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怒江流域中上游枯季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合集下载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作业之八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作业之八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作业之八安徽周兵(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22·河北省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下图为西藏怒江流域1971~2007年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图(细线为历年值,点线为多年平均值,粗线为趋势值)。

读图,完成1~2题。

西藏怒江流域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西藏怒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1.由图可知西藏怒江流域()A.1971~2007年年降水量逐年增加B.1971~2007年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C.1971~1977年年降水量均小于多年平均值D.1997~2007年年平均气温均大于多年平均值2.西藏怒江流域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趋势会导致该流域内()A.永久冻土层厚度变薄B.雪线下降C.生物量削减D.蒸发量削减(2022·郑州模拟)下图是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中世纪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是()A气候比现代寒冷B水稻普遍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C受人类污染严峻D降水比现代丰富4.从图中信息分析,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的高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mm等降水量线(2022·南京模拟)图甲为北极地区景观图,图乙为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图甲中的景观反映了图乙中的环境问题是()A.②B.③C.④D.⑤6.节省能源,降低能耗,能有效减缓()A.①③B.①④C.④⑤D.②⑤图甲图乙(2022·杭州模拟)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缘由,估量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 ℃~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完成7~8题。

7.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削减;海平面上升B.灾难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转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8.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接受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科学家猜想,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4 ℃~5.8 ℃,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

近50年来三江平原水循环过程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近50年来三江平原水循环过程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摘要 : 人类 活动对三 江平原水循环过程的影 响主要表现在 : 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显 著削弱 了黑龙 江、 ① 乌苏里 江和松花 江流经三江平原江段的洪 泛过程 , 减少了三江平原获得过境水 资源的天然补给机会 与补给量 ; 大量排水沟 的修 建, ② 提高 区域排水水文梯度 , 加速 了地表径流的集散过程 ; ③旱田改成水稻 田, 高了有效降水 的利用效率 , 提 减少 了区域地
第 9 卷
第 l 期
南 水 北 调 与 水 利 科 技
S uht- rhWae vrina dWae cec o t—oNot tr es n tr i e& T c n lg Di o S n eh oo y
Vo. No1 1 9 .
F b 2 1 e. 0 1
2 1 年 2月 01
ae n ufc trrc ag s potnt sada u tfrS nin li; c ntut nO ag u e fdang a aseh ne h tr dsrae a wae ehre p ru ie n mo n o a j gpan ② o srci f ren mb r riaecn l n acdte o i a o l o h doo i l rde t f e inl riae adacl ae h e eai n i r uinpoesso ufc u of③ cn es nfo ge e y rlgc ain go a dang ,n cee tdteg nrt na dds i t rcse f r ern f; o vri rm lb ag or r o tb o s a o
R s o s f tr yl P oes aja gP a ma t i e ep n eo e c rcse i S nin li t Hu nAci t s Wa C e sn n o vi

怒江跨境径流量变化与云南气候变化的相关特征

怒江跨境径流量变化与云南气候变化的相关特征

15 年 1月_20 91 o2年 1 , 2月 经纬 度分辨 率 O2 。 O2 。 .5 × .5 的逐 月格点 降水 和气温 观测 数据 。 () 3 主要采 用相关 分析 …方 法进行 分析 , 由于道 街坝 水文 站 的地理 位置 离 国境线 已很 近 , 因此用该 水文 站 的径 流量 观测数据 作为怒 江跨境 径 流量 。
摘 要 : 用 以云 南纵 向岭谷 区怒 江流域 历年 逐 月径 流 量观 测 资料 和云 南 同期逐 月雨 利 量场和 气温场观 测资料 , 应用相 关分析 方法 , 究 了云 南纵 向岭谷 区怒 江跨境 径流 量 研
变化与 云南雨量 场和 气温场变化 的相 关特 征 。结果表 明 , 纵 向岭谷 区, 在 怒江跨 境径 流 量变化 与云 南雨量场 变化 的相 关总体很 显 著 , 中以春 季 最好 , 季 次之 , 次之 其 夏 再 是秋 季 , 季的相 关不显著 。怒 江跨境 径 流 量 变化 与云 南气温 场 变化 的 负相 关不显 冬 著 , 中以春 季较好 , 其 夏季 次之 , 季和 冬 季 的 负相 关 不显 著 , 反 在 2 。 以 南 , 秋 相 5N 与 气温 的正相 关却较 为显著 , 中秋冬 季较好 , 其 春夏 季不显 著。怒 江跨境径 流量 的变化
2 2 怒江 四季 跨境径 流量变化 与云 南同期 降水场 变化的相 关特征 .
从怒江四季径流量变化与云南 同期 降水量场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分 布( 3 中可以看 图 )
出 , 江跨境径 流量变 化与云南 降水量 场变化 之 间的相关 以春季最好 , 季次 之 , 怒 夏 随后是秋 季 ,
冬季 的相 关不 显著 。
基金项目 : 江苏省 自然灾害重点实验室项 目( L E 5 1 ) K M 00 2

