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陶渊明生平经历

合集下载

诗人陶渊明生平事迹介绍

诗人陶渊明生平事迹介绍

诗人陶渊明生平事迹介绍陶渊明,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陶渊明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生平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又字潜,浔阳柴桑人,是东晋末期到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与辞赋家,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父亲的具体事迹已不可考,但有一妾室,看来初期家境还不错,陶渊明有一庶妹,嫁程姓人家,故被陶渊明成为程氏妹。

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于是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时其庶母也去世了。

陶渊明自幼便修习儒家经典,后又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故其身上有儒道两家的修养。

陶渊明二十岁的时候为了谋求生计,开始了一段游宦生涯,但在仕与耕之间动荡十余年,令他看透、厌倦了官宦生活,所以在程氏妹去世之后,陶渊明便辞官归隐,在田园山居中度过了余生。

公元427年,陶渊明在浔阳去世,死后他的友人为他私谥“靖节”,故后世又称之为“陶靖节”。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写大量饮酒诗的人,以醉人的语态反应社会现实与险恶。

但陶渊明成就最高、数量最多的是田园诗,他的田园诗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唐宋的诗人、词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的造诣不在他的诗歌之下,最著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三篇。

陶渊明怎么死的陶渊明是在饥饿病痛中去世的。

晚年生活贫困,夏季挨饿,冬季受冷,年迈的身体经受不住这等折磨,被疾病缠身。

病重之际还为自己写下《拟挽歌辞》,以示自己看淡了生死之命。

不久就病死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归田园生活。

回到了家乡,陶渊明与妻子翟氏一直过着自耕自给的安适生活。

刚回到家乡是,两人生活还算富余,悠然自在,还在屋子旁种了大片大片的菊花。

陶渊明每日坐在成片的菊花旁,欣赏着菊花的绽放,喝着小酒,再昏昏然沉睡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的生活写照。

好景不长,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发生了失火事件,家里被烧得一塌糊涂。

陶渊明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典型代表作品)

陶渊明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典型代表作品)

陶渊明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典型代表作品)(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陶渊明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典型代表作品)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第9课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9课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6.桃花源是如此地美好,可是自渔人离去,它却消失了。桃 花源真的存在吗?齐读最后两段。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后遂无问津者”,怎么就没人找了呢? 不存在。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1. 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 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 古今异义词。 (重点)
2. 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 现手法。 (重点) (难点)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 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他在家境 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由于淡泊功名,为官 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所以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 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 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他到任时间不长就 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
离开桃花源
导思3.渔人离开桃 花源时,村民们是 如何表现的?
关键词: 美好理想
进入桃花源
导思2:渔人看到了怎 样的桃花源?
寻找桃花源
导思4.后来,人们 寻找桃 花源未果 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①):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③):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④、⑤): 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 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资料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资料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资料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人物生平/陶渊明[东晋诗人]早年生活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

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

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

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致仕生涯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

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

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

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

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

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陶渊明的生平(最全版)PTT文档

陶渊明的生平(最全版)PTT文档
• 陶渊明的诗文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作品 写得形象生动、含蓄有致、平淡自然、音韵和谐。
陶诗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古人多所评论。 此外,还有不少写登高、饮酒、读书、赋诗与朋友谈心等,也都表现了农村的幽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洋溢着真情实感,往往是强烈的创作冲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突出,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
• (二)陶的散文意新情真,朴素自然。 《五柳先生传》表达了作家安贫乐道、
不慕荣利、不肯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的 高尚志节,文简而意腴。
•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文。它反映 了作家在黑暗困苦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美好生
象这.种写景、抒情、谈理三者浑然融合的特色,在陶诗中是不少见的。
活与理想社会的憧憬。虽然只是乌托邦,但也 陶渊明是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
陶渊明的生平
• 他的生平可分为四期:1、二十九岁前一直居 家,读书,游览,从事轻微农活。“少年罕人 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少 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其八)、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其一)。2、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三仕三隐, 时出时归。先后做过江州祭酒、荆州刺史桓玄 的幕僚、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彭泽县令。3、 十一至四十四岁,离开官场彻底归田的第一阶 段,经济情况尚好,心情较为轻松愉快。4、 十四至六十二岁,家中失火,生活贫困,思想 斗争激烈,苦闷与悲愤交织,实际生活与劳动 人民的距离缩小了。
三、陶渊明作品的艺术成就及
其影响:
他的生平可分为四期:1、二十九岁前一直居家,读书,游览,从事轻微农活。 他的作品,还有辞采华美的,如《闲情赋》; 也有感情愤慨,语气强烈的,如《感士不遇赋》,诗人常把感情渗透到景物描写中去,又常常在写景,抒情中阐明一些哲理。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纯用口语,以白描手法叙事抒情,不但写得朴实,简明,而且通俗中含有精炼,平淡里蓄着深情,可谓平淡与淳美的统一。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桃花源记》是东晋⽂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选⾃《陶渊明集》。

