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小心毒蘑菇——毒蘑菇大全(组图)
野外毒蘑菇大全

美丽野菌吃不得——野外毒蘑菇大全中国的毒蘑菇(毒菌)种类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
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
因此,长期以来鉴别毒蘑菇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事。
因为鉴别毒菌并不容易,在野外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不认识的蘑菇,同时不偏听偏信。
必须在分辨清楚或请教有实践经验者之后,证明确实无毒时方可食用。
野外毒蘑菇大全我们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种类型:(1)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已知有80余种。
(2)神经精神型:已知有60余种。
中毒症状是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
如毒蝇鹅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
(3)溶血型:主要症状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和气促。
此类中毒症状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4)肝脏损害型:引起这类中毒有关的种约20余种。
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伞肽的种类外,如环柄菇属的某些种。
(5)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
死亡率较高。
(6)光过敏性皮炎型:我国目前发现引起此类症状的是叶状耳盘菌。
值得提及的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中,人们发现鹅膏菌毒肽对真核生物细胞的RNA聚合酶Ⅱ具有专一性抑制作用,而鬼笔毒肽对肌动蛋白具有束缚作用。
它们被用于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毒蘑菇-大鹿花菌: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8.9-15cm。
呈不明显的马鞍形,稍平坦,微皱,黄褐色。
菌柄长5-10cm,粗1-2.5 cm,圆柱形,较盖色浅,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
毒蘑菇-大鹿花菌在针叶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吉林、西藏等地区。
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异,不可食用。
常见毒蘑菇介绍

常见毒蘑菇介绍1、致命白毒伞致命白毒伞外形与一些传统的食用蘑菇较为相似,极易引起误食,喜欢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一般与树根相连。
黧蒴树在广州地区白云山、天麓湖、华南植物园等山地均有分布。
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类和毒肽类,在新鲜毒菇中毒素含量很高,50克左右的白毒伞菌体所含毒素便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
白毒伞毒素对人体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是历年广州地区毒菇致死事件的罪魁祸首。
2、毒蘑菇-铅绿褶菇铅绿褶菇是我市近年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祸首之一。
多于雨后长在草坪、草地及蕉林地上。
其毒性比致命白毒伞弱,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可能含少量类似白毒伞的毒素,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也有可能因误食而致命。
本菌有较多的相似种,特别是与可食的高大环柄菇相混淆,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3、毒蘑菇-网孢牛肝菌牛肝菌属中的某些种类含有神经精神毒素,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引起呕吐和腹泻,还可致瞳孔缩小。
另外,牛肝菌属中的某些种类含有致幻素,中毒后表现为幻觉、谵忘,特别是小人国幻觉为其特征,还可以有精神异常。
