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合集下载

2024年吉林省中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2024年吉林省中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2024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亲爱的同学们,请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完成题目和任务中体悟文化的内涵,让文化的清泉润泽思想的田园,让文化的灯火指引人生的方向。

一、积累与运用(15分)念母校之恩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8分)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正是求知欲最旺盛、记忆力最好、想象力最丰富,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

许多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 (1) 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之所以会常常心存感念,,,。

学校除了给学生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是打开认知世界、观察社会的窗户,或者说是一个tiào (2) 望世界的平台。

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迷失自己。

1、根据语境,给语段(1)处填写拼音,(2)处填写汉字。

(2分)(1)出类拔萃() (2)tiào()望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A. 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

B. 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

C. 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

D.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

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①他们的精神气质是在那时形成的②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从那时起步的③他们的知识基础是在那时奠定的A. ②①③B. ③①②C. ②③①D. ①②③4、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

A.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B.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第一卷(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下列各句中,语病现象出现在哪一句?A. 那不懂礼貌的人,居然说我不懂礼貌。

B. 张总是认为凡是小赵说的他都勉为其难。

C. 因为遇见雨,我们只好取消了户外活动。

D. 在我们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加各种文艺活动。

答案:B2.下面哪个词语没有发挥修饰作用?A. 小溪潺潺地流淌着。

B. 小鸟在树林中欢快地歌唱。

C. 他看了看那个陌生人。

D. 在早晨的阳光照射下,花园里的花朵格外美丽。

答案:C3.下面哪个诗句的押韵方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A.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答案:C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误的一句是:A.这里种有各种各样的鲜花。

B.他家养了一只叫旺财的小狗。

C.大家纷纷前来参加活动。

D.他对这个问题非常的感兴趣。

答案:C5.以下句子中,没有使用虚词的一句是:A. 小明总是很认真地完成作业。

B. 那本书对于我来说非常有价值。

C. 每天早上,我都会去散步。

D. 他的观点和我的不太一样。

答案:C6.下列句子中,错别字出现在哪一句?A. 春风拂过脸颊,让人觉得很舒服。

B. 这座城市的夜景很漂亮,特别是河边的灯光。

C. 他喜欢吃苹果,觉得吃水果对身体好。

D. 外面的天气很冷,记得穿厚一点的衣服。

答案:C7.下列成语中,意思最接近“千变万化”的是:A. 一成不变B. 千头万绪C. 变幻莫测D. 五花八门答案:C8.下面哪个字拼音不正确?A. 平凡 (píngfán)B. 景色(jǐngsè)C. 图画 (túhuà)D. 可怜(kělián)答案:A9.下面哪个句子的句子成分划分不正确?A. 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天空中飘着小雪花。

B. 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她忙得像只蚂蚁。

C. 我们在春天的时候去游览了乌镇古城。

2024年山西省中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2024年山西省中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2024年山西省中考语文真题亲爱的同学,展卷安!让我们放平心态,开启语文之旅……一、古典之美(27分)(一)1. 学校诗社举办“寻古人雅趣”活动。

下面是小宇同学制作的诗文名句练习卡,请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填写在横线上。

极目皆趣(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篱下采菊,物我两忘,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其五>)(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光阴流转,时序交替,富有理趣。

(王湾《次北固山下》)(3)“__________,阅金经”,远离世俗,雅音相伴,墨香静心。

(刘禹锡《陋室铭》)(4)“__________,__________”,泰山南北,一明一暗,相映成趣。

(杜甫《望岳》)趣由心生(5)“日月之行,__________”,沧海壮阔,吞吐日月,豪情满怀。

(曹操《观沧海》)(6)“__________,静影沉璧”,皎皎月色,一泻千里,月影如玉。

(范仲淹《岳阳楼记》)(7)“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月夜闲游,寻访村民,兴味盎然。

(陆游《游山西村》)(8)“__________,__________”,水天相连,如梦似幻,美妙绝伦。

(李清照《渔家傲》)寻美的眼睛里,万物皆趣;诗意的想象中,趣味无穷。

2. 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选用其中合适的四字词语,填入诗句点评的空缺处。

1939年,周恩来在绍兴的题词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满江红》)点评: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______的“竞雄”精神。

(二)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

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2024年新疆中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2024年新疆中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2024新疆中考语文真题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题卷共2页。

2.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12分)打造文化名片,讲好新疆故事。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的每一帧画面几乎都可以独立成画。

