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人物描写的不同点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a)人物及其性格曹操:奸诈狡猾自私残暴纵横恣肆权谋机变从容不迫志向远大飞扬跋扈目光敏锐诸葛亮:济世爱民、谦虚谨慎。

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

是“千古良相”的典范。

关羽:傲上而不侮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

忠义勇武忠贞不二光明磊落恩怨分明刘备: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张飞:思度宏远,好学,耿直粗鲁,疾恶如仇,口直心快。

b)故事情节桃园豪杰三结义: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

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

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

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其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

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

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巧借惧雷掩饰过去。

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

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

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

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c)主要内容概括《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一千多个人物形象,d)主旨《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对比讲解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对比讲解

《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而《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两部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并有许多的共同之处。

一是通过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善于组织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人物自己的言行并从人物的对立比较中来揭示不同的性格。

《三国演义》以政治、军事各种惊心动魄的交锋为背景,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让曹操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的忠贞智慧、关羽的忠勇过人、周瑜的英雄倜傥都跃然纸上。

《水浒传》在刻画梁山英雄好汉时,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任务的立身行事。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林冲出自枪棒教师的家庭,有正义感,但苟安于现状,被逼到走投无路,仍下不来决心。

还有鲁知深,无亲无故。

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艺出身而由队里提升的官职。

水浒中并没有叙述次三人身世,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紧扣他们的阶级身份。

二是“性格强化的典型”手法,即重要的典型人物都以某种道德品质作为其主导特征,居于最突出的地位,并且支配着整个形象内部的其他构成因素。

《三国演义》能够抓住并突出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有所谓“三绝”:曹操奸绝,孔明智绝,关羽义绝。

曹操多疑透出狡诈,凶残凸显奸诈,“诈中风”以诬叔父,梦中杀人,误杀吕伯奢一家,杀粮官以欺全军,不杀陈琳而爱其才,不追关羽以全其志,得部下通敌文书却焚而不究,马犯麦田而割发代首等等,无不表现奸诈是其本质。

孔明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无不表现其神机妙算,智慧超绝。

关羽能把“义”做的如此“绝”,实在千古之下,罕有其匹。

“华容道上放曹操”更加深了对其“义”的刻画。

注意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表现在写正面人物却敢于写他们的缺点和弱点,但仍然不妨碍写出让人尊敬和崇拜的一面。

例如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写反面人物而敢于写他的优点,写优点却不妨碍写出令人憎恶的一面。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比较分析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比较分析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比较分析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四部作品被誉为"四大名著",它们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对这四部名著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它们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

一、叙事结构比较1.《红楼梦》《红楼梦》采用回溯法叙事,通过对贾府兴衰故事的描写来反映社会变迁。

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众多人物关系交织复杂。

2.《西游记》《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之旅为线索,在途中展开了一系列奇遇和战斗。

整体结构相对简单明晰。

3.《水浒传》《水浒传》多个英雄人物同时出场,每个故事基本上独立存在,最后汇聚起来成为整个故事的一部分。

4.《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描述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和英雄豪杰的兴衰命运展开叙述。

时间线较长。

二、人物形象比较1.《红楼梦》《红楼梦》塑造了大量丰满多维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性格和命运。

2.《西游记》《西游记》刻画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个性鲜明的师徒四人形象,以及众多妖怪和神仙角色,具有明显的喜剧色彩。

3.《水浒传》《水浒传》中有108位英雄豪杰,代表了各个阶层和社会背景。

他们各有特点,并通过群体力量达到正义目标。

4.《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描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展示了各个英雄人物之间的智谋较量和角逐权力的斗争。

三、主题内容比较1.《红楼梦》《红楼梦》通过对贾府兴衰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的描写,表现了封建社会家族衰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世间虚幻美好的追求。

2.《西游记》《西游记》以取经为线索,展示了善良与邪恶之间的斗争。

旨在描述佛道教化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倡导正义和仁爱观念。

3.《水浒传》《水浒传》以英雄豪杰起义拯救民众为主题。

反映出封建统治下农民阶层压迫与反抗的对立矛盾。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比较

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一、从成书上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

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

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

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

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 ,环环相扣 ,互相贯连 ,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

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 ,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

