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污染环境的控制与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多环芳烃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修复研究进展

多环芳烃 ( oy yl rmai h d oab n , P lc ci ao t y rcr o s 简称 P c c AHs 是指 由两个 或两个 以上 的高温 获得 的苯环 以直 )
链状 、 状或簇 状 排列 中性 或非极 性有 机 化 合物 |. AHs是 c、 化 合物 的 不充 分燃 烧 |和高 温 裂解 的 副产 角 1P ] H 2 品, 因此 , 只要 燃烧 有机 质 , 有 P 就 AHs 生. 民供 暖 、 产 居 焚化 、 内燃 发 动机 和 工业 活动 , 焦碳 生 产 油的精 练 、 如
关 键 词 : 环境科学 ; 土壤一植物系统 ; 多环芳烃 ; 微生物; 修复 ; 酶; 综述
中 图 分 类 号 : X 30 2 . 5 5 ; 6 5 1
文献 标 志 码 : A
Re e r h Pr g e s o l c c i o a i y 0 a b s s a c o r s f Po y y lc Ar m tc H dr c r On ’Re e m dy
摘 要 : 多环芳烃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机 污染物. 综合评述 l土壤一植物系统中多环芳烃的含量 , r 阐述 了多环芳烃污染
土壤 的植 物 修 复 、 生 物 修 复 和植 物 一 微 生 物 联 合修 复 的机 理 及 酶 与 多环 芳 烃 的 相 关性 , 出了 今 后研 究 需 重 视 的 问题 . 微 提
i oi— a y t m n a S l Pl ntS s e
ZH U n,TI N —un,Y A N e — e,LI N G io C i Fa A Da l W nd A X a — U ,ZH EN G e W i
环境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及其机制研究论文素材

环境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及其机制研究论文素材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加,石油作为一种主要能源资源被广泛开采和利用。
然而,石油的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常常会导致环境污染。
石油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巨大的,因此石油污染的修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环境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逐渐受到关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介绍环境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以及可能的机制。
一、环境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1.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类物质石油污染主要包括多环芳烃(PAHs)、石油烃、酚类等有机物。
环境微生物通过分解和代谢这些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的底物和气体。
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些细菌,如假单胞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等被证实具有良好的降解能力。
此外,真菌如白木霉属、革兰氏阳性菌等也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的修复中。
2. 微生物在污染源控制中的应用除了在石油污染的降解过程中起到作用外,环境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控制污染源来减轻石油污染的影响。
例如,通过微生物修复技术减少或遏制石油泄漏,阻止其进一步扩散。
微生物阻挡系统和微生物固化剂是常用的应用方法。
3. 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植物和土壤等因素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环境微生物在生态修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改善土壤和水体环境来促进石油污染物的自然降解。
例如,通过引入有益微生物和植物来恢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功能,以实现石油污染的有效修复。
二、环境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的机制1. 微生物降解途径的调控环境微生物通过一系列酶的产生和调控来降解石油污染物。
例如,一些菌株通过表达脱氧酶、加氢酶、加氧酶等酶类来将石油烃类物质分解为可被微生物代谢的底物。
此外,微生物降解还受到温度、pH值、氧气浓度和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影响。
2. 协同作用与相互作用环境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协同作用和相互作用关系。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通过分泌代谢物、相互合作或竞争等方式,共同参与石油污染的修复过程。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 壤的研究进展
基本内容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具有致癌性和基因毒性的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广 泛存在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土壤是PAHs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因此,修复PAHs污 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修复技术, 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次演示将介绍固定化微生物 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微生物修复技术得到了广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基因 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快速发展,微生物修复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 其中,基因工程、生物传感器、植物修复和微生物联合应用等方面是研究的前沿 和热点。然而,这些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例如,基因 工程菌的稳定性、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植物修复的效率以及微生物联合应用的 效果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研究现状
微生物修复技术按作用方式可分为接种微生物、促进微生物和生物反应器三 大类。接种微生物是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具有分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促进 其生长繁殖,从而实现污染物降解。促进微生物则是通过向土壤中添加营养物质, 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土著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
生物反应器是将污染土壤置于生物反应器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实现污染物 降解,同时对降解产物进行回收和利用。这些方法在重金属、有机物和复合污染 土壤修复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某焦化场地多环芳烃类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方法研究