白雪皑皑的阿尔泰山、碧波荡漾的喀纳斯湖、渺.远广阔的璀璨星空、一望无垠的烂曼花海……如同人间仙境,()牧羊人在晨曦中的剪影、余晖.下温暖的毡房、那丰绕土地上的马蹄声声和倔.强的白杨树……这些场景不仅令人振撼,更激发了人们对新疆自然之美和风土人情的向往之情。

正通过这样的文化呈现,新疆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1.请用正楷字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3分)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渺远(miǎo)B.余晖(hu)C.倔强(juè)D.绽放(zhàn)3.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烂曼 B.剪影 C.丰绕 D.振撼4.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妙手偶得B.浮光掠影C.栩栩如生D.美不胜收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叶圣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C.莫泊桑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作品有《项链》《羊脂球》等。

D.“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如《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6.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

(8分,每空1分)赏自然之美,感文人情怀。

陶渊明的“芳草鲜美,(1)”(《桃花源记》)写出桃花林的绚丽美好;杜甫的“造化钟神秀,(2)”(《望岳》)表现泰山的神秀巍峨;刘禹锡的“(3),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抒发诗人的乐观精神;范仲淹的“(4),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展现奇特寒冷的边塞风光;张养浩的“(5)”(《山坡羊·潼关怀古》)描绘出山峰聚集、黄河汹涌的动势;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6)”(《爱莲说》)提醒我们要像莲一样洁身自爱。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真题(含解析)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真题(含解析)

2024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24道小题。

共8页。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问是精神的食粮,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

一个人在学问上有浓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澄.()明通达,时时有jì()托,时时在生展,这种人的生活决不会干枯,他也决不会做出卑污下贱的事。

《论语》记“颜子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赞他“贤”,并不仅因为他能安贫,尤其因为他能乐道,换句话说,他有极丰富的精神生活。

(节选自《朱光潜人生九论》)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澄.明()(2)jì()托2.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B.尽管C.如果D.虽然3.“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颜子”;也用以尊称对方。

下列词语同样可以用来尊称对方的一项是()A.君B.仆C.愚D.汝4.“学问是精神的食粮”,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________。

答案:1.①.chéng ①.寄2.C 3.A4.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解析:1.考查字音字形。

澄——chéng。

澄明:清澈明亮。

jì——寄。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托付在某人或某事物上面。

2.考查关联词的使用。

根据语境“一个人在学问上有浓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和“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可知,两个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要满足“有浓厚的兴趣”这个条件,才会达到“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这一效果,所以应填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A.“不仅”表示递进关系;B.“尽管”表示假设关系;C.“如果”表示条件关系;D.“虽然”表示转折关系;故选C。

2024年湖北省中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2024年湖北省中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2024年湖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贵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0分)开展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

小雨和小要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右图是小雨展示的“楚”字的早期写法(由“林”和“足”构成)。

诸你据此猜想楚国先民的生活画面,用一句话说说: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楚”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楚”字的词语。

“楚”的本义“楚”的引申义含“楚”字的词语“楚”是一种丛生落叶清晰明了清楚灌木。

(比一般灌木长有痛苦、心酸的感觉(1)得高,远看一目了然,清晰整齐;制成荆条韧性好。

)“楚楚”连用表示鲜明整洁、娇柔秀美(2)3.(2分)小雨和小雯为学校作了一副对联。

小雨写的是“情系中华竞芳华”小雯写的是“根植荆楚育翘楚”。

请你确定上下联,参照横批把这副对联工整地抄写到相应位置(见右图)。

4.(8分)小雨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诸葛亮隐居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 ①”;杜牧赤壁怀古,“东风不与周郎便, ②”。

周敦颐借莲言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 。

”岑参以花喻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④。

”刘禹锡吟诗酬和:“沉舟侧畔千机过, ⑤。

”苏东坡望月抒怀:“人有悲欢离合, ⑥,此事古难全。

”过三峡听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⑦ 。

”登黄鹤楼随诗人吟诵:“ ⑧,芳草萋萋鹦鹉洲。

202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中考试题2024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试卷第一部分(1~2题14分)今年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75周年,学校开展“红色‘冀’忆”主题活动。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太行巍巍,滹沱滔滔。

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北岸一处松柏苍郁的坡岭上,甲(落成/坐落)着革命圣地西柏坡。

西柏坡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它被称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在这里,中共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进京赶考”。

23日11时,“赶考”的人们乘汽车从西柏坡出发,17时到达唐县淑闾村;24日4时出发,11时许到达保定,傍晚到达涿县并留宿;25日改乘平汉线火车,(líng chén)出发,6时到达北平清华园站。

