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混凝土要点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混凝土结构在水利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为保证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针对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材料选用1.水泥: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水泥种类有普通硅酸盐水泥、渗透加速硅酸盐水泥等。
在选择水泥时,需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合理选用,以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渗性。
2.骨料:骨料是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选用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水利工程中常用的骨料有碎石、砂等,选用时应注意骨料的质量和颗粒分布。
3.混凝土外加剂: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混凝土外加剂有减水剂、缓凝剂、快凝剂、防水剂等,这些外加剂能够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工艺。
4.掺合料: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掺合料有粉煤灰、矿粉等,其合理使用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降低成本。
二、施工工艺1.配合比设计:水利工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工程要求和环境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且要在实际施工中根据材料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搅拌与搅拌站选址:水利工程混凝土搅拌站的选址应尽量靠近施工现场,使得混凝土运输和倒料更加方便,并且要确保搅拌站的设备齐全,搅拌均匀,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3.浇筑工艺:水利工程中混凝土的浇筑工艺应符合工程要求,避免出现冷缝、空鼓等缺陷,特别要注意在浇筑过程中进行振捣,使得混凝土充分密实。
4.养护工艺:混凝土施工后的养护工艺不容忽视,水利工程中常用的养护方式有覆盖、浇水、喷水等,养护时间和方式要根据混凝土的环境条件和强度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三、施工质量控制1.现场管理: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现场管理要求严格,包括施工人员的素质、安全生产措施、材料管理等,以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2.材料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对水泥、骨料等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和控制,杜绝次品进入施工现场。
3.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对浇筑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出现浇筑不均匀、渗漏、裂缝等问题。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水利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进行类似于水库、水电站、水闸等工程的建设和利用。
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它被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中的各种结构中,如水库坝、堤防、水闸等。
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对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有一些要点需要特别注意和严格执行,下面将对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1. 原材料选择在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水利工程的混凝土常会受到潮湿、水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水泥、砂、石料等原材料时,需要特别注重其水份含量、粒径分布、含泥量等情况。
原材料的来源和质量也需要得到严格把控,避免原材料的不合格对混凝土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2. 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通常需要承受大尺度的水压和水浸影响,因此需要选择适合水利工程使用的配合比设计方案。
在配合比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工程的使用环境、混凝土的抗渗、抗压、耐冻融等性能要求,并结合原材料情况和加工工艺制定合理的配合比设计方案。
3. 浇筑工艺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的浇筑工艺尤为关键。
首先需要保证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和方法符合设计要求,避免出现浇筑速度过快或过慢等情况,引起混凝土的质量缺陷。
在浇筑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振捣措施,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
同时需要注意混凝土的温度控制,特别是在炎热季节需要采取降温措施,避免混凝土的温度过高影响其强度和耐久性。
4. 养护措施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需要进行养护措施,以保证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和耐久性。
