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专题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合集下载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第一课时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第一课时

火山爆发小模型
•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红色食用色素、肥皂 、容器
火山爆发小模型
实验步骤 1. 在容器中倒入小苏打,并堆成小山形状。
2. 在小苏打中滴入几滴红色食用色素。
火山爆发小模型
实验现象
红色“岩浆”从“火山口”流出,模 拟火山爆发场景。
原理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推动红色肥皂泡向上运动,模拟火 山岩浆的流动。
性,食用色素则赋予橡皮泥丰富的色彩。
04
实验现象:制作出具有可塑性、可拉伸的橡皮泥。
05 当代社会面临的化学问题 及挑战
白色污染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白色污染现状
阐述当前白色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包括塑料垃圾 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解决方案
介绍可降解塑料、生物塑料等替代传统塑料的环 保材料,以及塑料回收和再利用技术。
04 趣味化学实验展示及原理 分析
彩虹牛奶实验
• 实验材料:牛奶、食用色素、洗洁精、盘子
彩虹牛奶实验
实验步骤 1. 在盘子里倒入一层牛奶。
2. 在牛奶中滴入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彩虹牛奶实验
实验现象
色素迅速向四周扩散,形成美丽 的彩虹色。
原理分析
洗洁精含有表面活性剂,可以破 坏牛奶表面的张力,使色素得以 迅速扩散。
门捷列夫根据元素的性质,将已知元素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 并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从而创建了元素周期表。
预测新元素
通过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预测了一些未知元素的存在和性质, 为后来的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
化学理论的推动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推动了化学理论的发展,为化学学科的进步做出了 巨大贡献。
高分子材料
01

九年级上化学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精选全文完整版

九年级上化学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第1单元《化学的魅力》知识点第一节化学使世界更美好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两种变化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两种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举例:3、实验第二节走进化学实验室1、化学实验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燃烧匙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垫石棉网—受热均匀)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等(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取液体体积所用的实验仪器有:规格合适的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也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一般用于固体药品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2)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称量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添加酒精使用漏斗和玻璃棒。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初三化学练习册 答案(上海)

初三化学练习册 答案(上海)
32
34
18
74.5
5.略
6.(1)过氧化氢能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氧气 (2)加热可以加快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反应速度 (3)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反应速度
2.3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一)
1.(1)氢元素和氧元素
(2)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3)2:1
(4)1:8
(5)18
反常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冬天水管冻裂
缔合性 分散性
12.CaO+H2O —— Ca(OH)2
CO2+H2O —— H2CO3
(二)
1.无色无味、液态、密度1*10^3 kg/cm3、凝固点0℃结成冰、100℃变蒸气、不良导体
2~8 CDDCDB
9.氧化钙 生石灰逐渐消失 酚酞变红 氢氧化钙为碱性溶液
氢气
化学式
H2O
Mg
MgO
物质类别
化合物
单质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8.(1)钙
(2)铁
(3)硫
(4)磷
9. D
10.(1)Mg O2 MgO
(2)CO2 H2O
11.(1)氯化钠 水
(2)NaOH
(3)Cu(OH)2 CuSO4 H2O
(4)CaO H2O
(6)88.9%
2.(1)NH4HCO3
(2)17.7%
(3)20.1% 大于 假广告
3. SO2 CuO Na2O NaCl Mg(OH)2 CuSO4
4.(1)MgO
(2)Ne
(3)AlCl3

1.1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 课件 京改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1.1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 课件 京改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质做了以下实验:夹取一块,用小刀切下
一小块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与水发生
剧烈反应。它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
嘶声,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
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向反应后溶
液中滴加无色酚酞,酚酞变为红色。根据
本段叙述,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
(1)
;(2)
;
(3)
;(4)

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化学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帮手 趋利避害,用好化学
空气中燃烧 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又拉成钢丝 D、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6、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久置生锈 B、点燃天然气 C、运动时的呼吸作用 D、干冰升华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 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等。
第一节 让化学世界更美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化学实验
研究手段
化学
研究对象
物质
组成 结构 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现象的观察和叙述
现象: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各种感
觉形式去感知,是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 官的客观事实。
结论: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
镁带
发出耀眼强光,生
成白色固体。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
(1)定义: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
(2)常见的化学变化:
燃烧、腐烂、发酵、生锈、酿酒、呼 吸、光合作用、火药爆炸等。
思考: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等 现象,是不是只要有发光放热现象 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升初三化学第一讲化学使世界更美好一、学习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它们的本质区别;并能通过本质区别判断比较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知道化学变化中伴随哪些现象?并能初步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掌握现象的描述方法。

