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通识教育之比较
国外校长评中国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需20年

中国大学最缺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可以借 鉴
大 学 的 导 师 系 统 ,要 求 学 生 必 须 自 己
进行立论 ,进 行辩论。而美国的模式 作 为世界顶尖名校 ,理查德 ・ 菜 文表示 ,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
● ●
如 何 才 能 改 变 这 一 切 ? 莱 文 认
就是一些互动式的讨论会 ,或者说是
而那些在国外学 习过的大学教授 ,
们改变起来可能更容 易。另外 中外
生 之 间 的交 流 ,各 个 大学 之 间校 际
显然我们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 决方案 ,但有一点共性 ,就是我们都
应 该 把 人 才 当 做 最 重 要 的 资 源 ,并 且
交流 , 也会加快这一个过程 。 总之 ,
科 ,然后会再 选择一 个主科。因为通
的顶 级大学的考 试,一 般来说 不会
过对 多个学 科的接触 ,会有不 同的视 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 ,而 是
角 使 他 们 有能 力 以 创造 性 的 方 式 解
他 们 去 解 决 以前 从 来 没 有碰 到过 的 问 题 ,去 分 析 某 一 个 观 点 的 两 个 方 面 , 同时 表 达 自己 的 观 点 。他 认 为 , 教学 而 国 要 让 风 格 要 改 变 起 来 更 困难 。 因 为进 行 , J 、
国外校 长 评 中 国大 学
建 成世 界 一 流 大学 需 2 0年
口 佚 名
中国高 校距离世 界一 流大学到底 还 有多大的差距?在耶鲁、牛 津、剑
桥 、斯 坦 福 这 些 国外 顶尖 大学 校长 的
于 知 识 要 点 的掌 握 上 ,不 去 开 发 独 立 和 评 判 性 思 维 的 能力 ,这 样 的 一 种 传 统 亚 洲 模 式 ,对 于 培 养 一 些 流 水 线 上 的 工 程 师 或 者 是 中层 的 管 理 干 部 可 能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以世界一流大学为例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艺术类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路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整体要求,也明晰了一流学科建设的路线图。
艺术类学科承载了“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职责,所以,推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艺术类学科内涵式发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科资源配置学科方向凝练在学科建设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在学科建设的初级阶段,决策者按照学科方向的设立进行综合科研创作平台的申报及建设;按照学科方向的优势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及资源投入,以实现有限资源的共享。
凝练学科方向有助于整合学科资源,形成高水平的学科基地,最终形成一流的科研创作体系,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自主创新能力。
明确的学科方向就是学科内涵式建设的龙头。
艺术类学科之间的跨度较大,学科内部各学科方向之间的跨度也很明显,这就对学科方向的凝练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是艺术类学科方向的凝练要体现学科建设的系统性。
需要摆脱“就专业建设话学科建设”的思维模式。
艺术类研究方向纷繁多样,这就更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
通过1个学科下设置的3~4个学科方向来概括不同研究方向的内涵,系统地分配仅有的学科资源,服务于艺术类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艺术类学科方向的凝练要体现学科建设的研究性。
培养艺术类研究生,不仅要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艺,还要注重培养其学科方向理论素养。
三是艺术类学科方向的凝练要体现学科建设的开放性。
虽然艺术学成为门类学的时间较短,但对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艺的研究已经处于成熟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呈现方式逐步丰富,艺术类学科之间的壁垒也在逐步打破。
艺术类学科方向的设置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地方支柱型产业的特点及需求,在凝练学科方向时,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
(二)加强人才引育,强化学科队伍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规律

大 学 , 则 那 仅 仅 是 一 个 梦 。 哈 佛 大 学 社 会 学 博 士 否
丁 学 良先 生 认 为 , 看 2 要 1世 纪 究 竟 是 谁 的 天 下 , 谁 的世 纪 , 要 看 别 的 , 看 看 那 个 国 家的 大 学 。 不 就
目标 , 先 须 了 解 世 界 一 流 大 学 的 基 本 特 征 及 其 形 首
王 成 云
Wa ng Che y ng un
( 林 师 范大 学 , 林 四平 1 6 0 吉 吉 3 0 0)
( inN m l nv ri ,iig1 6 0 Jl o a ies y Spn 3 0 0) i U t
【 要 】 建 设世 界 一流 大 学是我 国重 点 高等 院校 的发 展 目标 。要 达 成 这 一 目标 , 先 必须 了解 世 界 一 流 摘 首
成 规 律 , 我 国 创 建 世 界 一 流 大 学提 供 积 极 导 向 。 为
一
二、 基本特征
( ) 谓 世 界 一 流 大 学 一 何
、
创建的意义
世 界 一 流 大 学 是 一 个 历 史 范 畴 , 同 的 时 代 有 不
不 同 的 衡 量 标 准 。 目前 , 于 世 界 一 流 大 学 概 念 的 对
一
10 0 0年 至 今 以 来 大 学 和 国 家 发 展 兴 衰 的 关 系 , 以 可 看 出一 个 明 显 趋 势 , 是 哪 里 有 一流 大 学 的 兴 起 , 就 不
用 多长 时 间 , 大 学 所 在 的 国 家 就 会 变 成 世 界 一 流 该 强 国。 比 如 , 元 1 0 公 0 0年 左 右 , 大 利 半 岛 上 出 现 意
维普资讯
2002国际大专辩论赛(现代社会专才与通才何者更重要)