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的养护措施需要根据工程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制定。
一般情况下需要采取湿养护和覆盖保温等措施,保证混凝土在养护期内获得充分的强度发展和耐久性。
5. 质量监控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监控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原材料的质量检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混凝土的抗渗、抗压等强度检测、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检验等一系列质量监控措施,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要点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要点SL677-2014一、模板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钢材选用Q235钢材,质量符合GB/T700的规定;②木材符合GB5005中承重结构选材标准;③胶合板符合GB/T17656的规定;④竹胶合板符合厂JG/T156的规定。
二、现浇混凝土梁、板跨度超过4m时,模板应设预拱,预拱高度为全跨长度的1/1000~1/3000。
三、模板制作允许偏差:①钢模、胶合板模板及竹胶合模板长和宽则±2mm ,对角线±3mm 相邻两板面高差1mm,两板拼缝宽度1mm,侧面不平1.5mm,局部不平2 mm/2m,连接配件孔眼位置±1mm②木模:长和宽±3mm,对角线±5mm,相邻两板面高差1mm,局部不平5mm/2m,板面缝隙2mm。
四、模板钢拉杆直径大于8mm。
五、模板拆除:不承重侧面模板,强度达到2.5mpa以上可以拆模,承重模板L>2.5m时,强度须达到100%以后方可拆模。
六、验算模板刚度最大变形:外露模板为构件计算跨度的1/400,内面模板1/250。
七、现浇结构模板安装允许偏差:①轴线5mm ②底模上表面标高+5.0mm③截面内部尺寸基础±10mm,柱梁墙+4-5mm④局部垂直全高≤5m 6mm,全高>5m 8mm,⑤相邻两板高差2mm⑥局部不平5mm。
八、钢筋检测每60吨一个批次,每种型号一个批次。
九、钢筋替换直径变化范围应小于4mm,替换后面积大于设计面积的98%,小于设计面积的103%,且不宜减少钢筋的根数。
十、钢筋加工后的偏差;①受力筋全长±10mm②箍筋长度±5mm③钢筋起弯点构件±20mm,大体积±30mm。
十一、钢筋接头焊接外观检查:①表面没有裂纹和明显烧伤②如有弯折角度小于4;③轴线偏心小于2mm。
十二、堆放袋装水泥时,应有防潮层,距地面边墙大于30cm,堆放高度小于15袋,存放时间小于3个月。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包括了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和浇筑、混凝土的养护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1.水泥的选用:应选择强度等级和适应环境要求的水泥,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
2.骨料的选择:骨料应选择强度适宜、粒度分布合理、骨料吸水率低、含尘率低的材料。
3.矿物掺合料的选用:可以使用适量的粉煤灰、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改善混凝土性能。
4.减水剂的选用:减水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减水率,选用时应考虑其对混凝土其他性能的影响。
二、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1.强度和耐久性要求:根据水利工程的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确定适当的配合比。
2.骨料的含水率:骨料含水率对混凝土强度有影响,应在合理范围内控制。
3.水灰比的确定:根据混凝土强度要求、骨料粒径和其他条件,确定合适的水灰比。
4.矿物掺合料的掺量:矿物掺合料应按一定的比例掺入混凝土中,可以增加强度和改善耐久性。
三、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和浇筑1.搅拌方式:可以使用搅拌车、搅拌站等设备进行搅拌,搅拌时间应保证混凝土均匀。
2.搅拌水量和时间:根据水泥品种、天气条件等确定搅拌水量和搅拌时间,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坍落度。
3.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止堆积、脱水、分层等措施,保持坍落度不变。
4.混凝土的浇筑:应按照设计要求和管控要求进行浇筑,避免产生裂缝和缺陷。
四、混凝土的养护1.开始养护时间: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控制混凝土表面的干燥速度,避免产生裂缝。
2.养护方式:可以采用水养护、草包覆盖等方式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水分和温度的稳定。
3.养护时间:根据混凝土的强度和环境条件,确定合适的养护时间,一般为7-28天。
4.养护质量控制:养护期间应注意养护质量,避免养护不到位、养护不均匀等问题。
五、质量控制1.现场质量控制:在混凝土施工现场,应按照规范要求,对混凝土进行现场检测,保证施工质量。
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及质量控制

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及质量控制水工建筑是指在水体附近进行建筑施工,包括水坝、渠道、水库、防洪工程等。
