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办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办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办法一、实验目的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药效和药物动力学参数,为中药药学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步骤1.药物制备和质量控制选取质量可靠且稳定的中药材,通过研磨、浸提、浓缩等方法制备中药提取物。

制备的中药提取物应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并通过质量控制方法验证。

2.动物试验设计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和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猪等。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接受中药提取物的给药,对照组接受对照物的给药。

3.中药给药和采血根据实验设计,将中药提取物按照合适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

给药途径可以选择静脉注射、口服、皮下注射等。

给药后,根据预定的时间点采集动物的血液样本,可以选择尾静脉、眼眶窝静脉或颈静脉作为采血点,使用适当的采血管和采血方法。

4.血清分离和保存采集的血液样本需要离心分离,将血清分离出来并保存。

可以使用离心机进行血液离心,选择适当的离心转数和时间。

分离好的血清样品可以保存在低温冰箱中,以防止酶的降解和样品的氧化。

5.药物代谢分析对血清样品进行药物代谢分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分析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确定其在血液中的含量。

(2)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血液中药物代谢产物,了解中药在体内代谢的产物和代谢途径。

6.药物药效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和药物代谢分析结果,可以评价中药的药效。

可以使用动物模型进行药理学实验,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理学特性。

7.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通过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中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如药物的半衰期、体内清除率(Cl)、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等。

可以使用计算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

8.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撰写实验结果的报告,并提出实验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三、实验注意事项1.中药提取物的制备过程中应注意保证中药提取物的稳定性和质量。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学研究—抗菌试验含药血清处理方案的研究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学研究—抗菌试验含药血清处理方案的研究
15 3 K B法 抗菌试验 . — 菌株复活后 . 分别 在 Ⅻ 平板 及
药量一律折合为生药计算。水解酪蛋 白琼脂 ( - 、 MIA) 庚大 霉索 I 药敏纸片( 片含庚大霉 索 1 ) 为杭州微生物试 剂厂产 品, 每 0g均 前者批号 2 0 0 1, 者批 号 9 0 2 临床 Hb培养 基 由 兰州 0 0 38 后 73。 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 1 2 菌 株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MC B 20 3 、 炎 球 菌 . C C( ) 6 0 ) 肺 ( MO ( )4 0 )流感 嗜血杆菌 ( MC B)8 4 ) 大肠 杆菌 C C B6 6 1, C C( 5 5 7 、
注人无菌负压 采血 管, 凝固后离心分离血 清, 将各组 4只大 鼠的 血 清混合, 每组大鼠血清分 为2份. 份直 接置 一2 ℃冰 箱保 存 1 0 备用. 1 在 5℃ 水褡 中 3 ri 活后【 同l 置 一2 ℃ 冰 另 份 6 0 n灭 a , 祥 0
研究方法有待规 范…。 本文探 讨 r制 备含 药血 清 的处 理 对抗
量组相同浓度 的赋形剂稀释 . 使各 剂量组 动物所给 受试药应 用
液中所含赋形 剂 的浓度 相 同。试 验 中柴黄 片 与银 翘解 毒 片用
2 ℃冰箱保存备用, 0 另一份 未灭 活血 清各样 品置 球箱 中冻成 冰 块 后采 用冷冻真空 干燥法 ( 0 ) 干水 份, 一2 ℃保存 备 一7 ℃ 燕 置 o 用, 上含血清纸片均在 当 日内使 用。
食 正 常 。 查 B 8 ntL C 1 .  ̄ lL UA 2 r UN 6 3 mro , a 10 6t / / m 7 o d/
之法服药调治, 疗效多 不满 意。 自从我 们配合 以化毒 降浊坜癌 肠治疗后 , 治疗 效 果 明显 改观 。该方 以大黄 为 主药泻 浊通腑 , 蒲公英解 毒祛邪 . 丹参 活血 化瘀 、 改善微循 环 . 片、 芪温 阳 附 黄 益气 扶正 。该组方接邪不忘固本, 用大黄也无 伤正之虑。 久 运 用化毒降浊 汤灌厮 治疗 慢性 肾衰是 一 种简康 有效 的治 疗方法, 对于改善病人临床症状 , 延长生存 时间. 提高生存 质量

中药益发复方含药血清对毛囊干细胞增殖及K19、β1整合素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

中药益发复方含药血清对毛囊干细胞增殖及K19、β1整合素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

