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检测(4) 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附参答)

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附参答)

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附参答)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沿古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稍高起的区域,包括宫殿区和宫城(晚期)、祭祀区、围垣作坊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重要遗存。

这一分布格局A.可以认定二里头是夏朝的都城B.证实我国较早进入了阶级社会C.表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当发达D.反映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2.西汉昭帝时期。

霍光组织了一场有关经济政策的大辩论,史称盐铁会议、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中说道:‘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这表明贤良文学A.仍然秉持传统重本轻末的观念B.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全盘否定C.仅从道德层面反思了盐铁政策D.完全忽略了工商业的积极作用3.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等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飘逸的风格。

宽衣博业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

这种服饰装则必备A.是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体现B.反映出佛道老庄思想的盛行C.表明儒学统治地位逐步崩塌D.说明名士能够引领时代习俗4.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有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空道后才取得实权,负责具体事务。

这一制度设计A.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B.防止了官吏擅长之权C.适应文人治国的需要D.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5.下图是明朝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的代表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进行交流。

利玛窦被誉为中国天主教开拓者,他在传播天主教过程中删去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那稣的童真女之子身份,特别是“人人平等”等内容,还尽量避免谈论基督教的神学。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早期罗马法规定,一旦债务人未能按时清偿债务,债权人可利用解除约款获得相关抵押物的全部权。

公元326年,罗马皇帝在相关立法和告示中明确禁止解除约款,不仅禁止买卖中的解除约款,也禁止实物担保中的解除约款。

这一举措()A.淡化了经济财产的全部权观念B.渗透着维系社会公正的理念C.禁止了贵族阶级的高利贷行为D.有利于督促债务人履行义务【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326年(罗马)。

由材料可知,债务人到期不能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可利用解除约款获得抵押物的全部权,这违反了等价原则,不利于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禁止解除约款能够维护交易双方利益平衡,禁止债权人利用其优势地位剥夺债务人财产,这渗透着维系社会公正的理念,B项正确;罗马法留意维护私有财产,淡化了经济财产的全部权观念不符合史实,排解A项;“禁止了”说法过于确定,排解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债务人的爱护,并非督促债务人履行义务,排解D项。

故选B项。

2.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宣布:“今后凡昔里尼省内希腊人彼此之间发生争吵时,除涉及死刑的重大刑事案件须由总督亲自审理或委派特地陪审法庭审理判决外,其他一切案件我意均交付希腊籍陪审员办理”。

据此可知,该敕令A.体现罗马帝国民族冲突尖锐B.反映希腊民主影响深远C.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D.彰显了罗马法的机敏性【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今后凡昔里尼省内希腊人彼此之间发生争吵时,除涉及……我意均交付希腊籍陪审员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皇帝的敕令具有法律效力,敕令规定希腊人之间的大多数案件均交给希腊籍陪审员办理,体现了罗马法敬重被制服地区希腊人的意愿,彰显了罗马法的机敏性,故D项正确;材料是罗马法的进展,不能说明民族冲突尖锐,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罗马法,不能说明是希腊的民主影响深远,故B项错误;罗马法从性质上属于奴隶社会的法律,只能对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产生一些影响,但没有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契约精神,故C项错误。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据记载,秦国有专官负责管理耕牛,进行耕牛肥瘦的评比。

对评为上等牛者,则田啬夫、饲养员、牛长受到嘉奖,反之,则受到惩处。

这一做法有利于()A.推动农业进展B.加强思想把握C.抑制土地兼并D.确立中心集权【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秦朝(中国)。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秦朝对耕牛的管理比较严格,这主要是由于牛作为主要的农业动力受到政府的爱护,它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进展,A项正确;耕牛与加强思想把握无关,排解B项;爱护耕牛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解C项;爱护耕牛与中心集权无关,排解D项。

故选A项。

2.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记载了前代某工具:竖轮之傍架一立轴,立轴上有上下大小两个卧轮,上面卧轮轮齿与竖轮轮齿咬接。

水流冲击下面的小卧轮转动,上面的卧轮随转,带动竖轮,从而刮水上岸。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A.水排B.水转翻车C.戽斗D.风力水车【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竖轮”“大小两个卧轮”“水流冲击”等信息可知,这是水转翻车,与B 描述相同,B正确;A是冶铁工具,排解;C依靠人力,排解;D依靠风力,排解。

3.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千耦其耘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A.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B.豪强地主左右国家财政C.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D.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进展【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汉朝(中国)。

依据材料“史书关于汉朝时期社会状况的部分记述”可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述买田宅,为富人;《汉书·论贵粟疏》记述卖田宅、以偿债;《汉书·贡禹传》记述卖田百亩,以供车马;《汉书·张禹传》记述多买田至四百顷。

