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咽喉痛、红疹等。
以下是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1. 突发的高热:患者体温通常在38.3摄氏度以上。
2. 咽喉痛:患者常常感到咽喉疼痛,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和咽部充血。
3. 红疹:猩红热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皮肤上的红色皮疹,常从颈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疹子触摸时具有细砂纸般的质地,患者面部和躯干部位的皮肤可能在疹子周围保持苍白。
4. “草莓舌”:患者的舌头表面可能呈现出红色,并有疱疹般的小溃疡,与舌头的正常粉红色相比,这被形容为“草莓舌”。
5. 皮肤脱屑:猩红热的恢复阶段,通常会出现皮肤脱屑,特别是在腿部和足部。
为了确诊猩红热,医生通常会根据上述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和临床评估。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咽拭子或喉咙培养,以便确认链球菌的存在。
重要提示:这里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猩红热,请立即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猩红热诊疗指南

猩红热诊疗指南【概述】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产生红疹毒素的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出疹性疾病。
其临床特征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有明显脱屑或片状脱皮,少数病儿在发病2~3周后可发生急性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
患者与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全年均有发病,而以冬、春季多见,5~15岁儿童发病最高。
目前由于广谱抗生素使用,尤其是青霉素的应用,重型病例比较少,而轻型病例增多。
【病史要点】1.有无猩红热接触史、过去有无猩红热病史。
2.近期用药史,有无外伤、皮肤感染史。
3.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的热程、热型;有无畏寒、寒颤、头痛、咽痛等伴随症状及其程度。
4.皮疹发生、发展过程,发热与皮疹的关系、出疹顺序、蔓延范围。
【体检要点】1.咽峡炎表现咽、扁桃体充血、肿大情况,有无脓。
)颜色、范围、剥离难易(性分泌物及其特点.2.皮疹的特点(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粟粒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分布,有无贫血划痕征、环口苍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体征存在。
恢复期有无脱皮。
3.注意并发症的体征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脑病或感染性休克。
【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例增高,胞浆中可有中毒颗粒。
2.咽拭子培养入院后应常规送检。
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3.特殊检查疑有并发症时可做相应检查如血培养、心电图等。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1)发热、咽痛和扁桃体充血、肿大,有的有脓性分泌物,发热24小时内出疹,24小时内皮疹出齐,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粟粒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可有贫血划痕征、环口苍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体征,退疹后有糠麸样或片状脱皮。
重型患儿高热,皮疹密集,甚至为出血性皮疹,全身中毒症状重。
外科型猩红热患儿有皮肤化脓性病变,全身症状轻,常无咽部症状,侵入部位周围最先出现皮疹且较明显。
猩红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 床 表 现〔续〕
恢复期〔脱皮期〕:多数情况下,皮疹于 48小时达顶峰,然后按出疹顺序开场消退, 2~3天退尽,但重者可持续一周左右。疹退 后开场皮肤脱屑,皮疹密集处脱屑更为明 显,可呈片状脱皮,手、足掌、指〔趾〕 处可呈套状,而面部、躯干常为糠屑状。 疹退及脱皮后无色素沉着。
临床表现〔续〕
斑丘疹 较麻疹轻 少融合 红斑疹丘疹
正常
正常
正常
白细胞高
10—14天 2—3天 4—6天 7—14天
猩红热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
麻疹 风疹 幼儿急疹 猩红热
结膜炎 咽痛
++ ±± ̶̶ ±+
药物疹
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
̶̶ ̶+
麻疹粘 膜斑
+ ̶ ̶ ̶
̶ ̶
出疹时间 皮疹特点
发热3-4天 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 始
6.金黄色葡萄菌感染:也可发生猩红热样皮 疹,杨梅舌等,鉴别需依靠细菌学检查。
鉴别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经呼吸 道传播的化脓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 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和脑膜刺激征。
发病数小时后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 分布不均,多少及大小不等,开场为鲜红 色,以后为紫红色,病情严重者瘀斑迅速 扩大,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
弥漫性红斑,上有鸡皮样丘疹
猩红热典型病例〔2〕
7岁男孩。出皮疹1周, 其间曾有明显咽痛及短 暂发热,口服清热解毒 中药后缓解,近几日出 现手掌脱屑,
表现为较厚的手套样脱 屑。
猩红热典型病例〔3〕
