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说》中考试题集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3马说对比阅读(原卷版)

中考语文专题3马说对比阅读(原卷版)

马说1.(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

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有千里马B.故/虽有名马C.将军岂/愿见之乎D.不/可屈致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二)(2022·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

《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

《马说》中考复习题1、填空。

①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3.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4.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5.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真不知马也。

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6、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7、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8、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8、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9.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

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

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十四、马说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2011](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201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6)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按照(7)执策而临.之临:面对(8)其.真无马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到屈辱(2)才美.不外见美:美好的素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样[201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2011](5)执.策而临之执:拿着[2011]3.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状语后置/2022广东]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定语后置/判断句/教材·思考探究]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2021重庆A卷]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021重庆A卷]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1.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文章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或: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教材·思考探究]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主要强调了什么?A. 千里马非常稀有B. 伯乐的识别能力非常珍贵C. 千里马和伯乐都很常见D. 伯乐的识别能力并不重要答案:B2. 在《马说》中,作者通过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哪种态度?A. 轻视B. 重视C. 忽视D. 漠视答案:B3. 《马说》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里的“食马者”指的是什么?A. 饲养马的人B. 骑乘马的人C. 识别马的人D. 利用马的人答案:D4. 根据《马说》的描述,千里马的哪些特点被作者所赞赏?A. 外表华丽B. 速度极快C. 耐力持久D. 容易驯服答案:C5. 《马说》中,作者认为识别千里马的关键在于什么?A. 马的品种B. 马的外貌C. 马的内在品质D. 马的市场价格答案:C二、填空题6. 《马说》是________的作品,通过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

答案:韩愈7. 在《马说》中,作者用“_______”来比喻那些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答案:千里马8.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_______”,强调了人才的识别和使用的重要性。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9. 作者在文中指出,那些不能识别千里马的人,最终会“_______”。

答案:骈死于槽枥之间10. 《马说》中,韩愈认为真正的伯乐能够“_______”。

答案:识马于槽枥之间三、简答题11. 请简述《马说》中“千里马”的象征意义。

答案:在《马说》中,“千里马”象征着那些具有非凡才能和潜力的人,他们可能在外表上并不显眼,但内在却拥有巨大的价值和能力。

作者通过这一比喻,强调了对这类人才的识别和重视。

12. 韩愈在《马说》中是如何阐述“伯乐”的重要性的?答案:韩愈在《马说》中通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阐述了“伯乐”的重要性。

这里的“伯乐”指的是能够识别和发掘人才的人。

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无法被世人所认识和利用。

这强调了识别和发掘人才的重要性。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马说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马说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马说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希望你喜欢。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二(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

(16分)马说韩愈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来源:学科网]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⑴骈死:⑵见:⑶等:⑷策: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答:8.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分)[来源:学_科_网Z_X_X_K]答:【答案】5.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⑵显露、表现⑶一样(聍待)、等同⑷驱使、鞭打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因为是课内文言文,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

比较简单。

6.⑴(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

⑵(千里马)呜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完成时,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

比如,①中的“食”或”“尽”,②中的“鸣”“通”“意”。

7.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后句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句式的把握。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马说(15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2)虽.有千里之能。

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4)策.之不以其道.。

策:道: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食之不能尽其材。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4、文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韩愈生活在当今社会,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说?(4分)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骈:两马并驾(2)虽:即使(3)食:通“饲”,喂(4)策:用鞭子打道:正确的方法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2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

(2分)我想对韩愈说:千里马固然是由伯乐来发现的,但是在伯乐出现之前也应该学会毛遂自荐,为自己争取机会,而不是被动的等待。

且当今社会条条大道通罗马,无人赏识不妨自我创业。

(言之有理即可)(2分)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千里马”这一形象,比喻了什么?A. 有才能的人B.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C. 有才能的人和善于发现人才的人D. 马匹答案:A2. 下列关于《马说》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散文B. 文章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C. 作者认为只有伯乐才能识别千里马D. 文章强调了人才的自我展示的重要性答案:D二、填空题3. 《马说》中,作者用“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来说明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对待,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才能。

答案:千里马常有4. 文中“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无奈和惋惜。

答案:策之不以其道三、简答题5. 《马说》中,韩愈是如何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的?答案: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特别是那些有才能但未被发掘的人。

他指出,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和伯乐的赏识,也无法展现其才能。

这比喻了有才能的人在没有得到适当机会和认可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6. 根据《马说》的内容,你认为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重视和尊重的。

他通过《马说》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认为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适当的培养和使用。

同时,他也对那些被埋没的人才表示了同情和惋惜,强调了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排版和格式,我们可以看出《马说》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河南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1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

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B.策之不以其道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不足为外人道也C.呜之而不能通其意D.执策而临之政通人和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9.为文中标序号的“食”的读音和意义归类,把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1.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18.A 19.①④/②③或:②③/①④ 20.想要它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1.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铜仁阅读《马说》一文,按要求回答1-6题。

(16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达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骈:....策: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外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对“一食或尽粟一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一次要吃掉的粮食或许将近一石。

B、一顿有时要吃光一石粮食。

C、饲养一次或者要吃光一石那么多的粮食。

D、吃一次吃掉的粮食有时是一石。

4、将“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分)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自己比作“”。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4分)6、这篇文章里有的句子已成为广为淬的格言,请你把它写出来。

格言:(2分)绍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或:食:等: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3分)安求其能千里也?19.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

(3分)17.有时(或许) 喂养(或通“饲”) 等同(或“—样”)18.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1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评分标准:第17题每格1分,共3分;第18题3分,得分点为:“安”、“求”正确解释各1 分,疑问句句式特点1分;第19题3分,每一方面1分,意思接近即可。

福州)阅读《马说》,完成6—10题。

(16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1)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1) 是.马也( ). (2) 食.马者( )(3) 策.之不以其道( ) (4)一食.或尽粟一石()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9.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__,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

(4分)10.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

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

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3分)6.(1)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2分,每小题1分) 7.1)这 (2)同“饲”,喂养 (3)鞭打(驱使) (4)有时(4分,每小题1分)c(3分) 9.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4分,每空2分) 10.(3分。

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语言表达不清的扣1分)河北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4.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2分)①才美不外见外见: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像,对于“千里马”在“槽枥之间”的心理加以描写。

(不少于30个字)(3分)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5.①外见:表现在外面。

②等:等同,一样。

6.①千里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食料)。

②喂马的人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

7.略2005广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做35—39题。

(15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石。

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5. 对第二段中的四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3分)A. ①和②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B. ①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C. ②和③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

D. ③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36.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①安求 /其能千里也②食之/ 不能尽其材37.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是马也( 这) ②食马者( 同“饲”,喂养 )③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38.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3分)A. 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 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 袛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39. 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因日行千里而闻名.(“骈”“槽枥”“以”“称”等词语翻译准确,译句通顺得3分. 否则,酌情扣分)莆田阅读《马说》,完成8-10题。

(10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9.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才?请联系现实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3分)8.(3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9.(4分)(1)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每句各2分。

大意对即可,如第(2)句译为“真的没有马吗?是不知道马啊”就应给2分。

)10.(3分)(开放性题目,考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桂林阅读《马说》一文,完成8—12题(11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2分)①“食”通“饲”,,意义:通喂养(1分)②“见”通“现” ,意义:表现(1分)9.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2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B.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10.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策、道、食、材”均译正确,且句子通顺者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11.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3分) 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