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实例解析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举例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举例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

其辞简而意深,言古而志远。

然今之人,鲜有能通其意者。

故翻译之法,诚为重要。

今吾试述文言文翻译之法,并以举例明之。

一、直译法直译者,直译其词,不增不减,不删不添,以今之语言,达古之意也。

此法最为简便,然有时难以准确传达古人之意。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直译为:“力能拔山,气盖世,时运不利,马不前行。

”此法虽简,然未能传达项羽之悲壮与无奈。

二、意译法意译者,不拘泥于字面,以今之语言,传古之意也。

此法较为灵活,可避免直译之局限,然易失原文之韵味。

例如:《诗经·关雎》中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意译为:“河洲之上,雎鸠关关鸣叫,那位美丽的女子,正是君子所倾心。

”此法传达了诗之意境,但失却了古文之韵味。

三、增译法增译者,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一些字句,以使意思更加明确。

此法适用于原文意思不够清晰,或今人难以理解之处。

例如:《论语·为政》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增译为:“我每天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所学知识是否习得?”此法使原文之意更加明确。

四、删减法删减者,删去原文中不必要的字句,以使意思更加简洁。

此法适用于原文意思重复,或今人容易理解之处。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有云:“春,夏,秋,冬,其气不同。

”删减为:“春,夏,秋,冬,气异。

”此法使原文更加简洁明了。

五、综合法综合法者,将以上几种方法综合运用,以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此法最为复杂,但效果最佳。

例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综合译为:“然而,如果水的积聚不深,那么它就无法承载大船。

”此法结合了直译、意译、增译等方法,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

总之,文言文翻译之法,贵在灵活运用。

翻译者应结合原文之意,以今之语言,传达古人之意,使读者能够领略古文之美。

文言文翻译方法举例子

文言文翻译方法举例子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言,其辞藻华美,意蕴深远,然于今人而言,阅读理解实为一大学问。

欲解文言文之奥秘,翻译之法不可不学。

兹举数例,以示翻译文言文之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直接翻译文言文中的字词,力求保持原意。

此法适用于语句结构简单、意义明了的文言文。

例如:原文:《论语·为政》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孔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学习过了?”二、意译法意译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文言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使意思更加通顺。

此法适用于语句结构复杂、意义深奥的文言文。

例如:原文:《庄子·逍遥游》逍遥游者,至德之世也。

彼至人者,无己、无功、无名。

译文:逍遥游,是道德最高尚的时代。

那些至高无上的人,没有自我、没有功名、没有名声。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根据语境和逻辑关系,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使翻译更加完整。

此法适用于文言文中省略较多、意思不够明确的语句。

例如:原文:《史记·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天命难测,人事难料。

译文:我听说:天命难以揣测,人世间的事情难以预料。

四、减译法减译法,即在翻译时,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删除一些文言文中多余的成分,使翻译更加简洁。

此法适用于文言文中某些冗余的表达。

例如: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问于秦缪公曰:“吾闻秦缪公贤,敢问何以得贤?”译文:晋文公问秦缪公说:“我听说秦缪公很有才德,敢问您是如何得到贤人的?”五、注译法注译法,即在翻译时,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典故等进行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此法适用于文言文中包含较多生僻字词、典故的语句。

例如:原文:《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文言文翻译实词方法总结

文言文翻译实词方法总结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博大精深。

然文言文语言古朴,词汇丰富,实词翻译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旨在总结文言文翻译实词的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一、字面意义法字面意义法,即根据实词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近或相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译文:“太阳即将落山,气息微弱。

”二、词性转换法文言文中,实词的词性往往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词性转换法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词性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不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山川秀美,风景如画。

”译文:“山川美丽,景色如画。

”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实词在文言文中的上下文环境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字面意义不符的情况。

例如: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日夜不停。

’”四、对仗分析法对仗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中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落下,黄河奔腾入海。

”五、比喻分析法比喻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比喻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比喻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译文:“岁寒时,才能看出松柏的坚韧;患难时,才能看出真情的可贵。

”六、成语分析法成语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成语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成语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七、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即结合以上几种方法,对实词进行综合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复杂,难以用单一方法进行翻译的情况。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总之,文言文翻译实词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法实例

文言文翻译法实例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简练而含蓄,意蕴深远。

然今之人,多不习古文,故而翻译之术,尤为关键。

本文将以一实例,阐述文言文翻译之法。

原文:昔者孟母三迁,择邻而教子。

子不学,断机杼。

子学成,游于诸侯,诸侯莫不称贤。

译文:昔日,孟子之母三次迁居,选择良邻以教其子。

孟子不学,其母断织机以示警。

孟子学成之后,周游列国,各国诸侯皆称其贤。

翻译法解析: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准确无误。

如“昔者孟母三迁”,直译为“昔日,孟子之母三次迁居”。

此法适用于原文意思明确,无歧义之处。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在保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适当调整。