此患儿早期有典型的猩 红热临床表现,经正规 抗菌治疗10天后,恢复 期指端轻度手套样脱屑。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患者出现高热、咽喉痛、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2. 喉部炎症:患者的咽喉黏膜充血,咽红、扁桃体肿胀,可能有灰白色苔膜覆盖。
咽部和扁桃体可能伴有脓性分泌物。
3. 猩红热皮疹:患者体表出现特征性的皮疹。
皮疹起初呈红色且比较小,然后逐渐扩散到全身,与皮肤摩擦后可见明显的皮疹。
皮疹通常在躯干开始扩散,然后向四肢和面部蔓延。
它们可以被类似于“桔子皮”的纹理所取代,一般不会影响手掌、脚掌和嘴唇。
4. 舌苔现象:舌头上通常会出现丰富的白色苔膜,但苔膜下的舌头可能呈现出亮红色。
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做出猩红热的诊断。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还会进行喉拭子检查或抗链球菌溶血素验血来确认诊断。
猩红热临床诊断标准

猩红热临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一、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病原学的检查。
二、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可在潜伏期内与猩红热病人,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毒病人接触史。
2.症状体征1)普通型猩红热:起病急骤,发热,咽峡炎,草莓舌。
发病1~2d内出现猩红热样皮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猩红色红点疹,压之褪色,亦可呈“鸡皮疹”或“粟粒疹”。
皮肤皱褶处有密集的红点疹。
呈皮折红线(即巴氏线)。
同时有杨梅舌和口周苍白圈。
2~5d后皮疹消退。
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2)轻型猩红热: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轻。
3)中毒性猩红热:严重的毒血症,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和感染性休克。
4)脓毒型猩红热:表现为严重的化脓性病变。
咽峡炎明显,可有坏死及溃疡。
咽部炎症常向周围组织蔓延,引起临近器官组织的化脓性病灶或细菌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及迁徙性化脓性病变。
5)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皮疹常在伤口周围首先出现且明显,然后遍及全身,常无咽峡炎。
3.实验室检查3.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3.2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链球菌。
4.病例分类4.1疑似病例:发热,猩红热样皮疹+3.1。
4.2临床诊断病例:具备4.1+2.中任何一项。
4.3确诊病例:具备4.2+3.2。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也可经污染用具、玩具、饮料等间接传播。
也可经皮肤创伤或产道感染。
【消毒】对热、干燥及普通消毒剂敏感。
56℃30分钟即可杀灭。
猩红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2版

临床表现
发热:多为持续性,体温一般在38~39℃之 间,可伴有头痛、纳差、全身不适等中毒 症状。
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口腔黏膜 充血,扁桃体发炎并可有白色化脓性渗出 物。
舌质红,舌乳头红肿呈杨梅状,称“杨梅 舌”。
流行特点: 季节 全年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夏秋季少。 年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儿童为最多见,
特别易发于幼托单位及小学。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5天。 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一般分为4个类型,
即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和外科型。各 型预后不尽相同。 普通型:大多数患者属于此型。临床表现 可分为三期 ⑴前驱期;⑵出疹期;⑶恢 复期(脱皮期)。
猩红热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
麻疹 风疹 幼儿急疹 猩红热
结膜炎 咽痛
++ ±± ̶̶ ±+
药物疹
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
̶̶ ̶+
麻疹粘 膜斑
+ ̶ ̶ ̶
̶ ̶
出疹时间 皮疹特点
发热3-4天 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 始
发热1-2天 淡红色斑丘疹,由面部 开始
热骤降出 散在,玫瑰色,多位于
疹
躯干
发热1-2天 全身针尖大小红疹,疹 间皮肤充血,口周苍白 圈
预防
1.隔离患者:至少7天,应填报传染病报告 卡,属乙类传染病。对密切接触病人的易 感儿需检疫一周,对体弱者可服用阿莫西 林或头孢菌素2-3天。
2.减少接触,流行期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注意室内通风、维持空气清新。
3.早期、足疗程治疗猩红热,可有效地预防 风湿热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猩红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猩红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猩红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并且在幼儿园和学校等人口密集的场所更容易传播。
病症通常在感染后的2-5天内开始出现,包括高热、咽喉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此外,病患往往有猩红色或深红色的皮疹,通常首先在颈部和胸部出现,然后逐渐扩散到全身。
诊断猩红热的方法猩红热的诊断主要基于医生的临床判断,包括症状和体征检查。
这些诊断方法包括:1. 病史医生需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特别是对于是否感染了链球菌或曾经患有猩红热等病情有所了解。