•精学还是博学和通才(全才)还是专才这个辩题基本上是一个概念,所以你可以将下面的辩词作为参考.不仅有你方的观点和内容,连反方的东西都有,这样对你来说可以事先知道对方的攻辩点了...哈哈...•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预选赛第4场的辩词,希望对你有帮助•正方:中国人民大学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反方:北京外国语大学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一辩立论阶段•正一:大家好!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呢?要看他们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
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
简单说来,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强。
•好的!谈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首要要求。
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但是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的突现的要求。
社会分工造成了细化,可是如果细化产生的碎片没有能够得到整合,我们去哪里寻找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呢?社会分工每走一步,带来对整合的要求就更高。
这个时候不同分工之间是不是需要有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是不是需要有融合呢?那么具有广阔知识平台、丰富知识储备的通才和只具有单项技能、单项知识的专才相比,谁更能在不同分工之间实现沟通?谁更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完全融合?是通才!因此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通才!•第二、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
从古代科学的综合,到近现代科学的分化,再到当今科学新一次的综合。
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为政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看到各个学科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而当今创新的点正是出现在不同思想,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沟通、融合、综合的地方。
那么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们是不是要比那些窄口径的专才们更具有实现创新的能力呢?所以现代社会的突破和进取更需要通才。
•再次、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一个现实的问题——人才流动频繁。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别敦荣 张 征在一定意义上,大学发展史是一部大学教育理念的演进史。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过程看,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就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而言,它往往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是教育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也是其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为人类文化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明繁荣做出重大贡献的精神支柱。
我国正在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批大学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
毫无疑问,不论是西方古典大学还是后发的现代大学,其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汲取,尤其是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其教育理念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过程中所进行的不断调整、演变和创新。
一、“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才智以及具备成为良好公民和英明领导者的必备性格”世界一流大学以培育杰出人才为使命,培育英才是贯穿其教育历史过程的主线。
托斯顿.胡森认为,无论从社会地位上看还是从知识水平上看,大学都是一个教育英才的机构,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与范围逐渐拓宽,大学承担着为现代社会培养多层次多类别高级专业人才的使命。
世界一流大学固然无法置身专业化教育的浪潮之外,但英才教育的传统却在这些大学得到了很好地传承与弘扬,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将其核心价值定位于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
在19世纪专业化教育的浪潮兴起之前,世界各国大学都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
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通过文法、逻辑、修辞等课程训练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以理性的方式行使教会的、政府的和社会的权力。
历史学家在对中世纪大学进行考察后发现,在15世纪,学位被当做一种学术证明,在某种程度上,是竞争教会和世俗职位的重要砝码。
在增补重要的牧师和官员时,也会考虑学位的级别。
这样,从没有学位到产生学位,大学教育成为从事拯救灵魂、法律实践、政府管理、医疗和教育等各类职业的精英们的显著标志。
[1]一直到近代,大学都以培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自由人”为其目的,正如纽曼所言,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培养“社会公民”的场所,大学教授的艺术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适应世界。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看其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看其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作者:陈海明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3期摘要:我国“双一流”建设除了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积极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取经。
