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基础知识系列之二

合集下载

推拿机理

推拿机理
小儿推拿的范围:感冒,发烧,乳蛾,咳嗽,肺炎咳嗽,哮喘,口疮,呕吐,便秘,泄泻,腹痛,厌食,积滞,疳证,惊风,痫证,夜啼,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心肌炎,小儿遗尿,热淋,肾炎,麻疹,风痧,水痘,疱疹,痄腮,暑热,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等。小儿推拿适用于从出生到12岁的小孩,越小的小孩效果越好,请家长看好自己孩子的年龄,不要孩子都超出小儿推拿的范围了,还在做小儿推拿。我是专业中医院校毕业的,也是在大学就学习过中医儿科学的,中医中的小儿推拿只做到12岁,而且是12虚岁就结束的,目前有部分不专业的小儿推拿店,为了赚钱一味的夸大小儿推拿的疗效与范围,更有甚者竟然说小儿推拿推到16岁甚至18岁,真是可笑之极。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些小儿推拿的保健手法,手法简单易学,大家可以在家里自己操作,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学一下。
1.捏脊
脊,指的是背部脊柱骨。自尾骨端始,至颈部大椎穴(低头,颈胸部交界处最高的椎骨)成一直线。宝宝行操作。
具体手法:
两手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捏,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捏住脊柱骨表层的皮肤,食指中指向后捻、拇指向前捻的同时,拇指向前推,这样,就会从下逐渐向上推进。从尾骨至大椎,反复捏3~5遍。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可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减少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增强孩子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预防病毒侵蚀和滋生,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目的。随着现代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很多家长都开始信任和采用纯绿色疗法————小儿推拿,目前,该疗法已成为国际儿童保健、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小儿推拿的特点有:①在经穴方面提出了五指经穴通联的观点。②有适应于推拿特点的穴位,这些穴位大多集中于头面及上肢部,且穴位不仅是点状,也有线状和面状。如前臂的三关穴和六腑穴都是线状穴,而指面部的脾土、肺金 、心火、肝木、肾水诸穴皆为面状穴。特定穴位的点、线、面状和分布特色,更能反映推拿手法治病为主的特点。③诊断中发展了腹诊法,治疗上很重视归经施治和五行生克的基本法则。④在推拿手法方面,强调以轻柔着实为主,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小儿推拿八法为主的一整套小儿推拿手法和复式操作法。⑤在临床操作中,一是强调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程序;二是强调手法的补泻作用;三是重视膏摩的应用和使用葱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质进行推拿,这样既可保护娇嫩皮肤不致擦破,又增强手法的治疗作用。 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如泄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喘、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症。

推拿学全套PPT课件

推拿学全套PPT课件
推拿学
第一章概论
1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乔摩、按扤、跷摩。推 拿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推拿的理论手 法及其作用于穴位或部位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 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门 派众多。
2
第一节推拿起源及发展简史
3
推拿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于古老的民间,是人类在“推拿”这一名称, 最早见于明代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活婴秘旨》, 张介宾的《类经》注释亦有引用。我国现存最早 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中央者, 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 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不仅说 明了推拿起源于我国的中原地区,同时也表明了 早在《内经》成书的秦汉时期以前,推拿即已成 为重要的医疗手段之一。
8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继承和发扬祖国 传统医学的方针政策,相继建立起中医院、 中医学校(学院)以及中医研究机构,1955 年重庆开设了首届西医学中医班,其中包括 了推拿课程;上海于1958年成立了推拿门诊 部,全国各地的推拿交流、讲学、科研活动 广泛开展起来,各种手法流派得到充分挖掘, 并推陈出新,如:一指禅推拿疗法﹑腹诊推 拿法﹑脏腑推拿法﹑指针疗法﹑点穴疗法、 内功推拿法等,按摩推拿事业步入新生。
12
3.信息调整
经络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内外表里 之间,以行气血,营阴阳。近代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体的 各个脏器都有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固有频率及生物电 等),当某一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 而该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 衡。推拿通过各种刺激或能量传递的形式将一定的生物信息 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对该部位或穴位的推拿作用, 将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 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

