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动物馆新讲解词

合集下载

中国古动物馆研学主题

中国古动物馆研学主题

中国古动物馆研学主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古动物馆是一个展示中国古代动物化石的专题馆,是中国研学旅行的热门景点之一。

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观赏展品、参观展览和参加互动活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动物的生活习性、演化历程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关于中国古动物馆研学主题的内容,为大家带来一次深度探索探寻古代动物世界的奇妙之旅。

中国古动物馆位于北京市,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动物化石博物馆之一。

馆内展示了数百件丰富多样的古代动物化石,包括恐龙、古猿、古马、古象等各类古代动物的遗骸。

这些化石不仅展示了古代生物的多样性,还能让观众了解古代地球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生物的演化历程。

在中国古动物馆,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展览和参加互动活动深入了解古代动物的生活习性。

展览主题涵盖了古代动物的起源、进化、灭绝等方面,展示了古代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生存状态。

通过观赏展品,游客可以了解古代动物的体型、生长习性、食性、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感受古代动物与现代动物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中国古动物馆还提供各种互动活动,如模拟恐龙骨骼组装、古代动物化石挖掘等,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动物研究的乐趣。

参与这些活动,可以让游客亲身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了解古代动物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通过参与互动活动,游客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动物与现代生物学的联系,感受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除了展览和互动活动,中国古动物馆还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和研学活动,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需求。

针对学生群体,中国古动物馆还开设了各类主题研学课程,如恐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等,让学生在游玩的学习到更多关于古代动物和地球科学的知识。

通过参与这些研学活动,学生可以增加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动物馆是一个集展览、互动活动、教育项目和研学活动于一体的研学主题景点,是了解古代动物世界和探索地球科学的理想之地。

动物园导游词精选5篇

动物园导游词精选5篇

动物园导游词精选5篇动物园是搜集饲养各种动物,把一些野生或外来动物放于围栏之内,进行科学研究和迁地保护,供公众观赏并进行科学普及和宣传保护教育的场所。

动物园导游词1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秦皇岛野生动物园,我是你们的导游______。

位于北戴河海滨区内,面积334公顷,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自然环境最优美的野生动物园。

园内放养着80余种5000多只动物,有世界珍禽名兽和我国一、二级保护动物,如东北虎、非洲狮、长颈鹿、斑马、棕熊、黑天鹅等,置身其间,您会得到回归自然界的全新感觉。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充分利用林海、绿地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休养生息的乐园,模仿各种动物的原生环境,在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将动物分区隔离散放,营造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氛围,形成人与自然相融的旅游特色。

100余种5000多头(只)野生动物在模拟的原生环境中悠然自得,尽显它们的野性和活力,游人或与动物直接接触或乘车穿梭于各类动物生活小区,人在游车上,车在兽中行,十分新奇、刺激。

“从前人看笼中兽,今日兽看车中人”正在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的生动写照。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总投资1.6亿元,已建成园门景区、笼养动物区、猛兽区、非洲动物区、猴园、娱乐中心广场、草食动物区、动物幼儿园、孔雀园、百花园、游禽园、涉禽园、走禽园等景区二十多处。

经过几年的运营,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野生动物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逐年提高,先后荣获“秦皇岛市科普教育基地”、省市两级“文明旅游风景区(点)示范点”、“三星级文明窗口单位”和“河北省优秀企事业单位”等光荣称号,并于底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点)”,4月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又成功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使企业在管理和档次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提高景区品位,丰富展出内容,底,野生动物园又投资1200多万元对园区进行改造扩建,新增白虎园、小狮虎园、袋鼠园、动物大巡游等项目。

动物园导游的历史文化解读与讲解技巧

动物园导游的历史文化解读与讲解技巧

动物园导游的历史文化解读与讲解技巧动物园是一个融合了自然风光、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场所。

作为一名动物园导游,除了引导游客参观动物展区,了解动物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动物园的历史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并具备相关的解读与讲解技巧,以更好地向游客传达知识和信息。

本文将从导游的视角探讨动物园的历史文化解读与讲解技巧。

一、介绍动物园的历史渊源动物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狩猎园”,后来演变为皇家圈养动物的“王宫动物园”,再到现代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的动物园。