一流大学具有诸多共性特征,比如具有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是顶尖人才的汇聚之地,从事尖端前沿科研、成为创新的引擎,采取“授之以渔”的本科通识教育模式,具备良好的大学治理体系。
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共性特征;“双一流”建设中图分类号: G649.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9)03-0058-04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文明的基石。
从高等教育大国跃升为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双一流”建设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和提高我国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弄清楚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与特征,是建设好“双一流”的逻辑起点。
尽管人们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存有分歧,但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一定存在不少共性特征。
研究这些共性特征,对其归纳分析,并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积极加以借鉴,对于推进“双一流”建设将大有裨益。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牛津词典把“世界一流”定义为“在世界范围内公认为拥有卓越的品质或标准,能与世界上最好者媲美或竞争”[1]。
因此,“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世界范围内最卓越的大学,在教育和研究领域出类拔萃,引领世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哈佛、耶鲁、剑桥、牛津、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全球公认的一流大学,皆是世界范围内的翘楚,引领全球教育与科研。
无疑,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各自的办学特色,个性鲜明。
但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是,这些个性鲜明的一流名校拥有诸多共性特征,使其在全球高等学府中脱颖而出。
(一)具有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理念是实践的蓝图。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实例一则及其再探索——以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为例

高等教育新教师教学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通识教育已积累多年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对通识教育的众多研究中,“哈佛模式”是被提及最多的一种模式。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也被认为是通识教育领域绕不开的经典读物。
我国高校中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多半是参照美国高校的模式而来,却常被学生用来“充学分”和“刷手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来自上海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试验上海大学自2011年实施大类招生与通识教育改革以来,通过三年的实践和努力,通识教育改革已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
2014年,经过长期酝酿和多次研讨,教务处在对原有的课程库逐一挑选、对课程框架精心改良、教师队伍重新组合后,23门核心通识课脱颖而出。
首批开设的23门核心通识课分为人文、经管、理工三个大类,涵盖“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五大模块,授课对象主要面向大一学生。
4学分的设置、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对自主学习的高要求,核心通识课处处充满着改革气息。
为了解学生修读核心通识课的基本情况和课程效果,课题组对课程进行了追踪调研,先后开展了话题征文、网络问卷、访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
调研历时一个学期,参与调研的人文、经管、理工三大类学生超过300人次,其中以理工类学生为主,被调研到的课程囊括了全部23门核心通识课。
调研收集到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核心通识课“试水期”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情况,为上海大学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下面将从学生选课初衷、课堂情况反馈、教师情况反馈、作业与论文反馈四方面分析课程改革的成效。
就学生选课初衷而言,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出于个人兴趣,为选择专业做好准备。
第二类是自觉完善知识结构,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提升。
第二类学生对核心通识课的认识更符合学校对于通识教育培养“全人”教学理念。
中韩大学通识教育比较——以南京审计学院、首尔大学为例

、
两校 通 识 教 育课 程 设置 情 况
( )南京审计 学 院通 识教 育课 程 设 置与 学 一
分情 况
1 .课程设置
课程数 量越多 , 识教育就 做得越好 。有鉴 于此 , 通
在南京 审 计学 院 20 09年本 科 人 才培 养 方 案
一
9 — 5
中, 通识教育课程 基本 内容包 括思 想政 治 、 社会 科 学、 数学基础 、 自然科 学 、 算机应 用 、 学 、 计 文 艺术 、 健康与体育等 8类 , 开设课程 数量 3 5门( 见表 1 。 )
计算机应用
文学
5 6 3 4 2 5 8 2
表 1 南京 审计 学 院 通 识教 育类 别 及 课 程 数量 大 类 思 想 政治 社 会 科学 ( 含英 语 ) 数 学 基础 自然 科学 课 程 数 量
平教育 阶段 的学术方法 和 态度 。这 些课 程包 括 4 大类 : 学与艺 术 、 文 历史 与哲学 、 社会 与意识形 态 、 理 解 自然 ( 见表 3 。每个学生 至少需 要取 得 9个 )
第 7卷
第 3期
南 京 审 计 学 院 学 报
Ju n l f 虮j gA dt nvri o ra o i u i U i s y N n e t
Vo . ,No 3 17 .