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生态环境 2004, 13(4): 520-523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01010,40371026)作者简介:谢昌卫(197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寒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研究。

E-mail: xiecw@ 收稿日期:2004-06-24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谢昌卫,丁永建,刘时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对长江、黄河源区12个台站近50年来的温度、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长江源区平均升温0.61 ℃,黄河源区平均升温0.88 ℃;长江-黄河源区降水量在经过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后90年代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幅大于西部地区;在总体气候向暖干变化的同时,区域内春末夏初和冬季部分月份近50年来气候朝暖湿化方向发展。

径流量在上世纪90年代呈现出较强的枯水期,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加剧了冰雪的消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温度升高的气候背景下径流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量的波动变化,近50年来区域内呈现出冰川、冻土加速消融,湖泊、沼泽疏干退化加剧的趋势。

关键词:气候;水文环境;长江-黄河源区中图分类号:X14;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4-0520-04举世闻名的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心与纽带。

过去几十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水文与生态环境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是冰川后退、冻土退化、湿地干化、湖泊萎缩,这些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的变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土地沙化范围扩大,土壤严重裸土化,草地明显退化[1]。

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位于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区域之一。

深入分析长江、黄河源区近50年来气候和水文环境的变化,是明确区域内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关键。

197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冷暖冬的时空变化分析

197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冷暖冬的时空变化分析

197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冷暖冬的时空变化分析杨志刚;杜军;袁雷;路红亚【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2(34)4【摘要】根据暖冬等级国家标准,参照单站、区域暖冬等级标准,确定了单站和区域冷冬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7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9个站冷、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a怒江各站冬季平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增温趋势,增幅为0.31~0.77℃.(10a)-1,以那曲增幅最大,察隅升幅最小;1991-2010年气温快速上升为0.81~2.36℃.(10a)-1.在10a际尺度上,2000年代是近40a最暖期,与1970年代比较各站偏高1.0~2.5℃.区域暖冬指数也呈显著升高趋势,线性趋势为19.6%.(10a)-1,明显高于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地.流域单站暖冬频率为40%~58%,强暖冬频率为15%~33%;区域暖冬共发生21次(年),主要出现在2000年代,其中强暖冬事件共发生过9次(年);2001、2006和2009年是过去40a 中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暖冬.流域单站冷冬频率为15%~28%,强冷冬频率为5%~13%;区域冷冬共发生了8次(年),以1990年代居多,其中区域强冷冬事件出现了4次(年);1983年是40a中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冷冬,1978年次之.【总页数】8页(P775-782)【作者】杨志刚;杜军;袁雷;路红亚【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相关文献】1.198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2.1961-2010年怒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3.1961-2010年怒江流域降雨时空变化4.1990—2021年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湿地时空变化分析研究5.2000-2014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积雪时空变化分析及对气候的响应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怒江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西藏怒江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湿型” 暖 气候 方 向 发 展 的趋 势 , 水 将 成 为 该 流 域 气 候 生 产 潜 力 的 主 要 气 候 限 制 因 子 , 体 上 气 候 生 产 潜 力 呈 增 降 总
加 趋 势 , 增 幅不 大 , 来 气 候 对 该 流 域 畜 牧 业 发 展 和 生 态 环 境 改 善 有 利 。 但 未
周 刊 社 , 军 杜 , 雷 , 鹏 飞 , 依 兰 袁 马 刘
( . 藏 自治 区 气 候 中心 , 藏 拉 萨 80 0 ; . 藏 自治 区 生 态 与 农 业 气 象 中 心 , 藏 拉 萨 8 0 0 ) 1西 西 5012西 西 5 0 1
摘 要 : 据 西 藏 怒 江 流 域 9 气 象 站 1 8 —2 0 根 个 9 0 0 8年 年 平 均 气 温 、 降 水 量 资 料 , 用 Mi 模 型 研 究 该 流 域 高 寒 年 采 a mi 草 甸 气 候 生 产 潜 力 的地 域 分 布 以 及 年 代 际变 化 。结 果 表 明 , 2 近 9年 西 藏 怒 江 流 域 气 候 生 产 潜 力 中上 游 主 要 受 温 度 条 件 的 制 约 , 下 游 主 要 受 降 水 条 件 的 制 约 , 候 生 产 潜 力 与 年 降 水 量 和 主 要 生 长 季 平 均 温 度 显 著 正 相 关 。 总 中 气
第 1 9卷
第 5期
草 业 学 报
A CTA PRA TA CU LTU R A E N I SI CA
1 7— 2 4V o1 9,o .1 N .521 0 0年 1 0月
西 藏 怒 江 流 域 高 寒 草 甸 气 候 生 产 潜 力 对 气 候 变 化 的 响 应
进行 了较 广 泛 的研 究 。 。侯 西 勇口 于 1 5 —2 0 。 。 。 基 9 1 0 0年全 国范 围气象 栅格 数据 计算 了气 候 生产 潜力 , 研究 发 现 5 0年 间我 国气候 生 产潜 力单 产平 均 值 为 77 0k / h 0 g ( m。・ ) 闫淑君 等口 a; 采用 Th r twat 纪念 模 型对福 建各 on h i e 地 1 6 —2 0 9 0 0 0年 的气 象资 料进 行研 究发 现 建瓯 、 溪 、 尤 南靖 3区 4 年 的 自然植 被 净第 一性 生产 力平 均为 1 0 1 80 0

