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优秀版)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服饰: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文革流行军装和“干部服”; 习俗: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由土 葬向火葬改革;
服饰: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 后(1978-)
邮电通信: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广播影视: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 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第一座 全国性电台);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 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公映;一大批 优秀电影作品问世;知名导演和明星; 交通:50年代后,有了中国自己的自行车 制造厂,“自行车王国”;1969年北京地 铁开始运营; 邮电通信:1949年成立邮电部吗,邮政和 电信合一。 交通: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邮电通信: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 界第一; 广播影视:电影事业进入新时期,但 题材单一;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更名 为中央电视台; 互联网: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 线正式开通;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清朝统治 后期 (18401911) 服饰:长袍马褂,西装传入,传统 旗袍; 餐饮: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西 餐并行于世; 建筑: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大 量出现; 习俗:清末民初,开始反对包办婚 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新式婚礼; 新式丧礼出现;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人力车、自行车出现;1865年建成 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 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较快发展; 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系统在天津建成; 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 邮电通信: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 “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 无线电报创设;1882年电话传入; 交通: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30年代中期民航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 空网; 邮电通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 邮政;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专题十九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九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九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19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反映出来,从饮食、居住到衣着、交通方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首先,饮食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饮食极其重要,尤其是在宴席上。

而到了近代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人们的饮食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饮食文化被西方菜肴所替代,富裕阶层开始追求西式的大餐。

此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了大量食品的生产和消费,更多的人开始尝试不同的菜肴和饮料。

其次,居住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古代社会中,房子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少数人能够拥有房子。

但是,到了20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房产市场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此外,现代化的数据技术也使得房屋租赁和购买更加容易,人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和购买住房。

然后,衣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古代社会中,穿戴也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国王、贵族和富人们能穿华丽的衣裳。

而近代社会,随着工业化的推动,面料和制作工艺的革新,更多的人可以购买到各种各样的衣服,不再只是单调地穿着同样的衣服。

最后,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脚步、马匹或马车出行。

然而,现代社会,交通工具已经发展到了高速列车、航空公司和私人轿车等新阶段。

依靠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短时间内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

总之,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继续发生许多变化。

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是当代人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也提示了我们,无论在哪个时代,生活中的变迁都应该被视为机遇和宝贵的可持续发展资源。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中西合璧:旗袍)(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概况: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在民国成立后开展。

(2)婚姻自由:清末民初,开始主张婚姻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2)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

(4)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电报:(2)电话:(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邸报》。

近代化报刊产生:在华传教士创办。

(2)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
要思想
宣传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民主与科学 。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 传播媒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 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 习的过程; (2)、随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和中国民主发 展程度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 的民族特色。 (5)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 民地化色彩
居住条件和环 境大为改善安 居工程
1、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 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C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A.①② B.①②③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 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 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 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经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济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思 有识之士推动和思想解放运动(A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向 想:西方学习的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B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 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 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 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 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婚姻自由: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大城市婚丧仪式开始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
【例1】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
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装,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
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例2】下例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 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4、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①有线电报: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_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 条有线电报线路。 ②无线电报: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中国最早的无线电台。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供官商通 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③电话: 1875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1900年),清政府在_____开办第一个市 内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②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 的报纸,大多反映社会思潮。 如维新运动中的《中外纪闻》《____报》, 辛亥革命时期的《____报》,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__》
6、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①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1905年《_____》电影首映成功(识P62、73图) 是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标志。 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_____》(1931年),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③中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 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_____》(1935年)。
发展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
式带来的影响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的变化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 俗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时间
原因
变化情况
鸦片战争 受西方文化的 “洋布”“洋装”渐渐进
以后
影响
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 孙中山结合中 “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大众传播媒体的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发展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
式带来的影响
5、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 一份中文报刊;上海《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 、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识P72图)
【例3】有关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 的表述,错误的是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出现于19世纪末期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近代以来交通、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3、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①火车: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_____到_____的铁 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形成是在辛亥革命前夕。 ②汽车: 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_____等大城市,成为 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③蒸汽轮船: 鸦片战争后,外国垄断了中国的航运业。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 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④飞机: _____年,旅美华侨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 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报纸总印数(亿份)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互联网用户(户)
1999年 318.4 2931682 526483 3014518
2000年 329.3 3381466 585007 9021717
预习 第15课时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罗斯福新政
④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_____年北京电视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7、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 影响
方便人们获取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①报纸是实效性很强的新闻媒介,在通达民情、传 播知识、开启民智、立信议政和_____等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 ②影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丰富了人 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_____,增加了_____,对社 会产生很大影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内容。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逐渐普及,成为继报 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____媒介,使人们的生活更加 快捷与方便。不仅改变着人们的_____,也改变着人 们的_____,与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

西样式设计 的欢迎
20世纪二 三十年代
五花八门。
男穿中山装、女穿旗袍; 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 化教养的象征;
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 行于大城市中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①废止缠足: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但当时广大农村缠足陋习还存在)。
【例1】下表是1999-2000年我国四种传媒发展的情况
统计,其中增长率最高的一种传媒是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例2】2009年12月23日的《扬子晚报》对南京张 明宝醉驾肇事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一审 判处无期徒刑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 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艺术鉴赏 B.信息传播 C.舆论监督 D.通达民情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的变化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 俗
近代以来交通、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大众传播媒体的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