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导论试题和答案

中国文化导论试题和答案

中国文化导论选择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 C 】A.文化思潮 B.文化传统 C.文化观念 D.文化现象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 C 】A.地质灾害等 B.沙尘暴灾害等 C.洪涝灾害等 D.风灾等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D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D 】A.和睦 B.团结 C.和平 D.统一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 D 】A.原始采集业 B.原始捕捞业 C.原始狩猎业 D.农业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 C 】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 C.夏代 D.商代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 D 】A.教师 B.官吏 C.说客 D.辩士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 C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 A 】A.出人相补原理 B.等差原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秦王暗点兵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 D 】A.查 B.验 C.测 D.切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 C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2世纪 D.公元16世纪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 B 】A.周代 B.汉代 C.隋代 D.唐代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 C 】A.选举政治 B.世袭政治 C.伦理政治 D.文官政治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 C 】A.五帝时期 B.夏朝 C.周代 D.春秋时期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D 】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 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 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 A 】A.《左传》 B.《周礼》 C.《论语》 D.《孟子》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 D 】A.《周礼》 B.《庄子》 C.《周易》 D.《诗经》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 B 】A.知行合一 B.天人合一 C.重义轻利 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中国文化导论

中国文化导论

• 3、简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 (一)农耕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早熟是指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 可以自由买卖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的剥削形式是租佃式,同时劳 役实物和货币地租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所 以说:“早熟。”所谓中国社会经济不成熟是指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 化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走上成熟的阶段。比如:明清时期,特别是 近代。许多工业和商业是官僚办的,官僚、地主与富商互相转化,官 商甚多,表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是纯粹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中 国传统社会里一直没有走上成熟的道路。 • (二)恶性经济循环 • 1.封建政策对经济的人为破坏。 • 2.人口控制对经济的阻碍。 • 3.战乱对经济发展的毁灭破坏。 • 4.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缚。
简答题
• 9、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 • ①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过于讲究实用而 轻视理论的探讨,使科技在经历了一定的 发展之后很那跃入新的水平。② 重政轻技 、重道轻器、传统伦理道德等观念的束缚 。 ③封建制度的扼制:科技人员社会地位 低下;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封 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 科技的发展。
5、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 漫长。 2.经济基础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4.对人身控制严密。
6、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 (一)敬天祭祖的礼制思想——建起祭天、祭祖、 祭社稷的坛庙建筑。 (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思想——在皇宫设计上 ,强调中轴对称,重视平面构图。 (三)以家长为核心的家族思想——四合院的正房 与厢房。
名词解释
5、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 黄色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 、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 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 写于黄色纸、帛上。符箓是天神的文 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 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u校园中国文化导论经典

u校园中国文化导论经典

u校园中国文化导论经典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文化的概念与特点三、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1.思想道德观念2.科学技术成果3.文化艺术表现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传统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2.当代我国文化创新的实践与成果五、校园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实践1.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2.培养具备文化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六、结语正文:一、引言校园文化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校园中国文化导论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二、中国文化的概念与特点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其核心内容包括思想道德观念、科学技术成果、文化艺术表现等。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1.思想道德观念:包括儒家仁爱、道家自然、佛教般若等思想,以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核心价值观。

2.科学技术成果:诸如四大发明、传统医学、农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3.文化艺术表现:如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丰富的艺术形式。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传统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学校教育,传统教育一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2.当代我国文化创新的实践与成果: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我国在文化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五、校园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实践1.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培养具备文化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培养具备文化底蕴、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六、结语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引论中国文化概论1“文化”,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上指的是“文治教化”,与“武功”对举,也就是礼乐和典章制度等等2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将它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3文化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1)物质文化层:最表层的是物态层面的文化,或称“器物文化”,指的是物质形态所表现的物质生产生活及其产品的总和,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

(2)制度文化层:指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包括制度、法律、礼仪、习俗和机构组织等等(3)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长成的文学艺术作品4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文化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

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与意义。

5轴心时代: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出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的特征:动荡和开放动荡:产生了碰撞,产生了思想,思想又在动荡中成熟开放:那个年代,没有人会特别约束思想家的口舌,而且那个年代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思想家,上行下效的力是无可比拟的6农耕经济优点:1农业经济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勤劳务实的民族性格,重实际而黜玄想缺点:1偏重实惠与眼前利益,限制了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急功近利,追求即时利益。

