士应定期清洁患者口腔、鼻腔和气管,以避免分泌物积聚和堵塞呼吸道。
可以使用吸痰器清除分泌物,并保持患者的体位适当,可采用俯卧位、侧卧位等体位,以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3. 监测呼吸频率和深度护士需要密切监测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以及呼吸节律的规律性。
当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浅表或不规则等异常现象时,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护士还应注意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并及时报告给医生。
4. 协助患者进行呼吸锻炼对于一些呼吸异常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呼吸锻炼可以有助于改善肺功能。
护士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吸气保持和咳嗽等锻炼,以增强肺部通气和肌肉力量。
此外,护士还可以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身体活动,如散步、理疗等,以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呼吸功能。
5. 管理焦虑和紧张情绪呼吸异常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这不仅会加重症状,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护理。
可以通过呼吸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和深层按摩等方法,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促进身心的放松。
6. 规范用药管理对于患有呼吸异常的患者,药物的正确管理至关重要。
护士需要根据医嘱,正确使用雾化器、抗生素和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设备,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同时,护士还需要对用药的时间、剂量和频率进行严格的记录和监测,确保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7. 定期观察和评估呼吸异常患者需要进行定期观察和评估,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和疗效。
呼吸困难患者的呼吸护理

呼吸困难患者的呼吸护理呼吸困难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疾病或情况引起,如哮喘、肺炎、心力衰竭等。
对于呼吸困难患者,我们需要提供有效的呼吸护理措施,以帮助他们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呼吸困难患者的呼吸护理要点。
1.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呼吸困难患者对空气质量的要求较高,我们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定期通风排污,避免积尘和异味对患者呼吸系统的刺激。
2. 维持适宜的室温湿度适宜的室温和湿度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呼吸。
过热或过冷的环境都可能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而湿度过高或过低也会对呼吸道产生不利影响。
应保持室内温度在舒适的范围,并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调节湿度。
3. 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呼吸困难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
过度疲劳或过度活动都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加重。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力状况,合理安排睡眠和休息时间,并进行适量的活动,如散步、体操等,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
4. 提供适宜的饮食营养充足的饮食对于呼吸困难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应提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食物,同时适当限制摄入盐分和脂肪。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因此食物的形状、质地要易咀嚼和消化。
5. 配合呼吸康复训练呼吸康复训练是呼吸困难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训练,可以增加患者的肺活量和肺部通气量,改善呼吸肌力量。
常见的呼吸康复训练包括腹式呼吸、深呼吸、咳嗽训练等。
在进行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并注意训练方法的正确性。
6. 定期监测和评估病情呼吸困难患者的病情需要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测量和记录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护理和治疗方案。
7.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呼吸困难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我们应该提供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此外,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其了解病情、合理就医、正确使用药物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呼吸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呼吸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呼吸科是专门负责诊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科室。
常见的呼吸科疾病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等。
护理常规对于呼吸科疾病的治疗及康复非常重要,下面将介绍呼吸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
1.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和喘鸣音。
护理常规包括:-规范用药:根据医嘱给予合理的抗炎、扩张支气管等药物,如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等。
-呼吸训练: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呼吸器具,如雾化器、吸入器等,提醒患者注意使用方法和频率。
-环境调节:减少或避免哮喘的诱因,如烟尘、花粉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情绪调控:教育患者关注情绪的调节,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对疾病的不良影响。
2.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
护理常规包括:-合理营养:制定适合患者需求的饮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注意控制营养摄入量。
-氧疗管理:根据氧饱和度监测结果调整氧疗浓度和流量,定期检查氧疗装置的密封性和安全性。
-健康宣教:教育患者心理调适和积极面对疾病,提醒患者避免诱发因素,如冷空气、疲劳等。
-合理运动:制定适合患者的运动计划,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肺功能。
3.肺炎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
护理常规包括:-安全隔离:配置单间或隔离床位,注意隔离型号和通风情况,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按时给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功能锻炼:卧床期间进行被动活动,改善肺功能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饮食调理:提供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加强患者的营养补充。
此外,紧急情况下的急救措施也是呼吸科护理中的重要内容,如气道管理、CPR等。
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密切合作,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并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进展。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提供相关知识的宣教,帮助患者正确理解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及家庭的健康管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困难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呼吸困难是呼吸时有异常的不舒适感,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可有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等体征。
【护理常规】
1.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不易咳出者采用辅助排痰法,协助患者有效排痰。
排痰不畅者可采取人工吸痰。
必要时给予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2.根据患者的病情取坐位或半卧位,改善通气,以患者舒适为原则。
3.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氧疗方法或是机械通气。
4.遵医嘱应用支气管扩张药、抗菌药、呼吸兴奋药等,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5.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要加强巡视,指导患者配合的方法,密切观察氧疗的效果。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根据患者的病情取坐位或半卧位,指导患者有计划地进行休息和活动,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和改变活动方式。
2.饮食指导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避免刺激性强、易于产气的食物。
3.用药指导给予患者雾化吸入治疗应用解痉、止喘、化痰药物
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患者出现胸闷、憋气等不适时,应立即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4.心理指导告知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并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5.康复指导指导患者正确、有效、有计划、规律的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戒烟、戒酒。
6.复诊须知告知患者呼吸困难的常见诱因,指导患者识别并尽量避免。
再次出现呼吸困难时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