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分析

合集下载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 本例是男性病人,腹膜包涵囊肿罕见于男性 。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上腹腔: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肝裸区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肝胃陷凹、脾肾陷凹、 脾外侧间隙、网膜囊 下腹腔: 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盆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腹膜后间隙: 双侧肾旁前间隙、双侧肾周间隙、双侧肾旁后间隙、中线 大血管区域、腹膜外间隙
定位: 1、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2、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 3、脾静脉、胰腺、升降结肠向前移位 4、有部分较大病变定位困难
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性脂肪 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细 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但多种亚型共存的混 合型多见。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基本为脂肪,表现为脂 肪密度/信号,内见少许纤维条索影,粘液性脂肪肉瘤 为脂肪及液体混合密度/信号,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 细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 与其他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检查方法: 腹膜:CT为主,平扫及增强扫描,阅片时务必调窗;MR。
检查方法: 腹膜后:CT、MR各有所长及不足,平扫及增强扫描。
腹膜及腹膜腔
正常表现:大部分腹膜结构不可见。
腹膜占位性病变: 1、转移瘤 2、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3、腹膜假性黏液瘤 4、腹膜间皮瘤 5、肠系膜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可同时累及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密度/信号均匀, 轻度均匀强化,较少融合,少部分可见坏死区,包绕血管而 不侵犯,“三明治”征,广泛累及上下腹部 。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主要累及上腹部,可 相互融合成“多房状”。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原发病史,强化较明显,不均匀或环形 强化。

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

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

病例一:男性,70岁,纳差、乏 力、皮肤发黄2年。
病例二 患者男性 75岁 进行 性排尿困难5年
腰大肌脓肿
急性腰大肌脓肿多继发于肾及肾周间隙感 染。慢性腰大肌脓肿,多来源于脊柱结核。
CT:1腰大肌肿胀,增宽,中心低密度 区。值水样密度 2肾周筋膜增厚,脂肪 间隙消失。3肿块边缘强强化。
腰大肌脓肿
低分化脂肪肉瘤 鉴别诊断 畸胎瘤 脂肪瘤
患者 女 38岁 上腹疼痛半年, 查体:左腹部包块
腹膜后纤维化(RPF)
腹膜后少见疾病,发病率约1/20万。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 病因:①特发性:大多为原因不明非特异性炎症②继发性:可能与恶性肿瘤、
外伤和手术、药物、炎症、放射线治疗、腹主动脉瘤等因素有关。继发性以 恶性肿瘤最多见,多为转移瘤,如淋巴瘤、结肠癌、乳腺癌、腹膜后的肉瘤 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肿瘤局部产生的5一羟色胺及其他代谢产物有关。 病理:特发性通常只发生于肾门水平至髂动脉分叉的腹主动脉周围,常伴有 明显的主动脉粥样硬化。RPF病变累及输尿管可致其狭窄,进而引起肾盂、输 尿管积水为本病的特征。严重者可伸延至腹腔内的组织和器官,如肝脾被纤 维组织包裹旧;少数可穿越膈肌至纵隔,累及硬膜外腔者更为罕见。良恶性 纤维化从大体病理上无特征性,恶性斑块除上述病理表现外,可见散在恶性 细胞。 临床:患者可有非特异的腰骶部钝痛、下腹痛、全身疲乏不适、厌食、恶心、 呕吐和体重下降等。下腔静脉受累狭窄至一定程度科出现下肢及阴囊水肿或 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本病最易受压的器官是输尿管,约占75%。 CT表现:平扫 腹主动脉周围软组织肿块,部位为;双侧及前方。增强轻 度强化或不强化,延迟强化。
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 CT诊断
概述
解剖:腹膜腔分成肝上间隙、肝下间隙、 左膈胃底间隙、小网膜囊、结肠旁沟、膀 胱直肠窝等 腹膜后腔由前肾旁间隙、肾周 间隙、后肾旁间隙

3例特殊类型胎儿腹腔占位并文献分析

3例特殊类型胎儿腹腔占位并文献分析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5卷第3期·病例报道· 3例特殊类型胎儿腹腔占位并文献分析姜洁璇1 王田华2 王玉婷1 曹梦杰1 范冬梅1 张蔼1 (1.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妇女儿童医院/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2.青岛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保科,山东青岛,266000)【摘要】 本文报道特殊类型的胎儿腹腔占位3例,产前分别考虑为卵巢囊肿、胆总管囊肿、畸胎瘤,出生后更正诊断为胎粪性腹膜炎、胆道闭锁、腹膜后畸胎瘤。

