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体皮肤药物经皮渗透电穿孔技术的研究

合集下载

异丁香酚的离体透皮吸收研究

异丁香酚的离体透皮吸收研究

异丁香酚的离体透皮吸收研究
周梅华;刘静波
【期刊名称】《中国公共卫生》
【年(卷),期】2000(16)10
【摘要】采用静态渗透室装置 ,测定异丁香酚皮片涂药后不同时间对小鼠离体皮肤透皮吸收率 ,异丁香酚采用GC法测定 ,结果 :异丁香酚经离体小鼠皮肤的渗透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2 4h后 ,异丁香酚的渗透率为 1 0 0 %。

结论
【总页数】1页(P907-907)
【关键词】异丁香酚;气相色谱;离体透皮吸收
【作者】周梅华;刘静波
【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9
【相关文献】
1.异甘草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透皮吸收研究 [J], 龚又明;覃军;邓广海;周海玲;罗明超;高妮
2.丁香酚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J], 孙晓彤;刘善新;苏酩;邵新;王平;胡晓飞
3.速效去痛霜对离体小鼠皮透皮吸收作用的研究 [J], 常天辉;方灵武
4.BALB/c突变无毛小鼠离体鼠皮透皮吸收的研究 [J], 张善;徐超斗
5.含不同透皮促进剂的丹参贴膏在体透皮吸收示踪研究 [J], 孙考祥;吴琳华;黄海燕;田辉凯;聂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_综述_张俊艳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_综述_张俊艳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年6月第3期(总第125期)参考文献:[1]LopachinRM,DecaprioAP.2,5-hexanedione-inducedchangesintheneurofilamentsubunitpoolsofratperipheralnerve.NeuroToxicol,2005,26:229-240.[2]TH,VaalavirtaL,EngelkeM,Mechanismsandmodelsofneurotoxlcltyofn-hexaneandrelatedsolvents.Toxicol,1997,19:337.[3]何为,余慧珠.正己烷中毒研究进展.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6,18:473-476.[4]RaittaC,SeppalainenAN,HuuskonenMS.n-Hexamemaculopathyinindustrialworkers.AlberchtVonGraefesArchKlinExpOpthalmo1978,209(2):99.[5]GrantWM.Toxicologyoftheeye.3rdedCharlesCThomasSpringfieldIL,1986,482-483.[6]邝守仁,黄汉林,刘惠芳等.慢性正己烷中毒102例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01,40(5):329-331.[7]陈瑛,程欣,唐福星,等.正己烷中毒大鼠角膜神经组织损伤的研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667-670.[8]邝守仁,梁伟辉,刘惠芳,等.正己烷接触和慢性正己烷中毒对心脏影响的临床观察.中国职业医学,2005,32(1):37-38.[9]KhedunSM,Mahara,JB,NaickerT.Hexamecardiotoxicity-anexperi-mentalstudy.IsrJMedscj,1996,32(2):123.[10]MurataK,Arakis,Yokoyamak,etalchangesinautonomicfunctionasdeterminedbyECGR-Rintervalvariahilityinsandal,shoeandleatherworkersexposedton-hexane,xyleneandtoluene.Neurotoxi-cology,1994,15(4):867.[11]李来玉,黄建勋,邝守仁.正己烷的毒理学研究近况.中国职业医学,2000,27:42-44.[12]杨永国,黄中新,程欣.正己烷吸入致大鼠肺和肝肾损害的研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6,24:292-294.[13]SchnoyN,SchnidtR,AltenkirchH,etal.Ultrastructuralalterationofthealveolarepitheliumafterexposuretoorganicsolvents,Respiration.1982,43:221-231.[14]LungarellaG,Barni-Comparini,FonziL.Pulmonarychangesinducedinrabbitsbylong-termexposureton-hexane.ArchToxicol,1984,55:224-228.[15]沈齐英,刘录.正己烷急性吸入毒性作用的肝脏形态学观察.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1,27:178-179.[16]陈嘉斌,黄汉林.不同浓度正己烷对接触者肝脏的影响.中国职业医学,2004,31(3):33-35.[17]曹静婷,黄中新,程欣,等.正己烷静式染毒致SD大鼠生殖腺损伤.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275-278.[18]林秋红,张继森,周静东,等.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人格特征调查测试结果分析.中国职业医学,2007,34:212-214.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eliverySystem,T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TTS)是指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