4、毒蘑菇-大鹿花菌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8.9-15cm。
呈不明显的马鞍形,稍平坦,微皱,黄褐色。
菌柄长5-10cm,粗1-2.5 cm,圆柱形,较盖色浅,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
在针叶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单生或群生。
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异,不可食用。
5、毒蘑菇-赭红拟口蘑又称赭红口蘑。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
菌盖有短绒毛组成的鳞片。
浅砖红色或紫红色,甚至褐紫红色,往往中部浮色。
菌盖直径4-15cm。
菌褶带黄色,弯生或近直生,密,不等长,褶缘锯齿状。
菌肉白色带黄,中部厚。
菌柄细长或者粗壮,长6-11cm,粗0.7-3cm,上部黄色下部稍暗具红褐色或紫红褐色小鳞片,内部松软后变空心,基部稍膨大。
夏秋季生于针叶树腐木上或腐树桩上,群生或成丛生长。
此菌有毒,误食此菌后,往往产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病症。
新疆的盘点你身边的13种毒蘑菇

首先毒蘑菇厉害,几个就可以毒死匹马。
记住不认识就坚决不能吃。
不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尝试是否有毒。
盘点你身边的13种毒蘑菇1狗尿苔学名半卵形斑褶菇,菌盖直径3cm左右,烟灰色至褐色,顶部蛋壳色或稍深。
有皱纹或裂纹,干时有光泽,边缘附有菌幕残片,后期残片往往消失。
菌肉污白色。
菌柄长可达16cm,往往扭曲,内部空心。
分布:狗尿苔是长在臭墙角或干大粪上的一种有毒的蘑菇。
毒性:中毒后一般无胃肠道反应。
发病较快,主要表现为精神异常、跳舞唱歌、狂笑,产生幻视,有的昏睡或讲话困难。
2褐鳞小伞菌子实体小,带浅肉粉红色。
菌盖具褐红色或暗紫褐色鳞片。
无菌托且有菌环。
幼时菌盖半球形,开伞后平展,直径2-4cm,中部鳞片密集色深,边缘有短条棱。
菌肉粉白色,近表皮处带肉粉色。
菌褶白又带粉色,离生,稍密,不等长,受伤变暗红色。
分布:夏秋季于林下、路边、房屋周围的草地上均可生长,一般群生,有时单生。
毒性:此种极毒,含毒肽和毒伞肽。
发病初期为胃肠炎症状,然后肝、肾受害、烦躁、抽搐、昏迷,死亡率高。
3肉褐麟小伞中文学名肉褐鳞环柄菇。
此种同褐鳞小伞相近似,主要区别是褐鳞小伞菌柄较细长,基部稍膨大,而肉褐鳞小伞菌柄一般等粗,菌环窄,往往只留痕迹,菌环以下有显著鳞片。
分布:夏秋季于林下、路边、房屋周围的草地上均可生长,一般群生,有时单生。
毒性:此种极毒,含毒肽和毒伞肽。
4花褶伞菌盖烟灰色,直径1-3厘米,顶部蛋壳色,稍有皱纹。
菌柄柱形,常扭曲,呈浅紫色,有白色粉末。
分布:春季至夏季在粪堆及肥土上生长普遍,群生或散生。
毒性:食后发病快,约1小时后出现精神异常,产生幻觉。
除严重者外,一般无胃肠道症状。
5青毒伞菌盖直径约5-10厘米,颜色呈瓦灰色或浅青褐色,表面有块状鳞片。
菌柄长12-16厘米,近白色。
分布:阔叶林地上单生,或与云杉、松树等形成外生菌根。
毒性:极毒。
6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菌、白毒鹅膏菌,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
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后近平展,直径7-12cm,表面光滑。
毒性最强的几种蘑菇

毒性最强的几种蘑菇
以下是几种毒性最强的蘑菇:
毒鹅膏菇(Amanita phalloides):也被称为鹅膏菇或死亡帽,是最致命的蘑菇之一。
它含有α-鹅膏菇酸,对肝脏具有严重毒性。
毒胡萝卜素蘑菇(Cortinarius orellanus):这种蘑菇富含毒胡萝卜素,可导致肾脏衰竭和其他严重的中毒症状。
旋毒伞(Gyromitra esculenta):它含有雄脑氨酸(Gyromitrin),这种化合物在人体内转化为有毒的物质,对肝脏和神经系统有害。
红毒鹅膏菇(Amanita muscaria):尽管它在某些地区被用于食用和药用,但它的毒性成分仍然具有潜在的危险。
麻黄伞(Galerina marginata):这种小型蘑菇含有有毒的氨基酸和多酚类物质,对肝脏有毒。
请注意,这些蘑菇都具有极高的毒性,甚至可能致命。
为了确保安全,非专业人士最好避免野外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以免误食了毒性蘑菇。
如果怀疑中毒或误食了有毒蘑菇,请立即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食物中毒与预防——常见的野生毒蘑菇与蘑菇中毒解救方法

食物中毒与预防——常见的野生毒蘑菇与蘑菇中毒解救方法常见的野生毒蘑菇①毒蝇鹅膏菌: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四川、西藏、云南等地。