在导览过程中,可以向游客详细介绍动物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帮助游客了解动物园的历史沿革与文化背景。

二、解读动物园中的文化象征动物园不仅是展示动物的场所,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象征意义的地方。

导游可以将目光从动物身上转向建筑、雕塑、园林等方面,介绍这些文化象征与动物园的关系。

比如,动物园中常见的狮子雕塑就是西方文化中力量与支配的象征,而在东方文化中,龙就是权势和吉祥的象征。

通过解读这些文化象征,可以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动物园的文化内涵。

三、讲解动物园背后的历史故事动物园的历史背后是许多动人的故事,导游可以深入研究这些历史故事,并在解说时娓娓道来,使游客们更加感受到动物园的人文魅力。

比如,某只老虎可能是因为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被动物园接收并给予照顾;某个动物展区曾是历史悠久的皇家花园等等。

通过这些故事,游客不仅了解到动物背后的故事,还能够感受到人道主义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四、发掘动物园的工艺与艺术动物园中的建筑、雕塑、园林等工艺与艺术作品,也是动物园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导游可以向游客专门介绍这些工艺与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艺术风格等,让游客欣赏到动物园中的艺术之美。

并通过学习这些工艺与艺术,来推动游客的文化修养。

五、培养导游的讲解技巧和沟通能力作为一名出色的导游,仅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讲解技巧和沟通能力。

导游应该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展品或场景,进行生动有趣的解说,并且能够耐心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

中国古动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生物进化及地学古生物学科普教育的大课堂中国古动物馆创建于1994年10月,它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办的国内唯一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专项博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外大街142号,地处北京动物园正门西面400余米处,东面与北京天文馆毗邻。

中国古动物馆院门两侧,掩映在高大的杨树林和葱郁的花草灌木丛中的是一组恐龙雕塑和一面由玻璃密封起来的长6m、宽3m的石壁。

院门东侧近处的雕塑是放大了几十倍的2只原角龙幼雏破壳而出的复原像,院门东侧远处的雕塑是一具按化石骨架原大复原的多脊沱江龙,它与院门西侧远处同样是按化石骨架原大复原的将军庙单脊龙遥相呼应,使博物馆院内充满了一种逝去已久的世界所具有的独特的神秘感。

距将军庙单脊龙不远的黝黑的石壁,是举世罕见的化石珍品:9条被称为“副肯氏兽”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骨架天然地聚集在一起,因为爬行动物都是恐龙的近亲而往往被冠以“某某龙”的名称,也因为汇9“龙”于一壁,总是使人想到北京北海和山西大同那凝聚着中华民族龙文化精髓的九龙壁,这面化石石壁也就以“九龙壁”的名字而闻名中外。

中国古动物馆的建筑外形独具风采。

从下向上的3层建筑渐次收缩,给人以生命之魂向上升腾之感。

每一层建筑的顶部匠心独具地建有一系列雕成动物头形的排雨口,一层为鱼,二层是恐龙,三层则为兽;这种安排与馆内展品的陈设布局相一致,暗含了脊椎动物从鱼(经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再到哺乳动物这样的进化历程。

中国古动物馆馆藏展品20余万件,列全国博物馆系列之第11位;其中600余件精品构成了基本展示内容。

展品之精美、种类之齐全、陈设之系统,在同类博物馆中堪称亚洲第一、中国之最。

基本展览的内容布置在面积为1200m2、上下共三层的“化石展厅”内。

一层展柜中的展品为古鱼类以及古两栖类动物化石。

古鱼类化石代表了发现于我国各地、从古生代经中生代到新时代的各门类鱼类。

不过,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一具“活化石”——身长近1m的拉蒂曼鱼浸制标本。

恐龙博物馆恐龙展讲解词

恐龙博物馆恐龙展讲解词

恐龙博物馆恐龙展讲解词**恐龙博物馆2014年**展讲解词A: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步步高恐龙化石展,我是来自童声童艺少儿口才培训中心的XXX,很高兴为大家担任今天的讲解,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进入到恐龙的世界吧!这次展览的恐龙都来自四川省**市。

**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闻名的侏罗纪“恐龙之乡”。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1亿6千万年,我们人类的历史不过区区两三百万年,与恐龙相比还显得十分短暂。