材料表现了在汉代土地买卖频繁,反映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进展,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国家对土地买卖的政策信息,无法判定是否合法化,排解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豪强地主左右国家财政的信息,排解B项;土地买卖的频繁,土地私有制的进展是自耕农经济进展的表现,排解C项。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中国古代政治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中国古代政治

中国古代政治一、选择题1.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A. 中央集权B. 家国同构C. 天下为公D. 官僚政治2. 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

这表明当时A. 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B. 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C. 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D. 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3.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维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实质上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4.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

”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A. 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B. 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C.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D. 汉朝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5.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

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史料是A. 周礼规定礼器的数量B. 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C.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具D. 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6.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天子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候。

司马光认为这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

司马光此举意在A. 对周天子的分封表示不满B. 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C. 说明维护纲常伦理的必要D. 承认“三家分晋”的合法性7.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与人文思想(含答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与人文思想(含答案)

第4讲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与人文思想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古代希腊、罗马。

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还是古罗马的法律以及哲人们以“人”为中心来解读世界的智慧,都给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财富。

2.关注三方面考点(1)古希腊:城邦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民主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民主局限:有限民主、直接民主、泛滥民主。

(2)古罗马:核心内容: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两个标志:《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民法大全》(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个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

两大影响因素:平民的斗争、帝国的扩张。

(3)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发展是一个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的过程,古希腊智者学派以“人”的眼光考察一切,揭开了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重视理性、强调知识作用,使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排查纠错1.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其中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2.小国寡民是希腊城邦的主要特点,其政体类型主要有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等。

(√)3.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4.陶片放逐法的实质是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5.雅典民主制度中,对政治文明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召开公民大会,让公民参与城邦事务。

(√)6.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广大平民的民主政治。

(×)点拨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层的民主。

7.雅典民主仅仅是对成年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人、奴隶和妇女,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8.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唐代楷书步入盛世,其代表人物有①钟繇①欧阳询①柳公权①颜真卿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唐代楷书书法家欧阳询创立欧体,柳公权创立柳体,颜真卿创立颜体,而钟繇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故D选项正确;排解A、B、C选项。

2.《晋书·裴秀传》载:“(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藏于秘府。

”据历史学者争辩,这种地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

这反映出当时A.主流思想僵化阻碍科技进步B.科技应用听从国家意志C.印刷技术落后影响文化传播D.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禹贡地域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反映科技应用听从国家意志,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阻碍科技进展,排解A项;材料没有涉及印刷术是否落后,排解C项;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是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排解D项。

故选B项。

3.唐初,无论扬道抑佛或是抑道扬佛,最终都只是以扬为主。

三教之外,基督教(景教)也在贞观年间传入,摩尼教、袄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也格外活跃。

这说明当时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B.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峻冲击C.三教并行政策确立D.文化政策开明促进信仰多元【答案】D【详解】由材料“最终都只是以扬为主……摩尼教、袄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也格外活跃”可知,当时政府对待宗教的态度较为开明,这促进了当时社会信仰的多元化,故选D;宗教信仰不能完全和宗教迷信等同起来,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解;材料没有提及儒家的地位问题,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解;材料“无论扬道抑佛或是抑道扬佛”说明政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还是有倾向性的,因此“三教并行政策确立”的结论无法得出,排解C。

4.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颇为华丽;北朝文风质朴、宜于有用。

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渐渐在北方传播。

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消灭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

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高三历史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我国中原及北方地区形成以粟为主,黍、大豆、水稻为补充的混合型农业生产体系;以黄河上游为主的西北地区,畜牧业占有一定的比重;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则形成稻作农业体系。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饮食结构的不同B.地区交流的缺乏C.自然环境的影响D.生产技术的发展2.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据此可知,他们倡导()A.施行仁政B.教化民众C.隆礼重法D.敬天保民3.从汉高祖到景帝,皇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人。

汉初的分封()A.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C.维护了国家政权稳定D.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4.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其长官为当地部落首领,仍保持原有称号和权力,允许世袭,自理内部事务,但由朝廷颁发印信,唐的政令、刑律也推及到这些地区。

其版籍(户口册)一般不上报户部,个别上报户部的,赋役也较轻。

唐代羁縻州的设置()A.适应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B.导致了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C.阻碍了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D.减轻了各地民众的赋役负担5.明末文人儒士乐于与商人交往,有些还直接投入到经商活动中,常有“逐末者多衣冠之族”“士人或窜身市籍”的记载。

士人与商人往来交友,为富商巨贾撰写传记等。

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二轮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二轮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泰安市2021届高三二轮检测历史试题2021.04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殷墟考古在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铲、镰、磨石等计144件。

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铲、镰、刀等计179件。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形成2.图1是“和田马钱”,流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廓,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怯卢文(古印度文字),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