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

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

中国文学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知识点

中国文学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知识点

中国文学史(第三十五章三国演义)一、名词解释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

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

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

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三绝”:《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最具智慧的诸葛亮、忠义之士关羽以及奸诈的曹操。

二、论述题1、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应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

(要求举出具体的材料事例加以论析)2、《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

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

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3、《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是什么?《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

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

中国文学史(第三十六章水浒传)一、名词解释1、繁本和简本:指的是《水浒传》的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

繁本文繁事简,均无平王庆、田虎情节。

简本文简事繁,有平王庆、田虎事。

2、金本:指的是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人瑞对《水浒传》进行评改,砍掉七十二回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繁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金本流传广泛,成为通行本。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对比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对比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异同同:①都是从人物的对立比较中来揭示不同的性格②重要的典型人物都以某种道德品质作为其主导特征,居于最突出的地位,并且支配着整个形象内部的其他构成因素,这即是“性格强化的典型”手法。

异:可用“同而不同处有辨”与“犯中见避”这两个美学观点来分别概括概括《三国》与《水浒》的人物塑造方法,《三国演义》回避了人物的心理描写,《水浒传》常用富有特征的细节和内心独白的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显示出人物内心世界开掘的趋势。

具体来讲就是①《三国》在塑造其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①出场定型②反复皴染③多用传奇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④善用对比和烘托等手法《水浒》所用的方法主要有:①常常创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以犯中求避,相互映衬,“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再比照中凸显其个性特点。

②在写有些人物时,能展示其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林冲。

②《三国》的人物形象是审美主体的直接表现,带有明晰的理性色彩,人物性格基本上是单质、单向和单义的。

《水浒》却开始突破人物模式化、类型化的框架,写出了性格的多侧面、多层次和性格的发展变化。

③《三国演义》刻画人物, 更多地倾向于理想化的英雄传奇色彩;《水浒传》的成功典型, 则更多地回响着生活的足音, 比较地富于生活实感, ④《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即是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忠厚老实的鲁肃。

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类'的意义。

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有点像戏剧中程式化,脸谱化的表现,容易给读者强烈向明的印象;又有点近乎雕塑,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中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

《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2、人格上推重“忠义” 诸葛亮 ——“忠”的楷模 关云长——“义”的化身
3、才能上崇尚 “智勇”
“拥刘反曹”的倾向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 君”、将曹操写成“奸 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 首位,而曹魏显居 其次。
统曰:“荆州东有孙 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 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 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正 为内助, 此天赐也。何必 疑哉?”玄德曰:“今与吾 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 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 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 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 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 为也。”

三、《水浒传》的人物塑造艺术: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群像
一、《水浒传》是一本怎样的书: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水浒传》有多少回? 《水浒传》是作家的独立创作吗? 《水浒传》在成书过程中依据了哪些现实素
材?
《水浒传》中为何有多处疏漏?
(一)《水浒传》的内容: 120回《水浒全传》可分 六部分: 第一部分(1—71回), 起义的发生和发展。
修 —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 庞士元议取西蜀 》
三、《三国演义》 出色的战争描 写
1 、同中见异,千 变万化,特点鲜 明。 2 、注重表现战争 中的“智谋” 。
《水浒传》
四大奇书之
一 英雄传奇代 表作
一、《水浒传》是一本怎样的书: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二、《水浒传》中的“忠义”思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三国演义》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 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 想倾向。表达了对明君良臣、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 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 刘 备 携 民 渡 江

论《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论《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论《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摘要《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过程,在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环境细节描写、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白话文写出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关键词:人物形象塑造、细节描写、结构艺术、语言艺术前言《水浒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据统计,水浒传全书描写的人物,有名有姓的有577位(包括主要任务108位),有名无姓的有9位,无名有姓的有99位,书中提到但没有出场的有102位,共计787位。

成为世界上描写人物最多的小说。

金圣叹论《水浒传》曾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这话虽有些夸张,但《水浒传》确实成功塑造了数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许多人物形象都是非常个性化的。

在语言艺术上,《水浒传》直接继承和发展了说话人话本的艺术传统,它的语言以北方话为基础,经过加工而成为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