怒江流域中上游地表冻融特征及时空分布

怒江流域中上游地表冻融特征及时空分布

怒江流域中上游地表冻融特征及时空分布
罗 贤,季 漩,李运刚,黄江成
( 云南大学 亚洲国际河流中心 / 云南省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091)
摘 要: 冻土水文过程的复杂性使其分析及模拟较为困难,在研究青藏高原冻土退化水文效应的过程中,需要明
确流域内土壤冻结和融化状态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反演获得的地表冻融状态,系统地辨识怒
近 40 年来,怒江流域西藏段具有明显的增暖趋
收稿日期( Received date) : 2016 - 02 - 01; 修回日期( Accepted date) : 2016 - 06 - 29。 基金项目( Foundation item)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601026 ) ; 喜马拉雅地区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项目( 挪威外交部和瑞典国际发展署)
1 研究区概况
下,缺资料高原山地流域大范围地表冻融状态变化分析、流域尺度水文过程模拟等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 地表冻融状态; 被动微波遥感; 气候变化; 怒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 P933
文献标志码: A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青藏高原上广泛发育着 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 高原冻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多年冻土转变为 季节冻土,季节冻土则呈现冻结日期推迟、融化日期 提前,冻结 持 续 时 间 缩 短、最 大 冻 结 深 度 变 浅 等 趋 势[2 - 4]。近 40 年来,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面积已由 1. 50 × 106 km2 缩减为 1. 26 × 106 km2 ,据推测,在未 来几十 年,青 藏 高 原 冻 土 退 化 仍 会 保 持 甚 至 加 速[5]。
段末 10 月地表冻结面积的相关系数为 - 0. 80,而冻结 - 融化阶段的 4—6 月平均气温与阶段末 6 月地表冻结面积