②毛头乳菇: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
③白毒鹅膏菌(白毒伞):分布于我国河北、吉林、江苏、福建、安徽、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④毒鹅膏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⑤臭黄菇: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甘肃、陕西、西藏等地区。
⑥毒粉褶菌:分布于吉林、江苏、安徽、台湾、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区。
⑦大鹿花菌:分布于我国吉林、西藏等地区。
每年的7月~9月,是北京毒蘑菇中毒的多发季节。
北京的夏末秋初,气温较高、雨水增多,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时期。
在都市里憋坏了的人们一到周末就喜欢驾车出游,采摘野生蘑菇进行野餐。
然而,当“味道鲜美”、“口感细嫩”、“高蛋白,低脂肪”……这些词汇伴随着野生蘑菇在眼前不停闪现的时候,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可能威胁生命的事实:野生蘑菇中,一些种类带有毒性,甚至是剧毒。
8月16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和北京市卫生局联合发出预警,提醒市民严防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我国的毒蘑菇大约有二百多种,其中,许多种类的形态特征与食用蘑菇相似,很容易使人误采误食。
北京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向华介绍说,北京的毒蘑菇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山区、乡镇和农村。
每年的7月~9月,是北京毒蘑菇中毒的多发季节。
早在2007年8月,北京房山区就发生了一起因误食毒蘑菇而引发的群体中毒事件。
当时,一位居民将野外采摘的野生蘑菇与另外6人分食。
很快,7人先后出现了严重的消化道中毒症状,被送入医院救治。
5天后,首位重症患者因急性肝肾衰竭死亡;再过了5天,又一位中毒者被夺走了生命。
其余5人经过治疗后,终于痊愈。
崂山旅游须知:崂山7种有毒蘑菇 最毒一闻倒只能靠催吐

图揭崂山7种有毒蘑菇最毒一闻倒只能靠催吐(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3日发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公告,提醒公众预防蘑菇中毒。
专家表示,目前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
一旦误食,应尽早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
同时,在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宋爱荣告诉记者,崂山山系共有蘑菇40多种,但其中7种是有毒的,毒性最强的一种蘑菇叫毒蝇伞,人体单凭呼吸就能被它放倒。
野生蘑菇近期增多我市已经进入汛期,在这样的季节,大山成了蘑菇的天然温床,时雨时晴的天气让野蘑菇破土而出。
最近时常有市民致电本报读者热线82860085,称自己在山上采到了野生蘑菇,不知道这种生长在山上的野生蘑菇能不能吃。
据报道,7月上旬以来,陕西汉中市发生了多起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先后有50多人中毒,并造成7人死亡。
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预警公告,提醒人们一定要预防野生蘑菇中毒。
“这段时间每次去爬山,都能在山上采到野生蘑菇,据说外表鲜艳的蘑菇有毒,那种灰色或白色或黑色的可以吃,不知道该怎么甄别?”市民佟先生问道。
毒蘑菇常被误采摘“昨天来了几个客人,他们从山上摘了一捧野蘑菇,要我给他们做汤喝,我看了看,发现里面还有毒蝇伞,要是喝了这种蘑菇炖的汤,恐怕就没命了。
”昨天上午,在十八盘开农家宴的段师傅说,经常有不知情的游客在山上采摘野蘑菇,其中一些蘑菇的毒性非常强,但采摘者却没有察觉到。
“我们常年生活在大山里,哪些蘑菇有毒哪些蘑菇没毒心里都有数,即便这样,在收购蘑菇时我们也十分谨慎,不敢有一丝马虎,生怕毒蘑菇乘虚而入。
”段师傅告诉记者,农家宴的野生蘑菇多是收购上来的,他们则很少有时间去采摘。
一般有人专门在山内采摘野生蘑菇,然后卖给农家宴,在采摘和收购的过程中,这些野生蘑菇要一一接受“面试”,从而杜绝毒蘑菇浑水摸鱼。