因而,有关恐龙的故事才一直为我们所关注、痴迷,尤其为大家喜爱。

这次到**展出的恐龙只是四川**恐龙化石中的很少一部份,下面就让我带大家来一一认识它们。

B:天府峨眉龙: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具恐龙都叫天府峨眉龙。

因为四川是有名的“天府之国”,在四川有佛教圣地**,它巍峨雄壮,这类恐龙在四川**发现,个子又很高大,因此研究者形象地给它们起名为“天府峨眉龙”。

在**发现的蜥脚类恐龙中,天府峨眉龙算是个体最大的一种。

这具大的体长20米,算得上是侏罗纪“恐龙王国”里面的“巨人”,活着时体重约二三十吨。

它有一个较大的头,牙齿呈勺状,前缘有锯齿,后缘锯齿较少或缺失,长有17节颈椎,尾巴相对比较短,四肢粗壮,主要生活在内陆湖泊的边缘,群居生活,以高大乔木的枝叶为食。

旁边这具小的恐龙体长仅6米,是一具幼年个体。

也许很多朋友都很好奇,这类恐龙为什么能够长到如此庞大?据专家推测,这或许与动物的生长模式有关。

动物的生长模式一般有限定生长和非限定性生长两种。

如哺乳动物等限定生长的种类,它们的个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停止生长;而在恐龙中有相当部分是非限定生长的模式,即终生生长。

也就是说,它们是终生都在长个子。

只是幼年时期生长的更快,而到了成年以后生长速度比较缓慢,因此能长出这么庞大的个头。

B:太白华阳龙:这条恐龙的外形比较特殊,背上长满了像剑一样的骨板,尾巴上还有两对尾刺,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对,它就是我们在电视上经常见到的剑龙。

古爬行动物展厅讲解词

古爬行动物展厅讲解词

古爬行动物展厅讲解词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自然博物馆,我是……志愿团的志愿者。

,今天由我来给您介绍古爬行动物展厅。

我们现在看到的铜制地球仪展现的是恐龙刚出现时地球上的面貌,也就是2.3亿年以前的地球。

那个时候大陆彼此是连接在一起的,叫做联合古陆,又叫做泛古陆,北面是劳亚古陆,南面是冈瓦那古陆,中间被一条古地中海一分为二。

南半球有一“S”状的沟壑,你知道这里是现在哪个大洋的起源地吗?大西洋(现在的大西洋呈”S”形)这个时期总的来说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潮湿。

但是了解恐龙,我们还是首先从对脊椎动物的进化的了解开始。

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关于它的起源有人提出“棘皮动物学说”,认为脊索动物与棘皮类动物(现生的海参,海胆,海星)有共同的祖先。

此说根据半索动物的成体有接近于脊索动物的特点,而胚胎发育和幼体形态却和棘皮动物的极为相似,而对肌肉的肌蛋白生化成分的分析,可以说半索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有明显的共同点,均具肌酸。

那么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脊椎动物是甲胄鱼,最早出现生活在5.25 年前的奥陶纪。

这类鱼一般在体前部覆盖着盔甲样的外骨骼,无上下颌,早期类型没有成对的附肢,因此也被我们称作无颌类。

所以只能过一种守株待兔的底栖生活。

(过去一般认为海洋是脊椎动物的发源地,但根据对甲胄鱼所在地层颌同层的无脊椎动物化石的综合分析,推断5亿年前这些动物都栖息于淡水中,由河湖移居海洋是在泥盆纪中期之后。

4亿年前的泥盆纪出现了盾皮鱼类和棘鱼类,有了原始的上下颌,成对的鼻孔,偶鳍和歪形尾,骨骼为软骨,盾皮鱼外披骨质甲板。

在往前进化出了软骨鱼,如鲨鱼,软骨鱼在进化中非常保守,有的种历经约2亿年的时日而很少变化,如现代的噬人鲨与其古代化石种骨棘鲨类相比,变化不大。

硬骨鱼里有一种总鳍鱼类在泥盆纪的时候开始登陆了。

由于它具有内鼻孔,能作肺用的鳔和能上陆地运动的肉叶状偶鳍,使它们可以爬越干涸的泥沙到新的水域生活。

鳍演化成四肢,发展成最初的两栖类动物---鱼石螈,经历类爬行动物如蜥螈,最终古老的爬行类动物(异齿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xx动物博物馆专用讲解词

xx动物博物馆专用讲解词

xxx动物博物馆专用讲解词序厅你从何而来,世间万物从何而来?时间的概念起源于146亿年前,在146亿年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更没有宇宙的概念!而我们踏脚下的地球,则诞生于46亿年前的一次星云爆炸。

