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小学记叙文阅读考点:巧用描写,表现生动分析
记叙文表现(写作)手法作用题

记叙文表现(写作)手法赏析题表现(写作)手法及作用答题模板:点明手法,分析手法,结合内容,表现表达(情感、精神)常见手法联想、想象、象征 (托物言志)、对比、衬托、伏笔、铺垫、用典、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前后照应、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讽刺手法作用●象征:借物抒情,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加委婉含蓄运用眼前之物衬托深远之意。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做比较。
作用: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者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的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
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的特征。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作用:情景交融,有极强的感染力,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欲扬先抑:后面要夸,前面先贬。
作用:作者本意的是…… (赞扬),而先…… (贬低),前后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 (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间接描写:侧面烘托(景、社会背景)●铺垫: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铺垫是 “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作用: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伏笔: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 “隐性”的,通常只有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记叙文阅读专题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常见考试题型: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知识点: 一、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二、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的答题思路:
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方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感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了……气氛; ②烘托人物……心情; ③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④交代了……季节……时令。
曾经做过的涉及到这个题型的狼救海子爷这一 细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老雪狼不走,也不松口,只一个姿势,低着头, 弓着腰身,撅着屁股,拼命拽拉渐渐下沉的海子爷。
做阅读题
《老柿树 》的第(2)题。 时间:10分钟
订正答案 《老柿树 》的第(2)题。
2. ⑴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 写),写出老柿树受冷落的现 状,含蓄的表达出“我”对乡 村萧条景象的感慨。
20、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 动形象地写出来老雪狼救海子爷时拼尽全力、 不顾一切的样子,表达了老雪狼报答海子爷的 决心。
做阅读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的第(2)题。 时间:10分钟
订正答案: 《想起那年读书时》的第(2)题。
通过“抱”“飞奔”“写”“看”等 一连串动词,运用了对我的动作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 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
记叙文答题技巧(三)举例分析景物描写及作用

记叙文答题技巧(三)举例分析景物描写及作用景物描写常见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设置背景)。
2、描绘景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4、揭示主旨,突出文章的主题。
举例分析: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莫怀戚《散步》)答: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莫怀戚《散步》)答:运用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子愿望的内心世界,衬托出一家人愉快的心情。
3、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答:景物描写,写树叶飘落的情景,暗示着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4、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答:景物描写,描写北海的各色菊花,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忍,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时间在慢慢的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答:景物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这并非纯粹的客观描写,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情感心理的外化,突出了等待的漫长和“我”心理上的无助。
首先,记住有关景物描写答题的术语,但并不是每一个景物描写句子,包含所有的作用,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总结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总结记叙文是探究事件发生过程、人物经历、情节发展的一种文体形式。
在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考知识点。
1. 表现手法记叙文通过刻画人物、情境、氛围等来让读者感受到事件的发生。
在表现手法上,常出现的手法有描写、对话、心理描写、比喻、象征等。
描写: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场景和物品的形象特征进行详细描述,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和情感共鸣。
对话:对话是通过交流对话方式,通过人物之间的言论和语言交流,让读者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通过刻画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和情绪的表现方式,让读者了解人物内在世界。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相似但不同的事物来增强情感表现效果。
象征:象征是通过某个符号或意象来代表一种情感、主题或意义,让读者进一步理解文本。
2. 文本结构记叙文的文本结构通常包括开头、过程和结尾。
这些部分的内容和布局方式直接影响读者对事件的整体理解和感受。
开头:开头包括标题和导语。
标题是对文章主题的简短概括,导语则是引出文章主要情节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开头通常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进入故事情境。
过程:过程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包括事件的发生、人物的行动和情感变化。
在过程中,写作者需要通过上面提到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事件和人物,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故事情节。
结尾:结尾可以提供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总结。
有时候也可以通过开放式结尾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3. 主题思想记叙文的主题思想可能是情感表达、人生观察、社会现实等。
在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时候,需要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背后所传递的主题思想。
情感表达:记叙文常用来表达情感,如爱、恨、快乐、悲伤等。
通过情感传递,写作者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交流。
人生观察:记叙文常用来观察和反思人生的价值,如道德、人际关系、生命意义等。
写作者可以通过人物行为和故事情节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点。
社会现实:记叙文通常会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如战争、革命、自然灾害等。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方法与答题技巧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方法与答题技巧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阅读在分数中的比重有所增加。
所以,读书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记叙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解释前面发生的事情。
)作用:引起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淡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入(叙述时打断线索,插入另一个相关的东西。