2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不愿意接触外界,接受新事物,习惯周而复始的生活7宗法社会(1)中国古代,人们称为“宗法社会”。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

序言(1)简述文化的定义。

文化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其进一步的分类则有简有繁。

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2)试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八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时期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

2.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形时代或“青铜时代”3.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4.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统一”的时代。

5.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6.第六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公元581年~618年)、唐(公元618年~907年)两代。

7.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时代,以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

8.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包括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16年~1911年)两代。

(3)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人文精神。

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和人的生活。

2、伦理本位。

与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相关联,中国文化特重人类群体的伦理秩序。

3、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4、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5、尚中贵和。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第一章(1)试论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

1.先秦儒家。

周灭商后,以周公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定了一系列维护嫡长子继承权的宗法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2.两汉经学。

儒家正式跃居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式的主导地位,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

3.南宋理学。

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经过此消彼长的长期斗争,今文经亡失于两晋之际,古文经独传,成为唐代官学。

中国文化导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导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导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传统四大名著?A. 《红楼梦》B. 《水浒传》C. 《西游记》D. 《百年孤独》答案:D2. 以下哪个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A. 京剧B. 阿拉伯剧C. 希腊悲剧D. 俄罗斯音乐剧答案:A3. 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鼻祖的作家是谁?A. 鲁迅B. 茅盾C. 钱钟书D. 老舍答案:A4.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不包括以下哪个?A. 火药B. 指南针C. 活字印刷术D. 电话答案:D5.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A. 京剧B. 四川变脸C. 豫剧D. 广东粤剧答案:A二、简答题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哪些?简述其中一种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答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和。

其中,仁是指对他人关怀、同情和善良的品质;义是指遵守道德准则,做出公正的行为;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传统礼仪;智是指具备智慧和学识;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用;和是指和谐与团结。

以仁为例,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倡导每个人都应该关注他人的需求,表现出善良和友爱的品质。

2. 中国传统音乐有哪些特点?选取其中一个特点进行解析。

答案: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包括平和、内省、情感表达的含蓄和以律动为主。

以情感表达的含蓄为例,中国传统音乐通过细腻而不张扬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乐的内省和个人情绪体验,更加注重音乐的隐蔽性和暗示性,并通过音乐的音调、节奏和构图来传达情感。

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而思考的空间,使听众更能沉浸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论述题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化之一,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影响着整个世界。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理念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平衡和稳定。

中国文化导论

中国文化导论

礼乐刑政一体
一、礼治、礼教
礼 从 神 道 转 为 人 道
1、周公制礼作乐
礼起源于祭神:本来是宗教祭祀的 仪式。 殷商的礼,通过礼器与牲酒来表达 对鬼神的敬意。
祭牲的固定搭配: ‚太牢‛:一牛、一羊、一豕 ‚少牢‛:一羊、一豕。
一、礼治、礼教
礼 从 神 道 转 为 人 道
“人殉”-甲骨文中卜辞载 :有一次合祭成汤、大甲、 大丁、祖乙四位先王,用“ 百羌百牢”,数量最多时用 “千牛千人”。
青铜酒尊
一、礼治、礼教
而 后“ 远 礼殷 之 人 , 尊 近 周神 人 人, 而 尊率 忠 礼民 。 尚以 ” 施事 神 , 《 , 礼 事先 记 鬼鬼 》 敬而 神 ……
周公制礼作乐,由宗教祭祀 的仪式演变为规定政治秩序以及 人与人关系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 范。 由对神灵、祖先的敬畏转变为 对于道德的关注和追求。
一、孟子:仁者无敌 3、“仁政”、“王
道”
孔子:为政以德,富之教之 孟子:不忍之政、王道、 圣王治道重在道德感化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理念] 落后要挨打 [丛林法则]
圣 王 之 道
二、荀子:隆礼重法
战国末年赵国人 ,稷下学宫的学术 领袖。 曷谓‚贤‛? 明君臣,上能尊 主下爱民。 辨治上下,贵贱 有等明君臣。 以顺上为志,是 事圣君之义。
二、儒学的形成和发展
4、老树新花:现代新儒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西方文明产生危机感的知 识分子把目光投向东方。这种情形使得一些向西方探寻真 理的中国知识分子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 文化,形成了现代新儒家,——会通中外,以接续儒家 “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明儒学为主要特征,谋求儒学 现代化的学术流派。现代新儒家,分为 三个阶段:梁漱溟、张君励、熊十 力是第一阶段;冯友兰、贺麟、钱 穆为第二阶段;牟宗三、唐君毅、 徐复观为第三阶段。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引论中国文化概论1“文化”,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上指的是“文治教化”,与“武功”对举,也就是礼乐和典章制度等等2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将它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3文化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1)物质文化层:最表层的是物态层面的文化,或称“器物文化”,指的是物质形态所表现的物质生产生活及其产品的总和,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

