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05
学生课前准备
阅读全文,了解故事背景
阅读《长亭送别》全文,了解故 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 环境,包括当时的礼仪、文化、
风俗习惯等。
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95% 85% 75% 50% 45%
0 10 20 30 40 5
完成练习题的注意事项
建议学生在完成练习题时,先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思路和方法。对于 不确定的题目,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老师、同学,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 整性。
预习下一篇课文
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下一篇课文的背景、主题和内容,为后续的学习 做好准备。
07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 听讲、思考、发言等方面,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课后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期末考试评价
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综合评价 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
况。
为学生提供反馈
及时反馈
在课后尽快批改作业,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03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教具准备
02
01
03
黑板
用于写课程标题、重要知识点和教学步骤。
投影仪
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音响设备
播放背景音乐和相关音频资料,营造课堂氛围。
多媒体资源利用
01
02
03
04
PPT课件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11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11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11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

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为爱而斗争。

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写离别以及涉及离别场面的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历代都有名篇传世。

比如——师生齐举:唐代王维的诗《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则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剧情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场景?请同学们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情节概括一下。

学生读完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四个场景,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三、欣赏、品评曲词(一)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

(二)欣赏、品评曲词1、赏读曲词《端正好》。

(1)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同桌可讨论商量。

明确:意象有,蓝天、白云、黄花、西风、北雁、霜林。

它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暮秋霜林图: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有一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2 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2 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与前一课时的内容相结合,本课时重点赏析课文二、三部分的曲词,进一步把握曲词的艺术特色,并对莺莺这一形象作分析评价。

二、整体感知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

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

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三、课堂讨论。

1.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

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寓情统一。

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

还有【四边静】的“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景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2.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

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

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

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

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

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3.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娶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驾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

长亭送别-苏教版必修五教案

长亭送别-苏教版必修五教案

长亭送别-苏教版必修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中国古诗词经典之一的《长亭送别》。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主题;2.理解《长亭送别》的意境和艺术特点;3.熟悉《长亭送别》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传神技巧。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和兴趣;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审美情趣;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分发《长亭送别》的文本,让学生自读。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是什么背景和历史时期使诗人产生这种情感?第二步:讲解1.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主题;3.讲解《长亭送别》的意境和艺术特点;4.分析《长亭送别》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传神技巧。

第三步:感受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让学生体会李白的情感、表达及工笔细腻的画面感。

第四步: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这首诗的最美的句子是哪几句?2.你能否在想象中重现李白那忧郁的眼神,仿佛看见他走过长亭的背影?3.在李白的时代,有哪些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给了他创作的灵感?第五步:写作让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了解的材料,就“长亭送别”的意境、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写作。

第六步: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杜甫《登高》一文,感悟李白、杜甫两位诗人不同的“壮志凌云”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课堂讨论;2.作业批改。

评价内容:1.掌握《长亭送别》的常识和知识点;2.能够对《长亭送别》的意境、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3.能够独立完成文章创作。

五、教学反思课程中教师切实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阅读中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和趣味,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文言文。

以李白的《长亭送别》为例,起到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2专题 《长亭送别》教案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2专题 《长亭送别》教案2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3、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4、整体感知,把握莺莺在别离时的微妙心理。

5、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2、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课前播放李叔同先生作词的《送别》,营造氛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之恨自《诗经》开始就有描写。

六朝时江淹的《别赋》则对离别之愁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其开篇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中的,点出了离别的本质所在。

在江淹看来,离别是会让人的灵魂也为之飞扬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心爱的人要别离了,他们是怎样畅叙别情的呢?打开课本,请看《长亭送别》。

二、介绍有关知识1、中国古代戏剧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种类:①元杂剧、②明清传奇(注意区分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代表作:(元)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三次发展高潮:元杂剧的勃兴;明中叶传奇的繁荣;清中叶花部繁盛2、关于元曲地位:清·焦循:“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元专录其曲”种类:杂剧、散曲(小令、套曲即套数)3、了解关于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包括许多场次。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43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43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43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1、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程序及教学内容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优美凄清的关于离别的诗句和戏曲,如“长亭,咫尺人孤梦,愁听,阳关第四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对恋人不得不分离的送别场面,这种场面是不是更凄惨迷茫呢?——《长亭送别》二、王实甫和《西厢记》1、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

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

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16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16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16教学目标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化用古代诗词,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四美,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略曲词的艺术手法。

4、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在岁月的长河里跋涉,在文学的王国里徜徉,久了,渐渐地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在夕阳下的长亭古道折柳相送。

于是,长亭、柳便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进入主题关于离别,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怕见之不易,更觉别离之难,东风无力,人更何堪?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绘出了天下离别者的情态。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而今,秋风渐起,黄叶飘零,仍然是夕阳西下,长亭外,古道边,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就要别离了,他们是否会像那些伟大的诗人一样畅叙别情呢?这一节我们一起学习戏曲“文采派”代表王实甫给我们展示出的《西厢记》之美的代表——《长亭送别》。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故事之美)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有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人物之美、故事之美和谐统一。

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四、以情节结构为线索,分析曲词之美与意境之美。

1、赏析[端正好]提问:[端正好]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提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点拨: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2.1 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2.1 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的 《西厢记》,文章曲词非常优美,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

《长亭送别》一折戏因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这一折戏写爱情刚刚得到母亲认可的莺莺又要与心上人张珙分别痛苦的心情,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和元杂剧的常识;2、学习情景交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3、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4、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明确学习要求;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讨论各部分的语言特点的作用;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2、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教学重点】了解此杂剧的内容,把握女主人公莺莺细腻、微妙的心理,分析其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鉴赏元杂剧的能力;2、了解元杂剧的体例特点以及艺术成就,体味剧作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王实甫、《西厢记》以及元杂剧的相关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有人曾说:“爱情,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情,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

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画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王实甫2.《西厢记》和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

《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

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

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玉骢cōng迍zhūn迍金钏cuàn靥yè儿揾wèn挣zhèng揣chuài谂shěn知玉醅pēi白泠líng泠罗帏wéi青鸾luán2.整体把握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惜别目送:【一煞】【收尾】3.学生朗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后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映情感的重要词语。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

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

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4.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

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三.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作业。

结合课文和《成才之路》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

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

下面介绍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4.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二.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昨天我们说到“长亭送别”这折戏主要通过描述张生和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事情,刻画了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

那么,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这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儿、一煞、收尾等。

1.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

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

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2.作者怎样借景抒情?……“端正好”鉴赏点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明确: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

再看“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大家知道离情难舍,寸阴可贵,作者无端埋怨疏林挂不住残阳,分明是在写情,此时的崔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残阳,留住张生!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在这里,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柳长条,加上前面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都戴上了传情寄恨的标记,成了抒发情感的载体。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齐声朗读一边。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

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

诗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

板书:写景抒情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怨恨2.怨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3.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4.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四.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也许这是《西厢记》传诵千古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也剖析了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

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

《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杂剧的曲调,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只元杂剧,题目和作者分别是?……《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作者王实甫。

2.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杂剧的角色分别叫?……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4.补充《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那么什么是“宫调”呢?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

《长亭送别》用正宫,是惆怅的、悲壮的,它正好与崔莺莺当时的心情相配。

杂剧每折都有一个宫调,每个宫调由许多曲牌构成,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二.赏析词句《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而《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赏析。

1.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请同学们找找。

……(1)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3)“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4)“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2.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