虽然2例产前误诊,但出生后都给予及时观察治疗,未耽误手术时机,且3例患儿预后均较好。

通过对3例特殊类型胎儿腹腔占位影像学特征的分析及对出生前后变化等资料的比较并结合文献复习,为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咨询、妊娠结局、生后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胎儿腹腔囊肿;超声检查;妊娠结局【中图分类号】 R714.53 【文献标识码】 B犇犗犐:10.13470/j.cnki.cjpd.2023.03.011 通信作者:张蔼,Email:aizhangtj@126.com 随着产前诊断超声技术的进步,胎儿腹腔囊性占位在孕期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1],其临床结局也越来越受到产科医生的关注。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以卵巢囊肿、肠系膜囊肿多见,多数出生后预后良好。

而少见的腹腔囊性占位包括胆总管囊肿、假囊肿型胎粪性腹膜炎、腹膜后畸胎瘤、囊肿型胆道闭锁等,其预后则主要取决于先天异常的潜在病因,出生后有需要手术治疗或功能受损的可能。

腹腔囊性占位产前准确评估对于评价囊肿预后以及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产前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产前胎儿腹部囊性占位的仍存在误诊漏诊风险。

本文介绍3例特殊类型胎儿腹腔占位,为胎儿宫内腹腔占位的产前咨询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病例1孕妇25岁,孕3产0,孕33+3周外院产检发现胎儿腹腔巨大的囊性包块转诊我院胎儿医学中心。

我院IV级超声提示胎儿腹腔内生殖系统来源囊实性不均回声包块,范围约9.5cm×7.4cm×7.0cm,见包膜,内见絮状高回声(图1A),CDFI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图1B),合并周围脏器明显受压及羊水指数25.9cm。

新生儿腹膜后占位性病变诊治分析

新生儿腹膜后占位性病变诊治分析
母细胞瘤 3例 , B超及 C T表 现为腹膜后囊性或囊实性肿 块影 ,4h尿 V A无明显升高 ,其 中 1 2 M 例为 Is , V 期 予化疗后手 术切 除 , 术后继续化疗 , 定期 随访疗效满 意 ; 例为 I 1 V期 , 皮肤结节活检 明确诊 断后 家属放 弃治疗 ; 1例为 I , 期 门诊 随访 2 月左右肿块开始消退 ; 个 畸胎瘤 5例 , B超及 C T表现 为混合性
【 关键词 】 腹膜后肿瘤 , 断 ; 诊 婴儿 , 新生 ; 诊断 , 鉴别
D f rnil ig oi a dtet n f e n tl erp r o e l se. i i,H N S a,H N i ee t a n s n ame t o a to ei na ss ad s r on ar t ma HE We- nZ E h nS E j
占位( 囊性 +实质性 +钙化 )2 V ;4h尿 MA无升高 ; 予手术治疗 , 中 1 4例 其 例术后 因“ 失血性休 克” 死 亡, 其余 3例治愈 出院 , 门诊 随访疗效满 意。 结论 新生儿腹膜后 占位大 多能通过影像学及实验 室检 查 明确诊断。肾上腺血肿可 自行 消退 , 预后 良好 。神经母 细胞瘤可采用包括手术及化疗 等的综合治疗 , 效果满意 , 也有一部分可 自然消退 , 不需治疗 。新生儿畸胎瘤 大多 为良性病变 , 可手术切除 , 预后 良好。
s f r g wi e o e t n a s e d t d i u o p t1 u e n t r  ̄ p f o e ma s s a mi e n o r h s i .An h i ci ia y tms ma e lg c i h i l t a d t er l c l s mp o ,i g oo ia n l i i g , h rp u i me s r s a d p o n s e e r t p ci l n lz d f dn s t e a e t a u e , n rg o i w r er s e t ey a ay e .Re u t A r n lh mao s u n c s o v s ls d e a e tma b t da n s d a y ti ma s s b l a o n a d CT wa d n ie i o r p t n s w o e e r ae y ig o e s c s d o s e y u t u d n s i e t d n f u ai t h w r t td b r s i f e e a t i fcin a d h e sa i t e a y T e fl w- p s o d t a h e tma e e g a u l smi t d n — n e t n a mo tss h r p . h o o u h we h t e h mao s w r r d a y a i l e . i o l t s a T re p t n sw r ig o e sn u o lso , i hp e e td c sod rs l se l a o n n T h e ai t e ed a s d a e rb a t ma wh c r s n e y t i s o d ma s si u t su d a d C . e n o i n r On f h m a v la e ss g n e e v d c e t ea y c mp e er s cin a d t e h mo h r p eo e w se au td a t eI a d rc ie h moh rp , o lt e e t , t a Vs o n nc e tea y h

