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铁道概论总结
铁道概论期末个人总结

铁道概论期末个人总结铁道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铁道领域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这门课中,我了解到了铁道的发展历程、组成部分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对铁道的重要性和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的认识。
下面是我个人对这门课程的总结和感悟:首先,本门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铁道发展的历史背景、基本原理、设计规范、技术设备、运输管理、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涵盖了铁道领域的各个知识点。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不仅学到了各个方面的知识,还能够将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全局性的认识。
同时,本门课程还融入了实践环节,如对铁路线路的勘测设计、规划和调度等,这使我对铁道领域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铁道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化建设是我在本门课程中学到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铁道的发展历程,我了解到铁路的兴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它不仅改变了交通方式,也对城市发展、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铁道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了现代化建设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使我对铁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了解。
此外,本门课程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铁道领域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认识到铁道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因此,我积极参与学习,并加强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提高了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都为我进一步深入学习铁道相关专业知识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例如,在学习铁路交通规划和设计的内容时,我对高铁车站的选址和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我了解到高铁车站的选址和设计需要考虑到交通、地理环境、人流量等多个因素,同时要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实践机会,不仅通过研究提高了我对铁路规划和设计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我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铁道概论课程知识点总结

铁道概论课程知识点总结一、铁道交通概念及发展历史1.1 铁道交通的概念和特点1.2 世界铁道交通的发展历史1.3 中国铁道交通的发展历史二、铁道交通基本构造要素2.1 铁路线路的构造要素2.1.1 铁路道床2.1.2 铁路轨道2.1.3 铁路道岔2.2 铁路车辆的构造要素2.2.1 机车2.2.2 客车2.2.3 货车2.3 铁路设备的构造要素2.3.1 信号设备2.3.2 通信设备2.3.3 电气化设备三、铁道交通运输组织和管理3.1 铁路运输的组织形式3.1.1 客运列车组织3.1.2 货运列车组织3.2 铁路运输的调度管理3.2.1 列车运行图3.2.2 行车组织3.2.3 运输保障四、铁道交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4.1 高速铁路的发展4.1.1 高速铁路技术4.1.2 高速铁路运营管理4.2 铁路智能化技术4.2.1 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 4.2.2 人工智能技术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4.3 绿色铁路交通发展4.3.1 环保型铁路设施和车辆4.3.2 低碳铁路运输技术五、铁道交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5.1 国际铁路运输规则和标准5.1.1 国际铁路运输相关规章制度5.1.2 国际铁路标准化工作5.2 国际铁路交通技术合作5.2.1 跨国铁路建设合作5.2.2 国际铁路运输技术交流六、铁道交通行业发展趋势与就业前景6.1 铁路行业的发展趋势6.1.1 铁路交通技术的发展趋势6.1.2 铁路行业的市场需求6.2 铁路行业的就业前景6.2.1 铁路设计和施工岗位就业情况6.2.2 铁路运营管理岗位就业情况以上就是铁道概论课程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学习铁道概论课程时,学生不仅要掌握以上知识点,还要关注铁路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铁路相关行业做好准备。
铁道概论期末课程总结

铁道概论期末课程总结一、引言铁路是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具有高效、安全、环保等特点,受到广泛应用。
铁道概论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课程,系统介绍了铁路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发展趋势。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通过课堂、实践和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逐渐全面了解了铁道的概念、原理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在此次期末课程总结中,我将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回顾,总结所取得的成果和收获。
二、课程内容概述铁路学科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铁道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铁路的定义、发展历程、组织机构、管理和运输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我们学习了铁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了解了铁路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变迁。