Re g u l a t o r y Ef f e c t s o f Yi F a Co mp o u n d Me d i c a t e d S e r u m o n P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F o l l i c l e S t e m Ce l l s a n d mRNA
朱培 成 , 侯 志庄 , 张娴 , 谢婷, 刘维 , 陈修 漾 ( 广东 省 中医 院 , 广州 5 1 0 1 2 0 )
摘要 : 目的 本研究主要观 察中药益发复方含药血 清对 大鼠毛囊干细胞增殖及 K1 9 、 3 1 1 整合素 m R N A表 达水平
的调控作 用。方法 自制益发复方含 药血清 ; 取7 ~ 8日龄 Wi s t a r 大鼠, 分离隆突区毛囊 , 用二步消化酶法获取 毛囊外
根鞘 细胞 , 再用Ⅳ型胶原黏 附法分 离毛 囊干细胞 。将分 离得 到的毛囊干细胞分为 实验组 a 1 一 a 3 ( 培养液 中分 别加入
1 0 %高、 中、 低剂量的益发含 药血 清) 、 对照组 b ( 培 养液 中} s m N . 1 0 %空白对照血清 ) 及 对照组 c只加无血 清角质细胞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r e g u l a t o r y e f f e c t s o f Y i F a c o m p o u n d m e d i c a t e d s e r u m o n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f o l l i c l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K1 9 a n d 1 3 1 I n t e g r i n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进展陈宁;宋冬雪;凌娜;徐昶儒【摘要】目的:阐述中药血清药理学在中医药基础研究中的进展,探讨如何确立最佳实验方案,为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实验方法.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主要从血清药理学方法中的实验动物、给药途径、剂量、方案、采血时间、血清灭活与保存、血清添加量和对照组的设立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随着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细化和完善,使中药及其复方这种复杂药物的研究具备更强的可信性和科学性.但是该方法实验技术的操作方法尚待规范,同时,其在注重研究药效的基础上也应该对血清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结论:中药血清药理学在抗肿瘤、心血管、免疫、消化系统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应用,如对其缺陷加以改进,定能为中药研究的发展探索出一系列新的科学方法.【期刊名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28)001【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血清;体外实验;中药复方;实验方法【作者】陈宁;宋冬雪;凌娜;徐昶儒【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76;国家教育部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76;国家教育部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7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哈尔滨 150086;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76;国家教育部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7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长期以来,中药药效的研究一直都是用体外实验结果代表药物的体内药效,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确定性。

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包括有效成分和一些其他成分,如果将中药直接加入体外系统,会使其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因素发生改变而影响实验结果。

另一方面,由于体内肝脏的代谢酶系统对药物的代谢以及胃肠道菌群对药物中各种成分吸收程度的差异,都会导致中药体外实验结果与体内实验结果不一致,无法完全再现药物在体内的表现,难以反映实验研究的可靠性、客观性和精确性。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以中药口服给药后血清为样品,按传统药物化学相同的研究方法,多种现代技术综合应用,从血
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代谢
与体内动态的领域称之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三、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
给药样品成分分析 与品质评价
实验动物的选择
确定给药方案
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缺乏可靠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数据,导致我国中药出口率低、市场竞争力薄弱,已成
为严重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

目前中药与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停留在分步提取、药效追踪的体外水平,所确定的成分是否是
药效的代表性成分尚待商榷。多数中药或复方现行质量标准中所谈及或测定的所谓“有效成分”多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背景

中药具有几千年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传统医学的精华,在中国乃至世界
人民的健康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中药与复方研究的基本困难在于药效物质基础不明,因此对于
其作用机制、生物转化和代谢过程等系列研究也就成了无的放矢;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直接造成中药不能建立
移行成分分析确定体内直接作用的物质;根据该移行成分的经时变化规律来建立中药及复方科学给 药方案,即根据血中移行成分的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通过生物利用度,分布容积,及有效浓度确定 给药剂量,加之整体代谢规律确立配伍用药方案,从而使中药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加入真正 药物学行列。
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给药,口服给药后药物成分或经过消化道直接吸收入血;或经消化液、消化酶与
肠内菌群的作用分解成次生代谢产物被吸收入血;或经肝微粒体酶代谢成有活性的代谢产物。无论
经过上述何种途径,其有效物质必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从而产生作用。因而给药后的血清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proximal section of the LDLR mRNA 3’UTR.
9
Figure-3 Blocking ERK activation abolished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BBR on LDLR.
Figure-3(a) The activity of BBR on LDLR expression was most sensitive to U0126.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c hamsters with BBR reduced serum cholesterol by 40% and LDL-cholesterol by 42%,with a 3.5-fold increase in hepatic LDLR mRNA and a 2.6-fold increase in hepatic LDLR protein.
Using human hepatoma cells,BBR upregulates LDLR expression independent of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 but dependent on ERK activation.
5
四、中药药理学研究模式
1.中药单体的研究
中药
化学单体
构建化学组分库
高通量筛选
整体动物实验 组织器官
细胞亚细胞 分子生物学
阐明机理
6
例-1
Berberine is a novel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 working through a unique mechanism distinct from statins