3、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能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知识梳理:【课堂实验】体验化学变化实验一:把盐酸滴在大理石上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大量__________________,块状大理石逐渐被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大理石(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跟盐酸作用产生______________气体。

如何检验实验一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呢?实验二:向石灰水中吹气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产生________________,静置后产生______________结论:二氧化碳跟石灰水作用生成_______________的碳酸钙。

实验三:镁带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剧烈_____________发出______________,生成________色粉末。

结论:镁带燃烧生成_____________金属镁具有____________性(填一种化学性质)注意:点燃后立即移至____________上方,防止熔化的镁带损坏_______________。

【概念图】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唯一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三、精讲精练: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1.化学研究就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变成与原来不同的____________的运动。

2.有______________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____________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有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时,蜡烛会融化。

蜡烛燃烧是________变化,蜡烛熔化成蜡烛油是__________变化。

5.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除了产生新物质外,还经常伴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1节化学让世界更美好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1节化学让世界更美好教案

第一节化学让世界更美好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知道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帮助。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它们的本质区别3.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物理性质和易分辨的典型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相关链接金刚石参考资料: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是纯碳,石墨的化学成分也是纯碳,金刚石坚硬无比,而石墨质地非常软。

这是因为石墨中的碳原子是成层排列的,原子间的结合力很小,金刚石中的碳原子则是交错整齐地排列成正四面体结构,每个碳原子都紧密地与其它4个碳原子直接连接,构成一个牢固的结晶体。

要使碳原子形成这样的结构,需要2千摄氏度高温和5万个大气压。

人们现在已经能够利用高温高压制造出人造金刚石生物固氮作用(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大气中的氮被原还为氨的过程。

生物固氮只发生在少数的细菌和藻类中。

估计全球每年生物固氮作用所固定的氮(N2)约达17500万吨,其中耕地土壤约有4400万吨,超过了每年施入土壤4000万吨肥料氮素(工业固氮)的量(Burris,1977)。

因此,生物固氮作用有很大潜力。

固氮微生物种类:到1982年固氮微生物达70多个属,大多数是原核微生物(细、放、蓝细菌),也有真菌。

根据固氮微生物与高等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关系,分为二个类型。

1.自生固氮微生物──在土壤中或培养基中,独自生活时能固定氨态氮。

在进行固氮作用时对植物或其它生物没有明显的依存关系。

有好气性、厌气性、兼厌气性有化能自养异养,光能自养、异养型生固氮微生物。

2.共生固氮微生物──二种微生物紧密地生长在一起时,由固氮的共生菌进行分子态氮的还原作用。

人造血管:北京理工大学研发成功直径6毫米以下的“人造血管”,并且正在一条狗身上进行实验,将进一步应用于人类临床实验。

这项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有助于心脏病的治疗。

据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杨荣杰教授介绍,理工大学成功研发出直径6毫米以下的小口径血管后,首先由阜外医院在一条狗身上进行实验,22个月未发现堵塞现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教学课件: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精品课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教学课件: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精品课件)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实验 变化前的物
变化时
变化后
有无


发生的现象 产生的物 新物质生



加热水 液态的水
气泡、水 珠和水雾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 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概念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
本质区别 (判断依据)
伴随现象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形状、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中伴随现象: 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沉淀,生成气体等现象。 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注意:这些现象只能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参考, 但不是作为依据,例如电灯发光、发热,该过程没有新物 质生成,是个物理变化。因此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 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化学(沪教版) 九年级 第一学期
1 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新课导入
物理
生物
化学
自然
科学
地球
天文
新课导入
磁悬浮列车






杂交水稻
化 学
生铁炼钢、钢铁生锈
物 理 学
风力发电
蜡烛在空气中 化 燃烧、在二氧 学 化碳在熄灭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铁生锈变成了铁锈,铁锈不再是原来的铁,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 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不再是原来的蜡烛。
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
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
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
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
包装物、餐巾纸、厕纸、尿不湿、陶瓷碎片等除可回 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垃圾。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1)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1)

1.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1)一、设计意图这是学生一生中的第一节化学课,第一印象很重要,它的作用是今后的教学无法撼动的。

化学是一门新学科,学生自然会对这门学科怀有强烈的好奇,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将这份好奇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学习热情,同时带领学生跨进化学的门槛。

本节课创设“密信”这个情景引入,体现了化学的神秘,集中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教师亲切的言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明显的实验现象出现后,对形成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从尝试性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初次成功带来的喜悦。

“密信”的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教材中介绍的三个化学变化的实验中没有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的反应,“密信”的出现也为下节课介绍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做个补充。

