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岭头节
广西各市传统节日

---------------------------------------------------------------最新资料推荐------------------------------------------------------广西各市传统节日防城港 - 节日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十居住在防城港市万尾、巫头、山心三岛的京族,世代沐浴着南海波涛的洗礼,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京族人民历来重视与喜爱歌唱,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哈节(也叫唱哈节),在京族语言中,哈有唱歌和吃的意思,因此人们就在哈节进行祭祀神灵祖先、唱哈跳舞和品尝风味食品等活动,历时三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京族唱哈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美丽的仙女来到京族渔村,不但传歌授舞,还施展妙手回春之术治病救人,送医赠药,深受京族人民的爱戴,后人便建起一座哈亭,每年一次在哈亭里以唱歌的形式来纪念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
中越边境旅游节每年 10 月月 28 日至 30 日在中越边境防城港东兴市举办的中越边境旅游节,由中越两国共同举办,节日期间推出中越两国青年在中越边界北仑河上对歌和文艺演出以及越南风情游等,集中体现了防城港市上山下海又出国的边境旅游特色。
钦州- 节日跳岭头节每年中秋节前后十天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
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1 / 12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
节日期间有祭祀祖先、跳师公戏、武术表演等节目,热闹非凡,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
国际海豚旅游节每年 10 月国庆期间国际海豚旅游节主要在风光旖旎的三娘湾景区进行,这里聚集了大量珍稀的中华白海豚,旅游节期间开展出海觅海豚、海豚奇观抢拍、婴儿沙滩爬行比赛、海钓比赛、花灯展、沙滩自行车比赛、果汁竞赛等旅游活动,是钦州最引以为傲的旅游节日之一。
贵港 - 节日荔枝节荔枝成熟时节荔枝之乡麻垌每年荔枝成熟时节,亲戚朋友登门祝贺,主人以荔枝款待,客归,主人又以荔枝馈赠。
壮族的传统节日_节日习俗

壮族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日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因历史、人文等因素,流传下来的一些节日。
有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是因为一些传说继而流传千古!尝新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
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会的。
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
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神龛上,并供上饭菜果品,然后烧香、点亮油灯。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唤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加上各样菜肴喂狗。
待狗吃饱后,全家人才围坐聚餐。
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的功劳,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蛙婆节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拐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
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花婆节壮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广西钦州家乡的风俗3段作文

广西钦州家乡的风俗3段作文我的家乡钦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美丽海滨城市。
这里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而丰富的风俗文化,它们如同色彩斑斓的拼图,拼凑出了家乡的独特魅力。
说起钦州的风俗,首先得聊聊那热闹非凡的“岭头节”。
每年农历八月到十月,各个村落就像被点燃的篝火,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岭头节”可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聚会,它更像是一场全村出动的盛大狂欢。
记得有一年,我跟着父母回到老家村子里过岭头节。
刚进村口,就能感受到那不一样的氛围。
村口的大榕树下,搭起了一个临时的舞台,几个年轻人正忙着调试音响设备。
沿着村里的小路走进去,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着红灯笼,那红色的光芒在傍晚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
一路上,不时能听到从远处传来的欢笑声和鞭炮声,让人心里痒痒的,迫不及待想要加入这场狂欢。
我们来到亲戚家,还没进门,就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
走进厨房一看,哇!灶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有金黄酥脆的炸鸡翅,香气扑鼻的白切鸡,还有那油亮油亮的红烧肉。
亲戚们忙得不亦乐乎,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快来尝尝刚出锅的粽子,这可是专门为岭头节准备的!”表嫂热情地招呼着我。
我接过粽子,剥开粽叶,咬上一口,那软糯的糯米和香甜的馅料在嘴里散开,让人回味无穷。
夜幕降临,村里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
人们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欣赏着精彩的表演。
舞台上,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跳着欢快的舞蹈。
他们的动作整齐有力,脸上的表情生动活泼,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接着,一位老者走上舞台,唱起了古老的歌谣。
他的声音低沉而悠扬,仿佛在诉说着村子的历史和故事。
在这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除了岭头节,钦州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唱采茶戏。
这可是老人们的最爱。
每到闲暇时光,村里的戏班子就会搭起舞台,为大家表演采茶戏。
有一次,我跟着奶奶去看戏。
舞台上,演员们扮相精美,唱腔婉转。
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充满了韵味。
民族文化情感里的奇葩——壮族歌圩