形容最初的地球,最好的词莫过于寂静与荒芜。

约37亿年前的最原始生命的出现,给地球带来了新的发展。

生命的进化一路坎坷却顺理成章生物在大爆炸与大灭绝中交替出现,在地球这大舞台上表演或退下。

而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则是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绝大多数动物的祖先的第一次登台亮相!经过一亿多年的发展,海洋热闹而拥挤,而此时的陆地却还是一片荒芜的裸地。

一种水中的蕨类首先登陆,探寻这一切未知的领域!植物的成功登陆与发展给动物的登陆奠定了基础,古老的鱼类首先冒险,成功登陆并演化出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的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

接下来的石炭纪是重要的成煤期,我们现在用的煤及煤的衍生产品几乎都是石炭纪的树木的遗体。

爬行类的进化过程历尽艰辛,终于在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迎来了大爆发。

中生代成了爬行动物的天下,那时。

统治陆地的是我们最熟悉的恐龙类,霸占天空的是翼龙,而大海则是鱼龙的地盘。

大爆发的到来总是预示着接下来的大灭绝,爬行类也难逃一劫!6500万年前的一次大灾难让大多数的爬行动物集体永远从地球上消失,而至于此次灾难的来龙,人们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

只知道,那时,确实有灾难发生过。

爬行类的大灭绝给别的动物腾出了生存的空间,原来默默无闻的哺乳类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迅速发展壮大,到了18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的祖先!大象展区接下来我们来到大象展区,相信大象给你的第一印象就是庞然大物!我们现在看到的大象标本的学名叫做亚洲象,成年的亚洲象公象肩高约4米,长有长长的象牙,而母象稍矮,象牙也短许多。

大象中的非洲草原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

看,这是出生才1天半的小象,它长到这成年大象那么大要十八年,这期间,大象的每一天,除了睡觉、赶路,剩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大象也是妊娠期最长的哺乳动物,小项从受精卵到出生,要经过1年有10个月的酝酿!对于这刚才提到过的出生一天半的小象,你一定觉得我们博物馆太残忍了,才出生一天半就拿来做标本!其实不然,答案,我们留到上二楼揭晓!大象是群居动物,每个象群有几个母系家庭及一只成年公象组成,这,让你联系到的肯定是非洲草原之王——狮子吧!他们也是母系家族式生活。

古动物博物馆讲解词

古动物博物馆讲解词

古动物博物馆讲解词走进古动物博物馆,就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隧道,能让我们与那些早已消失在地球上的神奇生物来一场奇妙的邂逅。

一进展厅,那巨大的恐龙骨架立刻就吸引了你的目光。

你看那长长的脖子,是不是让你想起了长颈鹿?但可比长颈鹿大多啦!那庞大的身躯,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曾经的霸主地位。

哎呀,真难想象它们当年是怎样在这片大地上昂首阔步的呀!再往前走,各种奇奇怪怪的古生物化石出现在眼前。

有的长得像鱼,却有着奇怪的爪子;有的看着像鸟,却有着长长的尾巴。

嘿,这世界可真奇妙,怎么会有这么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生物呢?就好像大自然这个调皮的孩子,随意地摆弄着各种形状和特征,创造出了这些独一无二的宝贝。

看那个三叶虫的化石,小小的身体上有着那么精致的纹路,就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它在地球上生活了那么久,见证了多少的变迁呀!还有那些古兽的化石,它们的牙齿那么锋利,是不是当年也是凶猛的猎手呢?在博物馆里漫步,你会发现每一个化石都有它的故事。