中医推拿技巧

中医推拿技巧

放手做爱有位女孩儿做完中医推拿回单位后,同事们问她:做中医推拿是什么感觉呀?她回答道:痛并快乐着。

这是一个相当经典的回答。

然而,按摩大师认为(哈哈,这就来了,其实是和“猫”或“狗”认为是一样的),这个回答对于那些从未做过中医推拿的人来说,还是不能理解个中滋味。

那么,做中医推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和马克思一起写过《资本论》的那个老头儿恩格斯说:两性之爱是人类最大的快乐。

按摩大师乃一介区区小民,不敢推翻伟人的言论,只好退而求其次,给中医推拿做一个令人神往的,浮想联翩的解释,那就是:中医推拿是仅次于两性之爱,而又高于两性之爱的肉体享受。

有过两性之爱的人,即使是初次接触异性,也会对性伴侣的性敏感区域略知一二。

但是,绝大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从事中医推拿的专业人员都不一定知道,在人体的大部分穴位上如果加以适当的刺激,都会得到与刺激性敏感区近似的感受。

人体的某些病变,比如慢性软组织劳损,大都产生在穴位上或穴位附近.受到按摩师的手法刺激后,会产生一种既痛又舒服的的感觉。

按摩大师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想念心爱的人时,那种唇的渴,心的痒,胸的热,恨不得立刻拥到一起,亲它个痛痛快快,爱它个酣畅淋漓。

经常做中医推拿的人,病痛发作了,就是这种心情,接受治疗时,假如真有人找他做爱,他也不一定动心呢。

为什么说中医推拿这种肉体享受又高于两性之爱呢?古人把“酒,色,财,气”列为四大害人的东西。

现代科学证明:适度,和谐的两性关系是有益于身心的,然而如果过分贪“色”,无疑是有害的,轻则影响健康,严重的则会导致家庭破裂,甚至闹出人命,还有那些当官儿的,女官儿为了以色谋权,不惜耗费巨资,整容整出个天下最美的屁股,男官儿为了以权谋色,收贿受贿,养了几十个情人,男官儿女官儿为了“革命工作”,死在了汽车里,成为一时笑柄,“交通部派来的”官儿为了色,猥亵女孩儿,遭天下网友拍砖------而中医推拿这种肉体享受,就不会有这些“副作用”。

中医推拿按摩的原理和技巧

中医推拿按摩的原理和技巧

中医推拿按摩的原理和技巧中医推拿按摩作为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它以人体的经络、穴位为依据,通过一系列手法与技巧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技巧。

一、中医推拿按摩的原理中医推拿按摩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经络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1. 经络学说中医推拿按摩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经络学说。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是通过经脉、络脉和穴位相互联系并贯穿全身的通道,其中包括经络、气血、津液、阳气和阴精等。

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调理经络,疏通气血,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概念,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医推拿按摩在实践中常常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手法与技巧,以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比如,在体寒的病症中,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阳气、温养经络来调节阴阳失衡的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经络和穴位来调节五行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五脏的协调运作。

例如,通过按摩胃经和脾经的相关穴位,可以促进脾胃功能的调节,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二、中医推拿按摩的技巧中医推拿按摩有多种技巧,不同病症和治疗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手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技巧。

1. 揉法揉法是中医推拿按摩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双手的用力推动和揉搓患者的皮肤和肌肉组织,以达到调理经络、疏通气血的目的。

揉法可以在经络线路上进行,以刺激经络和穴位,也可以在局部的肌肉组织上进行,以改善肌肉的僵硬和疼痛。

2. 按法按法是通过手指、掌面或者拇指等部位对穴位或者特定部位进行适度的按压和推动,以调解气血,疏通经络。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中医知识科普-推拿