左腹膜后占位1例

左腹膜后占位1例

疗 方 案 。不 论 是 何 种 病 理 亚 型 , 手 术 切 除几 乎 均 可 治 愈 , 绝 大 多数 患 者 可长 期存 活 , 复 发 者 极 少 。术 后 是 否需 要 放 疗 或 化疗 目前 还 没 有 统 一 的 认 识 。对 于 该疾 病 的治 疗 方 法 和 经
验, 仍需要总结更多的临床实践和进一步临床观察证实 。
相关肿瘤 。
淋 巴 细胞 和浆 细胞 在 淋 巴器 官 过 度 增 生 造 成 的 。 C a s t l e ma n 病 主 要病 理学 改变 是 淋 巴组 织 和小 血 管 肿 瘤 样 增 生 。
吴斌 医 师 : C a s t l e ma n病 发 病 部 位 不 一 , 临 床 表 现 多 样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l 3 1 )
E 2 ] He r r Hw .F a u l k n e r J R. Gr o s s ma n HB,e t a 1 .S u r g i c a l f a c
t o t s i n f l u e nc e b l a d d e r c a n c e r o u t c o me s :a c o o p e r a t i v e g r o u p
但难 以确 诊 。B超 检 查 : 以低 回 声 为 主 , 可 见不均匀 回声 , 内
有钙化时可见点片状强回声 , 后 伴 声 影 。x线 平 片 可 见 淋 巴 结条状 、 绒 毛 状 或 树 枝 状 钙 化 。C T 表 现 与 病 变 的 细 胞 类 型
和 C T增强的方式有关 , C a s t l e ma n病 无 论 发 生 于 纵 隔 、 系 膜
r e p o r t  ̄ J ] .J C l i n On c o l , 2 0 0 4 , 2 2 ( 1 4 ) : 2 7 8 1 — 2 7 8 9 . E 3 ] Ko n e t y B R, J o s l y n S A, O ' D o n n e l l MA.E x t e n t o f p e l v i c l y mp h

腹膜后占位性病变16例CT报道

腹膜后占位性病变16例CT报道

间,比脂肪密 度高 ,但 密度均匀 ,C 表现似囊性病变 ; T () 3混合型—肿 瘤内成分以纤维组织为主 , 伴散在的脂 肪组 织 ,C T表现密度不均匀 ,实质 C T值较高( 0 ) >2HU ,而
在脂肪灶处 CT值 >-0 U。此外 ,脂肪 肉瘤具侵袭性 生 2H 长方式 , 它可伸 入各种 间隙内, 也是其一 大特点 。 2例 , 此 为典型混合型脂肪 肉瘤 ,肿 瘤大、侵袭性 生长、散在脂肪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 C T室 (3 00 840) 作者简介:古丽孜,女,3 3岁,主治医师 。
包膜 ,常有出血、坏死和 囊变 。腹膜后 副神经纤维瘤早期
无症状 ,诊断困难 ,肿 瘤体积生长到一定程 度 ,压迫周围
维普资讯
Cbn s o r a o l la Prc ia e i ie M a . 0 8 v j . ie eJ u n l f Cln c l a t l c M dcn. v 2 0 . 0 No 5 9
置 比较深,早期一般无 临床症状 ,临床症 状出现后 肿瘤一
般较大。 C T图像上的共同特 点 :() 1一般所见 的肿瘤较大 ;() 2 肿瘤较大 时,其密度可 以不均匀 ,出现坏死或囊性变 ;() 3
腹 膜后肿瘤可以压迫 ,推移 邻近结构 。
经 纤维瘤 常位于腹 主 动脉与 髂动脉 分叉 处上下或肠系膜 动脉分叉处 ,常与腹 主动脉相连 。肿 瘤包膜完整或有部分
经母细胞瘤 1 ,节神 经细胞瘤 2例 ,后腹膜恶性神经鞘 例
瘤2 , 例 神经纤维瘤 l ,纤维组织细胞肉瘤 l , 例) 例 腹膜
后 纤维瘤恶变 l ,不 典型 类癌 1 ,囊肿 2例。 例 例
3 讨 论