这一路风尘仆仆,向着新中国走去。

75年过去了,重温“进京赶考”这段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不断乙(激励/激荡)着我们,(bǐng chí)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前行。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íng chén)______ ②(bǐng chí)______(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松柏苍郁(yú)风尘仆仆(pú)B. 松柏苍郁(yù)风尘仆仆(pú)C. 松柏苍郁(yú)风尘仆仆(pū)D. 松柏苍郁(yù)风尘仆仆(pū)(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______ 乙______(4)有同学读到“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时,思考“擘画”的意思。

依据“擘”的字形,他想到“擘”的意思可能与部首“手”有关。

结合语境推测,“擘画”的意思应该是______(①筹划②一幅画③管理)。

(请从括号内选择,只填序号)(5)有同学手绘了“进京赶考”路线示意图(下图),请根据文段内容在序号处补充出对应的地名。

2024年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卷及答案

2024年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卷及答案

2024年山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

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学校开展了“何谓中国”主题系列活动。

你和同学小鲁、小元在一个小组,参加下面的活动。

【活动一 “文化中国”优秀作品征集】小鲁准备了一篇作品参加活动。

文传中华泱泱华夏追溯千年万古河山我们激情满怀孕育出(绚炫)烂的中华文化新时代新征程行走于神州大地中华文化文化的印记丰富厚重的内(含涵)融入身边的点点滴滴博大深邃的智慧吃到舌尖上的满足自强不息的精神___________兼收并蓄的胸怀刻入基因中的抑扬天下大同的愿景流进血脉里的婉转都是我们立于世界的穿越历史风雨自信之基依旧光彩容颜力量之源1. 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绚 shuò 含 xùB. 炫 sù 含 chǔC. 炫 shuò 涵 chǔD. 绚 sù 涵 xù2. 请你联系上下文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活动二 “艺术中国”展览】3. 你们小组负责展馆布置。

小元在下面四块展板上分别写了主题词,其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唱念做打,技艺精湛;生旦净丑,精彩纷呈脸谱奇妙,唱腔婉转,人物表演惟妙惟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尽显世间百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衢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阅读提示:①本文不需要全文精读,建议先浏览全文(约2分钟),再读文后题目,根据答题需要,选择重点内容阅读;②配图中的字影不需要阅读。

《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三只眼传媒2018-05-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日报》每两个月评选一次好标题,每次10个左右,分为一、二、三等奖,2017年一共评选了好标题64个。

作为全国媒体人业务标杆的《人民日报》,其好标题有很多“会说话”,而且说得有味,说得有理,让人耳目一新,连连点赞。

(选入本卷时略去了三等奖)《人民日报》好标题到底好在哪一、口语化要体现人情味儿新闻说事实,标题是开场。

开场说得好,才能吸引受众往下看。

口语化标题,使用群众的生活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讲出的话有生活气息,更能体现人情味儿,这样会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A 一个东北农民的种植转型记(引题)再见,玉米你好,蔬菜(主题)这个标题构思巧妙、新颖别致,以全票当选一等奖。

叙述式的引题写实,点出种植转型这一关键词;拟人化的主题简明直白,表明种植转型内容;口语化的表达活泼亲切、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了解种植结构调整这一重大农业政策。

B行李箱再大,也装不下一个家春节过后,人们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返回工作岗位,里面装的不仅仅是一样样的具体实物,更是一份份浓浓的亲情。

象征着离家远行的行李箱空间再大,都装不下远行人对家的思念与依恋,标题准确地击中了读者内心的柔软之处,有力地激发起读者的共鸣。

这个标题也是全票当选一等奖。

二、口语化不是普通大白话标题的口语化,并不是把群众口头语言原封不动进行呈现,而是要对这些原生态语言进行加工、提炼,在准确、简练的前提下,让标题更加形象、生动,突显文化品位。

一是语感强,对称美。

中文表达讲究修辞,体现博大精深的文化。

新闻标题中运用对仗,能够使标题呈现平衡感与对称美,不仅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还能有效提升报道的文化气质。

劳动致富这条路,不怕苦,就怕堵该文是“补民生短板,咱们加油干”系列报道的首篇,刊发于2017年11月3日17版。

文章将采访对象的原话提炼并制成标题,道出了劳动者们坚韧不拔、希望靠双手奋斗出幸福生活的决心和信心,也揭示出目前有些地方由于社会管理不当,人为阻滞百姓劳动致富的现实。