无论叙事、写人,或人物对话,寥寥几笔,就神情毕肖。

语言明快、洗炼、形象,表现力极强。

同时,《水浒传》独具特色的连环套式艺术结构和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水浒传》人物形象的塑造写出了复杂的性格内容(一)、人物是小说创作的中心问题,无论情节多么吸引人,如果人物没有血肉,没有生命,就不是好的小说。

和《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相比,《水浒传》塑造英雄群像,人物的理想化,传奇色彩等,与之是相同的。

但是,《水浒传》人物性格具有多侧面和比较复杂的内涵。

《三国演义》的人物则比较平面,除个别的人物如曹操,具有看似矛盾的较复杂的性格内容外,其他人物的性格内容都比较简单和单一,而《水浒传》的人物就要复杂得多,最突出的是写英雄人物而不避讳写他们的缺点,而写缺点却又并不影响将他们塑造成高大的英雄形象,相反却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血肉丰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人物描写的不同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品。

两部小说都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它们都强调英雄的忠义,但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却有很多不同。

《三国演义》注重个性突出的类型化人物塑造,突出夸张人物的某一性格,刘备是标准的“仁德”明君;诸葛亮是神乎其神的智者;曹操是残暴的乱世奸雄;关羽是忠义俱全的猛将··每一个人的性格都很鲜明和单一,整部小说自始至终的人物性格都没有太大改变,不仅如此,作者还用种种事实来加强人物的鲜明性格,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暗渡陈仓等事件,都巩固了诸葛亮聪明过人的形象,就连死后也要留下三个锦囊,助蜀军一臂之力。

而《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就要复杂得多,最突出的是写英雄人物而不避讳写他们的缺点,而写缺点却又并不影响将他们塑造成高大的英雄形象,相反却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血肉丰满。

人物的思想性格不仅具有理想化、带有传奇色彩的一面,更有贴近生活、具有普通的平凡人品格的另一面。

因此《水浒传》的英雄人物不是神而是人,读者感到亲切,容易接受。

《三国演义》善于在战争中描写人物性格,例如,在赤壁惨败这个特定情境中表现出了曹操奸诈的性格特征。

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仓慌逃窜险些丧命,但他竟能够三次大笑,笑周瑜、孔明,无智谋,他以笑来稳定军心。

但当他逃回到据点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危险,他又仰面大哭,哭谋士郭嘉已死了。

哭郭嘉,是说其他军士无能,把战败的责任推卸掉了。

“三笑一哭”这一情节把曹操的奸诈和权术刻画得淋漓尽致。

《水浒传》中的人物性格同人物的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随着生活遭遇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如林冲、武松等人都是如此。

林冲一出场,就是个能忍,甚至有些懦弱的人,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妻子被调戏、风雪山神庙等一系列事情使他不得不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就是人物性格随环境发展而变化的具体体现。

另外《三国演义》写人时多具体到写人物动作的描写,通过动作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而《水浒传》的写人多是参杂了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并对神态伴有详细介绍,通过心理和神态的描写将人物展现在纸面上,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灵活现。

总体来说,在对人物的描写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进步许多,但这两部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都是不可小觑的。

我们要继续对这两部古典名著的研究,从古人的智慧中使自己得到提高。

试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它们都强调英雄的忠义,
部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都是不可小觑的。

我们要继续对这两部古典名著的研究,从古人的智慧中使自己得到提高。

试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敢爱敢恨)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

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为此,她精神苦闷、忧郁。

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

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

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

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

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

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
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

18、梅村体:
清初词坛,吴伟业号梅村。

梅村体是吴伟业创作的一种七言歌行体,其有元、白歌行体,重在叙事之长,辅以初唐“四杰”的华艳词藻,温庭院、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的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梅村体”。

“梅村体”词有100余首,以《圆圆曲》为代表。

23、格调说
沈德潜论诗,主张“格调说”尊唐抑宋,以儒家诗教为根本,强调诗歌须“格高、调响”,更有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

同时,更加强调诗歌“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恪守“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创作原则。

性灵说
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4、性灵说:是袁枚对诗歌创作提出来的观点。

他论诗主“性灵说”,所谓性,即性情、情感,灵,即灵气、机趣。

认为诗以情为本,讲求个性,不可因袭,同时也应注意才识与学问。

袁枚的这一看法,针对的是当时风行诗坛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