它们可不是冷冰冰的石头,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传奇色彩的存在。

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一样,这些古生物也有着属于它们的辉煌与落寞。

你想想,它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竞争,为了生存而努力着。

而如今,我们在这里看着它们留下的痕迹,是不是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呢?古动物博物馆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互动展示呢。

你可以摸摸那些模型,感受一下古生物的触感;你还可以通过一些科技手段,让古生物“复活”在你眼前。

哇,那感觉可真是太奇妙啦!这里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能让我们对过去充满好奇和敬畏的地方。

朋友们,你们一定要来这里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古生物的魅力,体验一下时光穿越的感觉。

相信我,你一定会被深深吸引,会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难道你不想来探索一下这个神秘而又有趣的世界吗?别犹豫啦,快来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动物馆讲解词(一)其中黄色突出显示的是重点展品1、【前言展区】Preface[站在古脊椎动物馆的前言展区]首先欢迎大家参观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古动物馆包括古脊椎动物馆、对面的树华古人类馆,以及东厅的大型特展厅(目前是赵闯的古生物画展)。

我们还有一个“达尔文实验站”、一个“3D科普影片放映厅”和一个“礼品部”,都在一层。

根据脊椎动物的演化,我们把古脊椎动物馆划分为三个大的展区:一层是古鱼类和古两栖类展区,二层是古爬行类(包括恐龙和翼龙)以及古鸟类,三层是古哺乳动物。

这里是古脊椎动物馆的前言展区,这里会告诉大家: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化石都有哪些种不同的类型?什么是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是怎样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层(岩石)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这张图版显示了一具恐龙化石形成的过程。

【下面内容可视情况讲解】化石的形成和发现非常不容易:很多生物还没来得及形成化石,就腐烂掉了。

要在死亡后快速地埋藏在地下才可能形成化石。

化石在地下形成之后,要经过地壳运动,把含化石的地层抬升到地表,然后是岩石的风化、剥蚀,把化石暴露出来才有可能被人发现。

发现者要在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地点才能见到化石,如果去早了,化石还没有暴露出来,如果去晚了,化石也随着岩石被风化破坏、雨水冲走了。

发现化石后,要送到研究所,经过科学家的研究才能解答出它生存、演化的秘密,最后才会送到博物馆对公众进行展示。

动物身体中的哪些部分容易形成化石呢?在动物身体中,比较硬的部位才容易形成化石,比如这里展示的蝙蝠的骨骼、鹿类的头骨和牙齿、骨质的角等。

这些都会形成遗体化石。

粪便和蛋化石属于遗物化石。

比如,这些是鬣狗的粪便化石,为什么鬣狗的粪便会形成化石?因为鬣狗吃很多的骨头,连肉带骨头一起吃的,那些骨头消化不完全,剩下的碎渣很硬,就能形成化石。

食草类的粪便就很难形成化石。

这两个是恐龙蛋化石,是恐龙遗留下的一种遗物化石。

遗迹化石非常宝贵,像这件羽毛的化石,就是羽毛的印痕,非常清晰。

这只有在特别的埋葬环境下才能形成。

这几件羽毛印痕化石就是火山灰的埋葬环境下,当时附近的火山突然喷发,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灰,一下把动物给掩埋了,因为火山灰的颗粒非常细,所以它不会破坏羽毛的结构。

还有一类很典型的遗迹化石,就是恐龙足迹化石,大家在二楼会看到。

[下面内容视情况讲解]这张展板显示的是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

什么是脊椎动物?大家摸摸自己的后背,是不是有一条硬硬的脊柱?它是由很多块脊椎骨构成的。

简单地说,脊椎动物就是长了脊椎的动物。

我们人类是脊椎动物的一个成员。

我们这个古脊椎动物馆讲述的就是脊椎动物演化的历史。

最早的脊椎动物是无颌鱼类,在5亿多年前的海洋中首次出现;大约4亿多年前,出现了有颌脊椎动物,大约3.6亿年前从肉鳍鱼类演化出了两栖类;大约3亿多年前从两栖类演化出了爬行类(大家熟悉的恐龙是爬行类的成员);大约2.3亿年前从爬行类中演化出了鸟类和哺乳类。