毒蝇伞闻闻就中毒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宋爱荣是蘑菇方面的专家,她对崂山野生蘑菇有近10年的调研,从2003年开始,她便带领着她的研究生团队寻遍崂山山系,将山上的野生蘑菇一一甄别入册。
中国十大毒蘑菇

中国十大毒蘑菇蘑菇是很多人喜欢的一种食物。
我们可以常见的蘑菇有香菇、平菇、茶树菇等,但其实也是世界上其他大部分的蘑菇都是一些有毒的。
我们国家有许多毒蘑菇。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十大毒蘑菇。
中国十大毒蘑菇1、白毒伞白毒伞又称死帽,是世界十大毒蘑菇之一。
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河北、济宁等地。
它含有极强的毒性,可导致人体器官衰竭和死亡,死亡率高达95%。
2.铅青折菇铅青折菇又称大青折伞。
它是一种剧毒的蘑菇,在野外很常见。
它们都是白色的,帽子上有一些棕色的突起,有毒,可导致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
3.肉棕鳞伞肉褐鳞伞的学名是我国常见的毒蘑菇。
它们的帽子多为红褐色,夏秋季多长在路边。
在草地上,它含有非常高的毒性致死率。
4、毒蝇伞毒蝇伞也称为毒蝇伞。
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福建等地。
夏季多生长在马尾松林中。
也很高。
5. 毛茸茸的牛奶蘑菇毛茸茸的牛奶蘑菇也被称为疝痛蘑菇。
他们的外表很普通。
它们主要在夏秋季节生长在林地。
在我国黑龙江、四川、济宁等地均有发现。
它含有的毒素会导致心跳缓慢和抽搐等症状。
6、臭红菇臭红菇又称鸡屎。
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市。
它们的帽子是卡其色或浅棕色,具有一个很高的药用研究价值,但也同时含有一种很高的毒性,吃多了对中枢神经网络系统的危害到了很大。
7赛洛西贝草原裸盖菇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古巴,中国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又称“幻觉蘑菇”,食用后会更加引起社会幻觉,影响人的神经网络系统。
8. 霜杯伞白霜杯伞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青海、甘肃等地。
它们的外观大多是白色的,也有一些是黄色的。
细菌含有大量毒蕈碱。
毒物会引起恶心、呕吐和其他症状。
9. 赭红色蘑菇赭红色蘑菇在我国广泛分布。
它们的外观大多呈砖红色或紫色。
它们大多在夏天生长在腐烂的木头上。
人们误食后会呕吐和腹痛和其他症状。
10. 墨鬼伞墨鬼伞是一种蘑菇,伞盖呈灰黑色,撑开伞会流出墨汁。
如果吃了会引起呕吐等中毒症状。
什么样的野生蘑菇能吃?(附图)

什么样的野⽣蘑菇能吃?(附图) 1、猴头菌⽣长环境:朽⽊树⼲、树桩或树枝。
形状:球形,直径常6-10厘⽶,菌体⽩⾊或略带黄⾊,有⾹味,略苦。
2、枞树菌,即松茸。
⽣长环境:松林下,尤其喜⽣长于刚枝叶盖地的幼松林下,⼟⽣。
常见有2种。
⼀种菌盖菌柄鸡蛋黄⾊,嫩时菌圆形下卷,成熟后伞盖上展,中间下凹,下有褶裂;⼀种菌体橙黄⾊,盖⾯略带灰蓝⾊,⾊泽不如前者鲜黄。
3、花栎树菌,⼜叫绿⾖菌。
⽣长环境:栎类树林下或杂林下,⼟⽣。
菌盖直径达6-12厘⽶,菌盖上⾯表⽪呈绿⾊,有时呈绿⾖⾊,平或略下凹,下⾯伞褶⽩⾊,有菌⾹⽓味,⽼时菌柄、菌盖均多⽣⾍蛆。
4、鸡⽖菌,即鸡枞,⼜叫珊瑚菌⽣长环境:箭⽵、拐棍⽵(龙头⽵)林下,或栎类疏林下及林缘荒坡,⼟⽣。
菌体呈珊瑚状,灰⾊,⾼5-8厘⽶。
5、⽺肚菌⽺肚菌⼜称⽺肚菜、美味⽺肚菌、⽺蘑。
⽺肚菌(Morchella),⼜名草笠⽵,是⼀种珍贵的⾷⽤菌和药⽤菌。
⽺肚菌于1818年被发现。
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状,既像个蜂巢,也像个⽺肚,因⽽得名。
⽺肚菌的营养相当丰富,据测定,⽺肚菌含粗蛋⽩20%、粗脂肪26%、碳⽔化合物38.1%,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特别是⾕氨酸含量⾼达1.76 %。
因此,有⼈认为是“⼗分好的蛋⽩质来源”,并有“素中之荤”的美称。
⼈体中的蛋⽩质是由20种氨基酸搭配⽽组成的,⽽⽺肚菌就含有18种,其中8种氨基酸是⼈体不能制造的,但在⼈体营养上显得格外重要,所以被称之为“必需氨基酸”。
另外,据测定⽺肚菌⾄少含有8种维⽣素:维⽣素B1、维⽣素B2、维⽣素B12、烟酸、泛酸、吡哕醇、⽣物素、叶酸等。
⽺肚菌的营养成份,可与⽜乳、⾁和鱼粉相当。
因此,国际上常称它为“健康⾷品”之⼀。
⽺肚菌含抑制肿瘤的多糖,抗菌、抗病毒的活性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疲劳、抗病毒、抑制肿瘤等诸多作⽤;⽇本科学家发现⽺肚菌提取液中含有酪氨酸酶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脂褐质的形成。