ECOLOGY区域治理某焦化场地多环芳烃类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方法研究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公司 王黎明摘要:多环芳烃类污染物是焦化厂常见的污染物,其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和致畸性。
焦化工厂搬迁后遗留场地土壤内通常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风险,严重影响搬迁场地的再次开发利用。
因此,对焦化厂场地内土壤中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开展有效地修复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某焦化厂场地内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方案为例,分析焦化厂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焦化厂;多环芳烃;土壤污染;土壤修复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4-0115-0003一、前言焦化生产是将煤炭通过备煤、炼焦、化工回收和加工利用等工序,生产各类化工产品。
多换芳烃类污染物是焦化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污染物。
焦化厂在装煤、出焦和运煤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含有PAHs的烟尘,同时,炼焦过程产生的煤焦油挥发物中也含有各种多环芳烃[1]。
多环芳烃类物质是一类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其熔点和沸点高,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多数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为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的有毒有害物质[2]。
并且多环芳烃类物质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很容易吸附在粉尘或土壤颗粒。
被固体微粒吸附的PAHs会通过沉降作用进入土壤中,使得PAHs在土壤中积累。
残留在土壤中的PAHs难以被生物利用,难以降解,会在环境中不断积累。
并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中,危害人体健康[3]。
二、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方法鉴于多环芳烃类污染物普遍毒性较大[4],且多数PAHs会对土壤造成持久性污染[5],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类污染进行修复,具有很重要地现实意义。
目前针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修复方法主要分为: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三个方面[6]。
(一)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的生物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7],实际中对于多环芳烃土壤污染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有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三种方式 [8]。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其毒性和环境持久性,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微生物降解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且环境友好的降解PAHs的方法。
本文将对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微生物降解PAHs是一种涉及微生物代谢和转化的生物降解过程。
这些PAHs降解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如丁酸杆菌属、桿菌屬、水維生菌屬等。
这些菌利用PAHs作为其碳源和能量来源,通过酶的作用将PAHs降解为较简单的化合物,最终转化为CO2和H2O。
微生物降解PAHs的途径主要包括氧化降解和还原降解两种。
氧化降解是指微生物利用氧气作为电子受体,将PAHs氧化为较低毒性和较易降解的化合物。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酶的参与,其中包括氧化酶、去氢酶、羟化酶等。
氧化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毒性,因此在更高级的微生物群落中会被进一步降解。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通过分离和鉴定PAHs降解菌的基因,成功构建了一些功能性基因组和表达系统。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高效降解PAHs的微生物菌株和生物修复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微生物降解PAHs的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PAHs的降解速率较慢,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有时仍具有一定的毒性,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PAHs降解菌的筛选和培养过程较为困难,特定条件和营养物质的要求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
PAHs的污染程度和土壤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微生物降解的效果。
微生物降解是一种有效且可持续的降解PAHs的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寻找更多的高效PAHs降解菌株、研究降解菌的降解途径和酶活性,以及开发新的生物修复技术等。
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降解效率,降低环境风险,并为土壤污染的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摘要:多环芳烃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易吸附于固体颗粒表面和有机腐殖质,化学结构稳定,能长期存在于自然环境,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
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是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主要途径,其降解机理为:土壤微生物在代谢活动过程中能够产生酶来实现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细菌主要通过产生双加氧酶来催化多环芳烃的加氧反应,而真菌可以通过分泌木质素降解酶系或单加氧酶来氧化多环芳烃,两种途径均是首先通过降低多环芳烃的稳定性,使之容易被进一步降解。
文章简要介绍了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机制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影响微生物修复过程的因素,列举了常见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多环芳烃;土壤污染;微生物降解;降解机理;微生物修复1引言多环芳烃(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 是指由2 个或2 个以上的苯环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碳氢化合物,具有强烈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特性。
土壤中的PAHs以4 ~6 环的PAHs 为主[1]。
化石燃料的燃烧是PAHs 的主要来源。
由于人类对化石产品的不断开发利用,PAHs 持续向环境中排放,高温过程形成的PAHs 大都排放到大气中,随着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等循环而不断扩散,空气、土壤及水体甚至南极、高山冰川等都受到PAHs 的污染。