而后,再通过一个魔术般的实验,把这堂课推入高潮,而学生的亲自参与更使他们对化学的热情和对教师的亲近感得到了升华。

通过图片对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表述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渐渐揭开了化学神秘的面纱。

从化学的历史渊源引出本课题——物质的变化。

先选择学生最熟悉的白纸作为实验对象,思考使其发生变化的方法,做实验演示并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密信→魔棒点灯→化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化学,能识别化学研究的对象。

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化学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初识自然科学分类的方法。

2.在认识化学实验过程中,感受化学实验的各种现象,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化学好奇心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学生运用已有的思维能力,初次对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教具准备]无色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高锰酸钾粉末、浓硫酸、试管、蒸发皿、玻璃棒、小喷壶、酒精灯、信纸(滤纸)[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巩固练习:1、以下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是……………………………………………………()A、培育水稻新品种B、山羊和绵羊的DNA杂交产生绵山羊C、不断研究开发新的化工原料,造福人类D、电脑软件的开发2、化学研究的问题涉及到各行各业,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是………………()A、研究大洋深处发现的“可燃冰”的组成、性质及用途B、探究金刚石的内部结构C、利用空气中的氮气来制造氮肥D、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3、下列哪些变化是化学变化?(1)木材做成家具(2)通电后,灯泡里的钨丝发光发热(3)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4)黄酒放久了,有酸醋味儿(5)用海绵吸水(6)纸张浸入水中变成了纸糊(7)将铁钉钉入墙壁中(8)铁钉在空气中日久生锈(9)用砂纸擦除铁钉上的铁锈(10)黄酒中掺水,黄酒变稀了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练习:1、通过学习,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范畴的是………………()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B、物体的运动状态与规律C、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物质的用途和制法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淇淋融化B、酒精挥发C、灯泡通电后发光D、钢铁生锈3、下列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轮胎爆炸B、高粱酿成酒C、燃放烟花D、糕点变质三、教学反思这节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专题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1.你听说过“化学”吧,你能选出一些与化学相关联的事物吗?A.空气B.水C.土地D.食物E.衣服F.化石燃料G.农药H._______(你的想法)2.你能选出出一些与化学相关联的现象吗?A.煤气燃烧发热B.电灯发光发热C. 火药爆炸D.轮胎爆胎E. _______(你的想法)3.你了解的化学对人类有什么贡献吗?A.火药B.指南针C.印刷术D.造纸 F.火箭 G.医药 H. __________(你的想法)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1、分辨自然科学研究对象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都是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与研究物质运动的。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 新物质 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 新物质 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有物理变化。

取一小段镁带(颜色______________;状态_________),用砂纸擦亮(颜色_________),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现象。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1212++−−−−−→++反应条件反应物反应物生成物生成物+−−−→点燃镁氧气氧化镁 化学方程式:2Mg O MgO +−−−→点燃实验2:向石灰水吹气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颜色_________;状态_______),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吹入的是____________气体)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的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3:把酸滴在大理石上取一个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颜色________;状态_________),逐滴加入盐酸溶液(颜色_________;状态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的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会描述】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化学变化的条件:常温、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沉淀、生成气体。

此类现象可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3、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即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如: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毒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的活动性,具体与什么物质反应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以及金属的延展性、导电导热性等。

在描述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时要说明压强和温度。

【例】阅读下面的短文,分别指出哪写句子是描述铝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铝是一种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它质地软,很容易制成薄片,密度较小(2.7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所以铝可以制成炊具,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所以,铝锅、铝水壶表面都有一层氧化铝,它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课堂练习】1. 观察实验:蜡烛燃烧实验前物质的外观、颜色、状态等;变化过程中有哪些现象产生;实验后物质的外观、颜色、状态等;比较实验前后的变化,判断这些变化分别属于物理还是化学变化。

蜡烛融化→固态融化成液态→液态融化成固态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2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是,属于化学变化是请将理由写在选项后的横线上。

A.冰雪融化B.铁丝弯曲C.粮食酿酒D.纸张撕碎E.纸张燃烧F、铁生锈G.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H、湿衣服晾干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晾干食盐水得到食盐属于变化。

原因是:4.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酒精燃烧B.镁条折断C.蜡烛燃烧D.动物的呼吸作用5. 下列各组变化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瓷器破碎、电灯发光B.火药爆炸、食物腐败C.冰雪融化、湿衣晒干D.石蜡熔化、铜线被弯曲6. 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剩饭变馊、铁锅生锈B.水受热沸腾、冰融化成水C.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D.汽油挥发、矿石粉碎7.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A.生成沉淀B.放出气体C.有新物质生成D.放热、发光、变色8. 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轮胎爆炸、大米酿酒B.木材制成桌椅、酒精挥发C.蜡烛熔化、蜡烛燃烧D.镁条燃烧、水变成水蒸气9.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不同,这种变化是A.水变成冰 B.瓷碗破碎C.铁杵磨针D火药爆炸10.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二、化学研究什么化学的研究对象:大洋深处的“可燃冰”;金刚石内部结构;用空气中的氮气生产氮肥;开发石油、煤为原料制造合成纤维等等。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随着化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组成世间万物的化学元素不过100 多种。

