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 苏舜钦】《夏意》《山亭夏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合集下载

夏意 苏舜钦 阅读答案赏析

夏意 苏舜钦 阅读答案赏析

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赏析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赏析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此诗为作者流放吴中幽居沧浪亭时所作。

8.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夏意的?请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答案:8. 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三句选取夏日特有的事物石榴、树阴、日,并着以明满地当午和等词语扣住诗题,第四句更用梦醒时流莺的鸣声作反衬写出了夏日清幽静谧的氛围。

9.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悠闲旷达、宠辱偕忘,忘怀得失的心境。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树荫茂密深邃,阒静之中时歇时现流莺呖呖之声,明媚宁静清幽的景色反衬出内心的孤寂落寞。

(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阅读训练】阅读练习一:1.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矛盾?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对偶。

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参考答案】1.清2.帘(隔帘而望榴花)3.一席4.并不矛盾。

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清幽。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阅读练习二:(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3、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 字左右。

答案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

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3、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山亭夏日》阅读答案与解析--2016年中考古诗鉴赏真题

《山亭夏日》阅读答案与解析--2016年中考古诗鉴赏真题

《山亭夏日》阅读答案与解析--2016年中考古诗鉴赏真题
【阅读理解题目】: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三、四句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两句诗所写景象。

(3分)
(2)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1)诗句巧用比喻的修辞,把烈日照耀下的晶莹透澈的水面比作水晶帘,调动了视角和嗅觉等感官,动静结合。

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

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2)全诗体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

[解析]第(1)题考查诗歌的描写特点以及诗意的理解。

描述诗意,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适当地联想和想象,要用描述的语言。

第(2)题考查诗歌的主旨。

分析诗人的心境要联系诗歌具体的内容。

此诗写夏日风光。

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形象。

(出自江苏省宿迁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
简析
此诗写山亭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描绘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全诗以写景见长,笔法多变。

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苏舜钦《夏意》阅读训练及赏析

苏舜钦《夏意》阅读训练及赏析

苏舜钦《夏意》阅读训练及赏析苏舜钦《夏意》阅读训练及赏析原文: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字词解释:⑴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夏簟(diàn):夏天的竹席。

清:清凉。

⑵透帘:穿透帘子。

⑶觉(jué):睡醒。

翻译: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

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我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

阅读答案:试题:1.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矛盾?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对偶。

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答案:1.清2.帘(隔帘而望榴花)3.一席4.并不矛盾。

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清幽。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赏析:夏季的白昼是漫长的,夏季的中午又是那么炎热,在夏季,午睡成为一种享受,诗人们也津津乐道午睡的舒适及醒来时的惬意。

夏日的午睡,在诗人的笔下似乎是一种充满魅力的题材,自从陶渊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名言传世后,午睡的各种情趣不断出现在诗中。

如唐柳宗元《夏昼闲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宋张宛丘《夏日》:“黄帘绿幕断飞蝇,午影当轩睡未兴。

枕稳海鱼镌紫石,扇凉山雪画青缯。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些轻松的诗句,与炎炎赤日、蒸人暑气成为截然不同的概念,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热的情趣。

苏舜钦这首《》诗所表现的也是这一主题。

诗的`前三句着力在炎热的夏天描绘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衬托午睡的舒适。

苏舜钦的夏天诗词《夏意》鉴赏

苏舜钦的夏天诗词《夏意》鉴赏

苏舜钦的夏天诗词《夏意》鉴赏《夏意》【朝代】宋代【作者】苏舜钦原文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译文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

诗人欹卧于其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

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

待到醒来时,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注释①别院:正院旁的小院。

②夏簟:夏天的席子。

③清:清凉。

④透帘:穿透帘子。

⑤觉(jué):睡醒。

赏析“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

韩愈《郑群赠簟》诗曾以“卷送八尺含风漪”、“肃肃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

“夏席清”,正同此意,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

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

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快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

诗人欹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

韩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却又加上了一重帷帘。

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陶渊明有句云:“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

此诗第三句正由陶诗化出,谓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

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山亭夏日》原文及阅读答案赏析-古诗-赏析

《山亭夏日》原文及阅读答案赏析-古诗-赏析

《山亭夏日》原文及阅读答案赏析-古诗-赏析(2)夏日午时,晴空骄阳,耀眼明亮,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

这个“入”字化静为动,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映池中的真实情景。

(意对即可)(3)绿树浓阴、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2分)悠闲自在(2分)盛夏时节,绿树葱郁,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楼台的倒影。

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

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山亭夏日》是唐末将领高骈的诗作。

此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

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之感。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