水工建筑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及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就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要点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要点1. 结构设计的选材原则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所使用的混凝土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在选择混凝土原材料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选用符合标准的水泥、骨料、砂和外加剂等材料,并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应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标号和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符合设计的要求。
2. 结构设计的施工工艺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应考虑施工工艺,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设计中应考虑混凝土的浇筑方式、坍落度、振捣方法等参数,以及混凝土浇筑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的均匀性、密实性和稳定性。
3. 结构设计的强度计算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要进行强度计算,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对于不同的水工建筑工程,应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环境条件,进行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计算和模拟分析,明确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和承载能力,并在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符合设计要求。
4. 结构设计的防水防渗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应考虑防水防渗的要求,确保结构的密实性和耐久性。
在设计中应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工艺,对混凝土结构的防水防渗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结构在长期使用中不会出现渗漏和破损现象,同时防止水工建筑工程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5. 结构设计的变形控制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应考虑结构的变形控制,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设计中应合理选用结构形式和材料,对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和计算,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结构的变形和收缩,确保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严重的变形和开裂现象,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水利工程中混凝
土施工技术的要点:
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先决条件。
在选定合适的水泥和骨料、掌握其
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控制其水灰比、砂率和骨料粒径,保证混凝
土强度、耐久性等物理性能,并考虑施工工艺和监理要求。
2. 模板搭设
模板是混凝土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模板的搭设应符合设计、施工和安全要求,选
择合适的模板材料、结构和支撑方式,并对模板及其支撑结构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施工
质量。
3.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技术是确保混凝土强度和一致性的关键。
在浇筑前应对模板表面进行处理,清除碎屑和松散物;用水湿润模板表面,改善混凝土与模板的粘结性;分层浇筑,避免混
凝土内部结构不均匀,同时减少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等附带的损害。
混凝土养护是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措施。
养护期间应及时控制温度、湿度、风力等环境因素,采取适当的保湿、降温、遮阳等方法防止混凝土干裂、脱落等质量问题。
同时,对出现问题的混凝土及时处理、维修,以确保水利工程正常运行。
5. 施工管理和质量监督
混凝土施工管理和质量监督是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应指定专人
负责施工管理和质量监督,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加强现场监测和检查,对混凝土施
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
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要点第一篇: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要点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要点一、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要点一)水泥(1)水泥品质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及有关部颁标准的规定。
(2)大型水工建筑物所用的水泥,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水泥的矿物成分等提出专门要求。
(3)选择水泥品种的原则。
(4)选用水泥强度等级的原则。
(5)运至工地的水泥,应有制造厂的品质试验报告;试验室必须进行复验,必要时还应进行化学分析。
(6)应经常检查了解工地水泥运输、保管和使用情况。
保证水泥的运输、保管及使用符合要求。
二)骨料(1)骨料应根据优质条件、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选择。
(2)骨料的勘察规定。
(3)骨料加工的质量要求。
(4)骨料的堆存和运输要求。
(5)砂料的质量技术要求。