⽺肚菌所含丰富的硒是⼈体红细胞⾕胱⽢肽过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可运输⼤量氧分⼦来抑制恶性肿瘤,使癌细胞失活;另⽅⾯能加强维⽣素E的抗氧化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外小心毒蘑菇——毒蘑菇大全(组图)中国的毒蘑菇(毒菌)种类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
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
因此,长期以来鉴别毒蘑菇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事。
有关方面曾做了大量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但误食中毒者仍屡有发生。
因为鉴别毒菌并不容易,所以唯一的办法,在野外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不认识的蘑菇,同时不偏听偏信。
必须在分辨清楚或请教有实践经验者之后,证明确实无毒时方可食用。
如果吃了蘑菇发生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千万不可大意。
我们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种类型:(1)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已知有80余种。
(2)神经精神型:已知有60余种。
中毒症状是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
如毒蝇鹅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
(3)溶血型:主要症状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和气促。
此类中毒症状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4)肝脏损害型:引起这类中毒有关的种约20余种。
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伞肽的种类外,如环柄菇属的某些种。
(5)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
死亡率较高。
(6)光过敏性皮炎型:我国目前发现引起此类症状的是叶状耳盘菌。
值得提及的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中,人们发现鹅膏菌毒肽对真核生物细胞的RNA聚合酶Ⅱ具有专一性抑制作用,而鬼笔毒肽对肌动蛋白具有束缚作用。
它们被用于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毒蘑菇-大鹿花菌: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8.9-15cm。
呈不明显的马鞍形,稍平坦,微皱,黄褐色。
菌柄长5-10cm,粗1-2.5 cm,圆柱形,较盖色浅,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
在针叶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吉林、西藏等地区。
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异,不可食用。
毒蘑菇-赭红拟口蘑:又称赭红口蘑。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
菌盖有短绒毛组成的鳞片。
浅砖红色或紫红色,甚至褐紫红色,往往中部浮色。
菌盖直径4-15cm。
菌褶带黄色,弯生或近直生,密,不等长,褶缘锯齿状。
菌肉白色带黄,中部厚。
菌柄细长或者粗壮,长6-11cm,粗0.7-3cm,上部黄色下部稍暗具红褐色或紫红褐色小鳞片,内部松软后变空心,基部稍膨大。
夏秋季生于针叶树腐木上或腐树桩上,群生或成丛生长。
分布于我国台湾、甘肃、陕西、广西、四川、吉林、西藏、新疆等地区。
此菌有毒,误食此菌后,往往产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病症。
但也有人无中毒反应。
毒蘑菇-白毒鹅膏菌: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
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后近平展,直径7-12cm,表面光滑。
菌肉白色。
菌褶离生,梢密,不等长。
菌柄细长圆柱形,长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内部实心或松软,菌托肥厚近苞状或浅杯状,菌环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地上。