B超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分析

B超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分析

参 考文献
[ ] 钱 永 忠 , 忠, 培 华. 鼻 咽 喉一头 颈 外 科 手 术 指南 1 樊 李 耳
f . 京 : 民军 医 出版 社 ,0 0 50 M] 北 人 20 :7 .
颈部间隙感染常见并发症 有喉水肿 、 颈静脉炎 、 毒败血症 脓 等 , 重并发症有 下行性 纵膈炎 、 严 腐蚀 颈动脉发 生严重 出血 , 还 有 死亡率极 高的 Lmi r’ 征等。对咽部有 出血或穿刺有 较多 e e es r
行剖腹探查术 未发 现异 常而关腹 。人 院查体 : 3 . ℃ ,7 T 6 3 P 6次/ mn B 10 9 m g i , P3/ 0 mH 。左上腹可 触及 拳大 之包 块 , 压痛 明显 。B 超检查 : 胰尾 区可见 7 1m×1 .c .e 0 0 m异 常回声 区 , 与胰尾部关 系
伊春
132 ) 505
文 章编 号 : 6 2-3 8 2 0 )- 17 7 3(0 8 2-0 7 0 0 8— 2
【 关键词 】 腹膜后 占位
B超 诊 断
36 m× . c .c 3 2 m类 圆形低 回声 , 包膜欠 光滑 , 内部 为不规 则斑 其
片 状 低 、 回声 区 。 B超 提 示 : 侧 肾 腺 区 占位 , 性 可 能 。 在 强 右 恶
有包膜 尚光滑 , 内回声欠 均匀 , 弱不等 。彩 色血 流示 : 其 强 周边
可见条状血流信号 。B超 提示 : 肾实质性 占位 。C 左 T提示 : 肾 左 占位 , 考虑 肾癌 。行左侧 。 肾癌根治术 。病检 : 肾透明细胞癌 。
2 4 例 4 脓 肾破 溃 并 腹 腔 脓 肿 形 成 。患 者 , ,0岁 。 以 持 . 女 2 续 高烧 , 腰 部 疼 痛 伴 包 块 人 院 。半 个 月 前 曾在 他 院 B超 检 查 : 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超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分析
【关键词】腹膜后占位B超诊断
我们在三年中经超声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13例,均经手术、CT检查、病检证实。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20~74岁,临床表现以腹部包块并疼痛6例,伴黄疸1例,外伤后腰痛2例,无症状4例。

采用日本ALOKA ECHO CAMERA SSC-400B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

2 典型病例
2.1 例1 胰腺假性囊肿。

患者,女,36岁。

持续性左上腹痛10h,伴恶心呕吐入院。

半年前被他人用脚重踢致腹痛,在他院行剖腹探查术未发现异常而关腹。

入院查体:T36.3℃,P76次/min,BPl30/90mmHg。

左上腹可触及拳大之包块,压痛明显。

B超检查:胰尾区可见7.1cm×10.0cm异常回声区,与胰尾部关系密切,边界尚清有包膜,其内回声欠均匀,强弱不等呈分叶状,周边可见无回声带;彩色血流无信号。

B超提示:①腹膜后包块;②不排除胰尾假性囊肿。

术中:腹膜后胰尾区见20cm×15cm肿物,其内上2/3为囊性,质软,下1/3坚实感;前方于胃后壁及大网膜紧密粘连,后方紧贴腹后壁,行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术。