民族文化情感里的奇葩——壮族歌圩她是人们劳作时从心底传出的希望之音,节日聚会时欢唱的喜庆之乐,择配传情时灵动的热烈之曲,她是壮乡人民的情感依托——歌圩。
凡壮族聚居地区均有歌圩的活动,歌圩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它已成为壮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壮族特有的“歌圩文化”。
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
它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人称之为"墩圩"。
一、歌圩的历史渊源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活动。
在红水河流域的广西东兰、巴马、凤山、天峨、南丹县一带,每年新春到来之际,都要隆重欢度传统的“蛙婆节”,举行盛大的“蚂拐”歌会,整个活动以崇蛙、奉祀“蛙婆”(又称“青蛙姑娘”)为中心,贯穿于正月始末。
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发展阶段,其性质、内容、形式、规模及功能都发生了各种演变——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
例如“蚂拐节”在“祭蚂拐”期间,人们装牛扮马,或舞起斗笠簸箕,或男女盘歌对答;在“葬蚂拐”之后,青年们跳起“蚂拐舞”,这就是祭典中伴随产生的自娱形式——由“娱神”向“娱人”、由“舞化”向“歌化”发展。
广西钦州市壮族民间,每年中秋前后举行的“跳岭头节”,据清道光《钦州志》卷一记载:是期,“延巫者花衣裙,戴鬼脸壳击两头鼓……狂歌跳跃于神前,村男妇于坛戏歌,互相唱和,名曰:跳岭头。
曰不如此不丰稔”。
反映了原始祭祀仪式从“娱神”到“娱人”、从“群舞”到“群歌”、从“舞化”到“歌化”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的过程。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
跳岭头

跳岭头四帅造型一、跳岭头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跳岭头是钦州市浦北县、灵山县和钦北区壮汉民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民间有“岭头大过年”的俗语。
跳岭头主要分布在浦北县南到安石、大成、张黄,西到北通、白石水,北到小江、三合、福旺等流行客家话的乡镇村屯。
据统计,目前全县拥有跳岭头班子19个,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传统节目近百个。
此外,灵山县、钦南区、钦北区的壮族和汉族村寨也有跳岭头文化分布。
浦北县是跳岭头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
浦北县濒临北部湾黄金海岸,位于广西南部六万山余脉,属钦州市管辖,东接博白,南连合浦,西邻灵山,北与贵港市、玉林市、横县毗邻。
县城距北海、钦州两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均为120公里,距黎(塘)湛(江)铁路石南站80公里,距广西首府南宁市209公里。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17平方公里,辖16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小江镇,总人口80万人。
浦北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l一23℃,无霜期350天,年平均降雨量1 600毫米,适宜亚热带作物和经济林果的生长,是中国著名的水果之乡、香蕉之乡,全县种植的水果多达20个品种。
三师照二、跳岭头的历史渊源从明朝嘉靖《钦州志》(1534年)卷一《风俗志》“八月中秋假名祭报,扮鬼神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的记载看,钦州跳岭头流传至今至少有了四五百年的历史。
跳岭头习俗与当地的巫觋事鬼和古代的傩俗有关。
清朝道光年间《钦州志》:“延巫者著花衣裙,戴鬼脸壳击两头鼓,狂欢跳跃于神前,村男妇于坛戏歌,互相唱和,名日跳岭头,日不如此不丰稔。
”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
”钦州市久隆乡跳岭头老艺人罗菜春(1904—1985)回忆,年幼时曾听村中父老说:“傩就是跳岭头,跳岭头就是傩。
”“跳岭头”传承了古代傩戏的许多特征,演出时头戴面具,身着玄衣朱棠,手持大刀、长剑、利斧、摇铃等器,以方言演唱,这就要首先提“跳岭头”用到的工具。
我的家乡最美之钦州