2. 全身症状医生会检查病人是否出现了发热、头疼、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
3. 咽部检查医生会检查病人的咽部,包括扁桃体、腺体和喉部,看是否有炎症和增生情况。
4. 皮疹病人的皮肤症状是诊断猩红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医生会检查病人是否有红斑、皮疹、斑丘疹或红疹,这些症状可能最早出现在颈部和胸部。
5. 血液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确定病人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以帮助诊断猩红热和评估其严重程度。
鉴别诊断猩红热的症状和皮肤病变与其他很多疾病相似,因此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与猩红热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1. 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可以引起皮肤瘙痒和红斑。
荨麻疹的症状和猩红热非常相似,但荨麻疹的皮疹往往更严重和更长时间,并且可能会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
2.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通常在幼儿时期出现。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咽喉痛、口腔和手脚的红疹。
虽然手足口病和猩红热的皮疹很相似,但手足口病的皮疹主要集中在手掌、足底和口腔等腔体黏膜。
3. 风疹风疹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疾病,主要在儿童和青年人中流行。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身体不适、喉部痛、淋巴结肿大等。
虽然风疹也可能会出现皮疹,但风疹的皮疹往往比猩红热较轻。
4.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过敏反应会引起皮肤瘙痒和红斑,从而与猩红热的皮疹相似。
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可能多样化,需要从患者的病史中排除这种可能性。
猩红热诊断标准

猩红热诊断标准
猩红热是一种由A群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
猩红热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正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猩红热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猩红热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咽喉痛、红斑疹和舌苔脱落。
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持续时间较长,伴有咽喉痛和咽部充血。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患者的舌苔会有明显的白色覆盖物,随后脱落后呈猩红色。
此外,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小而细腻的红色斑点,可在颈部、胸部和腹部扩散。
二、实验室检查。
对于猩红热的诊断,实验室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咽拭子培养是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通过培养分离出的链球菌可以确定病原体。
此外,血液检查也可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病理改变。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猩红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典型临床表现,患者出现高热、咽喉痛、红斑疹和舌苔脱落等典型症状。
2. 实验室检查,咽拭子培养或血液检查阳性,发现A群链球菌感染。
3. 排除其他疾病,在诊断猩红热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高热、咽喉痛和皮疹的疾病,如麻疹、风疹等。
综上所述,猩红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两个方面,医生在诊断时应该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性,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猩红热的诊断标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识别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标准
(一)有流行病学史:
(二)咽痛、发热、全身皮肤弥漫潮红,红点疹及鸡皮样疹。
(三)细菌培养:鼻咽部分泌物培养,阳性率较高,对诊断很有帮助。
(四)血象:病的早期,白细胞总数增高,约在1—3万/mm3之间,分类中性可达80%左右。
(五)转白试验:是诊断本病有力的依据。
进行的越早越好。
对疑诊病人如能在皮疹出现前做此试验,就能更早确诊。
皮内注射0.2ml稀释的红
斑青毒素抗体,24小时后检测结果。
如注射部位皮肤与周围的皮疹区相比明显发白,为阳性结果。
(六)贫血性皮肤划痕(+)、帕氏征(+)、皮肤脱屑、口周苍白圈与杨莓舌虽非本病特异性,但综合分析可有助诊断。
治疗原则:强调早期彻底治疗,防止并发症。
(一)一般疗法:应与健康儿童隔离。
供给充足的水分及营养,注意皮肤及口腔卫生。
(二)抗菌素:首选特效药物为青霉素。
用药后90%病人2—3天退热,平均24小时细菌培养转为阴性。
儿童一般每日80万u,成人每日160万iu,分2次肌肉注射,连续7—10天,重者可加大剂量静脉滴注。
对青霉
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30—50mg,分4次口服,复方新诺明及林可霉素亦有效。
(三)中草药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四)激素:重症病人可考虑用强的松或氢化考的松。
局部治疗:外科型病人,注意局部伤口换药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