病检:胰腺假性囊肿。

2.2 例2 肾上腺恶性嗜络细胞瘤。

患者,男,38岁。

因间断性头痛,心慌气短3年余,加重1周伴恶心呕吐入院。

查体:T36℃,P次/min,BP1l6/80mmHg。

B超检查:右侧肾上腺区显示
3.6cm×3.2cm类圆形低回声,包膜欠光滑,其内部为不规则斑片状低、强回声区。

B超提示:右侧肾腺区占位,恶性可能。

在他院手术一并切除肾上腺及肿瘤。

病检:肾上腺恶性嗜络细胞瘤。

2.3 例3 肾透明细胞癌。

患者,女,43岁。

左侧腰腹部疼痛1天入院。

查体:T36.7℃,P66次/min,BP110/80mmHg。

B超检查:左侧肾中上极实质内显
示:4.8cmx3.4cm类圆形低回声区,有包膜尚光滑,其内回声欠均匀,强弱不等。

彩色血流示:周边可见条状血流信号。

B超提示:左肾实质性占位。

CT提示:左肾占位,考虑肾癌。

行左侧肾癌根治术。

病检:肾透明细胞癌。

2.4 例4 脓肾破溃并腹腔脓肿形成。

患者,女,20岁。

以持续高烧,左腰部疼痛伴包块入院。

半个月前曾在他院B超检查:①左肾重度积水;②腹腔寒性包块。

经抗炎、拔火罐等治疗处理无效。

入院查体:左肾区可触及拳大之肿物,触痛明显。

化验:血常规:WBC14.2×109/L,L0.10%,N0.89%,血沉68mm/L。

B超检查:左紧大小约12.1cm×6.6cm×5.4cm,活动范围小,形态失常,轮廓膨隆饱满外突,肾实质回声完全消失,肾柱肾盂结构不清,呈非均质性低回声;肾下极被膜约2.0cm连续中断,向下延伸,并见约15.0cm×6.0cm及7.2cm×2.6cm 形态不规则低回声,轮廓模糊,其内显示点片状弱回声。

B超提示:左侧脓肾破溃肾破溃并腹腔脓肿形成。

经超声定位穿刺引流,抗生素等治疗4个月痊愈。

B 超检查:左肾大小9.5cm×
3.7cm×
4.6cm,形态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腹腔内脓肿消失。

3 体会
腹膜后间隙为一填满器官和组织的巨大潜在腔隙,位于腹膜与横筋膜之间。

不同的腹膜后肿瘤,由于解剖位置及形态的关系以及肿瘤起源部位,脏器和组织不同,声像图表现各有差异,但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一般具有:①距腹壁较远,位置较深。

②形态常为多形性。

③活动幅度较小,迟钝,用手不能推动,不随呼吸及体位而改变其所在位置[2]。

④在腹壁与肿瘤之间常可见大网膜及肠系膜的中等回声和含气的肠腔强回声及肠蠕动。

我们体会到,在2cm以内的肿块容易漏诊,尤其是肥胖病人或受胃肠道气体的妨碍,超声医师的经验以及检查手法都直接影响检出率。

我们认为在检查前应嘱病人排空肠道粪便、空腹、必要时饮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体位反复动态观察。

检查时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明确显示腹壁结构,腹腔及腹膜后各脏器的关系。

②提供肿物前后缘距腹壁的深度,肿物的大小、形态、轮廓、内部结构及各自所占的比例等。

③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间的关系,来自何组织器官,压迫程度,并确定浸润和转移情况。

特别是明确判断腹膜后主要血管有无填塞、狭窄、推挤、扭曲等现象。

除了对其自身疾病的诊断外,主要是用来对腹腔和腹膜后血管与疾病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为手术提供依据。

④肝肾、脾肾分离征。

在正常情况下,肝与右肾、脾与左肾有密切相邻的关系。

位于肝、脾后方的腹后肿物可使肝脾受其推挤,甚至占据脾脏所处的空间。

肾被推向腹侧、腹外侧或盆腔,形成介于之间的局面,检查时可通过与大血管的关系、呼吸运动时的动态关系以及境界、肿瘤结构等进行鉴别诊断。

⑤“越峰”征,形似乌云压顶,肿物可以从后腹壁向前伸展,较大的抵达前壁,使肠管推向两侧,但肿物后方无气体回声。

4 成因
腹膜后肿瘤的来源有脂肪组织、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静脉及淋巴组织等,多见于男性,发病率虽不高,但大多数(约70%)为恶性肿瘤[2]。

近年来随着伪彩技术及彩色多普勒技术广泛用于腹膜后间隙的诊断以及介入性超声诊断在腹膜后病变的运用,不仅可动态监察腹膜后肿物的转归及术后疗效的判定,更重要的是把超声诊断提高到病理诊断水平,使超声对腹膜后病变的诊断技术更加完善[1]。

参考文献
[1] 鲁树坤,周启昌,现代超声诊断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605,600.
[2] 周启晶,郭万学,超声医学[M].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