分布于我国河北、吉林、江苏、福建、安徽、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此蘑菇极毒。
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
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
毒蘑菇-毒鹅膏菌:又称绿帽菌、鬼笔鹅膏、蒜叶菌、高把菌、毒伞。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
菌盖表面光滑,边缘无条纹,菌盖初期近卵园形至钟形,开伞后近平展,表面灰褐绿色、烟灰褐色至暗绿灰色,往往有放射状内生条纹。
菌肉白色。
菌褶白色,离生,稍密,不等长。
菌柄白色,细长,圆柱形,长5-18cm,粗0.6-2cm,表面光滑或稍有纤毛状鳞片及花纹,基部膨大成球形,内部松软至空心。
菌托较大而厚,呈苞状,白色。
菌环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此菌极毒,据记载幼小菌体毒性更大。
该菌含有毒肽(phallotoxing)和毒伞肽(anatoxins)两大类毒素。
中毒后潜伏期长达24小时左右。
发病初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此后1、2天症状减轻,似乎病愈,患者也可以活动,但实际上毒素进一步损害肝、肾、心脏、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接着病情很快恶化,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谵语、面肌抽搐、小腿肌肉痉挛。
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肝、肾细胞损害,黄胆,急性肝炎,肝肿大及肝萎缩,最后昏迷。
死亡率高达50%以上,甚至100%。
对此毒菌中毒,必须及时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
云南民间还利用毒伞的浸煮液杀红蜘蛛。
该菌的子实体提取液对大白鼠吉田肉瘤有抑制作用和具有免疫活性。
该菌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与松、支杉、栎、山毛榉、栗等树木形成菌根。
毒蘑菇-毒蝇鹅膏菌:又称哈蟆菌、捕蝇菌、毒蝇菌、毒蝇伞。
子实体较大。
菌盖宽6-20cm。
边缘有明显的短条棱,表面鲜红色或桔红色,并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
菌褶纯白色,密,离生,不等长。
菌肉白色,靠近盖表皮处红色。
菌柄较长,直立,纯白,长12-25cm,粗1-2.5cm,表面常有细小鳞片,基部膨大呈球形,并有数圈白色絮状颗粒组成的菌托。
菌柄上部具有白色腊质菌环。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长。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四川、西藏、云南等地。
此蘑菇因可以毒杀苍蝇而得名。
其毒素有毒蝇碱、毒蝇母、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伞素等。
误食后约6小时以内发病,产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牙关紧闭,头晕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状。
使用阿托品疗效良好。
此菌还产生甜菜碱,胆碱和腐胺等生物碱。
该菌可药用,小剂量使用时有安眠作用。
子实体的乙醇提物,对小白鼠肉瘤1 80有抑制作用。
所含毒蝇碱等毒素对苍蝇等昆虫杀力很强,可用于森林业生物防治。
据记载,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及雅库将人曾用作传统的节日食用菌。
一般成人食一朵后便会产生如痴似醉的感觉,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享受。
印度用它作为魔术师的药剂。
在一些国家民间被作为一种安眠药物。
我国东北地区将此毒菌破碎后拌入饭中用来毒死苍蝇,甚至毒死老鼠及其它有害动物。
另外毒蝇伞表面的鳞片脱落后,往往与可食用的橙盖伞相似,采食时需注意区别。
在德国民间将此菌浸入酒中,用以治风湿痛。
该菌含丙酸,可用于制造丙酸盐用作防腐剂、香料脂、人造果子香等。
此菌属外生菌根菌。
与去杉、冷杉、落叶松、松、黄杉、桦、山毛榉、栎、杨等树木形成菌根。
毒蘑菇-细环柄菇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直径3-7cm,初期半球形、后呈扁平且中部凸起,污白色,中央有褐色鳞片,向边缘有短条纹。
菌肉白色。
菌褶白色,离生,稍密。
菌柄柱形,向下渐长,长4-8em,粗0.3-0.6cm,白色,菌环以下有絮状或毛状鳞片,质脆。