我们人类是哺乳类的一员,出现得很晚,大约600多万年前最先出现在非洲。

2、【澄江生物群展区】TheChengjiang Biota从这里开始,是正式的展区。

我们馆的展区,是按照生物的分类和重要时期的生物群划分的。

古脊椎动物馆一共划分出了31个展区,一层有10个(含前言和龙池),二层11个(含恐龙走廊),三层10个(含1个临时展区)。

澄江生物群展区是一个“重要时期动物群”的展区。

从这个灯箱上的复原图【手指着澄江生物群生态复原图】,我们可以看看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的情景。

这是在我国云南昆明附近发现的澄江化石群,它们生活在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海洋中,记录了寒武纪海洋中“生命大爆发”的一幕。

在较短的时间内,海洋中出现了很多种生物,而且它们属于不同的生物大门类,已经研究报道的有200多种海洋生物,其中节肢动物种类最多,约占物种的40%,比如这些三叶虫,就属于节肢动物;另外还有藻类、多孔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水母)、曳鳃动物、叶足动物、腕足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等10多个主要生物门类。

澄江生物群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见证,也是世界已知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早寒武世生物群。

澄江生物群的研究硕果累累,曾获得2003年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澄江生物群中,有一种特别的生物,叫海口鱼【指着海口鱼的复原图】。

它是世界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脊椎动物的代表。

海口鱼可能已经出现了原始的脊椎,是内在的支撑的骨骼,不像三叶虫的骨骼是外骨骼。

内骨骼既坚固,又灵活,所以这种动物是很有前途的——从海口鱼一步步演化,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脊椎动物,包括恐龙和我们人类。

在这个展柜中,大家就能看到海口鱼化石的真实面貌,就是中间的这两件化石。

大家可以看到,海口鱼化石只有几厘米长,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它是脊椎动物的起始,是脊椎动物的希望之光!请大家记住,脊椎动物最早诞生在海洋,它们的代表——海口鱼化石发现在我国云南5亿多年前的地层中。

【下面内容可视情况讲解】在每个展区的起始位置,我们都有一个综述性的展板,介绍整个展区的主要内容,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把一个地球演化的时间表放在这个综述展板上,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一直到现在【为什么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因为从这时开始,出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

当然地球整个演化的时间很长,已知有46亿年了】。

每个展区的生物所生存的时代会在这个时间表上标识出来。

比如澄江生物群,是生活在5亿2千5百万年前的一个生物群,就标在寒武纪的早期这里。

每一个展区都是这样,可以让观众一下能够理解,我现在看到的这些生物大约生活在什么时代。

【下面内容可视情况讲解】每个展区起始的地方,都有一个圆形的灯箱,我们叫它“古生物畅想”灯箱。

这是科普作家根据科学家的指导下撰写出来的,用抒情诗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整个展区的内容。

小朋友们可以读一读,是不是朗朗上口?这可以让观众很容易就理解这个展区的整体内容。

大家一会儿会注意到,我们这个馆有三层楼,每层楼的“古生物畅想灯箱”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一层都是蓝色,代表远古的海洋。

二层是橘红色,代表中生代炎热干旱的陆地。

三层是绿色,代表新生代的森林,也是人类保护自然,守护绿色地球的希望。

【下面内容可视情况讲解】我们馆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展陈改造,目前大家看到的是改造后效果。

这次改造有一个特点,是强调国际性,从两个地方可以看出来:新增了英文注解,所有展区文字都是中英文双语的。

另外,增加了很多国外的珍贵化石标本和模型,把国外重要的古生物也介绍给公众。

【脊椎动物演化的重要事件(之一):脊椎的出现】【下面内容可视情况讲解】【手指“脊椎的出现”灯箱】。

请大家看这个灯箱。

脊椎动物的演化有5亿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发生了很多重要的演化事件,改变了脊椎动物演化的方向,它们都是一些关键的演化节点。

我们馆的一个特色,就是把这些点给串联起来,还原脊椎动物演化的总体过程,这是其他博物馆看不到的。

我们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一共划分出了九大事件:即“脊椎动物演化九大事件”,最后一个事件大家也许能猜到:就是“人类的起源”——人类的出现在脊椎动物演化中是很特别的,虽然人类是动物界的一员,但他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创造新世界的能力太强了(他们可以制造出核弹,一下把整个地球全毁灭掉)。