)作用:补充和衬托情节,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记叙的线索及作用常见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的情感作用:贯穿全文脉络,将文中人物、事件有机联系起来,使义章清晰明了。
4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9)环境描写(10)组节描写小学阅读方法1.精读:逐字逐句阅读。
2.泛读:大量阅读文章,增加阅读量,建立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3.略读:大致阅读文章内容,通过答题掌握文章大意。
4.浏览: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把握文体,找出文章的对象或人物。
5.跳读:在浏览的基础上,重点阅读,抓住文章的关键段落。
阅读技巧与答题技巧阅读技巧:1.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2.仔细阅读段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4.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法,在回答问题时尽量讲道理。
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解答方法1.上下联系。
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
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同理心。
让我们互相交换角色,从新的角度思考和回答问题。
这种方法适用于问答、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
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
小学语文小升初专题讲解——记叙文阅读(2.描写手法及其作用)人教部编版

小升初专题五——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附对应考点习题)常见考点二:描写手法及其作用(一)肖像描写定义:是对人物的服饰、容貌、神态等外部特征的描写。
人的气质、精神、心理、感情的变化往往凝聚在脸部表情上,所以“画脸”、“点睛”是肖像描写的重点。
肖像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二)动作描写定义:是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动作描写的作用: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三)语言描写定义:是对人物的对话的描写。
言为心声,对话往往表现出人物思想发展变化及个性,所以描写人物具有个性的语言能够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的作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四)心理描写定义:心理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即“想什么”。
心理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定义及分类:(1)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记叙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不是为了单纯地写景,而是有一定目的的。
(2)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2.渲染气氛(氛围)。
(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的位置)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6.首尾呼应,升华主题。
【习题汇编】种春风①立春那天,我去邮局取款。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描写方法人物描写方法1、通过XX(人物)描写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XX (心情、心里、品质、性格)。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2、人物描写方法①、正面描写(外语动神心)②、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来反映主角品质的)③、细节描写(具体而细微的描写)景物描写方法①自然景物(山、河、花、树、风、雷、电等)作用: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相同点②社会景物(战争、都市)作用: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相同点相同点:②渲染了……的气氛③烘托了人物……的心情④表现人物……品质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人物形象考法: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具有怎样的品质? 1、全面 2、客观 3、具体答题技巧:从文章中找表现人物品质、形象的词语记叙文顺序的题型一、插叙1)补充交代了……的情节 2)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3)内容丰富 4)结构严谨 二、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要求同一时间发生两件(以上)的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线索的题型一、什么可以做线索①物②情③事④时间⑤地点二、分类明线:表面上的线索暗线:非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三、找线索的方法1)先看标题2)看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物3)看文章中的抒情、议论句四、线索的作用1)贯穿文章始终2)把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3)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问法:①直接问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②结构上句子在文中作用一、从结构上看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开篇点题③设计悬念④交代背景⑤引起下文中间:①承上启下②埋伏笔③为下文做铺垫结尾:①点明中心②升华/深化主题③总领全文④首尾呼应/呼应前文⑤意味深长,发人深思二、从内容上看①强调某种感情②突出人物形象③点明文章主旨3)概括文章中心方法文章通过叙述……事件赞美/表现了“人物“的……高贵品质表达效果的体型1)从词语的角度上去答(准确性)这个(些)词用词准确,生动传神/形象写出……2)从修辞的角度去答比喻: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拟人:把……当做人来写(把……人格化),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夸张:突出强调了……反问:○1起强调作用(强调……)○2增强肯定(否定)的语气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排比:句式整齐,增强表达效果3)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同前)五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景物描写1)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2)说明1.对相关的事物做必要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2.强调了作者对(事物)的感情1.抒发作者……的情感2.引发读者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感染力写作手法及作用1)前后照应或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线索清晰,结构完整,中心突出2)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的表达了文章的主题3)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委婉曲折表达作者……的情感,增加文章表现力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发人深省5)伏笔、铺垫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6)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的反语手段,方法,对人和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7)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小事,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是文章具有震撼力8)借景抒情做到情景交融,是文章具有诗情画意9)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形象更丰满,性格鲜明突出,情节更加生动感人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点面结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2)修辞(同前 表达效果题型—修辞)赏析句子或文章方法一、赏析句子 1)从语言上去赏析 2)表达效果(同前) 二、赏析文章 1)从语言特色赏析 2)从写作手法(同前) 3)从节奏上 音韵和谐,节奏优美 4)从构思和情节上进行赏析构思:文章构思精巧,先写……再写……最后写……情节:文章情节曲折,先写……再写……最后写……,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语言平实,质朴语言优美,华丽朴实自然朴实无华,言简意赅,语言简洁,文字洗练 生动优美语言气势壮阔,温丽隽永,清新优美,生动形象,生动传神。
记叙文赏析题答题技巧

记叙文赏析题答题技巧
以下是 7 条关于记叙文赏析题答题技巧:
技巧 1:先得把文章认真读一遍呀!就像你要去了解一个新朋友一样,得仔细听他讲故事。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你不认真读咋知道作者经历了啥惊心动魄的事儿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呀!