如“子不学,断机杼”,意译为“孟子不学,其母断织机以示警”。

此法适用于原文意思含蓄,难以直译之处。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文的意思,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表达成分。

如“诸侯莫不称贤”,增译为“各国诸侯皆称其贤”。

此法适用于原文表达不够完整,需要补充说明之处。

四、省译法省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适当省略一些原文中的冗余成分。

如“择邻而教子”,省译为“选择良邻以教其子”。

此法适用于原文表达简洁,现代汉语中无需重复之处。

五、调整语序法调整语序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原文的语序进行调整。

如“子学成,游于诸侯”,调整语序为“孟子学成之后,周游列国”。

此法适用于原文语序与现代汉语习惯不符之处。

综上所述,翻译文言文需运用多种方法,灵活运用,以达到准确、流畅、易懂的效果。

以下为文言文翻译实例: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地运行不息,君子当自强不息。

翻译法解析:1. 直译法:“天行健”,直译为“天地运行不息”。

2. 意译法:“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译为“君子当自强不息”。

3. 调整数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调整为“天地运行不息,君子当自强不息”。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掌握多种方法,结合原文语境,灵活运用,以达到准确、流畅、易懂的效果。

文言文翻译方法例析

文言文翻译方法例析

文言文翻译方法例析
文言文翻译方法例析
1、文言对对应法:此法的核心内容是将文言翻译成对应的现代汉语,既注意文言的音义也注意其义义,利用一定的特殊表达方法来表达一致的意思,但具体的表达需要根据语种的习惯来改写。

例如:
文言:百步之所以乐者,其乐得其步也
翻译: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能快步走路。

2、精炼概括法:此法重点是准确理解文言,概括其含义,将多个具体细节合并起来重新表达,以减少文字数量,表意要清楚,例如:
文言:婚之欢,乐之乐,万事俱合于正室
翻译:婚礼兴高采烈,婚宴惬意欢乐,一切事情都顺利,得到婚宴的安定。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

初中考试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举例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举例

文言文,古汉语之遗音,历经千年,韵味悠长。

然其语言简奥,词汇繁多,对于现代人而言,阅读理解多有难度。

本文将举例指导文言文翻译方法,以期助学者一臂之力。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直接翻译,将文言文中的字词直接对译成现代汉语。

此法适用于字词意义明确,易于理解的情况。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对文言文进行灵活翻译,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此法适用于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如:原文:“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译文:“烧毁船只,沉掉锅碗,楚军势不可挡,最终占领了秦国的关隘。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根据文言文的语境,增加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语,使译文更加通顺。

例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译文:“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闻名。

”四、省译法省译法即在翻译时,删去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助词等,使译文更加简洁。

例如:原文:“子路曰:‘敢问君子。

’”译文:“子路问:‘请问君子。

’”五、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时,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地名、人名等进行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例如:原文:“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字伯夷。

”译文:“晋文公,名重耳,字伯夷,姓姬。

”六、对比法对比法即在翻译时,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使译文更加准确。

例如: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总结:翻译文言文需要掌握多种方法,灵活运用。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多阅读、多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以下是一些翻译文言文的实用技巧:1. 熟悉文言文常用词汇,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 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3. 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

初中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翻译技巧ppt课件

初中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翻译技巧ppt课件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4
(2)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换成相应 的现代汉语。
既来之,则安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
5
(2)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换成相应 的现代汉语。
既来之,则安之
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
(换)(留)(换)(换) (换) (调、换)(换)
“对”、“换”、“留”、“删”、“补”、“24 调”
25
州太守。
7
④删――删略
• 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翻译 时应删除。
例1 夫战,勇气也。 例2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8
④删――删略。
• 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应删除。 例1夫战,勇气也。(……是……)判断句p215 作战,是要靠勇气的。(p80) 例2战于长勺,公将鼓之。(之,调整音节,无 实在意义)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 击鼓进军。(p80)
23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范氏 富, 盍 已

范家 富贵,为什么不 停止这门婚事呢?
(留)(换)(换) (换)(补)(换)
献子 执 而 纺 于 庭 之 槐
范献子把董叔抓来 绑 在 庭院中 的 槐树上。
(留)(换、增)(删)(换) (换)(换)(换)
欲 而 得 之, 又 何请 焉
想要 而 得到 它了, 还 请求什么 呢?
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之, 助词,无实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 么简陋呢?(p69)
11
文言文句子翻译口诀
•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 • 对着词语,字字落实。 • 切勿漏译,准确第一; • 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 • 遇有省略,补充完整。 •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 • 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实例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在具体运用时,需要几种方法结合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

●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2.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3.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

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附: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例句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危险。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7.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8.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10.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11.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说说笑笑的都是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1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成堆的)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1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只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1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17.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把天空和太阳的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18.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19.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0.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2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人罢了。

23.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2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5.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因此人家大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27.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译文: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8.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文:(我)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书,(借来)就亲自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30.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32.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34. 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游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3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6.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译文: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37.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3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3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4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4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文: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

42.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

4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4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