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小故事适合大学生

励志小故事适合大学生就像一杯清茶,淡淡的,细品起来,又是那么的幽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励志小故事适合大学生,希望大家喜欢!
励志小故事适合大学生篇一
从伊宁到乌鲁木齐,坐了20个钟头的汽车。从乌鲁木齐再到北京,坐了78个小时的火车。四天三夜,八千里路,睡过行李架,钻过座位底,还遇过野蛮人……这样做,为的只是一次考试机会。这个人,是当时只有17岁的段奕宏。
这一次,段奕宏落榜了,连二试都没进,当晚还独自一人在天安门广场坐了一宿;一年后,他再来考,复试时铩羽,一个考官还直言不讳地说,“你光是外表就不能通过,退一万步也考不上”。第三年,他还不死心,最后总算遂了愿,而且是西北片考生中成绩最棒的。
虽说进了众人艳羡的中央戏剧学院,可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满足和风光,而是自卑与沮丧。见的世面不多,艺术实践太少,家庭环境不好,最恼人的是长得不帅,所有这些叠加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阴影将段奕宏牢牢罩紧。
因为没钱,段奕宏不能去远地方实习,甚至连一张像样的艺术照也不敢拍;因为不俊,每次拿着简历去跑剧组,哪怕演一个小角色,也无一例外是落空。这种捉襟见肘、自惭形秽的日子究竟有多苦涩,只有段奕宏自己最清楚。
然而,段奕宏不愧是西北边陲的一条汉子。当他意识到自己不能靠外形取胜的时候,毅然决定择路生存。于是,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勤奋和时间,力求把每次作业都完成得很完美、很准确。同学们拍戏回来谈天说地,他就傻呵呵地听他们聊,陪他们笑,之后就思考自己从中收获什么,而且把这当做是一门必修课。渐渐地,段奕宏少去了浮躁,远离了迷茫。
“我是想做一名演员,而不是一个明星。做明星,自己的长相也就这样,但是当演员,能力和本事要不断历练。”段奕宏这样自勉。所以,大学四年,尽管没拍过一部戏,但他做了最好的自己。
1998年,段奕宏以全优成绩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没有后台,只有实力,多番奔走之后,段奕宏进入了国家话剧院。从此,他开始演话剧,拍电影,也在电视剧中有了戏份儿。虽然有了许多的演出机会,但段奕宏一直不火。对于这种状况,他早已习惯,而且能够忍受:
“我演不了偶像剧,就去演苦大仇深的戏;做不了帅哥,可以去演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头,通过作品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会让人震撼。”这时的段奕宏清醒地知道,一部戏一部戏地积累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回,导演安排段奕宏与一位女演员合作。那女演员脾气不小,见了段奕宏真人后,

立马要求换人。问及缘由,她脱口而出:“剧组里那么多男演员,随便拉一个,也比他中看!个子不高,嘴唇太厚,要我与这样的人搭戏,肯定影响心情!”话传过来后,段奕宏心里很不是滋味,还是强作欢颜:“我长得是不漂亮,但我可以演得漂亮啊!”后来,好说歹说,那个女演员才勉强答应。可等戏拍完后,女演员竟主动跑来向段奕宏道歉,还说:“你演得很好!有机会,还和你一起演。”
在平淡与沉寂中,段奕宏踏实地走每一段路,认真地演每一部戏。每每有了新角色,哪怕那个角色微不足道,他也会满怀激情去迎接。跑了10年之久的龙套后,一部《士兵突击》横空出世,一部《我的团长我的团》紧接而来,只用两部戏,全国的观众便记住了他,记住了老A袁朗,记住了团长龙文章,更记住了段奕宏。
前不久,在一期访谈中,主持人问段奕宏最欣赏自己哪一点,他十分感慨地说:“是不服输。考中戏,一开始就有很多人给我判了‘死刑’,我还坚持考了3年。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那么坚定,我怀疑过,也想过放弃,但我就是不服!进了中戏和话剧院也一样,很多时候,我几乎看不到希望,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在节骨眼上还是有不服输的念头……”
是啊,如果段奕宏服输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绚烂了。人的一生,总会遭遇坎坷,但只要你不服输,你就可以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如果你自己也承认失败,才是彻头彻尾的一无所有。
励志小故事适合大学生篇二
即使是住在地下室,我们都应该给自己画出一扇窗户,让心灵照射到梦想的阳光。
“和你同龄的军子,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呢,”父亲坐在灶头抽旱烟,一直皱着眉头,半天才说:“你还是不要复读了。”听到父亲的话,他没言语,点点头,泪水不争气地掉落。
进城里打工,什么手艺也不会。看到一个小吃店要洗碗工,他就去了。每天干到半夜,洗不完的油腻腻的碗盘。回到那间只有7平方米的地下室,他累得趴在床上起不来。
干了一个月,他领到第一份工钱,就跳槽了。他想,碗洗得再好,又能如何?他想做厨师。结果跑了好几个小餐馆,都没人要他。到第6家时,人家问他会烧什么菜,他老实地回答,会烧家常菜。老板答应留下他,试一天。中午,有位客人拎着一甲鱼让店里加工。“你把这只甲鱼烧一下。”听到老板这句话,他当时吓出一身冷汗,从哪里下刀都不知道。一个客人在旁,说,你把脚踩上去……半天,他才把甲鱼杀了。怎么烧呢?他想起邻居炖海鲜,喜欢放两片香菇、火腿肉,他只好照这个办法试。烧好,客人一尝,说:“炖得不错