其次,我们了解了铁路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包括铁路公司、车站、调度、运输等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我们还学习了铁路的技术特点和运输技术,包括铁路线路的设计与建设、机车车辆的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信号通信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对铁路的发展和运行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学习方法与体会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果。
首先,我重视听课,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尤其是针对授课教师讲解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记忆。
此外,我还利用课堂课后时间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加强了课程的学习效果。
其次,我注重实践,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了解了铁路的实际运营情况,亲身体验了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最后,我注重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扩大了对铁路学科的了解,提高了对铁道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实施,我取得了显著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首先,我对铁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了解了铁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其次,我对铁路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解了铁路公司、车站、调度、运输等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最后,我对铁路的技术特点和运输技术有了更系统的了解,掌握了铁路线路的设计与建设、机车车辆的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信号通信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铁道概论这门课的收获500字

铁道概论这门课的收获500字
学习铁道概论这门课,让我收获很多,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学到了很多有关铁路的知识。
例如讲解了各种
车皮的种类、质量等;介绍了铁路的建设流程,包括基础设施的排布、铺设
钢轨,等等;详细介绍了电力机车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基本操作;也介绍
了铁路信号系统的基本布局、原理等。
归纳起来,本课程让我了解了铁路行
业从基本专业知识到复杂运营技术的全部内容,让我受益匪浅。
除了机械知识,这门课还给我带来了很多智慧。
首先,老师在课堂
上多次强调发展现代交通,要努力推进“高速铁路”计划,以满足日益增长
的客流需求;其次,我们还要强调的是节能减排。
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最
新的绿色能源技术,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此外,我还学到
要加强安全和质量管理,确保施工质量、行车安全。
总的来说,学习铁道概论这门课程不仅收获了有关行业的知识,还
让我懂得了如何在职业运作中持续发展,尊重环境和安全,成为一个有用的,强大的人才。
学完铁道概论的总结与反思

学完铁道概论的总结与反思铁道概论是铁道交通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了铁道交通的基本知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对铁道交通的认识得到了深入拓展,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下面是我对学习此课程的总结和反思。
一、总结1. 铁路交通的基本知识在本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铁路交通的发展历程、铁路线路的基本构成、铁路车辆的分类和特点等内容。
这些知识为我对铁路交通的整体认识提供了基础。
2. 铁路技术的学习在学习铁道概论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铁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例如:铁路线路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等。
这些技术知识对于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铁路管理的认识在铁道概论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铁路运输的管理方面的知识,例如:铁路运输的组织和管理、货物运输的计划和调度等。
这些知识对我以后从事铁路交通管理方面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反思1. 深入学习铁路技术在学习铁道概论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铁路技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我需要更多地了解铁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铁道概论这门课程更多地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我认为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习到的知识。
3. 学习方法的改进在学习铁道概论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我需要更多地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巩固和应用学习到的知识。
学习铁道概论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经历。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铁路交通的认识得到了拓展,同时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铁道概论期末个人总结