此⽂借武陵渔⼈⾏踪这⼀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由平等⽣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活不满。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9课《桃花源记》课⽂原⽂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缘溪⾏,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

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见渔⼈,乃⼤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

停数⽇,辞去。

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问津者。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号五柳先⽣,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东晋诗⼈,是我国⽂学第⼀位⽥园诗⼈。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语⾔质朴、⾃然⼜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故事背景 本⽂⼤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暗,战乱频繁,⽣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个与污浊⿊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以寄托⾃⼰的政治理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知识讲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知识讲解
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 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
2020 年 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学期
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 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1. 形容词用作动词
详:详细,形容词,这里是“详细地知道”的意思。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2.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亲旧:在这里是“亲戚朋友”的意思。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重点句式
省略句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省略主语“先生”。)
2.因以为号焉。
(省略了“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
今义:赞美、夸赞。
一词多义
1.言
动词,说话。
(闲静少言)
名词,说过的话。 (黔娄之妻有言)
2.其
代词,他。 (亲旧知其如此)
代词,这。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3.志
名词,志向。 (以乐其志)
名词,志趣。 (颇示己志)
4.得
动词,有。
(家贫不能常得)
名词,所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词类活用
2020 年 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学期
2020 年 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学期
《五柳先生传》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陶渊明(约 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 生。生于东晋末期,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他年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闻,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 荡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 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 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 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经历概括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经历概括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经历概括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哲学家和农学家。

他以其纯洁的心灵、悠远的思想和深刻的哲学,被后世誉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早年经历,相对清晰。

他出生于东晋咸和八年(365年),家境贫寒。

他从小对文学非常有兴趣,家境贫寒的他经常深夜出去探访山水,修炼丹青,尝试诗词,最终他决定放弃官场,返乡田园。

陶渊明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乡间,进行田园创作,所以他的作品无限地体现了淳朴的乡土生活和自然之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刻画了一个美丽而理想化的世界,其中自然是一个中心思想。

他赞美丰收、颂扬和平,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他的诗歌以文学璀璨、思想深邃、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深受后人喜欢。

在政治方面,陶渊明曾担任官僚多年。

他最初的职位是丹阳太守。

后来,他因为反对新任的吏部尚书陈霸先而被贬为南阳县尉。

然而,他的刚毅之气却始终不减,他表达了对任命者和政治环境的坚定不移的批评。

此外,他参加过反对刘裕和祖逖的庐陵运动,试图恢复汉朝的政治局面。

他极力反对士族统治,主张过普及考试制度,使大众有机会进入仕途,推展了随时任用派系的政策。

陶渊明的学问和研究范畴很广,包括哲学、道德学、诗歌、书法、政治和文化等。

他经常谈论孔子、老子、墨子、荀子等哲学家的思想,也主张道德行为、修身和思考人生。

总之,陶渊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才,他的作品不仅被认为是古代文化的宝库,而且也是现代诗歌、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陶渊明的一生虽经历过多次官场受挫,但他作为一个自然、自由、高尚、绝对自我的“田园诗人”,为世人敞开了乡土生活之美,展现了个人心灵自由之美,他的思想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去探索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生平经历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

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

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

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

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

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

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

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

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

”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

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

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他先醉。

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

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

”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

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

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

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

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

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

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

《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

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

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

《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

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

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

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

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

《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

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