技巧 2:看看人物都有啥特点。
哎呀,文章里的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呢!像《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阿长,那形象多鲜明呀!从她的言行举止就能分析出她的特点来。
技巧 3:注意情节的发展,就像坐过山车似的,有起有伏。
比如说《智取生辰纲》,那情节一环扣一环,多精彩!得看清故事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的。
技巧 4:找找那些关键细节,可别小瞧这些小细节哦,说不定就是解题的关键呢!《背影》里父亲买橘子的细节,多感人呀!这就是很重要的点。
技巧 5:想想文章要表达啥感情,是高兴呢还是悲伤呢?像《秋天的怀念》,满满的都是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得体会到这种情感呀!
技巧6:关注写作手法,就像变魔术一样神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了那么多描写手法,让那个园子好像就在眼前。
技巧 7:最后,一定要结合题目来答呀,别跑偏了!就好比射箭,得瞄准靶子才行。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掌握好这些技巧,记叙文赏析题就不难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读下列片断,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1.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3.他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
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必须把60人救出去。
”4.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个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
叙述: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待清楚明白。
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
说明:解说性状。
抒情:抒发主观情感和感受。
议论:表达个人观点和看法。
描写:巧用描写,表现生动描写内容: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
五官容貌、身材形态、衣着打扮、举止风度。
作用: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情感,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动画形象:①五官容貌:比如灰太狼脸上的伤疤,还有肚皮偏下一点那有着一个叉叉的肚脐眼,缺了一块的左耳以及同边缺了一块的牙齿。
②身材体型:比如懒羊羊非常胖,身材圆滚滚的,是草原上最胖的羊。
③衣着打扮:比如美羊羊总是戴着粉色围巾,脚上穿着一双粉色带有蝴蝶结的鞋子,羊角上戴着粉色的蝴蝶结。
④举止风度:比如懒羊羊不喜欢运动,到哪都随身携带他的最爱——枕头。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里作者就是以内心独白的形式来刻画赵云的心理活动的,正因为赵云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所以才会拼上一死,于是才会有“单骑救主”的壮举。
可见,这段内心独白是赵云“单骑救主”的动力所在,如果没有这一段描写,光写赵云如何如何勇敢无畏,纵然写得锦上添花,也照样是不可信的。
再如同一回中的“孔明见孙权”,小说又是这样写的:孔明“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须,堂堂一表。
孔明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
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是了。
”正因为孔明早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所以后面的“智激孙权”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让人信服。
行动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作用: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天津快板》:哎,竹板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说,说一说武松打虎,武、二、哥。
话说那么一天,武松抄家伙,直奔景阳岗,他心里乐呵呵。
要说打虎,还是武二哥,打了虎,出了名,天下传说。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倘着一个锦布袋。
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往往表现在对话中。
作用:展示人物心理、表现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唐僧道:“我命在天,该那个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过。
终不然你救得我的大限?你快回去!”行者道:“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
”唐僧道:“我与你有甚恩?”那大圣闻言,连忙跪下叩头道:“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
”原来这唐僧是个慈悯的圣僧。
他见行者哀告,却也回心转意道:“既如此说,且饶你这一次。
再休无礼。
如若仍前作恶,这咒语颠倒就念二十遍!”行者道:“三十遍也由你,只是我不打人了。
”通过这段对话,看到了唐僧的慈悲心肠,但他是非颠倒、人妖不分;感受到了孙悟空的知恩必报、敢作敢为的人物形象特点。
动作描写作用: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把人物的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突出、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奶妇抱着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点明时令、地点;衬托人物心情;写景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
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骆驼祥子》中的精彩片段:桥上几乎没有了行人,微明的月光冷寂地照着桥左右的两大幅冰场,远处亭阁暗淡的带着些黑影,静静的似冻在湖上,只有顶上的黄瓦闪着点儿微光。