21 0 0年 7月
J1 2 1 u., 0 0
中韩大学通识教育 比较
以南京 审计 学院 、 尔大学为例 首
意 义和价值 。
整的人 ” 即 Biblioteka 备 远 大 眼 光 、 , 通融 识 见 、 雅精 神 博 和优美情感 的人 0 。通 识 教 育 模 式 下 培 养 出来 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一流大学通识教育之比较——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多伦多大学为例 大学是对“正在成熟的精神”进行养育的场所,通过特定规格的通识课程塑造人文素养则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本文选取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主要从其大学网站中搜集关于本科课程的大量而详实的电子文本,在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梳理和窥视中,探讨世界一流大学通识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特征,揭示其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的内涵。
一、“人”的培养目标与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或“人才”的培养目标。
哈佛大学有两个专门提供本科教育的学院,其中之一是哈佛学院。
该学院对于本科生的教育,坚持“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和科学材料来培养学生;并提供其他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必需的辅助手段”。
简而言之,“哈佛致力于知识的创造,学生心智的开发,使学生能最好地利用他们的教育机会”。
为此,哈佛学院重视培养本科生:对思想和自由表达的尊重;从发现和批判性思维中获得乐趣;在创造性合作中追求卓越;对个人行为后果承担责任;鼓励学生的参与、探索、创造、竞争与领导精神,以提高其能力,激发其兴趣,启迪其智慧,挖掘其潜能,从而为学生建立自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最终使之在发展知识、增进理解、服务社会诸方面处于领导地位。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新规划课程包含了哈佛最新、最具指向性的通识课程。
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小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出台,明确规定通识教育必须实现以下四个目标:(1)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2)使得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既是艺术、观念和价值传统的产物,也是其中的参与者;(3)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建设性地回应变革,为把握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了解现代生活中产生变革和变迁的力量;(4)发展学生对自己言行在伦理维度上的理解力以及对伦理道德与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也是其通识课程建构的宗旨,从公民、文化、能力、伦理等方面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强调,对培养“人”的重视。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说,“当简与利兰德·斯坦福建立这所学校的时候,他们是在投资未来。
斯坦福大学所做的正是那样。
我们没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能够保证我们的学生会成为最有知识的领导者,他们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他们会创造性、技术性地领导下个世纪的发展”。
斯坦福大学始终坚持本科教育目标的多样化,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挑战,其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
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其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为本科生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广博知识,了解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
二是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使学生认识造就现代世界的重要社会力量、历史力量和思想力量。
多伦多大学自开办以来,坚持以“学校是追求真理、探讨学问和传播知识的地方”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术自由”。
多伦多大学的校训是:像树一样茁壮成长。
因此,通识教育是多伦多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强调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结合与拓宽。
多伦多大学通过的《迈向2030》的规划中,在本科生教育上强调要继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和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室内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经验。
多伦多人文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拥有更广泛的职业生涯、成为充满智慧的全球公民做好准备。
二、通识课程的模式本文对通识课程的探讨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采用广义的通识课程范畴,即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语言教育课程,也就是涵盖通常的“文科”课程。
从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可以发现:首先,通识课程在本科总学分中的比例不同,分别占15.6%(哈佛)、22%~23%(斯坦福)和10%(多伦多),体现了不同大学对人文教育赋予的重要性在“量”上的权重;其次,三所大学对本科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通过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实现的。
1.哈佛大学——专门设置的通识课程模式哈佛大学规定本科生必选的通识课程是专门设置的。
“通识教育新规划”精心设计了八个课程领域,其中五个为人文教育课程领域,学生必须从这五个领域中各选一门课程。
哈佛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约占整个通识教育课程总量的62.5%,每个课程领域都设计了专门的课程系列并制定了明晰的领域目标(详见表1)。
哈佛大学对每个领域的课程实施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表1 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结构五个领域的通识课程结构彰显了哈佛大学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规格,反映了哈佛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艺术欣赏与批判能力、文化理解与鉴赏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素质、全球意识;体现了哈佛大学“求是崇真”、“与真理为友”的大学精神和严谨的学术规范。
