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马说》中考复习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 知识清单复习 第7篇 马说

中考语文 知识清单复习 第7篇 马说

第7篇马说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2)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等同,一样(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5)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道:正确的方法(6)执.策而临.之执:拿、握临:面对(7)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8)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9)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10)才美..不外见才美:指日行千里的卓越才能(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2.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意思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显现、表现(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意思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意思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装,安定(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6)食.之不能尽其材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4.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的②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本文中代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⑤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马鞭(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6)虽:①故虽有名马即使②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②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④策之不以其道它(8)以:①不以千里称也把、用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在文中意思为受屈辱(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策,在文中意思为用鞭子打(3)数量词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在文中意思为日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在文中意思为使……尽,竭尽二、名句积累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0、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1、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2、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3、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九年级语文上册《马说》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马说》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马说》复习资料(语文版)第28 《马说》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世称昌黎先生。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马说”就是谈马或论马。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句子回答)、中心论点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写千里马悲惨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或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写出食马者愚昧昏庸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读准字音祗(zhǐ)骈(pián)槽(á)枥(lì)才美不外见(xi àn)其真无马邪(é)食(sì)之不能尽其材粟(sù)四、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五、一词多义常1、千里马常有。

(经常)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普通)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千里马)2、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3、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推测)4、策之不以其道?(它,指千里马)食1、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饲养,喂养)2、食不饱,力不足(吃)3、一食或尽粟一石(顿)4、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能1、食之不能尽其材(能够)2、虽有千里之能(才能)策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动词)2、执策而临之(鞭子,名词)3、策勋十二转(记载)之1、策之不以其道(它,指千里马)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3、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4、虽有千里之能(的)、何陋之有(提宾助词,表宾语前置不译)而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顺接)3、执策而临之(表修饰)4、而山不加增(然而,表转折)、富而可求也(表假设)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以1、不以千里称也(用、按照)2、策之不以其道(按照)3、以啮人(如果)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6、以君之力(凭借)六、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2019-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1马说.docx

2019-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1马说.docx

2019-2020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1马说(一)字音:祗()骈()一石()食()马者其真无马邪()(二)通假字(1) 食马者:(2)才美不外见:(3) 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三)古今异义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是古义今义 :安能求其千里也安古义今义: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今义: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今义 :(三)一词多义1 能2策虽有千里之能 :策之不以其道安求其能千里也 :执策而临之 :3 食4虽一食尽粟一石:故虽有名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 :虽有千里之能 :5 之6而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 :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8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以千里称也:7 其策之不以其道: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四)词类活用安求其能千里也:1、只于奴隶人之手。

辱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其真无马邪:2、策之不以其道策: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五)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六)解释下列加点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骈()骈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一食或尽粟一石()才美不外见()安求其能千里也()...(七)翻译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6)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课文理解5、原文填空1、《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马说》中考复习

《马说》中考复习

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 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理解重点语句
6、“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发出的叹 息是: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人才
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 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 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拓展延伸: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 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 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古今异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三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
《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
沈阳市回族初级中学 马波
句子翻译:
•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因为千里马 的美名而著称。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13山西省中考语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12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 …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1“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 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 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 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 策· 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 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马说》中考复习题(含答案)

《马说》中考复习题(含答案)

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1.piáncáolìsùxiànsìzhǐ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①有时②它,代千里马③等同,一样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通___含义:_____通____ 含义: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①见现显露(或表现)②材才才能食饲喂③邪耶吗,表疑问7.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复习要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复习要点