_中药杜仲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_成骨性的影响

_中药杜仲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_成骨性的影响

成骨细胞(OB)由间叶质干细胞分化而来,可产生胶原、非胶原性骨基质蛋白(如骨钙素等)和细胞因子(如BMP等),还可以通过线粒体将钙和磷运送到钙化部位促进钙化发生,是参与骨代谢的主要细胞[1-4]。

在骨微结构中成骨细胞是骨重建激活或中止的控制者,局部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在局部组织直接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功能,增加骨胶原的形成,也可作用于骨原细胞,增加有功能的成骨细胞数目,并最终促进骨基质形成。

成骨细胞不断形成类骨质,类骨质钙化为骨组织,从而保证骨的生长发育和修复[5]。

因此,如何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成骨分化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1材料1.1药物和细胞培养试剂来源四季青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细胞培养基D-MEM-/F-12(GIBCO公司生产),胰蛋白酶(SIGMA公司生产),乙二胺四乙酸(EDTA,分析纯,莱阳市双双化工厂生产),生药杜仲(由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提供)1.2主要仪器倒置相差显微镜(产地:日本,型号:CX-17),二氧化碳培养箱(产地:日本,型号:MCO-15AC),高压灭菌器(产地:日本,型号:LDZX-30KBS)。

1.3动物来源采用SPF级SD4月龄大鼠4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00~220g,乳鼠5只,由甘肃中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甘)2011-0002。

2方法2.1细胞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出SPF级乳鼠颅骨,去除周围组织,剪碎,利用二型胶原酶反复消化,离心,弃上清,加入培养液,吹打均匀后移入中药杜仲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成骨性的影响魏国俊1,2,丁玉芬2△,侯费祎11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摘要]目的:探讨杜仲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抗氧化性。

方法:取乳鼠颅骨,利用二型胶原酶反复消化,离心,提取成骨细胞。

利用杜仲含药血清干预,分别测定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盐沉积量、骨钙素分泌量、钙化结节量。

中药含药血清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药含药血清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定 的【 。 。 , 垌
23 采 血 时 间 .
采 血时 间基 本 以末 次给 药后 1h为 主 ,如果 以 末 次 给药 时 间 作 为 0时 , 究 者 们报 告 了 1h 2 h 研 、 、
作者单位: 05 , 1 o 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 0
通 讯 作 者 : 兰 ,— all ln 5 6 . m 林 E m i:na0 @13e i o
维普资讯
中 医药 2 0 0 8年 9月 第 2 7卷 第 9期
控制的。
22 给 药时 间及给 药 剂量 .
动物 的种属 不 同 , 血 清成分 也 就必 然不 同 。 其 人 与动物 血 清更存 在 差异 ,故 应选 择与 人类 生 物特 性 尽 量相 似 的动物 。在 目前 中药血 清药 理学 研究 的体 外实验中, 乎均选用大鼠、 几 家兔 、 鼠来 制 备 含 药 豚
能保 持一 致 , 即人 的细 胞使 用人 的血 清 , 的细胞 使 鼠
或人 服用 一 定量 的药 物后 。经 过一 定 的时 间采 血所 获得 的血 清 ,以模 拟并 试 图替 代药 物本 身 而供 实验 研究 使用 的一 种非 单体 药 物药 理研究 的方法 。这种 从血 清 中研究 药物 活性 成分 的方法称 为 “ 清 药理 血 学 ” 近 年来 , 。 该方 法 开始 引起 众多研 究 者 的重视 , 并
做 了广泛 的研 究 , 显示 出一 定 的应用 前景 。 2 药 物血 清 的制备 方 法 21 动 物种属 与 药物 血 清的 关 系 .
用 鼠 的血 清 。 现在 已基 本达 成共 识 ,含药 血清 的供 体 动物 必 须与 体外试 验 离体 组织 、细胞 的供体 动物 具有 同质 性。 这种 同质 性 除 了表 现在 种属 、 龄 、 别 、 年 性 体重等 方 面外 , 体动 物应 该造 模 , 供 即应处 于相 同 的生 理病 理 状态 网 但 即使 这样 , 。 由于血清 成分 非常 复杂 , 不可 控 的影 响 因素 太多 , 它也 不是 人 为 的、 一 的可完全 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不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中药,均可出现多个抑菌高峰,表明中药抗菌有效成分复杂,其吸收高峰不相一致,可以对细菌给予多次打击,有利于抑制其繁殖。