2.斯坦福大学——“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通识课程模式斯坦福大学本科生前两年主要是知识宽度学习,在给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通识教育课程。
其中的学科宽度课程包含五大领域,有两个领域属于人文教育范畴。
表2 斯坦福大学通识课程的构成表2是对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结构、分类、课程数量以及领域目标的概括和归纳,由人文学科入门、学科宽度课程、公民教育以及语言与写作等四个部分构成。
本科新生必须在第一学年进行为时三个学期(即秋季、冬季和春季学期)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学习,每学期4学分,共12学分。
斯坦福大学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设立于1988年,由六个学院提供、人文学科各领域学者共同设计并教授,是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的一大特色。
学科宽度类别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包括文理学院开设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涉及面非常广,还包含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
学生也可以在“学科宽度课程”中修能够满足公民教育要求的两门课程。
基本技能教育课程要求本科生必须完成一学年的大学外语学习。
写作与修辞课程分为三个水平:第一水平课程为一年段学生开设,着重分析性和有理论基础的辩论;第二水平课程要在二年段结束时完成,主要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训练;第三水平课程由各专业自行开设,进行专业写作能力培养。
如其校训一样,斯坦福大学的通识课程是自由而广阔的,学生可以在大范围人文学科课程“超市”中自由选择。
然而,课程“超市”提供的广泛空间对不少学生来说是加大了选择课程的难度。
为了便于学生选课,斯坦福大学除了有专门设置的“通识课程入门”20门课程系列外,还设立了通识课程套餐,称作“结构化的博雅教育课程”,共28学分,可以满足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公民教育、学科宽度课程中人文学习科目、语言和写作科目等领域的要求,三个学期的学分分布是9∶9∶10。
斯坦福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体现在这两套专门设置的课程系统中。
3.多伦多大学——“超市型”通识课程模式多伦多大学的通识课程模式属于“超市型”,即没有专门设置和专门设计的必选通识课程。
在此以多伦多大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主校区圣乔治为例。
本科生毕业要求修完20个学分的课程,其中4个学分为通识教育学分。
多伦多大学的1个学分指开设1学年的1门课程,0.5个学分即开设1个学期的1门课程。
因此多伦多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量为4~8门课程,其中通识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可在文理学院开设的1,000多门人文社会课程中进行选择。
每种专业范围中开设的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都可以被全校本科生选修。
这些专业的通识课程门类数量非常多,每个专业的课程门类都像“课程超市”。
例如艺术学开设173门通识课程;东亚研究开设100余门人文学科课程;社会学开设110门通识课程;政治学开设178门通识课程。
每个专业“课程超市”关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在近东和中东文明专业开设的130门通识课程中,涉及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近东和中东文明和文化的研究、语言和文学、阿拉伯语、古埃及、希伯来文、波斯文和土耳其文、考古学、历史、艺术和建筑等,以及中世纪和现代犹太人历史、文化和思想起源、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其在伊斯兰文明中的作用等。
历史专业开设的207门通识课程中含美国史、亚洲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英国史、加拿大史、东欧史、俄国史、欧洲史、国际关系史及中世纪史等。
表3是多伦多大学通识课程“超市”部分课程分类及科目的举例。
表3 多伦多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在以上庞大的通识课程“超市”中选课,就像在浩瀚的人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无边无际。
然而多伦多大学对在“超市”中的“自由选择”做了规则性要求。
一是学分规定:要求2个学分,即2~4门通识课程。
二是领域覆盖面,所修习的通识课程必须覆盖如下三个领域:创造力以及文化表现力;思想、信仰和行为;社会及其制度。
在多伦多大学的课表上,凡是属于人文教育的课程名称都注明了所属的领域。
三是课程级别要求,每门通识课程都有课程描述,说明该课程适合的年级、是否有先修课程要求等。
因此,学生的自由选修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
这三项要求宽松地规范了本科生的“人文素养”内涵,只要有广阔的通识课程所提供的“阳光、空气和水”,学生就能“像树一样成长”。
三、世界一流大学通识课程的特点1.丰富性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通识课程的范围广泛、种类多样、数量庞大,提供的通识课程门类都达到1000多门,从哲学、历史到文学、社会以及国际研究等方面都涉及,不仅有古典的文学、艺术课程,还有先进的沟通交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选择人文教育课程的巨大空间和灵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
哈佛大学虽然没有如此数量的通识教育通识课程,但是专门设置的领域课程也非常充实。
例如“美学与诠释”人文领域既有对诗歌、音乐、表演艺术、小说、建筑等文化产物的赏析,也有文化与艺术中的社会现象研究,还有对艺术背后的宗教、哲学、政治的思考等课程。
2.经典性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通识课程都注重经典名著的学习,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许多课程都以精心选择的经典作品为学习文本,以西方文化及文明作为课程的核心和灵魂。
例如,哈佛大学开设的“第一夜——五个首场表演”课程,欣赏和讨论经典作品,其指定研讨的作品包括: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和《幻想交响曲》,史特拉汶斯基的《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亨德尔的《弥赛亚》以及蒙泰威尔第的《奥菲欧》等。
又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生活的艺术”课程,指定学生要研读柏拉图《会饮篇》、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弗里德里希·尼采《欢愉的知识》和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