(6)粗骨料的质量技术要求。
三)水(1)凡适于饮用的水,均可用以拌制和养护混凝土。
(2)天然矿化水、如果化学成分符合规定,可以用来拌制和养护混凝土。
(3)对拌制和养护混凝土的水质有怀疑时,应进行砂浆强度试验。
四)掺合料(1)为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合理降低水泥用量,宜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活性掺合料,掺用部位及最优掺量应通过试验决定。
(2)非成品原状粉煤灰的品质指标。
五)外加剂(1)为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及合理降低水泥用量,必须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外加剂,其掺量通过试验确定。
(2)应根据施工需要,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及建筑物所处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外加剂。
(3)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必须掺用加气剂,并严格限制水灰比。
(4)混凝土的含气量范围。
(5)如需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宜在混凝土中掺加早强剂。
(6)使用早强剂后,应尽量缩短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时间,并应特别注意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7)使用外加剂时应注意的问题。
六)配合比选定的质量要求(1)为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工程所用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通过试验确定。
3(2)对于大体积建筑物的内部混凝土,其胶凝材料用量不宜低于140kg/m。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十分重要,对工程质量和寿命有着直接影响。
以下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点:1.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和搅拌:混凝土的原材料包括水泥、砂、骨料和掺合料等。
选择优质的原材料,确保水泥的种类和强度等符合设计要求。
搅拌时要注意水、骨料和水泥的配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均匀性。
2. 混凝土的浇筑:在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连续性。
采用机械浇筑,通过振动和摆动等手段来排除混凝土中的空隙和气泡,并使其与坯体亲密结合。
3. 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在浇筑后需要进行养护,以保持其强度和耐久性。
养护期间,要注意对混凝土进行湿润处理,避免水分的丢失,并确保养护期的温度和湿度满足设计要求。
4. 混凝土的收缩控制:混凝土会在固化过程中产生收缩,可能导致裂缝的形成。
在混凝土浇筑前,要对混凝土的收缩进行合理控制,通过添加掺合料或使用缩微剂等手段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性。
5. 混凝土的防水处理:对于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要进行防水处理,以防止水渗透和渗漏。
可以采用铺设防水层、涂刷防水涂料或注入防水剂等方式来实现混凝土的防水。
6. 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检查:混凝土施工完成后,要进行质量检查,对混凝土的强度、密实度、均匀性和平整度等进行检测。
必要时可以进行无损检测、强度试验和抗渗性等测试,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包括:优质原材料的选择和搅拌、均匀连续的浇筑、合理的养护措施、收缩的控制、防水处理和质量检查等。
通过严格遵守这些要点,可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寿命,提高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工混凝土姓名:陈林海学号:131601206指导老师:张鸣[摘要]文章对水工混凝土作出了详尽和全面的阐述,从概念入手,对其发展历史,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技术性能,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等方面着重介绍,加深大家对水工混凝土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水工混凝土发展历史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技术性能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引言]水工混凝土是指经常性或周期性地受水作用的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部分)所用的并能保证建筑物在上述条件下长期正常使用的混凝土。
常用于水上、水下和水位变动区等部位。
因其用途不同,技术要求也不同:常与环境水相接触时,一般要求具有较好的抗渗性;在寒冷地区、特别是在水位变动区应用时,要求具有较高的抗冻性;与侵蚀性的水相接触时,要求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在大体积构筑物中应用时,为防止温度裂缝的出现,要求具有抵热性和低收缩性;在受高速水流冲刷的部位使用时,要求具有抗冲刷、耐磨及抗气蚀性等。
长期的施工实践证明,在水工混凝土中掺入具有减水、缓凝及增加耐久性的外加剂,如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糖蜜塑化剂、松香皂引气剂(在有抗冻性要求的地区或部位必须掺入),以及掺入适量的优质掺合料,如粉煤灰等,对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及提高耐久性都具有明显效果。