。”他高兴极了。
晚上还是碰到了难题。客人点的许多菜,他连菜名都没听说过。他站在炉灶旁束手无策,老板也看在眼里。于是他就偷看人家怎么烧,红烧胖头鱼、水鸭绿豆面、宁式鳝丝。看完三个菜,老板说,“请你另谋高就。”他只好打包出门。
刚学会的这三道“拿手菜”,让第7家酒店老板点了头。那两天,他最早上班,打扫厨房,准备菜料,自己买了一包烟,给大厨递烟。大厨教给他很多烹饪基础知识,他也学到了烹饪海鲜的几个常用手法。可几天后,因为烤焦了一只鸭子,老板炒了他。
他吸取了教训。一道外黄里嫩、喷香扑鼻的烤鸭,让第8家酒店老板喜笑颜开。在那里,他为了学到蒜蓉汁、葱油汁、剁椒汁是怎么熬制的,晚上请大厨去吃宵夜,点了几个要用汁的菜。大厨一边品尝,一边点评,调味如何、火候怎样、用料合不合理。他一一在心里记下。
第15家店,是他炒老板的鱿鱼——他觉得在那家店里做,没有什么技术好学。在每一家店,他都学到了自己缺少的东西。上一家失败的经历,成为他赴下一家的经验。他的“招牌菜”也越来越多。
两年后,他成为一家酒店的大厨。三年后,他是另一家酒店的首席厨师。四年后,他承包了一家当地规模最大的酒店,请了4个厨师,总共18个人。随着这家酒店厨房的正常运转,他自己则到全国各地拜访师傅,四处学艺。到杭州,向杭帮菜大师取经;到四川,学习川菜;下广东,学煲汤的奥妙……
在他的厨房承包生意蒸蒸日上,每月营业额达100万元时,他又做出一个让人不解的决定:在一家四星级大酒店厨房打杂,一个月500元。端盘子、洗厨灶,最脏最累的活都归他。从原来的“总厨”到一个“打杂的”,他一点没有抱怨。厨房的水、油、灶和各种电器的卫生,他做得井井有条。半个月后,饭店的香港厨师长要炸鱼丸,没想到他已把要用的调料全部配好,香港厨师对他刮目相看。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当即把他升为副厨,月薪1800元……后来,他放下副厨的职位,申请去做传菜员,对饭店的前厅和后厨管理提出了建议,被管理层采纳。
现在,他是北京一家餐饮集团的老板,他的公司承担着北京、上海、石家庄、乌鲁木齐等地30多家酒店的厨房事务。
一天,他开着车,把我带到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出租房,那是他最初的落脚之地。让我惊讶的是,在那样阴暗的一面墙上,画着一扇窗户。窗户里贴着一幅阳光灿烂的画。
“这就是我成功的秘诀。”他说,“即使是住在地下室,我们都应该给自己画出一扇窗户,让心灵照射到梦想的阳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