经皮给药系统中促渗方法的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中促渗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经皮给药系统中促渗方法的研究进展王锐,张贝贝,杨精,卓雪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摘要:随着药物制剂研究的不断发展,安全可控的经皮给药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口服和皮肤注射途径给药相比,经皮给药作为种非侵人性给药非常具有吸引力。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文章从现阶段经皮给药系统中纳米载体促渗、中药挥发油促渗、物理方法促渗3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丫目前经皮给药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经皮给药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经皮给药系统;纳米载体促渗;中药挥发油促渗;物理方法促渗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o.81473359,N〇.8207427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B(N o.H201472 )Advances in research progress on promoting penetration methods of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W A N G R u i,Z H A N G B e i-b e i,Y A N G J i n g,Z H U O X u e-q u n(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research, safe and controllable transdermal administration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C o m p a r e d with traditional oral and skin injectionroutes, transdermal administration i s very attractive as a non-invasive administration. B y consulting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promoting penetration of nano-carriers, volatile oi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ysical methodsin the current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 h e current problems of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are analyzed and prospect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related research of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K e y w o r d s*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Nanocarrier promoting penetration; Chinese medicine volatile oil promoting penetration; Physical method promoting penetration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81473359, N〇.82074271),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N〇.H201472)经皮给药系统(丨ran.s<_lermal drug(丨elivery system,T D D S)指 药物经皮肤吸收进人人体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实 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1"。

透皮促渗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透皮促渗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但 是化学促渗 剂 因其 对 皮肤 深层 次细胞 的刺激 性 和
卡因、 太 尼、 酮 等几 乎 都 具 有分 子 量 小 ( 芬 睾 < 5 0U) 疏 水性 高 、 量 小 ( 克级 ) 有 效 浓 度 低 0 、 剂 毫 和
( g mI 等 特点 。将更 多的药物 , n/ ) 包括 大分 子药物 、 亲水性 药物 、 肽类 和 蛋 白质类 药 物 、 因治 疗 药 物 、 基
s n 脂质体 和微 乳 由于 其 特殊 的药 剂 学 药 效 结 i ) o 构, 不仅 可 以增 加皮肤通 透性 , 且可 以增 加药物 的 而 可溶性 。一般认 为传 统脂 质 体 不能 透 过皮 肤 , 产 仅 生局部 作用 , 目前 主要用 于治疗 皮肤病 。近年来 , 研
导入给药 系统 仅应 用 于 传 导小 分 子 和上 千 u 的 大 分子 , 且这 方 面 的 研 究 大 多 处 于 临 床试 验 阶段 。 而 已经上市 的产 品有 美 国 Al z 司开 发 的商 品 名 为 a公
而减 少药 物扩 散 阻力 , 合 使 用 C Es 以增加 渗 联 P 可
透作 用 和减少 毒 性 。表 面 活性 剂 、 肪 酸及 其 衍 生 脂
tr , D ) 称 为 透 皮 治 疗 系 统 (rn d r l e T DS 或 n ta s ema tea e t y tm, TS , 指 药 物 以一 定 的速 率 h rp ui s se T ) 是 c 通 过皮肤 , 经毛 细血 管 吸 收进 入 体循 环 而 产 生疗 效
化、 破坏角 质层 的脂 质 双分子层 或增加 其 流动性 , 从
通 讯 作 者 , - i ci e @g i cm Emal a h n ma .o : z l

离子液体辅助药物经皮递送的研究进展

离子液体辅助药物经皮递送的研究进展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Jan, 2024, 40(1)离子液体辅助药物经皮递送的研究进展江紫荆1,淦甜甜1,孙勇兵1,张琦2,金一1,奉建芳1,3,涂亮星1(1.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固体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06; 2.江西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06, 3.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南宁 530200)摘要:经皮给药系统具有患者依从性好、持续且受控给药、较高的局部浓度和避免新陈代谢等优势,是临床用药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因为人体皮肤具有多层屏障性质,大多数难溶性和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生物利用度较低,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s)的不断发展使这些药物透皮给药成为可能。

