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立足数学本质落实核心素养

-----《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第8单元107-10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以下目标:

1、自主构建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运用类比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数与形的规律。

2、利用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经历数与形知识的探究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升思考能力、

解决问题等数学素养。

3、养成勇于质疑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探究规律及验证规律的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教材侧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有了数与形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数与形的知识之间存在联系,本节课立足“转化”这一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五年级的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和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学生进入六年级,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总是更多的带有形象思维成分,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编排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服务。

课型:新授

教学时间分配: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新课标对数学提出的“使人人在数学上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我采用:情境创设法、尝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孩子们,手机电池显示的电量图形看过吗?你一看就知道,只有百分之五十了。这就

是我们数学上通过形,能看出数,这种思想在数学上很重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数与形(板书课题)

2、师:在你的周围哪有数与形的知识?

预设:数学上画线段图表示数,用圆片摆数,画方格表示平均分等。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提高学习兴趣,引发思考,我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沟通联系

(一)、探究活动

1、出示:

2、师:每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

想象一下,下一幅图会是什么样子呢?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呢?

3、明确活动要求:

(1)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下一幅图,把你是怎样想到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2)仔细观察这组图,你还有什么发现呢?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4、暴露资源,组织研讨:

学情预设二:

学情预设三:●●●●

●●●●

●●●●

●●●●

学情预设四:不知道怎么摆

师:第一个和第二个同学都用小正方形摆出了下一幅图,你同意吗?你认为谁的图更好一些?说说理由。

预设:第一个更好一些,因为能很清楚的看到每次添上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第二幅图只显示了最终一共用了16个小正方形,但是不能显示拼摆的过程。

师:他的意见你同意吗?请你再说一说。

师:第三个是用小圆片摆的,你觉得可以吗?说说你的意见。

提问:大家都认为第四幅图会用到16个小正方形,你是怎样想到的呢?

预设1:因为我发现,第一幅图是12个小正方形,第二幅图是22个小正方形,第三幅图是32个小正方形,第四幅图就是42个小正方形了。

预设2:我发现第二幅图是(1+3)个小正方形,第三幅图是(1+3+5)个小正方形,第四幅图是(1+3+5+7)个小正方形,所以是16个小正方形。

师:他们的意见你们同意吗?你们能把他两发现的规律放在一起用算式进行表达吗?

预设:1=12

1+3=22

1+3+5=32

1+3+5+7=42

提问:根据这个规律,想一想第5幅图是怎样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第9幅图呢?第100幅图呢?第n幅图呢?

5、总结提升:仔细观察等式,左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右边的呢?左右联系起来看你又有什

么发现?

预设:从1起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

师:要求连续奇数的和,只要知道什么?下面式子你会求吗?

(1)1+3+5+7+9+11

(2)1+3+5+7+9+11+13+15+17

(3)1+3+5+7+9+11+13+15+17+19

总结:刚才我们对于同一组图,从不同角度观察,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再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借助什么找到的?

预设:借助小正方形的个数找到的。

教师小结:数形结合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接下来我们利用这种方法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吧!

(二)、探究活动2

1、提出问题:,1-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和等于多少呢?

2、明确要求:请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画一画,找一找。

,1-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3、暴露资,源组织研讨。

学情预设1:

学情预设2

学情预设3:用线段分的

0 1/2 1/4 1/8 1/16 1/32

师:根据你画的图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

预设:和为1减去最后一个加数,随着加数越来越多,和也越来越接近于1.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决定权交给学生,我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把学生推向前台,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思考中质疑,在追问中明理,在交流中提升。】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书108页做一做1

2、书108页做一做2

3、师:数与形知识学习了,有什么用?

预设:感受到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和简捷性。

4、书111页第7题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不仅要在数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本环节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思考性、趣味性,不仅内化学生的认知,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总结体验,感悟文化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怎么收获到这些知识的?

预设1:我发现,有时图形的问题中隐藏着许多数的规律

预设2:我发现:在解决很多计算问题时,画个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预设3:总结学习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猜想规律、验证规律、得出结论。2、师:孩子们太棒了,不仅总结了学到的知识,还总结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我们的数学家祖

冲之送给大家一句话“迟序之数,非出神怪;有形可检,有数可推。---祖冲之”告诉大家世界的万物,并没有那么奇怪,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一定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回顾和整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同时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板书设计:数与形

数形

1=12略1+3=22

1+3+5=32

1+3+5+7=42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