崔晓兰等应用口饲桂枝汤的含药血清进行研究,发现每日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后2小时的血清有明显抑制副流感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该研究还发现,桂枝汤煎剂本身并无直接抗副流感病毒作用,而口饲桂枝汤后的中药血清则有明显作用。

因此,血清药理研究可以防止假阴性实验结果的出现。

二.对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研究杨奎等观察了口饲黄芩、香薷、羌活胜湿汤、九味羌活丸的含药血清对家兔单核细胞内生致热原产生过程中单核细胞内DNA、蛋白质合成速度及Ca2+内流的影响。

结果显示,口饲黄芩的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单核细胞内DNA合成,抑制Ca2+内流,并推测出黄芩解热机理之一是通过抑制单核细胞内DNA合成,抑制Ca2+内流而阻断内生致热原的合成。

含香薷血清、含羌活胜湿汤血清、含九味羌活丸血清三者对单核细胞内DNA合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单核细胞Ca2+内流的影响,香薷和九味羌活丸均呈量效递增性抑制作用;时效关系表明,九味羌活丸对Ca2+内流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90min达高峰,对DNA合成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30min和90min作用较明显。

三.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王力倩等采用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进行离体试验,观察了含苦参、仙鹤草的血清及其煎剂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

结果发现苦参、仙鹤草煎剂及含苦参血清均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而含仙鹤草血清则无效。

初步证明苦参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确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而含仙鹤草血清及其煎剂出现了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中药粗制剂因素有关,也可能受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及血清等因素的影响。

该研究提示,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四.对造血系统的实验研究张英华等用血清药理方法研究了当归补血汤对造血祖细胞的影响,发现含当归补血汤的血清对小鼠粒系一巨系造血祖细胞(CFU-GM)、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含药血清量的增加,CFU-GM、CFU-E的增殖数越高。

提示当归补血汤能刺激骨髓造血祖细胞,从而有可能增强粒系一巨系、红系细胞的生长、成熟而达生血补血的作用。

拆方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刺激粒系、巨系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主要源于当归,而对红系造血祖细胞的作用以黄芪为主。

表明当归、黄芪对不同的造血祖细胞的作用各有侧重,又互相合作,共同调节机体的造血补血机能。

而当归补血汤煎液对CFU-GM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同时,当归补血汤水煎液不能刺激CFU-E的增殖。

这与当归补气补血的作用不相符。

由此可见,血清药理体外实验方法克服了中药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的弊端,是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中药复方体外实验方法。

五.对呼吸系统的实验研究董自波等以金荞麦片为供试药物,观察了含药血清对离体豚鼠回肠的松弛作用。

结果发现,口服临床等剂量的金荞麦片的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组胺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的收缩,表明金荞麦片具有H1受体阻断剂的作用,能改善气管炎过敏的临床症状,时效关系表明等效剂量的金荞麦片给予豚鼠40分钟出现效应,80分钟到达峰值,160分钟效应开始衰减,效应至少可以维持160分钟。

量效关系表明:3倍与9倍临床等效剂量效应呈比例的增加。

黄坚等发现小青龙汤药物血清具有显著抗组织胺引起的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且呈良好的量效关系,与直接煎剂进行离体药理实验具有相似的药理效应。

该实验提示小青龙汤中的抗组织胺的有效成分可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而起作用,其有效成分的达峰时间约为2小时,表明血清药效实验的可靠性及可信度在某些方面优于通常的药理实验。

六.对心血管系统的实验研究张群豪等采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到口饲血府逐瘀浓缩丸的含药血清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