ILs在室温下呈液态,是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相互组成,但传统ILs的毒性和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应用。

本文综述了皮肤结构、适用于经皮递送的ILs阴阳离子种类及其优缺点、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及ILs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分类介绍了影响ILs促进药物皮肤吸收的因素,最后对ILs促进药物透皮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离子液体;透皮递药系统;阴阳离子中图分类号: R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3653(2024)01⁃0119⁃08DOI: 10.16809/ki.2096⁃3653.2023122304Research progress of ionic liquid⁃assisted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JIANG Zijing1, GAN Tiantian1, SUN Yongbing1, ZHANG Qi2, JIN Yi1, FENG Jianfang1,3*, TU Liangxing1*(1.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Solid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6, China;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 3. School of Pharmacy,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2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TULiangxing,Email:*****************;FENGJianfang,Email:********************.comAbstract: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patient compliance, continuous and controlled administration, high local concentration and avoidance of metabolism. Therefore, it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of clinical medic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multi⁃layer barrier properties of human skin, the transdermal bioavailability of most poorly soluble and macromolecular drugs is low, resulting in unsatisfactory therapeutic effects. In recent year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onic liquids (ILs)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se drugs to be transdermally administered. ILs are generally liquid at room temperature, which are composed of anions and cations, but the toxicity and instability of traditional ILs limit their applica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kin structure, the typ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Ls anions and cations suitable for transdermal delivery, the ways of drug transdermal absorp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promoting drug transdermal absorption by ILs.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motion of drug transdermal absorption by ILs were introduced in categories. Finally, the prospect of promoting drug transdermal absorption by ILs was prospected.Key words: ionic liquid; transdermal delivery; action and anion收稿日期:2023-12-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60717);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CXTD⁃22004);江西省2022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YC2022⁃s85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0412009);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222ZDH04094);江西省赣江新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21007)作者简介:江紫荆,女,硕士研究生,Email:******************通信作者:涂亮星,男,博士,副教授,从事中药新型递药系统研究,Email:*****************;奉建芳,男,博士,教授,从事中药与民族药开发研究,Email:********************.com。

经皮给药系统中透皮促渗透的研究概况

经皮给药系统中透皮促渗透的研究概况

透皮给药系统(TDS)又称透皮治疗贮库制剂,是经皮肤给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类控释制剂[1],通过扩散而发挥作用[2]。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技术分类现阶段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

一种与角质层脂质作用,如氮酮类、表面活性剂类;一种与角质层脂质或蛋白结合,如脂肪酸类、亚砜及其类似物等。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化学方法:化学方法分为化学合成和天然类促渗剂两大类。

①化学合成类:化学合成类促渗剂有亚砜类、月桂氮酮类、醇类、萜(烯)类、脂肪酸及其酯等种类[3]。

刘金来等[4]在综合分析醇质类特性、渗透率和渗透量等方面研究中,展望了醇质体在透皮给药系统占据的优势。

②天然类:天然类以辛温解表类中药及含挥发性成分药物研究居多,如薄荷醇、薄荷脑、当归挥发油等。

白一岑等[5]采用蒸馏法提取分离得到石菖蒲油、肉豆蔻油和橘皮油,结果显示均有促进渗透作用。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物理方法:物理促渗方法包括离子导入技术、超声促渗技术、电穿孔技术和微针技术。

①离子导入技术:在皮肤上采用适当的低压直流电增加药物分子透过皮肤进入机体[6]。

胡玉峰[7]采用西医治疗结合自拟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盆腔炎性疾病,随访18个月,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②超声促渗技术:运用超声波使药物透过完整的皮肤。