口语化的表达,朴实无华、简洁平实,直戳问题实质,一针见血,很有力度,为相关部门防“堵”疏“堵”提供了启示。

二是语意丰,有理趣。

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有强大的文化魅力。

看似平常的话语,放在不同的标题语境下,能产生不同的解读,蕴藏的辩证、双关、悬疑等哲理也能让人拍案叫绝。

这组标题准确生动地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工作内容和贡献,引题交代了主人公的姓名和82岁的高龄,以及工作单位和工作日上午仍时常去办公室上班的忙碌安排,有情节,有故事;主题采用拟人化手法,将对风云变化的研究比喻成“琢磨云的脾气”,增强了画面感,既有文采,又显情怀。

“琢磨”一词尤其用得妙,耐人寻味。

三、口语化要有时代感时代的特点也会在标题中留下印记,短标题的流行和网络化标题的广泛使用,体现的就是当今时代的特点。

读题时代,标题短而精,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易读易懂易传播。

网络流行语用在题中,也能跟上时尚节拍。

2010年11月10日,当“给力”首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时,曾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如今,网言网语在报纸上的使用已非常普遍。

用得准确,会让读者感觉亲近、自然。

税费“红包”激活经济“细胞”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解读税费红利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意义,生动鲜活,而且有时代气息。

两个贴切的比喻既增加了标题的感染力,又提升了内容的思想性,同时这种押韵结构也进一步强化了标题的韵律感。

来源:长江微信公众号(综合研究事儿、金台新声、新闻与写作)(运城网信备案号I20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微信公众号“三只眼传媒”,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人民日报》评选年度好标题的意义。

(4分)[链接材料] 有人在朋友圈里晒了一组文章标题的变迁:原文刊在《人民日报》上,标题是《给勇于担当的纪检干部“撑腰”》,到了一些网站那里,变成《纪检干部遭威胁:别把事办绝了,你家住址我知道》;到了另一些网站那里,变成《人民日报:有纪检干部遭威胁对方称“别把事办绝”》;还有诸如《人民日报:有纪检干部坚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民日报刊文:有纪检监察干部宁愿送人情也不愿做黑脸包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在阐述“口语化要体现人情味儿”这一观点时,用了两个例子(见文中A、B),哪个更切合这一观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本文的标题“《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好不好?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编者在文中配图,在文末标注信息来源,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画线处的三个小标题关键词是“口语化”。

《人民日报》好标题是否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请阐述理由。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1.[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本题应先初步感知文章,读懂链接材料的内容,理解链接材料的内容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然后按照题目的要求归纳出答案要点。

从链接材料可以看出,同样一则新闻标题,不同媒体转载的过程中换成了不同的标题,但这些标题断章取义、哗众取宠,反而容易误导读者。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评选年度好标题能纠正不良风气,引导新闻发布者遵守职业操守,也提醒读者要注意甄别新闻标题。

[答案] 示例:从链接材料中可以看出,有些新闻标题常常断章取义、哗众取宠,误导读者。

所以,《人民日报》作为媒体人业务的标杆,进行年度好新闻标题评选活动非常有意义,能纠正不良风气,引导新闻发布者遵守职业操守,也提醒读者要注意甄别新闻标题,不要被误导2.[解析] B。

A标题体现了口语化与拟人化的特点;B标题既口语化又充满人情味。

3.[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优劣。

可以从标题的一般特点及作用等角度来分析。

好的标题,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标题“《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没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竟”字用在这里语气不恰当,暗含否定之意,与本文作者的情感态度不符合。

故本文的标题不好。

[答案] 示例:不好。

这个标题尽管具有口语化特点,但不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且“竟然”一词,表示意外,暗含否定之意,以此激起读者的好奇,有哗众取宠之嫌。

4.示例: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文中的图片以及文末的信息来源都证明本文内容的真实性,体现编者负责任的传播态度;②给读者提供信息来源,便于读者深入阅读时查证资料;③新闻中的图片还可以丰富文本的呈现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5.[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本题应按照题目的要求,判断出是否所有好标题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然后阐述出理由。

标题能否口语化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有的标题相对严肃,不宜口语化。

[答案] 示例:不是。

有些标题不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如“三更风雨行英雄扶摇去”,言简意赅,具有对称美,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哀思,语言是典雅的。

名家美文赏旁批答案:②灰烬血泥名著微阅读格列佛游记“我”独自下到海里把敌舰拖到本国港口密谋弄瞎“我”的双眼(或:欲慢慢折磨死“我”)辛辣的讽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