所以人类的出现当之无愧是脊椎动物演化中的第九个重要事件。

第一个事件是什么呢?就是“脊椎的出现”,刚才说到的海口鱼是最早的、最原始的脊椎动物的特征。

就是这个重要事件中的生物代表。

脊椎的出现使这些动物更加坚强和灵活。

[恐龙五宝] Five Chinese Dinosaur Celebrities每个参观我们博物馆的观众,都特别关注古生物中的明星:恐龙。

这两个立柱上,你会看到“中国恐龙五宝”的介绍。

这是我们博物馆选出的有代表性的产自中国的五种恐龙。

是为了让小朋友更好的认识那些来自中国的恐龙。

我经常会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恐龙吗?”他们说“我知道啊,霸王龙,梁龙、三角龙、腕龙”,小朋友们说的这些全是外国发现的恐龙。

为什么呢?因为国外的恐龙科普做得非常好,比如美国有《侏罗纪公园》这样的电影,介绍了很多他们那里发现的恐龙。

我国的恐龙科普做得还很不够,所以我们中国古动物馆,有责任把中国的恐龙,以及中国的恐龙知识介绍给公众。

中国的恐龙种类是世界最多的,已知有250多种。

我希望下次再问小朋友,你知道中国有什么恐龙吗?他能马上说出那些中国恐龙的名字,比如禄丰龙(是产自云南侏罗纪早期的恐龙,也是中国时代最早的恐龙之一,第一只在中国装架的恐龙骨架)、马门溪龙(是产自四川的侏罗纪晚期的大型素食恐龙,也是亚洲最大的恐龙,以及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青岛龙(是产自山东白垩纪晚期的大型鸟臀类恐龙,也是我国的恐龙大使,曾经出访过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很多国家)、小盗龙(是产自辽宁白垩纪早期的,小巧灵活的,具有四个翅膀的带羽毛的恐龙,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恐龙之一)、单嵴龙(是产自新疆侏罗纪中期的肉食性恐龙,头上有一条骨质的嵴)等等。

这五种恐龙是我们特别挑选出来的“中国恐龙五宝”,发现在中国的不同地方、产自不同的时代;有吃肉的,也有吃植物的;有大型的,也有小巧的;而且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还赋予这些恐龙可爱的昵称、不同的性别,以及不同的性格特点。

我们希望用“恐龙五宝”的生动形式,向大家推广中国的恐龙。

小朋友们如果能说出这些中国恐龙的名字,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而且这些恐龙都在我们馆里可以发现,大家去找找吧!在二楼还有恐龙魔方,让小朋友们玩的,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中国恐龙五宝”的知识。

3、【无颌类展区】Agnathans (Jawless Fishes)这里是无颌类展区,无颌类是脊椎动物中一类非常原始的动物,刚才看到的海口鱼就属于无颌类。

这些动物的嘴里,是没有上下颌的。

没有上下颌的嘴长什么样子呢?大家可以看看这张展板,这个就是无颌类的嘴,像一个圆盘,里面有很多小牙齿。

它们嘴像一个吸盘,可以吸附在其他动物身上,吸食血液和肌肉,所以有“水中吸血鬼”的恶名。

另外,也有一些种类用这个圆盘状的嘴,在水底过滤泥沙中的细小生物。

大家可以想象,这种没有上下颌的嘴,还是不够灵活的,取食的能力也不够强。

这里展示的是各种远古的无颌类的化石,它们大多身披厚重的骨质的“甲胄”(所以又称“甲胄鱼”,比如这是畅游憨鱼的头甲),已经有几亿年的历史了。

它们大多已经灭绝了,但从它们当中,演化出了具有上下颌的鱼类。

4、【盾皮鱼展区】Placoderms中生代的陆地上有恐龙,古生代的海洋里有恐鱼。

恐鱼是盾皮鱼的一种。

盾皮鱼类是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以身披厚重的骨板为特征。

你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恐鱼头部的原尺寸复原模型。

这条恐鱼还算是一个小的个体(估计有5米长)。

最大的恐鱼能达到十米长,所以它是当时海洋里的霸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