血府逐瘀汤煎剂直接加入培养基中也呈现出对SME繁殖的抑制作用,且煎剂浓缩液作用强于含药血清。

表明血府逐瘀浓缩丸在体内外确均有抑制SMC增殖的作用,血府逐瘀浓缩丸确含抗SMC增殖的有效成分,并且此成分口服有效。

血府逐瘀煎剂浓缩液的抑制作用比含药血清强,可能与某些有效成分未能从消化道吸收或经体内代谢失活有关。

王伟等用血清药理研究方法观察到血府逐瘀胶囊、精制血府胶囊、硫氮酮三组药物的含药血清可显著降低缺氧缺糖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L)、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GOT)的释放,且精制血府胶囊组、硫氮酮组更为显著。

提示精制血府胶囊组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强于血府逐瘀胶囊。

刘强等观察了清心饮对大鼠心肌细胞感染柯萨奇B3病毒的影响,发现清心饮的含药血清可明显减轻实验性病毒心肌炎的细胞病变,改善细胞搏动,降低细胞上清液中的病毒滴度,减少感染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释放,显著抑制柯萨奇B1病毒核糖的复制。

清心饮的水煎剂液体体外实验也有上述药理作用,由此提示清心饮中含抗病毒、保护心肌细胞的有效成分,口服有效。

针对以往附子强心作用的研究均采用体外实验或静脉直接给药的方法,而无口服给药的结论。

陈长勋等采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附子对离体豚鼠左心房收缩力的影响。

结果发现,与未服药动物血清比较,口服附子粗制剂后动物血清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加快心肌收缩速度的作用,给药后2小时血清作用达高峰。

证明附子血清与附子制剂直接给药两者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基本相似,说明其强心有效成分确能经胃肠吸收入血,且不会经吸收立即被代谢失活。

七.对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刘国卿等采用具有典型神经内分泌细胞特征的PC12细胞株为实验模型,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口饲“李氏5号方”的含药血清对神经元的影响。

结果发现含药血清作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时均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PC12细胞的增殖,对NaCN加缺糖致PC12细胞缺血样损伤模型表现出明显的抑制和保护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江雪华等采用新生小鼠大脑皮层进行体外神经细胞培养,建立离体的神经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运用血清方法,进一步观察了含“李氏5号方”的血清对原代培养皮层神经细胞谷氨酸损伤的影响。

结果表明“李氏5号方”水煎剂(含挥发油成分)虽能抑制原代培养皮层神经细胞损伤,但作用不如其含药血清强,同时,含药血清抑制神经损伤的药理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提示“李氏5号方”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

八.对肝细胞的实验研究刘成海等观察了扶正化瘀方对培养大鼠贮脂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方血清能明显抑制贮脂细胞增殖,且抑制程度与药物剂量及其血清浓度有关,而且对贮肝细胞内外胶原生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季光等研究发现,扶正化瘀方血清能显著促进正常及损伤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活性,抑制正常及损伤肝细胞的胶原生成率。

刘成海等采用扶正化瘀方的血清直接添加于培养的肝纤维化病理形成的重要细胞—大鼠肝细胞及星状细胞。

结果表明:含药血清能抑制星状细胞增殖、促进肝细胞增殖。

提示扶正化瘀方有利于损伤肝细胞的修复、有助于抑制舌状细胞活化及其细胞基质生成,显示该方的抗纤维化作用机理之一。

王晓玲等采用血清药理方法进一步研究了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的配伍作用,结果表明,扶正化瘀方及其拆方含药血清均可抑制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抑制其胶原、TGFβ1的基因表达与蛋白生成。

其中化瘀组抑制增殖和活化的作用最为突出,扶正组抑制胶原的作用最显著,虫草菌丝的抑制TGFβ1作用最强。

证实了“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妙用”。

九.对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曾南等[23]观察了含虫草的血清对IL-2活性的影响,发现1.25g/kg剂量组能增强IL-2活性,但7.5g/kg、3.5g/kg剂量组作用不明显,相反3.5g/kg剂量组却出现抑制作用,这可能与血清的稀释度及其内容物有关。

阴赪宏等应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当归补血汤对小鼠白细胞的活化作用。

时效关系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13.2g饮片/kg体重灌胃小鼠后6~60min等不同时相的含药血清对小鼠白细胞均具有活化作用,量效关系表明,当归补血汤6.60~33.0g饮片/kg体重分别灌胃小鼠后的含药血清对小鼠白细胞均具有活化作用。

十.对泌尿系统的实验研究赵宗江等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含温阳降浊汤药物成分的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sC)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血清中的药物含量成正比例关系,提示温阳降浊汤抑制MsC增殖可能是该药防治肾小球硬化、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重要机理之一。

由此可见,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开辟了中药研究的新思路,拓宽了研究领域,提高了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体外实验的可信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