中医知识科普-推拿

便就急忙向虢的王宫奔去,当 扁鹊跑到宫里的时候,里里外外正 忙碌着替太子办理后事,准备成殓 下葬。扁鹊叫人向国王说明自己的 来意,国王一听是医术精湛的扁鹊 先生来了,就欣然同意了。
扁鹊来到太子身边,进行各方面 的观察,他发现太子虽然没有呼吸了, 但两腿内侧还有余温。
便当机立断地说:“国王陛下, 恕我狂妄,据我观察,太子并不是真 死,而是一种‘尸蹶病’,陛下可放 宽心,太子还有治好的希望。”国王 一听,欣喜而又急切地请求扁鹊赶快 给太子治理。
推拿的种类
一种是主动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按摩自己 的一种保健方法。另一种是被动按摩,是由医生掌握 用于患者的医疗法,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按摩疗法。
推拿的手法
推拿手法,并不一致,但归纳起来,常用手法可选如 下八种:按、摩、推、拿、揉、捏、颤、打等法。
摩 按拿 推Fra bibliotek捏 揉
打 颤
上述八种手法,不是单纯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几种手法相互 配合进行的。

是一种震颤而抖动的推拿手法。 动作要迅速而短促、均匀为合适。 要求每秒钟颤动10次左右为宜, 也就是一分钟达到600次左右为宜。

打法又叫叩击法。临床上多配合在 推拿手术后来进行。当然,必要时也 可单独使用打法。打法手劲要轻重有 准,柔软而灵活。
同学们是不是听别人说推拿按摩的时 候,总是连在一起说,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
推拿
你知道什么是推拿吗? 推拿只是用手在肌肤上推动吗?
马上揭晓!
推拿(又称按摩)是人类最 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推拿疗 法是在其理论指导下,结合现 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作 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 已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 疗方法。
推拿的历史
推拿疗法的起源,可以追 溯至远古时期。先民们在生 存竞争中遇到意外损伤时, 由于用手按抚体表患处而感 到疼痛减轻或缓解,从而逐 渐发现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并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 了这一独特疗法。

推拿的名词解释

推拿的名词解释

推拿的名词解释
推拿是中医的一种外治方法,是指在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作用于人体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推拿又称为“按
摩”“按跷”,可以有效改善或者缓解骨伤科、内科、妇科、外科、五官科、儿科等领域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

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调和气血及平衡阴阳的作用,合理推拿能够改善皮肤、肌肉、关节肌腱、神经、血液淋巴、呼吸、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和代谢,临床中主要用于骨伤科、内科、妇科、外科、儿科及五官科等疾病的治疗。

推拿具有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和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是推拿需要专业人员通过专业手法进行操作,否则可能会引起皮肤破损、瘀斑、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疼痛甚至晕厥等情况。

推拿后,平时注意饮食清淡,多喝温水,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休息等。

如有不适,及时去医院就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中医专家。

按摩基础理论 PPT课件

按摩基础理论 PPT课件
Your company slogan
第三节 按摩的适应症、禁忌症
❖ 二、按摩禁忌症(参考《按摩师》5页) ❖按摩广泛应用于骨伤、内、外、儿、妇、五官科等多
种疾病。保健按摩在减轻人们的疲劳方面,也有惊人 效果。 ❖按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着不适合按摩,或按摩 有一定危险的情况,也就是禁忌症。 ❖进行按摩前,一定先进行诊断,判断受术者是否患有 禁忌症,如有禁忌症,则禁止施行按摩。 ❖1、各种骨折、骨结核病、肿瘤、化脓性关节炎以及 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宜进行按摩。 ❖2、患有出血或有出血倾向疾病者及血液病患者不宜 进行按摩。
Your company slogan
第一节 按摩发展简史
❖四、晋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保健按摩形成了正规的体系,设立专业工
种与等级划分(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按摩 生),是按摩发展的鼎盛阶段。 ❖1、晋隋时期 ❖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各病症之后均不列方 药,而附以大量按摩法。 ❖ 《肘后备急方》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东晋葛洪 著。
Your company slogan
第三节 按摩的适应症、禁忌症(新书没有)
❖从临床经验看,二分法是不理想的,采用三分法似乎 更为合适。
❖适应症:按摩适合治疗的疾病,患该疾病的多数患者 可运用按摩疗法独立治愈。
❖禁忌症:按摩不适合治疗的疾病,患该疾病的患者运 用按摩疗法会带来不良效果甚至危险的。
Your company slogan
第二节 按摩的作用原理
❖ 3、调整脏腑功能 ❖ 保健按摩对脏腑的不同状态,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 ❖ 保健按摩对脏腑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手法刺激体表直
接影响脏腑功能,以及经络与脏腑间的联系来实现的。
Your company sloga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推拿基础知识系列之二”经络“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