例如,可以供人和动植物呼吸的氧气(O2)、可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臭氧(O3)、燃烧的通常产物二氧化碳(CO2)以及水(H2O),都含有氧元素(O)。

除了从宏观元素__________(组,构)成的角度,化学还从微观的分子、原子等微粒__________(组,构)成的角度研究物质。

化学变化的本质可以认为是___________(分,原)子分解成___________(分,原)子和___________(分,原)子结合成新______(分,原)子的过程。

化学发展到今天,科学家们借助实验仪器不仅能“观察”到分子、原子,还能实现对它们的移动和排列。

人们由此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与性质、用途密切相关。

组成和结构决定____________,性质决定___________。

例如,镁燃烧产生____________的白光,因此,一些烟花和照明弹中都掺入__________粉。

人类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建设更美好的地球家园。

【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果不是天然产物,往往需要通过化学方法生产而成。

思考:试选出一些用化学方法生产出来的物品。

()A.羽绒服外部纳米面料B.羽绒服里面纯棉内衬面料C.塑料雨衣D.人造橡胶轮胎E.天然橡胶手套F.(你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H2O)。

它的形成过程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相仿,而且密切相关。

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

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

1立方米“可燃冰”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目前国际科技界公认的全球“可燃冰”总能量,是所有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2~3倍。

【碳家族的兄弟俩】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氮元素的作用与固氮】氮元素是农作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和生物碱等的主要成分,能促进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大气成分的79%是氮气,所以氮最重要的储存库就是大气圈,但是大多数生物又不能直接利用氮气,大气中的氮只有被固定为无机氮化合物(主要是硝酸盐和氨)以后,才能被生物所利用。

固氮的方法有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两种,其中以生物固氮法最为重要。

据估计,靠物理化学法可固氮7.6×106吨/年,而生物固氮量为54×106 吨/年。

在共生固氮生物中,根瘤菌是最重要的。

由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有密切的共生关系,豆科植物离开了根瘤菌就不能固氮,而把根瘤菌接种在其他植物上也不能固氮。

【以石油为原料制造合成纤维】三、化学使生活更美好人类文明史中的化学酿酒制陶瓷【马蹄窑——烧制陶器】烧石灰【石灰窑】早期炼铜、炼铁【越王勾践剑】2000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且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20多层的复印纸,剑从中间“唰”一声一划全破。

怪不得它是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早期炼铜、炼铁【青铜之冠——司母戊大方鼎】。

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

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立耳,柱足,腹长方形,饰饕餮纹,腹内壁铸铭文“司(或释后)母戊”三字。

现代生活更离不开化学低成本的钢铁冶炼方法使钢铁成为当今的主要结构材料;金属铝成为生活中金属制品的主角;化学材料——塑料用途越来越广;新型材料的开发;化学合成的各种药物为治疗疾病作出贡献19世纪,低成本钢铁冶炼方法的发明,使钢铁产量猛增,成为当今主要结构材料。

铝:轻盈美观,不易生锈,铝合金与钢铁媲美的强度和硬度,使铝成为生活中金属制品的主角。

有的塑料非常坚固,可以制造人造骨骼,人造关节,在人体中不会有排异作用,已为数百万伤病人带来福音。

四氟乙烯号称塑料王,现在是生产不粘锅的理想材料。

化学为城市建筑提供了水泥、玻璃、钢材等材料。

化学合成药物为治疗疾病作出贡献。

四、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化学为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白色污染”研制可降解塑料解决“白色污染”生活垃圾的处理“变废为宝”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四期工程位于南汇区老港镇,地处东海滩涂围垦区,占地320公顷,垃圾填埋区库容约为8000万吨,设计日处理垃圾4900t/d,约可使用45年,是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还可利用填埋垃圾的沼气每吨发电160千瓦时。

【课堂练习】1、以下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A、青蛙是否属于两栖动物B、寻找能治疗癌症的药物C、下一次日食的日期D、电炉发热的原理2、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如下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A、死灰复燃B、磨杵成针C、滴水成冰D、积土成山3、如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黄酒变酸B、撒水降温C、食物变质D、火药爆炸4.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