该钱币的发现,反映了当时A.于阗全面推行了中原币制B.丝路贸易促迸了文明的交流C.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D.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3.唐代中央重视向地方民众核实地方官员的政绩;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也可以“诣阙”请求官员去留。

这些举措A.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稳定B.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C.导致地方官员权力的萎缩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4.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仁河图》常被学者用来论证北宋城市的繁荣。

而同时期的《吕蒙正传》则记载“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

”这表明A.艺术作品不能反映历史事实B.历史事实无法准确认知C.对历史现象的描述具有主观性D.人物传记的史料价值更高5.崇尚耕读的明初学者吴与弼教导弟子:“秀才,若为慵懒,他日何从到伊川(程颐)门下,何从到孟子门下?”;清代思想家颜元也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逞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检测(四)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2.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

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

”“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

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从不闻清查一二。

”上述材料
() A.丑化了清朝军队B.是家书,无史料价值
C.反证英军纪律严明D.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
4.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5.钱乘旦在国内首先提出的“反现代化”的理论假设,即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价值取向,达到抵制现代化、回归传统社会的目的。

下列事件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B.洋务运动C.百日维新D.辛亥革命
6.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7.“自辛亥革命以后,民主主义成了正统。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C.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8.(2012·海南高考)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

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9.“北伐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虽然中途夭折,但这次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伐战争“中途夭折”
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联合绞杀
B.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理论未贯彻
C.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D.没有组成强大的中国革命联盟
10.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A.开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持久抗战准备
11.近年来,有关部门出版了大量与蒋介石有关的书籍《蒋介石传》、《蒋介石与汪清卫》、《蒋介石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蒋介石日记揭秘》等等,人们认识的蒋介石的形象也从单一走向多元。

其反映的实质是()
A.学术研究逐渐走向客观
B.革命史观的消失
C.对曾经的政治领袖好奇
D.两岸关系缓和、国共两党关系改善
12.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

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辫子与历史”
材料一“我(孙中山)剪去一生长成之辫发,往衣服店买得一套最新日本装穿好,……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

若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

”——陆文灿《流亡之孙公》材料二12月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

——1911年12月17日《大公报》材料三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

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

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剪辫法令
材料四1912年2月19日的《申报》载,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

山东都督周自济派宣传员到昌邑,宣传新政,劝导剪辫,激起民变,宣传员和无辫者27人被杀。

材料五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儒辜鸿铭》问题:
(1)根据材料一,推测孙中山是何时为什么要剪辫子?(4分)
(2)袁世凯公开剪辫子有何政治意图?(4分)
(3)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是指什么?(2分)
(4)基于上述材料,你怎样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剪辫子”现象?(1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强调党今后的任务是“要以我们的军队来发展土地革命”。

实现这一斗争策略的具体方针是:第一、要更加注意与资产阶级争领导权;第二、要由下而上地注意争取群众;第三、要在暴动中组织共产党人占多数的、工农民权独裁的临时革命政府。

——瞿秋白“八七会议”上的报告材料二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言:(1)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斗争。

(2)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3)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统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4)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材料三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主与富强的新中国,并协同英美苏及一切盟邦巩固国际间的持久和平。

我们必须坚持和平、民主、团结,为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1945年8月25日发表的《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材料四中共方面……表示迅速将其所领导下散布在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各地之部队,由上述地区,逐次撤退,应整编的军队调至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

——《双十协定》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出革命发展的倾向是什么?这种倾向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什么?(4分)
(2)材料二所强调的中心任务是否脱离了中共“二大”的精神?请说明你的理由。

从材
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你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有何发展方向?说明你的理由。

(6分)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的目的。

材料四
是如何体现材料三的精神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做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8分)
(4)通过以上材料,你得出的认识是什么?(2分)
答案
1.B2.A3.D4.D5.B6.D7.B8.A9.C10.D
11.A12.B
13.(1)1895年后或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出于政治避难需要。

(2)显示拥护共和,示好南方革命党,并给清廷以压力,以便夺取政权。

(3)旧的思想观念或传统观念等。

(4)应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能结合材料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

如:辫
发属于身体,其变化反映着政治、生活、观念的变迁,见证着中国近代化艰难的历程。

具体要求:观点准备;史实与材料运用恰当;论证论述充分;组织表达叙述清楚。

14.(1)倾向: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将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

影响:缩小了革命阵营,增加了革命的难度,埋下了“左”倾错误的祸根。

(2)是否脱离:没有。

理由:民族独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之一,是当时最主要
的任务。

方向: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理由:中国共产党能依据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推动革命事业的深入发展。

(3)目的:实现中国的独立、自由、富强;巩固世界的持久和平。

体现:让出八个解放区,收拢整编领导下的军队。

积极影响: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和团结精神,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避免了革命力量的过于分散,为将来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4)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己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斗争策略,在斗争中
走向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