近50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

近50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
关 键 词 :气 候 区 ;气 候变 化 ;降 雨 量 ;典 型 流 域
V a i in e S 0 rato Tr nd fRai ala nf l nd RunoT f r Di e i at t 0 m r ntC]m e Zon s i C量i e he Pa t5 e r e n l n8 ov r t s 0 Y a s
Ab ta t B s d o h b e v t n d t f o r k y h d o o ia o to tt n r m o r tp c lb sn n f u i e e t s r c : a e n t e o s r ai aa o u e y r l gc lc n rl s i s fo fu y ia a i s i o r df r n o f ao f c i t o e v r te p s 0 y a s t e t n s o n u lr i fl a d r n f a e a ay e y te l e r rg e s n meh d l ma e z n so e h a t e r , h r d fa n a a n al n u o r n lz d b i a e r s i t o . 5 e h n o
分 布 不 均 ,年 际 变 化 较 大 。 选 取 息 县 站 以 上 淮 河 流 域 为 研 究 对 象 。 息 县 以 上 淮 河 上 游 区 流 域 水 系 见 图 1。 b 雅 砻 江 位 于 四 川 省 西 部 ,青 藏 高 原 东 南 部 。 干 流 总 长 约 15 0 k , 流 域 面 积 约 1 0 m 3万 k , 是 长 江 m
N ni 10 9 J n s, hn; . eerhC ne r l aeC a g, aj g2 0 2 ,i gu C i 2 R sac e t f i t hn e MWR N nig20 2 ,i gu C ia n a a ro C m , aj 10 9 J n s, hn) n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6 0.26** 0.07
注:*通过α=0.05 置信水平;**通过α=0.01 置信水平。
0.13 0.26** 0.22
0.21℃/10 a 及 0.16℃/10 a。在当代气候变暖条件 下,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气温变化与海拔高度 有关,变暖的幅度一般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24,25], 近 50 a,怒江流域中上游冬季和春季平均气温的增 加表现出了同样的空间差异性。
从日最高及最低气温来看,河源区的那曲站平均 日最低气温的变化幅度最大,1960 s该站的冬季平均 日最低气温为-22.9℃,而2000 s则为-17.4℃,近50 a 冬季平均日最低气温的增幅高达1.25℃/10 a。从河 源到中游,冬季和春季的日最低气温的增加幅度 逐渐减小。对于春季气温来说,虽然丁青和贡山 站平均气温的增加趋势不显著,但中上游各个站 点日最低气温的增加趋势均为极显著。从整体上 看,怒江中上游冬季和春季的平均日最低气温增 加幅度较大,且其增加趋势均为极显著,而平均日 最高气温的增加趋势则多不显著,平均气温的增 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夜间温度的增加。在全球 陆面温度的升高过程中,多数地区最低温度的增 大明显高于最高温度,表现出一种日夜增暖的不 对称性,使得日温差变小[26,27],可以看出,怒江流域 上游气温亦表现出这样的变化。 3.2 降水量变化
3.6 7.7 12.7 11.9 8.6 13.2 11.7 9.2 9.2 7.9 2.7 1.6
年平均降水量 (mm) 435.9 585.3 644.8 1713.5
1期
道街坝
罗贤等:近 50 年怒江流域中上游枯季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表 2 怒江流域道街坝站径流量月分配情况(%)
Table 2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flow in Daojieba station in the Nujiang River Basin (Unit: %)
收稿日期:2014-12-04;修订日期:2015-03-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20223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11BAC09B07)、喜马拉雅地区气候变化适应性研 究项目(挪威外交部和瑞典国际发展署)资助。[Foundation: State Key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of China (U1202232), The National Key Technologies R&D Program of China (2011BAC09B07), The Himalaya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rogram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Norway and Swed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 作者简介:罗贤(1985-),男,彝族,云南玉溪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E-mail: luoxian@ 通讯作者:何大明,研究员。E-mail: dmhe@
怒江流域的径流补给方式在空间上差异较 大。其中,上游降雨、冰雪融水及地下水补给的比 例分别为 35%,32%及 33%;中游的径流补给以降 雨为主,少量来源于冰雪融水;下游则全部为降水 补给[23]。表 2 列出怒江流域干流道街坝站径流量 的年内分配情况,可以看出,怒江流域径流量季节 分 配 较 不 均 匀 ,枯 季 流 量 占 总 径 流 量 的 比 重 较 小。其中,冬季(上年 12 至当年 2 月)的径流量最 小,仅占年径流总量的 6.6%,而春季(3~5 月)径流 量所占比例则为 14.6%。
108
地理
本研究利用 1960~2009 年怒江流域中上游的 气温、降水及径流资料,重点分析了近 50 a 来怒江 流域中上游枯季气象要素以及径流特征的变化规 律,并对高原山地环境枯季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 的可能响应作了探讨,为怒江流域水文过程变化 的预估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