铁道概论期末个人总结前言铁道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铁道基本知识和相关领域的课程。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铁道运输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管理模式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对我在这门课上的学习进行了总结,并分享了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学习内容在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铁道运输的知识。
首先,我了解到了铁路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蒸汽火车到现代高速铁路,铁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创新和改进。
其次,我学习了铁路技术的原理,包括轨道结构、车辆运行、信号与通信等方面。
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铁路运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还了解了铁路运输的管理模式和运营优化的方法,包括列车调度、站点管理、票务系统等。
学习心得通过学习铁道概论这门课程,我对铁道运输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受益匪浅。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铁路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铁路作为一种可靠、高效、环保的交通方式,为经济发展和人民出行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其次,我也对铁道技术和管理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了铁路技术的原理和运作方式后,我对于乘坐火车时的安全和舒适有了更多的信心。
同时,了解了铁路的管理模式和运营优化方法,我也意识到铁路的高效运行需要各个环节的协同和精细管理。
实际应用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外,我还通过实践和实地参观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本学期,我们组织了一次铁路线路的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了铁路线路的铺设、维护和管理。
我们研究了实际的运输情况,并与铁路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对铁路运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习收获在本学期的铁道概论课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关于铁道运输的相关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综合性的学习让我对铁道运输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另外,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我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学完铁道概论的总结与反思

学完铁道概论的总结与反思一、前言铁道概论是铁路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不仅可以了解铁路行业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还可以掌握铁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铁路行业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感受到了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二、课程内容1. 铁路概况本章主要介绍了铁路行业的基本概况,包括铁路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以及现状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对铁路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铁道工程本章主要介绍了铁道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应用。
包括线路设计、轨道构造、桥梁隧道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掌握了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
3. 机车车辆本章主要介绍了机车车辆方面的知识,包括机车车辆结构、动力系统、制动系统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对机车车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4. 铁路信号本章主要介绍了铁路信号的概念、分类、工作原理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掌握了一定的铁路信号知识。
5. 车站与客运本章主要介绍了车站和客运方面的知识,包括车站设施、客运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对车站和客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学习收获1. 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学习铁道概论,我对铁路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
这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也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听课和看书,还进行了一些实践操作。
通过实践操作,我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拓宽了自己的视野通过学习铁道概论,我不仅仅是学到一些专业知识,还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我了解了铁路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也认识到了铁路行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不足之处1.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进行了一些实践操作,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希望以后能够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 学习内容有些单一铁道概论作为入门课程,内容相对较为单一。
学完铁道概论的总结与反思

学完铁道概论的总结与反思一、引言在学习铁道概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铁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复杂性。