李立安等[8]制备盐酸青藤碱凝胶,采用改良Franz 扩散池,分别进行被动扩散和超声波导入,实验表明超声波导入具有协同促渗作用。

③电穿孔技术:采用瞬时高脉冲电压作用在脂质双分子层增加细胞及组织膜的渗透性[9]。

目前大量的电穿孔技术成熟地应用于癌症消融方面的治疗[10-12]。

经皮给药领域仍需要积极探索开发。

④微针技术:微米尺寸的针能够刺入角质层但不穿透真皮层,实现无痛给药,使生物大分子药物或亲水性强的药物容易透过皮肤扩散[13-15]。

陈磊等[16]制备出了青藤碱聚合物微针,实验采用大鼠的离体皮肤,结果盐酸青藤碱微乳凝胶和凝胶经微针处理后,渗透率得到了很大程度提升。

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透皮给药制剂得到长足的应用,本文对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和缺点,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促进药物吸收的途径,以及透皮给药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做了一个综合的论述,以期为以后的学习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透皮给药;促渗透;经皮制剂透皮给药系统(TD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近年来, 随着对T DDS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各种促渗技术的开发与发展, 国内外对T DDS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相继开发出了多种新型的经皮给药制剂。

1.透皮给药的优点经皮给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透皮给药比口服给药更稳定的直接进入血液;一次给药可以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改善病人的适应性;可按需要的速率将药物输入体内,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了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毒副反应;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去掉给药系统后,血药浓度下降,特别适合于婴儿,老人或不易服的病人。

2.透皮给药的缺点皮肤为人体天然的屏障,大部分药物都难以足够量地透过这道屏障,透皮给药不适合剂量大的药物;药物的分子量,极性,熔点均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和皮肤中的酶对某些药物有讲解作用,某些药物在皮肤中有贮留透皮给药,起效较慢,不适合要求起效快的药物。

3.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经皮吸收受表皮或黏膜的成熟性、完整性, 药物本身的理化特性, 促吸剂和赋形剂, 皮肤的水合状态, 体表面积等因素影响。

小分子量药物( < 500) 有适宜的水溶性和脂溶性( 油水分配系数对数值在1~ 4), 颗粒细小, 则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调节皮肤表面和给药系统内的pH 值, 使药物呈分子型,将增加药物的渗透系数; 包扎给药可增加皮肤水合状态50%,使紧密的角质层结构发生改变, 形成多孔而使药物易于透过。

熊果苷经皮渗透及促渗透体系的初步研究_史青

熊果苷经皮渗透及促渗透体系的初步研究_史青
用不同赋形剂配制相等浓度的熊果苷受试物 , 比
较熊 果 苷经 3 天龄 大 鼠表 皮 的 渗透 能 力 。 涂布 量
80 mg/ cm2 。 结果表 明 , 尽管受试浓度相等 , 乳化体系
中熊果苷经皮的渗透能力约为水溶液的50 %(表 1),
且不易渗透 , 1 h时渗透能力仅为水溶液的 11 %。
表 1 两种赋形剂对熊果苷经皮渗透能力的影响
[ 4 ] B .W .Barry .Lipid -protein -partitioning theory of skin penetration enhancement [ J] .J Controlled Release, 1991 , 15 :237 -240.
[ 5 ] 李险峰 , 王春生.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法的研究 [ J] .药物实 践 杂志 , 1998 , 16 (5):285 -287.
表 3 不同渗透促进剂预处理皮肤后对熊果苷经皮渗透的影 响
皮肤处理
熊果苷 4 h 累计渗透量/ μg(X ±SD)
Ⅰ 渗透促进剂处理皮
63.61 ±40.78(4)*
同体对照皮
18.22 ±5.52(4)
Ⅱ 渗透促进剂处理皮
39.10 ±6.11(4)
同体对照皮
37.97 ±6.07(4)
注 :*括号内为皮片样本数 。
渗透时间 熊果苷累计透皮量/ μg(X ±SD) 乳化体渗透
/h
水溶液
乳化体
能力/ %**
1
1.00±0(3)* 0.11±0.11(4)
11.0
2
1.50±0.41(3) 0.59±0.33(3)
39.3
3
1.28±0.19(4) 0.63±0.27(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