怒江流域中上游气象站较少,且已有气象站大 多观测时间相对较短。本研究采用具有较长观测 资料的那曲、索县、丁青及贡山站的气温及降水数 据进行分析(气温及降水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 数据共享服务网,/home.do),4 个站的海拔高度依次为 4 507、4 023、3 873 及 1 591 m。在径流资料方面,收集了怒江干流道街坝站 (24°59′N,98°53′E)研究时段内的径流数据(图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0.7 0.6 0.9 2.2 7.4 19.1 24.2 22.9 16.0 4.6 0.8 0.5
1.0 1.1 1.4 2.6 9.5 22.2 21.2 18.4 15.7 5.4 0.8 0.6
0.5 1.2 2.3 3.8 8.4 19.8 21.8 18.5 15.1 6.5 1.6 0.5
表 1 怒江流域中上游典型代表站降水量月分配情况
Table 1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ypical station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Nujiang River Basin
时间(月)
那曲 索县 丁青 贡山
降水量月分配(%)
域中上游枯季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中上游冬季和春季气温均有上升
趋势;怒江流域中上游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均有增加的趋势;怒江干流道街坝站冬季和春季平均流量都有显著的
增加趋势;无论是年最小 1、7、30 及 90 d 流量等枯季极值流量,还是 75%,90%,95%等不同保证率枯水径流特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 月
2.0
1.8
2.7
4.4
7.5
14.7 19.5 17.7 13.8
8.8
11 月 4.3
109
12 月 2.7
表 3 怒江流域中上游枯季气温变化率(℃/10 a)
Table 3 Change rate of air temperature in dry seaso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Nujiang River Basin (Unit: ℃/10 a)
近 50 年怒江流域中上游枯季径流 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罗贤,何大明,季漩,陆颖,李运刚
(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云南省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利用长序列观测记录,分析怒江流域中上游 1960~2009 年枯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探讨近 50 a 来该流
图 1 怒江流域气象站及水文站分布
Fig. 1 The dis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Nujiang River Basin
科学
36 卷
2 怒江流域中上游降水及径流的时 空分布规律
2.1 怒江流域中上游降水月分配情况 表 1 列出了怒江流域 4 个典型代表站降水量
第36卷第 1期 2016年 01月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Vol. 36 No. 1 Jan ., 2016
罗贤,何大明,季漩,等.近 50 年怒江流域中上游枯季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地理科学,2016,36(1):107-113.[Luo Xian, He Daming, Ji Xuan et al. Low Flow Variation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Nujiang River Basin and Possible Responds to Climate Change in Recent 50 Year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1): 107-113.] doi: 10.13249/ki.sgs.2016.01.013
冬季
平均气温 平均日最低气温 平均日最高气温
那曲 0.81** 1.25** 0.36
索县 0.38* 0.51** 0.31
丁青 0.37** 0.42** 0.36**
贡山 0.16 0.14** 0.39*
春季
平均气温 平均日最低气温 平均日最 Nhomakorabea气温0.37** 0.73** 0.13
0.21* 0.32** 0.15
值,1990 s 和 2000 s 均远高于其他年代,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怒江流域枯水径流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关键词:气候变化;枯季径流;极值流量;流量历时曲线;怒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P3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6)01-0107-07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经历显著变化,并已成为 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之一[1,2]。气候变化使水文循环过程不断改变,导致 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配[3~6]。作为地球表层系 统中一个极端复杂的动态系统和环境脆弱地区,青 藏高原在响应气候变化方面非常敏感;另一方面, 青藏高原是亚洲主要大河的发源地,由气候变化引 起的水资源变化,对高原本身和周边地区的人类生 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7~9]。
相关研究表明,近50 a来,怒江流域总体上呈增 温增湿的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幅达 0.36℃/10 a[17],且 流域内平均气温增速显著增高[18,19];另一方面,怒江 河川径流量表现出增加的趋势[20,21]。可以看出,现 有研究多集中于从整体上分析怒江流域气候及径 流变化特征。如前所述,怒江流域中上游所处的青 藏高原地区,枯水季节的增暖增湿趋势较洪水季节 更为显著 ;另 [12,14] 一方面,受冰雪融水及冻土的影 响,青藏高原地区枯水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为 错综复杂[22]。基于上述原因,需要着重关注怒江流 域中上游枯季径流变化,以及高原山地环境下该流 域枯季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