铁路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设施。
通过学习铁道概论,我对铁路的历史、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铁路事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文将对学完铁道概论进行总结与反思,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铁路的发展和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二、铁道的历史与发展2.1 世界铁路的起源•古代的轨道和马车道•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车和铁路迅猛发展•铁路网络的扩张和连接不同地区2.2 中国铁道的发展历程•初期的铁路建设和外国资本的介入•始于八十年代的铁路建设热潮和高铁时代的到来•高速铁路网络的形成和城市化进程的拉动三、铁道的技术与设备3.1 铁路轨道与线路•铁道轨道的构造和分类•线路的设计与维护•特殊场合下的线路建设3.2 机车与车辆•蒸汽机车、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的功能与特点•城际快速列车和货运列车的技术要求•列车的动力与制动系统3.3 信号与通信系统•铁路信号系统的分类与运行原理•数据通信与列车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与应急救援措施四、铁道的管理与运营4.1 铁路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铁路局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铁路公司的运营模式和市场竞争力•国际铁路组织与合作模式4.2 铁路的客运与货运业务•高铁时代的客运模式和服务水平•货运业务的发展和问题•特色铁路旅游和专列运输的发展潜力4.3 铁道安全与环境保护•事故预防与应急管理•环境保护与绿色铁路建设•安全、环保与发展的平衡五、铁道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5.1 高速铁路建设的投资与效益5.2 铁路运力与客流压力5.3 铁路安全与技术创新5.4 铁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六、铁道发展的前景与思考•加快高铁网规划和建设,优化线路布局和换乘系统•加强铁路安全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发展智能化铁路系统,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大铁路环保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七、结语通过学习铁道概论,我对铁路的历史、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缺干少支的民国铁路
由于旧中国从清政府末期到国民党政府垮台,大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因而其铁路事业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和色彩,整个铁路事业的发展既缓慢又畸形,既设备杂乱又管理落后。综合起来,大致有三:
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蒸汽机应用于运输的结果,是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对中国来说,自己大地上的第一条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却竟是非法的“舶来品”。
清政府顽固派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清政府不许中国自己修建铁路,不等于外国列强不图谋在中国修建铁路。后者主张在中国修建铁路,既因为它们看中了中国地大物博,有广阔的掠夺前景,又因为修铁路体现着它们侵略策略的改变,其目的是“以新辟的道路和交通,来代替旧时的战争和并吞领土的政策”。英国殖民地铁路的专家提出以汉口为中心,向中国四面八方修建铁路的方案。英、美等国在上海的商行联合请求修建从苏州到上海的铁路。英国甚至指使一位名叫杜兰德的商人出面,在北京的宣武门附近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小铁路,企图以实物作广告而 事诱惑。所有这些,都没有使固守祖规朝制的清朝王室为其所惑,为其所动。
四、高速铁路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铁路是法国,于六十年代建造的TGV001(Turbo),时速为270 km。日本1964年建造的0系列高速列车时速为220km。目前高速铁路比较发达的国家有德国、日本和意大利。
我国1994年12月建成第一条准高速铁路,时速为160km,其中部分试验段时速达200km。
秦沈客运专线2002年12月综合性试验时速达到了321.5km/h。
当然,铁路作为现代交通工具,还是为当时的物资交流、人员往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迟、少、偏、乱、差。
3 艰苦创业的人民铁路
新中国的铁路事业,是以旧中国铁路的技术设备为物质基础,在人民政权不断接管、修复既有铁路的有利条件下创建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前,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不断扩大,人民政权接管、修复和管理的铁路越来越多。成立于1949年1月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简称军委铁道部),创建伊始就通过部长滕代远主持召开的铁路工作会议突出地强调,统一铁路的组织和领导以适应战争和生产的需要,统一材料的调配和使用以加快铁路修建的进度,统一铁路管理的主要规章制度和铁路修建的规格标准以实现铁路安全、迅速、成本低的原则,并以“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作为行动口号,号召广大铁路职工大力支援人民解放战争。
a 组合列车
b 超长列车
3
我国自80年代中期以来,学习国外经验,通过科学试验,逐步开行重载列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了三种重载列车的模式。
组合式重载列车:1985~1990(第阶段)单元式重载列车:1992~(第二阶段)
整列式重载列车:1992~(第三阶段)
复习引入:
前讲我们学习了世界铁路的发展概况,了解了铁路是由木路发展而来,并经历了由蒸汽牵引到内燃牵引和电力牵引的转变,又出现了磁悬浮铁路。高速、重载是铁路发展的两个方向。
第一讲 世界铁路发展概述
一、铁路前身——木路
“Rail”这个英语单词最初的意思是木栏杆、木栅栏。英国人毕奥莫特(Beaumout)于1630年将木头铺在地上,使从矿山运输煤的车辆易于通行,车辆的动力是人力或马这样的畜力,这样的路在当时就称为“Rail”,这个词今天的意思就是铁路。
在这个时代,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开始出现。英国科学家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1680年最早设想将蒸汽机用于运输(牛顿的蒸汽机车)。但“Rail”即铁路的革命性变化到1819年才在英国达累姆的帕顿煤矿出现。随后于1822年11月18日,英国人史蒂芬森(Stephenson 1781-1848)主持修建的将蒸汽机车和铁轨相结合的铁路部分开通(史蒂芬森机车)。