我的家乡最美之钦州作者:洪乃璎等来源:《学苑创造·A版》2014年第05期上一次,咱们欣赏(xīn shǎnɡ)了首府南宁的风光和风土人情,“品尝(chánɡ)”了南宁的特色美食。
现在咱们来到了美丽的海滨(bīn)城市——钦州。
那么,钦州又有哪些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和垂涎欲滴(chuí xián yù dī)的美食呢?快来听听钦州市第一小学二(1)班、二(2)班、二(4)班和二(6)班的小朋友们的介绍吧。
洪乃璎: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三娘湾(wān)一望无际的大海。
那海水湛(zhàn)蓝湛蓝的,水光接天,漂亮极了!一层一层的海浪轰隆隆(hōnɡ lōnɡ lōnɡ)地拍打在礁(jiāo)石上,壮观极了!颜川恒:我觉得三娘湾千奇百怪的石头才吸引人呢!比如母猪石、观潮(cháo)石等,其中以“三娘石”最具代表性。
关于三娘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有三位仙女下凡来到钦州,见这里景色很美,便决定嫁(jià)给这里的渔民,不回天上了。
玉帝久等不见仙女归来,便掀(xiān)起大风大浪,把很多出海的渔民,包括三位仙女的丈夫都淹(yān)死了。
三位仙女苦苦等待丈夫归来,时间久了,便化成了三块石头,后来人们就把这片海湾称为“三娘湾”。
叶紫露:嘿!坐上渔船去深海区看海豚(tún),那才带劲呢!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坐着渔船出海,就看见了四条海豚,有白色的、灰色的、黑色的,还有一条是粉红色的呢!它们一会儿你追我赶,一会儿腾(ténɡ)空跃(yuè)起,一会儿来亲亲我们的船,你说好不好玩?李溪:我觉得八寨(zhài)沟也很好玩,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芬芳,天空湛蓝深远,不但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澈(chè)见底的湖水,还有将军潭(tán)、仙女潭等天然游泳池呢!林梓珊:你们说的都是市区外的美景,我来说说市区里的吧!平时吃完晚饭,我喜欢和家人一起去白石湖公园散步。
广西灵山岭头节

广西灵山“领头”节我来自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灵山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它不是什么发达的城市,农业占了它经济发展的大部分,但生活在这里的大部分人们每天都很勤勤恳恳劳作,过着很淳朴的生活。
在灵山,最大的民俗节日是“领头节”。
这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参与庆祝。
“岭头节”有庆祝农业丰收之意,已存在的历史很悠久。
领头节的时间一般从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余月,每个村过节的时间不同。
但节日当天,主人都会用佳肴来款待八方宾客,不管什么亲朋友好友都受欢迎。
而他们通常会带上一箱水果送给主人,以表示对主人热情招待的感谢。
一般人们都会认为,宾客的人来得越多,主人就越显面子,所以,只要有一个人认识主人,都会邀请自己的朋友一块去,而不管你认不认识主人,都可以跟着你的朋友一起赴宴。
宴会的排场都很大,多的百来桌,少的三五桌,每一桌菜肴都会很丰富,鸡鸭鱼牛等样样必备,就连过年都要逊色一截。
主人忙上跑下,应付亲朋好友,根本没有时间去认识“新朋友”。
所以,来客不用考虑不认识主人的尴尬场面出现,既然去了,没有人会问你是谁,来自何方,你只管放心开怀,有酒喝酒,有菜夹菜,大家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佳节,气氛越是热闹就表示越吉利。
过领头节不仅仅只是吃一顿大餐罢了,必不可少的关键节目是“跳岭头”。
以前,“跳岭头”多在八月中秋这天上演,随着时代变迁,上演时间则从每一年的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余月。
“跳岭头”表演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
各村都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演出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故称“跳岭头”;开戏之前,都要到庙里拜祭,在这里,又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有些村庄祭完庙后就直接在庙前空地表演,故又称“跳庙”。
每年持续时间约两个月,是一年中时间跨度最大的节日,所以乡间称之为“岭头节”。
轮到“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杀猪宰牛,大宴宾客,俗称“吃庙”,据说,谁家邀请到的宾客最多,谁家当年就最有运气。
民间民俗