树木微动,月色更显得微茫;白塔却高耸到云间,傻白傻白的把一切都带得冷寂萧索,整个的北海在人工的雕琢中显出北地的荒寒……他心中觉得这个景色有些可怕:那些灰冷的冰,微动的树影,惨白的高塔,都寂寞的似乎要忽然的狂喊一声,或狂走起来!就是脚下这座大白石桥,也显得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
这是一段把自然环境与人物感情水乳交融般联系在一起、相映成趣的景物描写。
自然景物似乎受到了祥子心境、情绪的感染。
一切都笼罩着凄惨、悲凉、萧索、荒寒的色彩,连美丽的北海白塔都变得“傻白傻白”了,一齐跟祥子发愁烦恼。
自然景物本无所谓喜怒哀乐,但老舍对于他所要描写的景物是那么熟悉,简直把景物当作一种有心灵的东西看待,处处是活的,处处是有感情的。
“人物是花草的子粒,背景是园地。
”《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
下午,方老师正津津有味地给学生们讲课时,他那5岁半的孩子跌跌撞撞地从外面冲进教室里来。
“爹,快——娘叫你回去收谷,要下雨了。
”方老师突然愣住了,望了望窗外,这才发现天变得黑沉沉的,他脸色沉下来。
“你先回去帮你娘收,我——”离下课还有二十分钟,他心里想:谷子被淋了也罢,可不能耽误这么多孩子的课。
方老师打发了儿子后说:“同学们,咱们继续上课,刚才讲雷峰帮助……”“老师——”方老师的话未讲完,班长就站了起来说,“我家也晒谷了,我得去……”“好,你——你走吧。
”方老师眉一皱,很不高兴地同意了。
他明白这些农村孩子的家庭情况。
班长走后,又有不少同学提出要走,方老师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他满脸不高兴,却又显得无可奈何,索性说:“好吧,同学们,天要下雨了,你们谁需要回家帮忙的,都可以回去,剩下的继续上课。
”谁知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冲出教室,一会儿就消失在远处。
方老师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教室里,他的面前只剩下空空的座位。
窗外,一片阴沉沉的天。
“哎,农村的孩子……”良久,方老师自言自语地说,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
刮风了,几个豆大的雨点开始砸向窗子上,方老师也顾不得什么,急忙冲出教室,朝自家的晒谷场跑去。
跑到自家晒谷场,方老师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数十个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扫的扫,搬的搬,忙忙碌碌。
方老师顿时涌出两行热泪。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2.写出下面场景中人物的心情:A.方老师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教室里,他的面前只剩下空空的座位。
B.跑到自家晒谷场,方老师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3.短文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形象?4.文章中有哪几个人在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这些语言的描写对故事的展开以及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了什么作用?试想文章中没有了这些语言描写的穿插会怎样?家庭作业:母亲的责任①几年前的一天,我正在超级市场玩具部的柜台上忙着接待顾客。
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这时,一位30多岁的女人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一个大约7岁的小男孩,模样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②这时,女人用请求的语气对我说:“小姐,您能抽点时间听一听我儿子说的话吗?”③我立即走出柜台,蹲下来问小男孩有什么事。
只见他的小嘴紧闭着,两眼盯着自己的鞋子,一双小手在轻轻地发抖——他手里拿着一个当时深受儿童喜爱的机器人玩具,这种玩具正是我柜台上展销的。
④“快点说!小姐没有闲工夫等你,你快点说!”他母亲声色俱厉地呵斥道。
⑤突然间,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母亲气得直掉眼泪,男孩也哭了起来。
我顿时感到,可能发生了什么要紧的事情,自己必须耐心地听完这个孩子要说出什么话。
这或许与母子俩都有着直接的切身利害关系,甚至可能比这还要重要,重要到将会影响这个小男孩的生活和成长……⑥过了几分钟,在我耐心亲切地询问下,小男孩好不容易才结结巴巴地挤出一句话:“阿……姨,我没……没想……拿走,对……不不……起。
”他边说边把那个装在皱巴巴的包装盒里的机器人玩具递了过来。
⑦我终于弄懂了是怎么一回事,接过机器人玩具,并微笑着用手抚摸小男孩的头。
这时,小男孩的母亲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并要我把玩具部的经理请来,她得把这件事情讲清楚,还要赔礼道歉。
⑧这位母亲教育孩子的行为使我很受感动,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尚的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真情真爱,也更理解了她对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高度重视和强烈的责任心。
我有些激动地说:“夫人,不必了,这个玩具我收回就行了,让这件事成为我们三个人的共同秘密吧!既然孩子明白了,也知道自己错了,这就够了。
”⑨那位母亲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1.照样子写词语。
熙熙攘攘2.在原文中勾画出表示母亲语气、情绪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3.第⑤段“这或许与母子俩都有着直接的切身利害关系”,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A.机器人玩具B.小男孩C.母亲D.小男孩要说的话4.第⑦段“小男孩的母亲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这句话中,母亲叹了一口气的原因是()A.母亲很生气B.母亲一点办法也没有C.母亲很伤心D.母亲很无奈5.第⑨段中“那位母亲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令人难以忘怀”,难以忘怀母亲身影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解析】1.慌慌张张吞吞吐吐模模糊糊等,AABB形式即可。
2.请求→声色俱厉地呵斥→气得直掉眼泪→轻轻地叹了一口气3.D4.D5.“我”很敬佩这位母亲,被她教育孩子的行为深深感动。
名著小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