本讲我们学习国内铁路发展的一些基本知识。
重点:旧中国铁路的特点、新中国铁路发展现状
难点:
本讲学时:2学时
一、发展历史
1 起步艰难的晚清铁路
1)吴淞铁路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30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25年了。
在城市内,自从1863年世界上第一列地铁在英国伦敦投入运行之后,由于地铁快速、准时,在各国大城市获得了发展。轻轨交通作为一种快捷的短途客运方式,也获得了广泛的发展。
20世纪9O年代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客运方面向高速发展。从法国巴黎到里昂的高速列车车速达300公里/小时,继而又出现了时速515.3公里的世界实验最高纪录。最近突破“轮轨粘着方式”运行的列车模式的超导磁浮高速列车也在德国、日本相继出现。
a 多机牵引超重列车 b 单元列车
2) 牵引吨数小、行车密度大
这种运输方式以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代表。
这些国家国土面积小,货物运距短,原有铁路设备标准低,货物装卸能力差。但复线比重比较高。
3) 牵引吨数大、行车密度高
这种运输方式以前苏联为代表。前苏联疆土辽阔,铁路客货运量在整个交通运输业中所占比重较大,客货周转量分别在1/2、1/3以上。它又细分为两种运输方式:
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又称淞沪铁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英、美合谋,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把“吴淞道路公司”变成“吴淞铁路公司”,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当中国政府要求其停止行车时,狡猾的英方却要中国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而在赎款未交清之前,仍然继续行车。更可悲的是,昏庸、守旧的清政府在交齐赎款之后,竟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
五、重载运输
1
铁路重载运输是指采用单机、双机或多机牵引的大功率内燃或电力机车,增大货物列车编挂辆数,大幅度提高牵引吨数,实现重载列车的运输方式。
2
1) 牵引吨数大、行车密度小
这种运输方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疆域辽阔,有大量煤炭需要从西部运往东部,运输距离长。行车密度不大,产销两地货运品种单一,运量大,运距长,装卸自动化程度高。这种运输方式又细分为两种: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直到第二年才以由锅炉改造的蒸汽机车牵引。
一是数量少、分布偏。
全国2万多公里铁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能够维持通车的仅有1万多公里。这仅有的2万多公里铁路,又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偌大的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公里,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
二是标准杂、质量差。
英、德、比、法、俄、日、美等国把五花八门的铁路标准都搬到中国。全国轨距宽窄不一,连同一线路上的桥、隧界限和曲线、坡度标准都不统一。列强把本国陈旧、落后的设备高价卖给中国。这些设备不仅质量很差,而且类型极其杂乱,如机车、钢轨就有百种之多,且30%的车站没有信号机,70%的线路没有闭塞设备。设备质量差,线路病害多,行车安全得不到保障。
3)铁路权益旁落
第一次在1896年至1903年之间。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列强乘划分势力范围之机,利用各种手段,或直接建筑和经营,或假借中外合办之名,或通过贷款的形式,贪婪地掠取在中国的筑路权。
帝国主义接连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和瓜分中国铁路权益的行径,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而且也不断增强了中国人民爱国护路的意识。
三、电气化铁路
随着牵引动力革命的荫发,世界上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于1879年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和哈尔斯克公司为德国柏林世界工业博览会建成,尽管机车的输出功率仅有2.2千瓦,线路全长仅有300米。电力机车的功率大,爬坡能力强,适用于山区行驶。目前电气化铁路的多少,已成为一个国家铁路先进程度的标志之一。中国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是1975年修建成的宝成(宝鸡至成都)线。该线大大缩短了翻越秦岭的时间。
这条长约10公里的运煤铁路,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它的建成通车,虽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英国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但却给中国朝野和各省绅商创办铁路带来不小影响。
2)首创阶段
从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到1894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铁路的首创阶段。这一阶段内,清政府由于洋务派和国内有志之士的不断建议和提倡,不但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而且接受中法战争失败的教训,又进而从加强海防上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终于确定兴建铁路的方针,建立铁路公司,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了。
收回铁路利权的运动风起云涌引起列强的不安和清政府的惧怕。英、法、德、美四国不甘放弃已经取得的铁路权益,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清政府深恐事态扩大,于1911年宣布“干线国有”,企图出让路权,取得外债。这更加激怒了广大爱国人民。四川省发起保路运动,投入运动的爱国志士形成反对清政府、拥护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股重要力量。
183O年,英国的利巴普尔至曼彻斯特间的客运列车是世界上第一列客车。
最初火车的烟囱很高,所以早期的铁路上不能有低矮的门式桥梁。这种烟囱却大大改善了火的通风条件,提高了机车效率。蒸汽机车的出现促使城市扩张,很多城市人口超过百万。
中国国土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7月开通的淞沪(吴淞至上海,也叫吴淞铁路)铁路全长14.5公里。这条铁路是由英国人用欺骗手段建成的,后又经清政府出白银28.5万两赎回,拆除后锈蚀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