本文将从水工混凝土的发展历史、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技术性能、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这五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建筑材料。
[正文]一.水工混凝土的发展历史20 世纪30 年代,美国着手建设坝高211m 的胡佛坝,对水工混凝土进行全面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工混凝土材料配制体系和柱状法坝体浇筑技术,实现了创世纪的技术创新。
自1936 年胡佛坝建成半个多世纪,水工混凝土技术又有了很大发展,其中主要有: ①在水工混凝土中掺入掺和料、引气剂和减水剂; ②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③采用更有效的温控措施; ④采用不分纵缝的通仓浇筑法;⑤发展强力高频振动设备。
至20 世纪70 年代,国际上提出了混凝土坝快速施工的讨论,一改过去坝体惯用的柱状法浇筑技术,将土石坝施工大型机械水平摊铺和碾压技术引入混凝土坝施工,而形成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将混凝土坝建设工期缩短一半,而造价减少1 /4 ~1 /5。
水工混凝土作为混凝土的一种,在最近几十年内得到很大的发展。
混凝土结构是在19世纪中期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
直到19世纪末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试验工作的开展、计算理论的研究、材料及施工技术的改进,这一技术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现代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也开始有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如上海市的外滩、广州市的沙面等,但工程规模很小,建筑数量也很少。
解放以后,我国在落后的国民经济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及国家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各项工程建设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混凝土结构在水利工程、桥隧工程、地下结构工程中的应用也极为广泛。
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水闸、水电站、船坞和码头在我国已是星罗棋布。
如黄河上的刘家峡、龙羊峡及小浪底水电站,长江上的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及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等。
而水工混凝土则在这些水利工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外水工混凝土的中心研究课题是:在保证或改善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合理地降低水泥用量,减少发热量,降低最高温升,提高抗裂性和耐久性,革新施工方法和设备,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造价,以便安全、经济、快速地进行水工建设。
长期以来,温度裂缝一直威胁着大体积混凝土的整体性和安全性,是混凝土快速连续施工的障碍,也是降低混凝土造价、缩短工期的最大障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大致可以归纳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组成混凝土材料方面研究解决,二是改革施工工艺。
二.水工混凝土的原材料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筑坝技术对混凝土工程有新的更高的要求, 如水工混凝土应满足抗压、抗拉、抗渗、抗冻、抗裂、抗冲耐磨和抗侵蚀等要求。
《规范》中要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很多方面要通过原材料的选用和控制来达到设计要求。
2.1 水泥水泥是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建筑材料。
水工建筑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对水泥的品种质量有不同的要求。
众所周知,硅酸盐水泥熟料含有四种主要矿物,它们所占成分比例不同将影响水泥的性能,致水泥水化速度、水化热、强度都不相同。
水工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使用的水泥熟料中铝酸三钙(C3A)含量过高,混凝土的抗磨性差、干缩率大、水化热高、脆性大,所以水工建筑物的施工还要控制水泥熟料中的铝酸三钙(C3A)含量。
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收缩率,减少水泥熟料中铝酸三钙(C3A)含量,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和抗耐磨性能。
对于不同要求的水工建筑物,水工混凝土中所用水泥要求不同,如大体积混凝土常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环境水对混凝土有侵蚀时,应根据侵蚀类型及程度采用高抗硫酸盐水泥、中抗硫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掺30%以上的Ⅰ或Ⅱ粉煤灰。
水泥细度对水泥的水化速度、水泥的需水量、放热速度以及强度都有较大影响,水泥颗粒愈细,水化反映越快而且充分,水泥早期强度也越高,但是水泥颗粒越细,其发热量也越大,而且放热速度快,体积收缩率大。
目前我国大多数水泥磨的比较细、早期强度高、水化热大、混凝土的自收缩和干燥收缩大,水泥中的粗颗粒减少,就会减少稳定体积的未水化颗粒,因而影响到混凝土的长期性能。
水泥细度还会影响混凝土的抗冻性、抗裂性,水泥细度对水工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更为明显。
2.2 掺和料掺和料在水工混凝土中广泛使用,包括粉煤灰、硅粉、磨细矿渣粉、磷渣粉、火山灰等活性掺和料及石灰石粉、凝灰岩粉等非活性掺和料。
粉煤灰是水工混凝土最常用的掺和料。
众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同时建设,优质粉煤灰供不应求。
某巨型水电站的粉煤灰供应厂家多达11个,另一巨型水电站曾在同一个浇筑仓面上使用2个厂家的粉煤灰。