(2)制度文化层:指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包括制度、法律、礼仪、习俗和机构组织等等(3)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长成的文学艺术作品4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文化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

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与意义。

5轴心时代: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出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的特征:动荡和开放动荡:产生了碰撞,产生了思想,思想又在动荡中成熟开放:那个年代,没有人会特别约束思想家的口舌,而且那个年代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思想家,上行下效的力是无可比拟的6农耕经济优点:1农业经济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勤劳务实的民族性格,重实际而黜玄想缺点:1偏重实惠与眼前利益,限制了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急功近利,追求即时利益。

2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不愿意接触外界,接受新事物,习惯周而复始的生活7宗法社会(1)中国古代,人们称为“宗法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文化導論
文化的特性:
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超出原有地界,
具普遍性。其意涵為:各地文化雖不同,然 存在各地皆友的共同元素;有些文化從局部 會發展成大部 文化具有超個人性:文化為群體所共創,個 人無法創造文化。
文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合 文化三態:精神文化:研究人與社會的關係
(動力:有工作、生活和社會三項指數)道 德哲學法律宗教藝術等。方式文化:研究人 與環境的關係風俗思維制度史學等屬軟文化 具繼承性,影響深遠(習慣)物態文化:對 自然的研究和利用(發展)屬硬文化具時效 性,反映當時社會發展的水平。
相關專業必須應用到本課程所習得的知識
中國文化導論
為什麼要上這門課? 了解自己: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將往哪裡去? 使您有智慧:智者所以能接遠也---呂覽 觀世 智者見於未萌--- 商君書 更法
智者能預見的原因:有綜觀全局把握規律的習慣;能知大道
具備能應用於其他專業的基礎材料與觀點 提升你的素質
和技能的運用(習得)、知識和技能的轉換 與更新
智慧素質>學習計畫和學習計畫的執行、經
驗的總結累積與應用、方法的掌握與運用、 領悟與實踐
中國文化導論
社會交往素質>公眾交往與溝通、人際交往
與溝通 心理和思想素質>道德、信念、意志、完善 人格、責任、成就感、成就歸因………
中國文化導論
文化是甚麼?
中國文化導論
課程內容 0 、這是門甚麼課?為什麼要上這門課?要 怎麼上這門課? 導言:什麼是文化、文化創造、文化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背景 中國文化發展的社會背景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及其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中國古代社會
中國文化導論
中國古代宗教
中國古代藝術 中國古代科技
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文化導論
文化三態:
精神文化:研究人與社會的關係(動力:有
工作、生活和社會三項指數)道德哲學法律 宗教藝術等----理念的軟文化 方式文化:研究人與環境的關係風俗思維制 度史學等具繼承性,影響深遠(習慣)---制度的軟文化 物態文化:對自然的研究和利用(發展)具 時效性,反映當時社會發展的水平---- 器物 的硬文化
中國文化導論
大學的任務:知識管理的地方
知識的管理是指:對知識的篩選、加工、整
理和傳播 過去著重生產,現在著重流通交易與應用
工廠>原材料>產品
大學>知識>人才
中國文化導論
人的素質的評估: 知識素質 社會交往素質 心理和思想素質
中國文化導論
知識素質:
學習素質>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學)、知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國古代折學思想
中國文化導論
評量方式:
平時成績50%: 出席一次得1%,全勤者18%外加7%,記得25%
作業繳交每次1~5%,3次最高15%
上課參與與學習精神0~10%
期中期末考試各25%
中國文化導論
這是門甚麼課?
為應中系人文基礎教育的必修課程 認識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