PAHs 和其他固体颗粒物等结合在一起,通过干、湿沉降转入湖泊、海洋,最终主要在沉积物、有机物质和生物体中累积,对人类健康和整个生态系统构成威胁[2]。
我国是一个PAHs 污染特别严重的国家,也是PAHs 排放量大的国家。
据估算,中国PAHs 的年排放总量超过25 000 t,城市平均排放密度为158 kg·km-2,局部乡村地区排放密度高达479 kg·km-2[3]。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机制研究进展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机制研究进展王涛;蓝慧;田云;卢向阳【摘要】多环芳烃是环境中最常见且最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之一。
通过微生物降解使环境中的多环芳烃低毒化或无毒化是当今环境修复的研究热点之一。
以萘和菲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机制,并阐述了生命组学新技术在多环芳烃降解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为深入探讨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及转化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are one of the common and the most refractory organic pollutants in the environment.Nowadays,low-toxicity or non-toxicity of PAHs by microbial degradation is one of the research highlight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In this paper,using naphthalene and phe-nanthrene as example,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mechanisms of PAHs are reviewed,and the application of“omics”technology in life science for research of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PAHs is summarized.The review lays a certain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and conversion mechanism for PAHs.【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6(033)002【总页数】7页(P8-14)【关键词】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降解机制【作者】王涛;蓝慧;田云;卢向阳【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湖南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湖南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湖南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湖南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2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于环境中分布广泛且稳定存在的有毒有机化合物,是由2个或2个以上的苯环以线形排列、弯曲连接或者聚簇状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污染物,分子量较大,其水溶性和挥发性会随着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论・多环芳烃污染环境的控制与生物修复研究进展3T he Po llution Contro l of Po lycyclic A rom atic H ydrocarbons and the R esearch P ro spect of B io rem ediation张金丽(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厦门361021)郑天凌(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厦门361005)摘要 该文介绍了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和在环境中的污染现状;讨论了多环芳烃环境污染的控制途径、微生物降解机理和生物修复的方法,并对其它生物在多环芳烃生物修复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生物修复;污染控制Abstract T he paper introduces the fo r m ing m echanis m of PA H s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po lluti on in the environm ent ,and discusses the pathw ay of contro lling the PA H s po lluti on ,the m echanis m of m icrobial degradati on and the m ethod of bi o re 2m ediati on ,and also app roaches the ro le of o ther bi o logy in the bi o rem ediati on repair of PA H s.Key words :Polycyclic aro matic hydrocarbon s ;B iodegradation ;B iolog ical repa ir ;Polluti ng con trol3 本研究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157)及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金(99180)资助。
多环芳烃(Po lycyclic A rom atic H ydrocarbon s ,PA H s )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天然环境中的有毒有机污染物,其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或热解过程。
通常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以线状、角状或簇状排列的稠环化合物。
多环芳烃具有疏水性、蒸气压小及辛醇—水分配系数高的特点。
随着苯环数量的增加,其脂溶性越强,水溶性越小,在环境中存在时间越长,遗传毒性越高,其致癌性随着苯环数的增加而增强。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约43000吨PA H s 释放到大气中,同时有230000吨进入海洋环境。
由于其较高的亲脂性,进入海洋环境中的PA H s 易分配到生物体和沉积物中,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已引起各国环境科学家的极大重视。
因此,探讨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和污染状况,并进一步研究其污染的控制与修复问题对当前全球性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多环芳烃的形成可分为人为和天然两种,前者是污染的主要来源。
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很复杂。
一般认为多环芳烃主要是由石油、煤炭、木材等含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以及在还原气氛中热分解而产生的。
有机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热裂解产生碳氢自由基或碎片,这些极为活泼的微粒,在高温下又立即热合成热力学稳定的非取代的多环芳烃。
如苯并[a ]芘(B ap )是一切含碳、氢燃料和有机物热解过程中的产物,由于性质稳定、毒性大、易于测定,常被用作PA H s 总量的代表,其合成的最适宜温度为600—900℃,整个形成过程为一系列自由基反应。
2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污染与分布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多环芳烃广泛地散布在环境中,目前在多种的环境介质中都检出了PA H s ,包括空气、水、土壤、沉积物、石油、焦油类和食品等。