1、课文背诵默写,作者简介
2、课文翻译:全文翻译
3、课下注释:祗,骈,食,外见,且,策,道,材,临,邪
4、课文理解: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文章的中心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中心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形作名,美好的素质,优 点
策:名作动,驱使
①是马也 今:判断动词 古:
②与常马等 今:等候、等待 古:
③安求其能 今:平安、安稳 古:
④一食或尽粟 今:或者
古:
⑤骈死于槽枥之间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⑦策之不以其道 ⑧执策而临之
①是马也 今:判断动词 古:(这样的) ②与常马等 今:等候、等待 古:(等同,一样) ③安求其能 今:平安、安稳 古:(怎么,哪里) ④一食或尽粟 今:或者 古: (有时)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 认识千里马吧!
伯乐 决定 千里马 埋没 食马者
2013山西省中考语文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14分)
马 说 世有伯乐,… …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 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 首五百金② ,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③而捐④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⑤ ,千里之马至 者三。
1、食马者…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喂养 “见”通“现” 显现
“材”通“才”,才能 “邪”通“耶”,吗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形作动,受屈辱
2、马之千里者
千里:数量词作动,日行千里
3、或尽粟一石
尽:形作动,吃完
4、才美不外见 5、策之不以其道 6、不能尽其材
C.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D.执策而临之 到(它)跟前
2.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虽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有才能的人。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
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2分)
4.《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 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4分)
1.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 同“返”(返回) (2分)
“食”通“饲”,喂养 “见”通“现” 显现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马之千里者 3、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策之不以其道 6、不能尽其材
1、食马者…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喂养 “见”通“现” 显现 “材”通“才”,才能
“邪”通“耶”,吗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马之千里者 3、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策之不以其道 6、不能尽其材
1、作者回顾
本文的作者是(韩愈 ),他是(唐 )代著 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 与柳宗元同 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为“韩柳”。
2、文体复习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类似于 今天的杂文。我们学过的文体相同的作品还有 捕《蛇者说 》、《爱莲说》等。
常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1、食马者…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吃 吃完 通饲,喂养
竭尽
策之不以其道 策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动词,驱使 名词,马鞭子
动词,记载
不知其能千里
其 尽其材/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吃尽 食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 竭尽
策之不以其道 策 执策而临之
B. 食不饱,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
2.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A.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现 B. 食不饱,力不足 吃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 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 2里、马马著之称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 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 把它称作千里马。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 ①涓(juān)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指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④捐:白白费掉。⑤期(jī)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 (1)策之不以其道
•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 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 把它称作千里马。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策勋十二转
动词,驱使 名词,马鞭子
动词,记载
不知其能千里 代词,它
其 尽其材/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代词,它的 表反问,难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真不知马也 表揣测,恐怕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食马者…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喂养 “见”通“现”
显现 “材”通“才”,才能 “邪”通“耶”,吗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形作动,受屈辱 2、马之千里者 千里:数量词作动,日行千里 3、或尽粟一石 尽:形作动,吃完 4、才美不外见 5、策之不以其道 6、不能尽其材
⑤骈死于槽枥之间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⑦策之不以其道 ⑧执策而临之
①是马也 今:判断动词 古:(这样的) ②与常马等 今:等候、等待 古:(等同,一样) ③安求其能 今:平安、安稳 古:(怎么,哪里) ④一食或尽粟 今:或者 古: (有时)
⑤骈死于槽枥之间
(并列而死)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尚且)
2.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 吧!
•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
3.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
4.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 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 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 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4分)
⑦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⑧执策而临之 (握 ) 到( 它)跟前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之不以其道 策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不知其能千里 其 尽其材/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吃尽 食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 竭尽
策之不以其道 策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不知其能千里 其 尽其材/通其意
请你猜一猜他是谁?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 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 门人挡在门外。
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纵有 “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他,就是一代大文豪-----
中考文言文复习
马说
韩愈
相关文学常识
C.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D.执策而临之 到(它)跟前
2.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A.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现 B. 食不饱,力不足 吃
能发现、赏识、 任用人才的人
人才 托物寓意
愚妄浅薄、不识 人才的统治者
小结:本文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 贤才 难遇 明主 , 揭露了封建统治者 摧残、埋没人才 的社会现象,表 达了作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的愤慨之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A.才美不外见
C.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D.执策而临之 到(它)跟前
2.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即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A.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现 B. 食不饱,力不足 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