某巨型水电站使用两种不同厂家的I级灰时,达到同样的含气量所需的引气剂掺量相差一倍。
在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中,用准I级灰或II 级灰的情况比较普遍。
这对混凝土的用水量、坍落度及其损失、含气量都带来明显影响。
2.3 砂石骨料水利水电工程由于混凝土方量大、浇筑强度高,砂石骨料必须就地取材;出于经济和环保考虑,很多时候需要使用坝基和洞室的开挖料。
这导致不同工程所用骨料母岩不断出现新品种,不同母岩或者不同开采部位的同一母岩的岩性变化范围很大,这给施工质量控制带来难度。
多个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骨料加工能力不足的情况,只好天然骨料和人工骨料混合使用,或交替使用,或不同人工骨料交替使用,也带来混凝土质量控制问题。
部分工程采用皮带机长距离运输人工骨料。
这减少了骨料运输过程中由于转运、跌落所产生的逊径量,但尚未解决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回升(比汽车运输的运输时间长、温度回升高)、防雨(造成含水率波动)、生产和到下料仓环节造成含粉量(俗称裹粉)增多。
骨料分为粗细两种:对于粗骨料,石料的质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颗粒级配:碎石的级配对于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抗渗性、抗冻性以及经济性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级配良好的碎石,可以配出水泥用量较低的混凝土。
碎石粒径越大需要湿润的比表面积越小,大体积混凝土应尽量采用较大粒径的石子,可以降低砂率、混凝土用水量与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强度,减少混凝土升温及干缩裂缝。
②含泥量及泥块含量:泥在混凝土中其比表面积大、吸水性大、体积不稳定,吸水湿润时膨胀,干燥时收缩;黏土含量多对混凝土强度、干缩、徐变、抗渗、抗冻融及抗磨损等均产生不良影响。
③碎石强度和压碎值:石子的强度和压碎值指标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能,对高强度混凝土的影响更为明显。
对于细骨料,水工混凝土常用的细骨料有天然砂(河砂、山砂等)、人工砂及混合料(人工砂与天然砂混合而成)等三种。
砂料的品质对水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颗粒级配:砂的颗粒级配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
合理的砂粒级配,可以减少拌合物的用水量,得到流动性、均匀性及密实性较好的混凝土,同时可以降低水泥用量。
②细度模数:砂的细度模数是衡量砂子粗细程度的重要参数,人工砂的细度模数为2.4-2.8,天然砂的细度模数为2.2-3.0,用此模数砂子拌制的混凝土和易性、均匀性较好,强度也较高。
③含泥量及泥块含量:砂中的含泥若包裹在砂表面,不利于砂与水泥的黏结,将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若含的泥是以松散颗粒存在,由于其颗粒细与表面积大,会增加混凝土的用水量,特别是黏土的体积不稳定,干燥时收缩、潮湿时膨胀,对混凝土有干湿体积变化效应的破坏作用。
2.4 外加剂在拌制混凝土时掺入少量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水工混凝土掺入引气、减水功能的外加剂有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改善和易性,降低耗能和改善劳动条件的作用。
水工混凝土掺入各种减水剂,在维持拌合物和易性与胶凝材料不变的条件下,可降低用水量,减少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强度。
掺入引气剂还可以提高混凝土抗冻性能,水工混凝土中,由于游离水的蒸发和温度变化,形成不均匀的温度场,产生温度应力而引起混凝土收缩,导致其体积不稳定。
混凝土中掺入膨胀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有效补偿收缩变形。
三.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1.基本原则①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且经济合理。
②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收集相关工程设计资料,明确设计要求:1.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强度保证率。
2.混凝土的抗渗、抗冻等级和其他性能指标。
3.混凝土的工作性。
4.骨料的最大粒径。
③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收集有关原材料的资料,并按有关标准对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砂石骨料、拌和水等性能进行检验,并符合标准要求。
2.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①计算配置强度:f cu,0=fcu,k+tσ式中: 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fcu,k——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t——保证率系数,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保证率和保证率系数的关系保证率P(%) 70.0 75.0 80.0 84.1 85.0 90.0 95.0 97.7 99.9保证率系数t 0.525 0.675 0.840 1.0 1.040 1.280 1.645 2.0 3.0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σ,宜按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统计资料确定,当无近期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统计资料时,σ值可按下表取用。
设计抗压强度(MPa)≤15 20~25 30~35 40~45 50标准差σ 3.5 4.0 4.5 5.0 5.5 ②选定水胶比根据混凝土配置强度计算水胶比:W/(C+P)= A×fce / (fcu,0+ A×B×fce)式中:A 、B——回归系数;A=0.46、B=0.07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