自然界中一些生物如细菌、藻类等可以合成PA H s ,火山活动及森林火灾也可以产生PA H s ,但这些自然过程产生的PA H s 量少,构成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天然本底。
而人类活动,如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石油炼制中废物排放、海上石油开发和石油运输中的溢漏等是环境中PA H s 高浓度污染的主要来源。
2.1 大气中的PA H s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PA H s 有150多种,它们主要吸附在烟尘颗粒物上,随着颗粒物的飘动发散在环境各处。
经研究测定多环芳烃中95%是吸附在<7Λm 的颗粒物上,其中60%—70%集中在1.1Λm 以下的颗粒物中。
而粒径在0.5—5Λm 的颗粒物可直达肺泡而沉积,在人体内器官组织微粒中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存在下,生成多种代谢衍生物,有的是重要的致癌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大气监测表明,空气中PA H s 的浓度通常只是几ng m 3,但其大小随地理位置、季节变化和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很大。
工业区上方空气中B aP 的浓度通常要高于周围空气的几个数量级。
工业区与非工业区土壤和大气中B aP的含量见表1。
城区交通干线空气中PA H s的污染较为严重。
冬季采暖期空气中PA H s的含量也极易超标。
表1 工业区与非工业区土壤和大气中BaP含量采样区土壤(Λg g)大气(Λg 100m3)小麦、玉米地稻谷地工业N X±SD N X±SD N X±SD降尘量(100m km3 月)工业区17229.4±133.023179.7±85.5208.76±4.81164.0±62.4非工业区160.8±0.7183.6±2.9210.05±0.0427.0±11.92.2 水和沉积物中的PA H s近年调查表明,国内外各种水体都普遍受到PA H s污染,包括地下水、自来水、湖水、河水和海水。
我国饮水卫生标准规定B aP不得超过10ng 1 (GB5749—85)。
大量检测表明清洁区的自来水B aP 的浓度一般在0.2—5.0ng l,污染的井水则高达15ng l。
地面水中B aP的浓度变化很大,可在1.1—350ng l之间变化,主要是与进入水体的废水种类和处理程度有关。
地面水中多环芳烃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大气沉降、地表径流以及土壤浸析等。
近年来,随着海上石油开发和石油运输的发展,溢油事故的频繁发生以及陆源含油废水大量排入海洋,石油污染也发展成为我国近岸海域多环芳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由于PA H s的低水溶性、高亲脂性和高辛醇—水分配系数,它们在水中的浓度很小,但易在沉积物颗粒,特别是有机碳颗粒上积聚。
结果是沉积物中PA H s浓度要比水中的浓度高出几个乃至十几个数量级。
沉积物中PA H s浓度从几Λg kg到g kg变化,大小与沉积物类型、离污染源远近、水体迁移能力等因素有关。
一般沙性沉积物中PA H s浓度小,泥性沉积物中浓度高,这是由于泥性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高,PA H s对其具有较强的吸附性所致。
一般位于大城市与工业地带附近的河口、内湾及沿岸海域中,PA H s的浓度要超过开阔海洋沉积物中PA H s浓度的几倍到几百倍。
此外,水体迁移能力对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分布也有较大的影响,水体迁移能力较差,表层沉积物中PA H s的含量波动较大。
H ite等研究表明,海洋沉积物中PA H s的浓度与不同年代的工业活动及能源消耗形式相关。
因此根据柱状沉积物中PA H s含量及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测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的历史情况并追踪其污染来源。
通常认为若烷基PA H s在沉积物中占优势,则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相反,若是非取代PA H s占优势则说明污染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
2.3 土壤中的PA H s据报道,国内外不同地区土壤中都含有不同种类和数量的PA H s。
在工业区和沥青路面交通干线两侧的土壤多受PA H s污染。
因为各种途径释放到大气中的粉尘,最终几乎都要沉降到地面上,因此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含量也较高。
此外,污水灌溉、污泥农用、工业渗漏等都会使土壤遭受多环芳烃的严重污染。
3 多环芳烃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防止多环芳烃环境污染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并做好有关油污的防备工作。
多环芳烃的排放量与燃料的种类、燃烧的方式及是否进行废气处理密切相关。
所以,首先燃料的选择是一个减少排放的有效措施。
已知1kg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PA H s量(m g kg)为:煤672136:原油40—68;木材62—125;汽油12—50.4。
可见燃油产生的PA H s 比燃煤要少得多,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燃油代替燃煤。
其次,通过工况控制或重新设计燃烧装置提高燃烧的完全程度,可达到减少PA H s及其它有害气体的排放。
对家庭燃煤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尽快实现煤气化,告别小煤炉。
此外,废气后处理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办法。
在工业锅炉上安装除烟装置, PA H s排放量可减少几十到几百倍。
日处理50吨垃圾的焚烧炉,其排出的废气经洗涤器处理后,B aP可从每1磅产生6.1Λg锐减到0.089Λg。
汽车尾气经催化净化器处理后有害气体排放量可减少95%以上。
据报道,生物法技术(如生物膜过滤器)有望代替原先的燃烧法和吸附法,发展成为石油加工废气的治理新技术。
溢油是海洋多环芳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每年大约有147万吨石油通过油轮及其它航运进入海洋。
溢油事故发生后快速有效的反应对减少油污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海域污染防护要求在区域性和全球性范围内进行合作,为此国际上制定了相关公约,其中《“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78年议定书》(简称“73 78防污公约”)及《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是目前海洋油污染防备的重要保障。
4 多环芳烃污染的生物修复4.1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去除途径包括挥发、光氧化、化学氧化、生物积累、土壤吸附、浸滤作用及微生物降解等,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在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乃至最终消失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沉积环境中去除多环芳烃最主要的途径。
微生物具有很强的分解代谢能力以及品种多样化和较高的代谢速率,被认为是环境中去除多环芳烃的最重要途径,其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代谢:(1)以多环芳烃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
(2)多环芳烃与其它有机质进行共代谢;从而最终将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无毒的终产物如水、CO2、简单的醇或酸及微生物自身的生物量。
许多细菌、真菌、藻类具有降解多环芳烃的能力。
一般来说,随着多环芳烃苯环数和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增大,其降解速率越来越低。
因此,低分子量的PA H s(萘、菲、蒽、芴等)在环境中能较快地被降解,在环境中存在的时间较短,对其降解机制的了解也较为深入;而高分子量的PA H s则难以降解,在环境中较稳定,能以其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矿化的细菌的研究报道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