(三)从现有节目和表演形式分析,跳岭头大致 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 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娱神。从《三师舞》、 《四师舞》、《五雷舞》中看到古代越人崇拜天、 地、水、雷的痕迹。 第二阶段,经过长期的发展,歌舞性和娱乐性增 强了,出现了“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 遂假夫妻,父母兄弟恬不为怪”的盛况。 第三阶段,约在明清之间,这是跳岭头大转变时 期,从媚神、娱神为主的祭祀性舞蹈演变为带着一 定祭祀内容的以娱人为主的风俗舞蹈。
民间民俗“跳岭头”
——广西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之一
• 目录 –总体概括 –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风俗简介 –历史介绍 –主要内容 –主要特征 –文化价值
一、总体概括: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 “傩 舞”、“颂鼓”、“跳鬼僮” ,约形成于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商周时期,它是一 种以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形式出现的祭祀活动,是 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经过几千年的流 传,它已经成为华夏民族普遍的仪俗。当代学者 称之为“傩文化”。
二、跳岭头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一)跳岭头是钦州市浦北县、灵山县 钦北区壮汉民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民 有“岭头大过年”的俗语。据统计,目前全 县 有跳岭头班子19个,风格各异、丰富多彩, 传统节目近百个。此外,灵山县、钦南区、 钦北区的壮族和汉族村寨也有跳岭头文化分 布。
(二)浦北县是跳岭头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浦北
(三) “岭头节”,部分地区又称 “吃庙”,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 各村每年都在农历八至十月这段时间 内举行一次,历次遵循,已成惯例, 故又称“还年例”。
四、历史介绍 :
(一)从明朝嘉靖《钦州志》(1534 年)卷一《风俗志》“八月中秋假名祭报, 扮鬼神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的 记载看,钦州跳岭头流传至今至少有 了四五百年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钦州岭头节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那丽镇)
11汉本一班黄明丽 1101105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当地人们称为岭头。
岭头节又称“跳岭头”,“跳大排”“跳大庙”等,因多在野外的岭坡上进行而得名,一般在农历的八到十月间(多为中秋节八月十五左右)举行,是人民用以祈求丰收、人畜平安和祛邪纳吉的聚祭祀、舞蹈、戏剧于一体的传统民俗。
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
甚至有的人家把这个节日过得比春节还要隆重。
一年中人们会举行两次祭拜活动,在春季的祭拜称之为春社,春社一般比价简单。
只是祭拜社王(土地神)以祈求丰收。
秋季的祭拜称之为秋社。
秋社就是我们所说的岭头。
在岭头到来之前,当地人们每家交点份子钱给操办的组织者,这些组织者当地人们称他们为“甲头”,甲头是轮流当的,今年是这几户人家负责,那么下一年就要交到下几户人家手里。
甲头就负责把人们的钱收集起来,然后去买牲口(一般是猪),宰了后拿去祭拜社王(土地神),感谢土地神的眷顾,让庄稼丰收。
用来祭拜的祭品称为社肉。
祭拜之后由甲头把社肉分成等分,分回到每家每户手中。
因为人多,所以每家能分到社肉最多就是一两斤左右,但是只要是交了钱的都会有社肉,不会少了谁家的。
人们把分到的社肉和葱一起煮来吃,一般不放别的调料,听大人说,社肉是带有社王灵气的,放配料会掩盖社肉的灵气。
吃了社肉可以让小孩聪明伶俐,乖巧懂事,老人吃了身体健康,脱灾脱难。
到了岭头当天,每家每户都会为晚上准备丰盛的晚宴。
在晚上还没到来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就是表演傩戏,表演傩戏时由村民们扮演的傩神要戴上各具象征意义的面具,服装等。
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开山、钟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傩公、傩婆等。
在傩戏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表演傩戏的人,要去到每家每户,进到每家每户的房里,为人们驱赶走不好的东西,祈祷平安。
当扮演角色的人们全都出来之后,家里就要开始放鞭炮。
而人们扮演的傩神又要走进第二家,直到全部走完。
所以,岭头当天都是听到鞭炮声此起彼伏。
到了晚上是岭头节最热闹的时候。
每家每户都有丰盛的晚宴,然后这家的亲朋好友都会陆续来到,当然亲朋好友也不会空手而来,都会带上一些水果、饼干、糖果,还有自己做的粽子之类的东西来,以表心意。
晚宴都很隆重,但是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家有经济实力就做得很大,就像一场小酒席,有8-10桌人。
有的比较小3-4桌。
整个晚上都是其乐融融的氛围。
然而在晚宴结束的时候,主人家会在客人回家时,送上一些自己包的粽子或者菜肴作为回礼。
所谓礼尚往来。
但是现在的人们,大多没什么时间包粽子,大多都会到街上买些饼干、水果之类代替作为回礼。
在晚宴进行的差不多时,社王庙那边的山坡上有活动也慢慢开始进行了。
这就是“跳岭头”。
“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
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跳岭头要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
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
开始跳了之后就一直跳到天明。
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
这一套舞是按照农民们的日常生活编出来的。
从早上起床,梳头、洗衣做饭、下地干活、收工、吃晚饭到睡觉,一套舞下来就是一天的生活情景。
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一一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
跳岭头要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
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
开始跳了之后就一直跳到天明。
当地人为庆祝丰收,还会请有名声的采茶班子过来唱戏。
一般会唱上一个多月,直到岭头节全部结束。
每天晚上都很热闹,大人、小孩、老人们都自己带上小板凳找地方坐下,认真听戏。
而戏得内容多种多样,有笑话、故事、有时候还有演些古代著名戏曲,如《窦娥冤》、《孔雀东南飞》、《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等等。
人们被戏曲深深吸引。
小孩则主要是想出来玩的,看看演戏的人,买点小吃。
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