人体的脏腑、器官、皮毛、孔窍、肌肉、筋腱、骨骼等,就是依靠经络的沟通和联结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的经络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络的功能活动表现称为"经气"。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

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

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

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

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

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

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另一方面,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

因此说,经络又有诊断疾病的作用。

经络的特点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各条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部位。

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循经治疗"。

经络的特点更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除根据经络的反应性可以帮助诊断疾病、确定治疗原则外,根据经络联系全身的特点及经气的传导作用,在相应的部位循经取穴施术,便可治疗经脉脏腑的相应病症;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便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的命名
1.三阴三阳
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

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方面,两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

经络的命名就包含有这种意思。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表里相合关系):
┌太阴------阳明
阴------ 少阴------太阳-------- 阳
厥阴------少阳┘
2.经络与四肢的关系
除三阴三阳外,经络还以手足命名:
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
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
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和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简书中都有“十一脉”记载,这是古代《脉书》内容之一,可称之为《脉书·十一脉》。

帛书所载有两种本子,第一种内容较简单,按先“足”后“臂”(手)排列,因称之为“足臂本”,第二种内容较多,按先“阳”后“阴”排列,因称之为“阴阳本”。

阴阳本有甲乙两种写本,简书中又有相同写本(可称丙本)。

这些都是较《内经》为早的古代经络文献。

十一脉的名称以“臂”“足”分阴阳,与《内经》中手足分阴阳的意义是一致的。

只是前者仅分手二阴(太阴、少阴),后者才分为手三阴。

从下列帛书与《灵枢·经脉》的十二经名称对合表可以看出经脉命名的变化,这些先后出现的名称中,除“脉”或“经”外,附加的有三部分,即“手(臂)足”、“阴阳”、“脏腑”。

最初在《脉书》中只有“手足”和“阴阳”,后来在《灵枢·经脉》中才加入了“脏腑”,如“手太阴肺经”,可以说,在经络形成的概念中,四肢、阴阳与经络的关系是最重要的。

3.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内脏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的称腑,为阳。

阴经属于脏,阳
经属于腑。

从《脉书·十一脉》的名称及其内容看,还没有这种确定的联系;在《灵枢·经脉》中才有了系统全面的记载,确定阴经属于脏而络于腑,阳经属于腑而络于脏,构成了阴与阳、脏与腑之间的表里相合关系,概括了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的联系特点。

脏腑以脏为主。

脏之在胸者(肺、心)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六腑则各随其表里相合关系与阳经相联系(又因六腑都在腹部,故其下合穴都出于足三阳经上),手足阳经总的都是通到头部。

这样,手足阴阳经与头面胸腹之间就构成了手阴经走胸、足阴经走腹、手足阳经走头的特定联系。

这种联系,《脉书》的记载也是基本一致。

所不同者,《脉书》记载十一脉的走行,绝大多数从四肢部开始,各脉之间不是互相衔接;
在《灵枢·经脉》则有顺有逆,各经脉之间互相连接。

也就是《灵枢·逆顺肥瘦》所说:"脉行之逆顺","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足各经脉互相连接,说明气血运行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参见"十二经脉的流注关系")。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气有多少异用也。

”“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

”“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

”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络的命名,包括经脉、经别、络脉、经筋都是如此。

经络系统结构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

经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经络系统结构图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