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山西、江苏、云南、广东、香港、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
可食用,但有人认为有毒,不宜随意采食。
毒蘑菇-大青褶伞:又称摩根小伞。
子实体大,白色。
菌盖直径5-25(30)cm,半球形,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为鳞片,顶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边缘渐少或脱落,菌盖部菌肉白色或带浅粉红色,松软。
菌褶离生,宽,不等长,初期污白色,后期呈浅绿至青褐色,褶缘有粉粒。
菌柄圆柱形,长10-28cm,粗1-2.5cm,纤维质,表面光滑,污白色至浅灰褐色,菌环以上光滑,环以下有白色纤毛,基部稍膨大,内部空心,菌柄菌肉伤处变褐色,干时有香气。
菌环膜质,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生林中或林缘草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布于我国香港、台湾、海南等地。
此菌普遍被认为有毒,不宜食用。
其外形特征与高大环柄菇相似,明显区别是后者菌褶白色,可食用。
毒蘑菇-细褐鳞蘑菇:子实体中等至较大。
菌盖直径5-10cm,初期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平或稍凸,表面污白色,具有带褐色、黑褐色纤毛状小鳞片,中部鳞片灰褐色,边缘有少量菌幕残物。
菌肉白色,稍厚。
菌褶初期灰白至粉红色,最后变黑褐色,较密,不等长,离生。
菌柄圆柱形,长6-12cm,粗0.81cm,污白色,表面平滑或有白色的短细小纤毛,基部膨大,伤处变黄色,内部松软。
菌环薄膜质,双层,生柄的上部,白色,上面有褶纹,下面有白色短纤毛。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
分布于河北、香港等。
该菌有毒,有很强的石碳酸气味,食用后引起呕吐或腹泻等中毒症状。
此菌外形特征接近于双环林地蘑菇,但此种幼时菌盖顶部不呈四方形,菌盖鳞片细小。
毒蘑菇-毛头鬼伞:又称鸡腿蘑(河北、山西)、毛鬼伞。
子实体较大。
菌盖呈圆柱形,当开伞后很快边缘菌褶溶化成墨汁状液体。
菌盖直径3-5cm,高9-11cm,表面褐色至浅褐色,随着菌盖长大而断裂成较大型鳞片。
菌肉白色。
菌柄白色,圆柱形,较细长,且向下渐粗,长7-25cm,粗1-2cm,光滑。
春至秋季在田野、林缘、道旁、公园内生长,雨季可甚至在毛屋顶上生长。
此菌有时生长在栽培草菇的堆积物上,与草菇争养分,甚至抑制其菌丝的生长。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
该蘑菇一般可食用。
但含有石碳酸等胃肠道刺激物,还含有腺嘌呤,胆碱,精胺,酪胺和色胺等多种生物碱以及甾醇脂等。
食后可能引起中毒,与酒类如啤酒同吃容易引起中毒。
毛头鬼伞可人工栽培,不过因为成熟快,容易出现菌褶液化,必须掌握采摘时间。
还可以用菌丝体进行深层发酵培养。
毒蘑菇-半卵形斑褶菇:子实体一般中等。
菌盖直径一般4cm,有时可达 8cm,近圆锥形、钟形至半球形,顶部有的略带土黄色,光滑而粘,有时龟裂。
菌肉污白色。
菌褶初期灰白,后期呈现灰黑相间的花斑,直生,稍密,长短不一。
菌柄圆柱形,长10-25cm,粗0.4-1.2cm,白色至污白色,顶部有纵条纹,菌环以下渐增粗,内部松软变空心。
菌环膜质生柄之中、上部。
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马粪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台湾、甘肃、陕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区,多见于高山牧场。
此种在青藏高原的松潘地区草地多见,而在内蒙草原却未发现。
此菌有毒,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
毒蘑菇-毒粉褶菌"又称土生红褶菌。
子实体较大。
菌盖一般污白色,直径可达20cm ,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边缘波状,常开裂,表面有丝光,污白色至黄白色,有时带黄褐色。
菌肉白色,稍厚。
菌褶初期污白,老后粉或粉肉色,直生至近弯生,稍稀,边缘近波状,长短不一。
菌柄白色至污白色,往往较粗壮,长9-11cm,粗1.5-3.8cm,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纵条纹,基部有时膨大。
夏秋季在混交林地往往大量成群或成丛生长,有时单个生长。
分布于我国吉林、江苏、安徽、台湾、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区。
有毒,不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