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

“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

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

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

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

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

苏舜钦《夏意》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苏舜钦《夏意》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苏舜钦《夏意》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苏舜钦《夏意》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①别院:指正院侧旁的小院,是休闲的居所。

②明:石榴花开得火红。

③流莺,在树间飞来飞去的黄莺。

【参考译文】夏日,别院深深,竹席清凉,窗外的榴花盛开。

虽是正午时分,因绿树成荫却也清幽凉爽,梦中似乎听到黄莺在啼鸣。

【文学常识】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开封人。

北宋诗人,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

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诗风豪隽超迈,有些小诗写得十分精致。

【阅读训练】一:1.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矛盾?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对偶。

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参考答案】1.清2.帘(隔帘而望榴花)3.一席4.并不矛盾。

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清幽。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二:(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3、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 字左右。

答案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

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3、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描写夏天的诗句及赏析

描写夏天的诗句及赏析

描写夏天的诗句及赏析描写夏天的诗句及赏析北宋诗人苏舜钦的《夏意》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赏析】苏舜钦这首《夏意》,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

“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

韩愈《郑群赠簟》诗曾以“卷送八尺含风漪”、“肃肃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

“夏席清”,正同此意,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

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

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

诗人欹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

韩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却又加上了一重帷帘。

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陶渊明有句云:“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

此诗第三句正由陶诗化出,谓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

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南朝王籍诗云:“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末句意境正与二诗相类。

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苏舜钦描写夏天的诗词《夏意》鉴赏

苏舜钦描写夏天的诗词《夏意》鉴赏

【导语】《夏意》这⾸诗是北宋诗⼈苏舜钦创作的⼀⾸七⾔绝句。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氛,表现了诗⼈悠闲旷达的⼼境。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苏舜钦描写夏天的诗词《夏意》,欢迎阅读!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当午,梦觉流莺时⼀声。

【译注】 ⼩院幽深寂静,“我”躺在⽵席上,浑⾝清凉;窗外的⽯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帘,展现明艳的风姿。

①别院:正院旁的⼩院。

②夏簟:夏天的席⼦。

【赏析】 “别院深深夏簟清,⽯榴开遍透帘明”这两句写夏季午睡情景。

上句点明时令并交代午睡场所,“深深”表明庭院幽深静谧,给⼈⼀种清凉之感。

下句写室外环境,榴花如⽕,正开得热烈,虽然隔着帘⼦,仍然能感觉到它的艳丽,是⼀种柔和的艳丽,给⼈⼀种缥缈之感,这种感觉正可以助眠。

这两句风格清⽽不弱。

唐代常建的《破⼭寺后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深”,形象与此诗⼀⼆句相似。

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美⽂》),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不弱,别出⼼裁,独树⼀帜。

扩展阅读:苏舜钦⽣平经历 苏舜钦于北宋⼤中祥符元年(1008)⽣于开封(今河南开封),祖籍梓州铜⼭(今四川中江)。

祖⽗苏易简,宋太宗时参知政事。

⽗苏耆,官⾄⼯部郎中、河东转运使。

苏舜钦年轻时即不顾流俗耻笑,和穆修⼀起提倡古⽂,⽐尹洙、欧阳修等开始提倡的古⽂运动都早。

22岁时,因⽗亲官职⽽得以补太庙斋郎、荥阳(今属河南)县尉,景祐元年(1034)进⼠。

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县令。

苏舜钦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的改⾰派。

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杜衍、富弼等⼈延揽⼈才,准备实⾏新法。

苏舜钦是杜衍的⼥婿,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

御史中丞王拱⾠等反对政治改⾰。

时值进奏院祀神,[3]苏舜钦按照惯例,⽤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

王拱⾠诬奏苏舜钦以监主⾃盗,借以打击范、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意苏舜钦】《夏意》《山亭夏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山亭夏日
高骈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苏舜钦②
别院③深深夏簟④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高骈:唐末大将,爱好文学。

②苏舜钦: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

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

③别院:正宅边的小院。

④簟(diàn):竹席。

(1)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

(1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D.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3)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

(4分)
答案:
(1)七言绝句(七绝、绝句)。

(1分)
(2)D。

【解析】“觉”解为“醒来”,选项中“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理解不正确。

(3分)
(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出了对夏日美景的喜爱。

共1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高诗更多的是体现出作者赏景时的闲适、惬意(1分);苏诗隐含着作者罢职后内心的伤感、凄凉、寂寞(2分)。

赏析:
《夏意》是宋诗中的名篇之一。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苏舜钦这首《夏意》诗,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

《山亭夏日》是唐末将领高骈的诗作。

此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

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
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